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新选
选择与接受_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

选择与接受_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电影与文学紧密相连,电影不仅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学作品变现力最强的媒介之一。
在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呈现出独特的选择与接受之道。
选择是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第一步。
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能被选择成为电影改编的对象。
选择基于多种因素,包括作品的内涵、作者的影响力、读者的反响等。
对于电影制片方而言,他们需要权衡作品的市场潜力、故事的观赏性以及自己的创作意图,做出决定。
同时,作品的拍摄条件、改编技术的可行性也是选择的考量因素之一。
选择的主体不仅是单一的个体,也是涉及到广大观众的期待。
观众对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期望多是希望能够在影像中还原书中的精神内涵,保持对原著作品的忠诚度。
在接受的过程中,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限于一字不差的还原,更多的是加入了导演、编剧、演员的创作解读与个人风格。
电影作品赋予了文学作品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技巧,通过画面、音乐和声效等多媒体手段,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感染力更加强烈,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可视化的冲击力。
在文学作品的改编中,不少导演尝试通过表演、镜头、剪辑等技法,来展现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考。
即便是改编较为跨界的科幻、奇幻类作品,也常常通过现实与想象的交织、人物与时空的纠葛,表达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引发观众的沉思与共鸣。
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不仅关注着作品的个体性,更注重作品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许多作品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了鲜活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发展与变动。
改编的电影通过艺术的手法,进一步凸显了这些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家庭、人性层面上的种种冲突和困境。
电影的改编不仅仅是一种传达和表达,更是一种社会关怀和社会批判的方式。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解构,电影向观众传递出对社会问题、人性弱点的关切,引导观众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出对社会价值观的思考与追问。
推荐的经典文学与影视作品

推荐的文学与影视作品一、现代经典文学作品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郭沫若:诗集《女神》;茅盾:小说《子夜》;巴金:小说《家》、《寒夜》,散文集《随想录》;老舍: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离婚》,话剧《茶馆》;曹禺:话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沈从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钱钟书: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杂文《三八节有感》;萧红: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张爱玲: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张恨水(通俗文学大师):小说《啼笑因缘》、《金粉世家》、《春明外史》;林语堂:小说《京华烟云》,散文集《人生的盛宴》、《孔子的智慧》;孙犁:小说散文集《荷花淀》,小说《铁木前传》;二、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欧阳山:小说《三家巷》;姚雪垠:小说《李自成》(获茅盾文学奖);梁斌:小说《红旗谱》;杜鹏程:小说《保卫延安》;柳青:小说《创业史》;李准:小说《黄河东流去》(获茅盾文学奖);傅雷:书信集《傅雷家书》;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琼瑶:小说《一帘幽梦》、《烟雨蒙蒙》、《还珠格格》;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路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获茅盾文学奖);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心灵史》,散文《荒芜英雄路》;贾平凹:小说《浮躁》、《废都》、《怀念狼》、《秦腔》(获茅盾文学奖),散文集《月迹》、《商州三录》;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池莉: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你是一条河》;方方:小说《风景》、《桃花灿烂》、《祖父在父亲心中》;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获