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
[浅谈,指导学生,写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
![[浅谈,指导学生,写作,其他论文文档]浅谈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f2b7abb561252d381eb6e91.png)
浅谈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论文关键词:空白艺术作文教学题目材料情节语言论文摘要:空白艺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起到开启学生心智 ,完善其个性的作用。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概念,指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作品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读者留下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作文的“空白”是指在写作中未明确或说明的部分和暗示的内容。
作文教学的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将“空白”手法运用于科学教学中,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散学生的想象,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核心,灵魂,它最能反映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创新精神。
作文写作更离不开空白艺术,因为空白艺术能引起人们无限遐思,能调动人们丰富的想象。
我们知道:美术讲究“计白当黑”、“画留三分白”;书法讲究“不看一字,尽得风流”、“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亦应讲究空白艺术,力求使其文“言尽而旨远,辞浅而义深。
虽发话已殚,而含意未尽”。
这样方能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笔者认为在指导学生写作的空白艺术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题目的空白艺术。
中学生作文中出现假、大、空现象与教师命题不当有很大关系,要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命题观。
命题应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特别应从学生富于想象的特点作为命题的依据。
命题只有具有空白艺术,学生才会更能展开“神思”的翅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陆机《文赋》)包括宇宙,总揽人物;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才会使没有生命的物体可以变得有生命,动物可以像人一样生存,人可以像鸟一样长有翅膀;才会把过去的事情说得真在眼前一般;才会给学生一个广阔神奇的思维空间任其翱翔,才会围绕题目和主题进行发散思维,他们的素材就会源源而来,他们的情感就会如火山爆发,不可遏制,他们的作文才会生动富有灵气。
如特级教师魏书生要学生写《站在月球上想到的》、《宇宙人会议》等作文题,学生的思维便会自由驰骋,甚至灵感也会滚滚而来。
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

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浅谈文学作品的空白教学的论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语文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以情感和审美教育为主的文学作品教学改革,已经提上日程。
如何在新课改理念指引下,提高文学作品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越来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关注的热点。
依据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笔者提出,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注意创构“有意味的形式”。
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伊瑟尔创立接受美学流派,其理论核心是文学文本的接受是一种解释活动。
文学作品未经阅读之前,内隐着诸多“空白”和“未定点”,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在“具体化”的接受活动中,填补“空白”,定义定点,使作品的真正内涵得以尽览。
古代中国画重视残缺之美,宋代马远以其鬼斧神工之笔而被称为“马一角”,“残山剩水”是其山水画的代名词,其画面大部分是由空白或远山平野所充斥,只留一角作为美画。
画家竭精殚虑构造的画中“空白”,使观赏者驰骋神游其中,产生无穷的想象。
如果把文学作品的教学比作作家创作一部作品、画家绘制一幅山水画,那么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就是教师借助于文学作品的“空白”,精心设计的由学生创造性解读的“意义场”,它犹如“嫩绿枝头红一点”、“踏花归去马蹄香”中的“一点红”、“一缕香”。
学生由“一点红”、“一缕香”产生丰富的想象,激发无穷的创造力。
卡西尔说:“艺术是一条通向自由的道路,是人类心智解放的过程,而人类心智的解放则又是一切教育的真正的终极目标。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设计“有意味的形式”是一门真正的艺术,为学生解放心智创造了条件。
“有意味的形式”的创构在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有极大的作用。
一、“有意味的形式”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阔海空天在教学中,教师创构的“有意味的形式”,因其并不呈现更为确定具体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由于未引向固定方向而更为自由和广泛,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而这一创造力又集中体现在学生的无限遐想和思想再造上。
微型小说优秀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

微型小说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中学语文论文微型小说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华东“留白”是中园古代创作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一种艺术技法;“补白”是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种借助想象再创造的欣赏艺术。
微型小说因为其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单,结尾出人意料而又蕴含哲理,往往简笔勾勒人物和白描环境,给语文教师利用留白和补白艺术,进行高效教学,留下了设计创新的空间。
下面以澳大利亚的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为例,谈谈在微型小说教学中,巧妙留白,精彩补白,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默读课文,课堂时空留白《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 -9年级)的学生的默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针对初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微型小说《窗》一千三百多字的篇幅,笔者没有布置预习,而是上课后发下删节版的微型小说《窗》,让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创设了五分钟的课堂时空的留白。
新课程实施后,为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多语文教师放弃齐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但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不一,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默读,阅读时,往往是“鼎沸”的读书声此起彼伏,默读的学生深受其扰。
笔者认为,微型小说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默读的时间,留出静静的享受微型小说艺术魅力的心灵空间。
五分钟的默读,除了学生翻阅书本的唰唰声,连一些教师喜欢播放的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也都一律省去,学生在声音的留白中,自然进入阅读、欣赏、品味的境界中。
因为,微型小说自身的语言魅力、文本魅力胜过一切华美的音乐,再优雅的乐曲只会剥夺学生全身心进入微型小说艺术世界的机会,扰乱学生阅读小说所需要的安安静静的心灵空间。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
教师要避免“人声鼎沸”、“丝竹乱耳”的喧哗,善于设计课堂的时空留内,让学生运用默读方法,直接感受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复述情节,故事内容补白复述情节,是直接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场景和细节感知的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读者的审视:凯特·肖邦《暴风雨》中的“空白”艺术