茅盾文学奖)、《无字》(获茅盾文学奖),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爱我的那个人去了》;铁凝:小说《玫瑰门》、《麦秸垛》、《无雨之城》、《永远有多远》(获鲁迅文学奖),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鲁迅文学奖);王安忆:小说《雨,沙沙沙》、《小城之恋》等“三恋”、《叔叔的故事》、《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被冰心誉为“奇书”,获茅盾文学奖);迟子建:小说《雾月牛栏》(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获茅盾文学奖)、《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鲁迅文学奖),散文《光明在低头的一瞬》(获冰心散文奖)刘恒:小说《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叶兆言: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艳歌》、“夜泊秦淮”系列小说;刘震云:小说《单位》、《官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离婚指南》、《米》;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获鲁迅文学奖)、《玉米》(获鲁迅文学奖)、《推拿》(获茅盾文学奖);邱华栋:小说《教授》、《夜晚的诺言》、小说集《都市新人类》;刘庆邦:小说《平原上的歌谣》、《远方的诗意》,短篇小说集《梅妞放羊》、短篇小说《鞋》(获鲁迅文学奖);周大新: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汉家女》、《伏牛》;阎连科:小说《风雅颂》、《受活》(获老舍文学奖)、《年月日》(获鲁迅文学奖);李佩甫:小说《羊的门》、《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学习微笑》;凌力:小说《少年天子》(获茅盾文学奖);陈忠实:小说《白鹿原》(获茅盾文学奖);阿来:小说《格萨尔王》、《尘埃落定》(获茅盾文学奖);张平:小说《抉择》(获茅盾文学奖);柳建伟:小说《英雄时代》(获茅盾文学奖);宗璞:小说《红豆》、《东藏记》(获茅盾文学奖);徐祥贵:小说《历史的天空》(获茅盾文学奖);熊召政:小说《张居正》(获茅盾文学奖);二月河: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王朔:小说《空中小姐》、《顽主》、《过把瘾就死》;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余秋雨:散文集《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韩寒:小说《三重门》;郭敬明:小说《幻城》;张悦然:小说《陶之陨》;(注:以上的作品有的是单独成书,有的编在了作家的文集或选集中)三、由文学作品改编的优秀影视剧1、《大话西游》《武林外传》(此系列影视剧是当下时髦的后现代文化现象的典型代表。
小说《地狱》与电影《但丁密码》的跨媒介营销

经济观察南方论刊·2021年第6期一、引言跨媒体营销模式通常是指在多种传播平台上整合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并且同时能够充分利用不同媒体平台的不同优势形成一种互补结构,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发挥跨媒体平台的聚集效应,以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整合营销模式。
在网络时代,图书出版业与影视业之间的双向互动进一步上升,逐渐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其具体表现为图书、影视和网络的三维互动,电影选用图书作为剧本,图书运用电影手法进行创作,网络则作为一种润滑剂附着在两者制作中的每一环节。
2003年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问世,以750万本的成绩打破美国小说销售的记录,2006年电影导演朗·霍华德以此为剧本,将其改变成电影,收获7.58亿票房。
2009年《天使与魔鬼》同样如此,实现了小说的畅销与电影的热卖。
2013年,丹·布朗的小说《地狱》出版,当年全球销售量超过600万本,且余热不减,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追捧。
2016年10月,丹·布朗小说《地狱》被改编成电影《但丁密码》,并且在全球45个国家热映。
作为电影导演朗·霍华德改编的丹·布朗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但丁密码》首周末票房过亿,同时登顶全球票房排行榜首,成为该周电影市场票房冠军。
从小说《地狱》出版到改编成电影《但丁密码》,小说与电影实现了跨界融合,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原有的互动基础上又增添了新媒体这一营销渠道,三者的跨媒介融合营销给我们的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启示。
二、小说、电影、网络的相互渗透(一)小说的电影化写作手法如同所有读者在阅读丹·布朗的每一部小说时的感受一样,在研究丹·布朗小说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丹·布朗的小说画面感极强,并且脑海中会不断地给画面进行自我配音,整体的阅读感受如同观影一般。
作为一名作家,丹·布朗巧妙地将商业电影中的“三S原则”——惊奇(surprise)、悬念(suspense)、满足(satisfaction)运用到小说创作当中,而且他还在叙述故事情节时,借用各类电影的表达手法与技巧,使读者得到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最新年精选文档

电影《祝福》与鲁迅原著之比较1956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故事片《祝福》。
该片由著名电影剧作家夏衍编剧,桑弧执导。
电影《祝福》时长100 分钟,于1957年获第十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1958 年获墨西哥国际电影周银帽奖,为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荣誉,被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又体现夏衍的编剧风貌和特色,获得国内外影坛的赞誉。
[ 1]祝福》写于1924年2 月7 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 年3 月25 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电影祝福》名家编剧,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彩色电影,而且为国争光。
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纵观电影版《祝福》和小说《祝福》,两者之间大体有三种关系:化虚为实、有无相生和物是人非。
、化虚为实和原著比较起来,电影《祝福》把小说中许多写得比较虚、比较朦胧、留有空白的情节细节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
这主要是祥林嫂在卫家山的前夫祥林家和贺家坳的后夫贺老六家的生活片段。
在小说中,祥林嫂在上述两地的生活,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回忆来展开的。
在回忆中,祥林嫂的两段短暂的婚姻生活都是由卫老婆子她的娘家和祥林家是隔壁一一说出来的。
小说中,卫老婆子在讲述祥林嫂的生活时,只能提供个大概一一卫老婆子的消息来自于自己娘家。
显然,这些消息有道听途说的成分。
相对而言,在小说中,有关祥林嫂的一生,大的情节有,而细节则不足。
与小说不同,电影《祝福》给祥林嫂的活动增加了大量的情节和细节,将小说中卫老婆子的讲述用镜头由祥林嫂本人详尽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小说中,叙事视点是集中于鲁镇;而电影中, 叙事视点则一分为三,分别是卫家山、鲁镇和贺家坳。
以时间的分配来看,电影把祥林嫂在卫家山和贺家坳的活动时间大约分配了有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而贺家坳的时间更多一些。
电影对于祥林嫂活动地点和时间的改变,使小说中角色的重要性发生了一些改变。
从跨文本改编到跨媒介叙事_互文性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

从跨文本改编到跨媒介叙事_互文性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导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融合,文学作品的改编方式也在不断扩展,传统的跨文本改编逐渐演变为跨媒介叙事。
本文将从互文性视角探讨当代故事世界建构的新趋势。
一、跨文本改编与互文性概述跨文本改编是指将一个文本中的故事和人物进行在不同媒介中的再创作的过程。
互文性是文学、文化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描述了文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互动的关系。
跨文本改编是互文性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改编传递原作的精神内核,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二、跨媒介叙事的定义和特点跨媒介叙事是指将故事从一种媒介转化到另一种媒介中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与跨文本改编相比,跨媒介叙事更多地涉及到不同媒介之间形式和技术的转换,以适应观众对故事的多样化需求。
跨媒介叙事的主要特点包括互文性的拓展、观众参与度的提高和故事创作的全新可能性。
三、跨媒介叙事的具体实践1. 电影作品的跨媒介叙事: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将文字描绘的故事转化为图像和声音的方式,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同时,电影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加强对故事世界的建构和展示。
2. 游戏改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电影等跨界进入游戏领域。
通过游戏的交互方式,观众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故事中,成为故事的主角,拥有自己的选择和决策权。
这种形式不仅扩展了故事的表达和延展度,也使得故事的体验更加个性化。
3. 跨媒介小说:跨媒介小说是指在电子媒体环境下创作的一种新型文学形式,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媒介语言进行混合运用。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可以借助不同媒介的特点,创造更加丰富、立体的故事体验,打破传统小说形式的局限性。
四、互文性视角下的故事世界建构1. 故事的深度挖掘:跨媒介叙事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挖掘故事中的细节和主题。
观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的交互,了解故事世界的方方面面。
2. 故事的扩展与延伸:通过跨媒介叙事,故事的创作者可以将故事在不同平台上展开,构建起一个更为庞大而复杂的故事宇宙。
浅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文学原著的区别及意义-毕业论文

浅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文学原著的区别及意义摘要近年来,许多影视剧纷纷取材于经典的文学作品,这其中涉及到对文学原著的改编问题。
一直以来,对文学原著的改编的主导思想是要忠于原著,因此很多人对改编电影的好坏标准的评价都集中于对原著是否忠实。
但是改编原著的忠实不仅仅是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人物形象进行呆板的重新刻画,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变化,而是基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二次创新。
《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1989年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妻妾成群》,原著作品是一部古典的、具有纯粹的中国味道的小说,而电影尽管将其中的部分细节弱化,但是在原著的基础上以“红灯高挂”为创新动力,对从新的视角反映出封建家庭内部的人生景象,尽管每个人对电影和作品之间的改编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新的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之间的差异该如何来把握,改编展现出了怎样的意义,两者之间该如何来辩证的看待?带着这样的疑问,本文以《妻妾成群》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之间的改编差异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影和文学原著之间的区别和意义,以期为文学爱好者、电影爱好者提供更多的观点和视角来看待文学作品和电影作品关键词:文学作品;电影改编;差异目录前言 (1)1不同时代下的不同产物 (1)1.1《妻妾成群》的产生背景 (1)1.2《大红灯笼高高挂》基于原著而又创新原著 (2)2情节的对比 (3)2.1主人公颂莲的出场 (3)2.2故事的发生地 (3)2.3主人公颂莲对雁儿的处罚方式 (4)2.4主人公颂莲的结局 (4)2.5具有象征意义事物的出现 (5)2.5.1雪的意象 (5)2.5.2红灯笼和锤脚 (5)2.6故事讲述的不同 (6)3艺术手法的表现不同 (6)3.1声音的表现 (6)3.2色彩的运用 (7)3.3运用特殊的习俗 (8)结语 (11)1 前言 距离我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到现在,已经过了一百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例,中国电影艺术和浩瀚的文学资源始终是相互随性,文学作品给了电影创作很多的启发和灵感,有力的推动了电影艺术的进步。
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的发展研究——以电影《姜子牙》为例

198影视动漫一、动画电影市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动画电影是一种以逐格拍摄为技术基础的拍摄艺术手法,并将一定的艺术形式作为它的内容和媒介载体。
动画具有教育功能,是文化传播的媒介,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在动画电影观众的刻板印象中,欧美和日本的动画电影才能代表着行业水平,但事实上,我国国产动画电影早期的发展也是十分强劲的。
早在1941年万氏兄弟就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成立,使中国动画史涌现出不少优秀作品,如《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等等[1]。
但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客观时代背景的限制,国产动画产量逐年下降。
此后40多年里,越来越多的国外动画影片受到了国内观众的喜爱与关注,如《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你的名字》等等。
电影类型豆瓣评分票房/(亿)《哪吒之魔童降世》动画电影9.250.35《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画/喜剧/功夫/特效9.09.57《白蛇:缘起》爱情/动画/奇幻8.8 4.67《大鱼海棠》动画/奇幻8.2 5.75《姜子牙》动画/动作/神话/奇幻7.616.03近年来,国产动画电影逐渐走上复苏的道路。
继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成功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和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后,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又荣登国产电影票房排行榜第2名[2]。
国产动画电影快速发展,国人对动画电影中体现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也成了主流。
除此之外,《大鱼海棠》《白蛇:缘起》以及最近上映的《姜子牙》等国产动画电影都获得了国民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不错的上座率(见上表)。
数十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历程证明,中国的动画市场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但在数字媒体时代,只是一味地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并不是足以促进中国动画电影产业得到健康持久发展的条件,唯有找到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科学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动画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小说《妻妾成群》的改编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小说《妻妾成群》的改编【摘要】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
在剧情设定和改动上,电影加入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和动作场面。
角色演员选择了实力派演员,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场景和服装的重现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历史风情。
对小说情节的延续和变化让观众重新审视了故事情节。
观众对改编的评价褒贬不一。
改编对比和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未来的改编发展可以更多地尊重原著,进一步推广电影和小说,对文化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引言: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小说《妻妾成群》、改编背景、改编目的正文:剧情设定、改动、角色演员、表现、场景、服装、小说情节、延续、变化、观众评价结论:改编对比、影响、未来发展、推广、电影、小说、影响1. 引言1.1 介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小说《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中国电影,上映于1991年。
影片以中国北方农村的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了家庭中妾室之间的勾心斗角和情感纠葛。
本片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奖项的肯定,被视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作之一。
而《妻妾成群》则是著名作家贝尔·库特《白族》系列作品之一,讲述了一个大户人家的故事,生动展现了旧社会家族关系、情感纠葛与传统观念的种种问题。
小说虽然一直备受赞誉,但题材的受众有限,相对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传播度。
《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妻妾成群》,将小说情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删减和增添,以适应电影的节奏和观众口味。
这种改编既保留了小说的核心内容,又赋予了电影更多的现代色彩和观赏性。
通过这样的改编,电影带来了更多的观众群体,并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讨论。
1.2 说明改编的背景和目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舒乙的小说《妻妾成群》。
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中妻妾纷争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困境和无奈。
电影改编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那个时期中国电影开始探讨家庭伦理和女性地位等社会议题,该小说的题材正好符合当时社会对于家庭关系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摘要]在电影业蓬勃发展的影响之下,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搬上银幕。
特别是欧美的小说和电影,通过最直接的文学表达方式与影片独一无二的特效音乐相结合,不仅使主人公的形象变得更加具体化,还将故事情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影者的面前。
本文以三部典型的英美文学作品――《黛洛维夫人》《三颗翼动的心》和《巴里?林登的记忆》和根据其改编的电影为依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英美文学作品对电影的造就以及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人物形象;情节刻画电影在诞生之初的主旨仅是出于娱乐性质,而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内容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人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
特别是欧美小说和经典著作,不仅使影片的观赏性得到提升,而且在电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而电影的迅猛发展也进一步加深了英美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一、电影与文学作品的共性及差异分析不论是小说还是影片,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表达方式。
不过小说和影片间的连接方式也是显而易见的,有的却盘根错节,它们都在互相协调,同时也促进自身的发展。
影片和小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归源于它们使读者(观影者)在观赏后都会产生相同的思想,读者(观影者)能够在五大领域中证实这一点:第一,导演、作家的表达方式都是用主人公的遭遇经历和思想变化为体现的。
大多数小说都是借助于语言描写,从而对主人公的性格特征进行升华,但是影片对主人公的刻画是凭借着舞台、明星以及其他手法,虽然给予读者(观影者)冲击力的方法大相径庭,但却异曲同工,就是都依托于感官,并在最后都借助于主人公的所作所为表达了自己对事物的感情变化。
第二,在不同的影片和小说中,都存在着不同的主人公、故事发展、故事背景和语言措辞。
第三,影片和小说都是从模仿性“表达”到叙述性深入渗透的,不过影片所“表达”和“渗入”的内容相对丰富,给予观影者的情感也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影片和小说都有着不确定性,即存在着不确定的因素。
不确定性作为一种个性鲜明的表达方法,似是而非的感觉更使得读者(观影者)的好奇心急剧膨胀,同时,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生活的感触,并在艺术中得到了升华。
第五,能够贯穿影片和小说的主线,就是穿梭的时光镜头,这也代表着时光可以成为影片和小说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同时使得剧情得到推进和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在影片和小说中“贯穿全场”的五点因素,也包含了影片和小说之间的相同点。
欧洲文化源远流长,经典作品也是数不胜数,所以很多小说的拍摄背景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欧洲历史背景下的。
一名优秀的作家所创作出的小说,一定要做到语言优美、思路明朗,这也从侧面体现出措辞分析是一部小说的中流砥柱,不同的措辞分析可以刻画出迥异的背景,能够表达出不一样的情感,这是一种经典的文学方式。
但是作为一种另类的文学方式,影片的发展和经验显然不如小说。
影片的制作需要科技的提高,新时代的影片制作是建立在科技水平的进步之上的,所以影片能够给予观影者不同方式的感受。
影片是错综复杂的,正因如此,影片的发展也并不是单纯的“一加一等于二”,它是通过科技水平的提高,将一些不同的文学方式糅合成一个崭新的艺术形态,这是一种能够体现新水平的手法。
不过纵使影片能够使观影者感受到艺术形式,也不能将影片和小说的定义合二为一。
影片的特点和小说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区分,小说与影片凭借着方法的区分与介质的差别来展示自身的能力变化,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将笼统的定义形象化,但是影片是将形象化的物体抽取其意象,回归原来的本质,二者是不同的。
不论是影片还是小说,都是能够使人的思想发生改变、理解得到升华的文学表达方法,因此影片与小说都存在着亲密无间的关系,它们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影片成长的最大功臣当属小说,这一点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第一,影片的“母体”――剧本,其创作来源需要借鉴一些小说中的因素,例如有些影片中的诗情画意来源于散文的灵巧,影片的结尾如诗如舞来源于诗歌的抒怀等。
第二是来源于观影者对中国电影的评价:中国电影是死板的,没有活力的,所以影片需要小说的活力来充实。
第三,小说和电影也不能分离,在这个视觉冲击强烈的现代社会,将小说改写为影片可以提升读者与观影者的认知。
而凭借着影片的表达方法,小说也被越来越多的观影者采纳。
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影片可以使小说的灵感思路和整体结构做出改变,例如影片可以给观影者一种新的感触,这能够成为一种新的感官表述方式,并且影片的拍摄流程、后期制作等环节可以给予小说新的灵感,能够深深影响到读者的思维。
二、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现代影片的进步成果是斐然的,甚至有种扶摇直上冲破云霄的趋势,因此,许多影片将主线剧情“文学化”,这一现象很快被一些导演发现,因此,这种“文学化”影片也日益得到了观影者的喜爱,所以影片和小说的关联逐渐成为不可分割的形式。
笔者通过整理传统影片和小说,简要地说明小说和影片糅合在一起的发展历程。
以电影《黛洛维夫人》为例,这部电影的创作来源于在1950年左右的文学发展高潮时期,是以1930年英国著名女作家和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出版的小说《黛洛维夫人》为原型的,这也是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价弗吉尼亚?伍尔芙为“思想派教母”,《黛洛维夫人》也刚好完美地说明了这点。
这部影片的背景是20世纪初期,一战结束后不久,主角克拉丽莎?黛洛维夫人站在伦敦,看到眼前的景色黯然神伤。
回想起自己的30年前,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安静纯真,一幕幕场景浮现在眼前,同时,主角和当年最疯狂追求自己的小伙彼得(艾伦?考克斯饰)的爱情故事和纯真感情组成了几幅动人的镜头,在那温暖的夏天,克拉丽莎?黛洛维夫人和彼得愉悦的经历无法让人遗忘。
现在的偶然相逢,自然让两人百感交集。
也正是因为其爱情故事的动人和思想深度的卓越,这部文学作品受到了一致好评,甚至荣登《时代杂志》的年度小说排行榜。
总之,这部文学著作在电影的宣传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其本身的剧情内容和思想深度都有着一定水平,证实了为何影片《黛洛维夫人》会获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影片《三颗冀动的心》是在20世纪末期由导演伊恩?索弗特创作出来的,其创作来源于美国知名文学家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三颗冀动的心》。
故事背景是在浪漫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在这座“浪漫城市”中上演着一幕幕悲惨的爱情故事。
电影女一号的饰演者是著名影星海伦娜?博纳姆?卡特,这名伟大的演员用自身的精彩演出,呈现给观众一个多情的女主角形象。
同名小说《三颗冀动的心》在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所以电影用同名小说当作剧本也是理所当然了,这也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导演将小说具体化,用电影的表现方式将主人公的生活转变成三维立体的形式,使得观影者可以直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同时可以将整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想法呈献给观众,只能说,影片《三颗冀动的心》的成功离不开电影与文学著作的糅合。
影片《巴里?林登》是根据著名文学家萨克雷的小说《巴里?林登的记忆》改编而成的,这部电影是20世纪70年代在Hawk电影公司上映的,事实证明这部经典电影经久不衰,得到了万人空巷的待遇。
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更加明晰,让观影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主角的悲惨经历中。
原本小说中对主角的性格描述就显得离奇古怪,再配合演员们的出色发挥和导演的精心制作,使得主人公的个人形象更加具有独特性,观影者在观看电影时,甚至忽略了时间的流逝。
影片《巴里?林登》也因此被奥斯卡提名,荣获了大大小小18种奖项,这在影坛中是一个奇迹。
上述的影片都是经典影片和小说糅合的成功典范,这种崭新的方法能够给予观影者眼前一亮的效果。
小说家一般只会对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举止着重描写,但是导演在拍摄电影的同时,不仅要拍出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还要在不同场景做出别具一格的改变,如演员的动作、节目的效果以及所配的歌曲等。
这种“亲密无间”的联合,使得观影者在观看影片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一种置身事外的境界。
影片和小说有着紧密的关联,同时两者都在发展中成长。
三、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欧洲影片的横空出世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欧美文化的发展历史。
因此,很多大学的外国语专业都增加了了解欧美历史这一课程,并从原来的选修课程提升到了必修课程,这也是希望更多人去了解欧美文化的发展变迁。
但是,当今的诸多大学欧美历史课仅仅是向同学们推荐能够影响世界文学史的一些著作和作家,这些作家生活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所以学习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大学生对欧美历史并没有太大的求知欲,也很难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经典影片可以多层次地激发观影者了解剧情的欲望,并凭借着演员们的出色发挥和不同环境所制作的乐曲将艺术魅力呈现给观影者。
在目前这个“教育为首”的时代,不少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开发了一种以经典英文歌曲和欧美经典电影为资源的教育方法,从而满足学生们对欧美历史的求知欲。
同时,同学们热衷于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这种手段不仅使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同时也大大满足了其自身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使其在好奇中学习。
因此,影片可以让观影者对欧美历史的了解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欧美的艺术形态给影片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许多影片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
观影者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相当于增加了对原著的了解。
读者在观看经典小说的同时,往往沉迷于小说中离奇的经历和所要表达的想法,但影片却可以将欧美小说具体化,并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
所以,一些现代导演开始着手于二者之间的糅合,在使观影者大饱眼福的同时,提升影片产业的发展速度。
欧美小说的离奇剧情以及思想表达方式都为影片的发展供应了巨大的源动力,同时影片也将小说中的主人公以及其历程三维化。
所以观影者看到的是影片与小说的糅合体,这也令它们二者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对二者各自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好处。
由此,可以说电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利互惠的,而强强联合之下,必然能够创造“双赢”的局面。
影片的出现改变了欧美小说的发展轨迹。
一开始的影片仅仅是人们在闲暇时间的自娱自乐,但是随着时代潮流的飞速发展,影片成为人们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愈发突出。
许多欧美影片是改编自欧美小说的,影片不但可以让观影者感受到充足的视觉冲击,并且可以掀起一场“文学革命”。
纵观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愈发无可替代,不仅仅可以用来教学,而且可以改变人们的审美观。
在这场影片和小说的结合潮流中,影片将自身的优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同时完成了二者之间的“完美循环”。
不仅如此,虽然用文字表达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但这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也容易使读者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十分焦躁不安,影片完美地弥补了这个缺陷,由欧美经典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更是一个完美的范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美小说在影坛中的地位。
四、结语影片的横空出世,成功地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并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