读者的审视:凯特·肖邦《暴风雨》中的“空白”艺术发布时间:2023-02-27T07:44:44.570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9期作者:江雪莲[导读] 《暴风雨》是美国20世纪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凯丽斯塔违背伦理道德,与旧情人阿尔西发生婚外情的故事。
江雪莲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 401331摘要:《暴风雨》是美国20世纪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凯丽斯塔违背伦理道德,与旧情人阿尔西发生婚外情的故事。
以读者反应理论为理论框架解读小说《暴风雨》主题的多样性。
读者的阅读空白为新意义的产生提供可能,读者通过情感体验的手段判断自己的道德立场,并最终在感受否定阶段裁决自己的道德倾向。
关键词:《暴风雨》;凯特·肖邦;读者反应理论一、引言《暴风雨》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作品,创作于 1898 年,主人公凯丽斯塔是一位已婚妇女,儿子四岁,丈夫对她疼爱有加。
在一个暴风雨来袭的下午,凯丽斯塔与她的旧情人阿尔西享受了完美的性爱。
暴风雨之后,丈夫博比诺带着儿子回到家,还买回了妻子爱吃的虾米罐头,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开心大笑,幸福无比。
读者反应理论关注读者对文学文本的反应。
沃尔夫冈·伊瑟尔是读者反应理论的代表人物,不确定性理论是他的著名理论。
伊瑟尔理论的核心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些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构成了作品的基础结构,也是他所说的“召唤结构”。
“文学文本中的不确定性可以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
文本让读者们根据已描述的部分和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自行填补许多空缺,把各种事件串联起来补充作者叙述中缺少的信息。
”读者一方面遵循着文本的提示或指示(召唤结构) 解读一些原本不确定的意义,另一方面则可以以某种方式依个人的诠释填补“意义空白”。
二、阅读空白正如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所指出的,文本在创作之初留下的无数空白和不确定因素等待读者在阅读中的具体充实。
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家们进行艺术构思与创作时常会运用的一种技法,如在书法、绘画、音乐等门类中,尤其在书法、绘画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一副成功的书法作品,能给人以愉悦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人以艺术思想的熏陶,所以在创作中,艺术家不仅要斟酌选择多大的字体、多粗的笔画,如何达到运笔的流畅,还要斟酌谋篇布局中的空白之处。
不仅如此,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作家也毫不例外地运用了这种创作技法。
实际上我们的读者在品味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会遇到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其实这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空白艺术。
它指的是在不影响主题鲜明、形象完整的前提下,用一种模糊的、不确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作家所要表达的内容,意象之中总留有大量的“空白”,因此,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往往采用“简化”的原则来进行创作,读者在接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调动自我生活中的经验和想象力去加以填充,读者填充的成分往往带有自己再创造的成分,也就是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才让读者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家提供的形象进行再次创造,即重建。
这样极大地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也达到了用文学作品召唤读者运用写作技巧的目的,激发了读者的浓厚兴趣,集中了读者的注意力,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陶冶了读者的思想情操,同时也激活了思维,启发读者去思索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也达到了“文吸读者”的目标。
一、诗歌中的空白艺术大多数诗人用诗句来表现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知时,通过有效的艺术处理,在结构和意象之中,在诗歌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之中,都是有意地露出一些,藏起一些,或者有意地露出表层,藏起深层,那些藏起的“部分”,就是作者留给读者的空白之处,让读者在反复欣李冬艳谈空白艺术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作者简介]李冬艳,抚顺市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摘要:“空白”艺术在各种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如建筑、书法、摄影、音乐、绘画等,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它强调“言已尽而意无穷”。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

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笔法举隅摘要:“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空白”,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空白”艺术笔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不仅能提升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可调动鉴赏者的思维积极性与主动性。
鉴赏者可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标准去填补“空白”,进而发现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文学创作中,常见以虚显实、情节突转、侧面烘托等“空白”艺术手法。
关键词:文学作品空白艺术笔法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文学作品的鉴赏已经成为高考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空白”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在考查之列。
何为“空白”艺术?“空白”艺术手法,最初是中国山水画的技法,绘画者往往在作品中留有大片空白,企图借无形表有形,赋予空白丰富多彩的形象性。
透过空白,可以领略其中深远的意境,那是一个比画面宏大千万倍的意境,虽虚而实,虽少而多。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需要发现文本的创作空白。
这里所说的“空白”,是指文学作品中写得含蓄、留给读者充分想象空间和回味余地的地方,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这些地方,往往是作品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经典之笔”,较耐咀嚼,意味无穷。
作家在作品中经常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隐蔽、残缺、中断、无言、无声等部分,也是作者留给读者通过“有形”部分而进入想象的艺术空间。
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作品中的文字只有经由读者的理解、想象、体验,才能还原为可以构成审美的形象。
而作家们常灵活运用各种技法精心设置一些语言的“空白”,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以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下面试就几种常见的“空白”艺术笔法作一简述:一、以虚显实法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过程中,为典型地反映客观事物和追求社会效益,往往采用‘文约事半’的创作手法,作品的文本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空白’,即未定点,只有读者一面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时,作品的主题意义才逐渐表现出来。
浅谈文学空白艺术的建构

学空 白艺 术足指 存文学 作 品的意 象
结卡 勾 巾 留下 大量 “ 宅 白” , 以达 到
技 艺 的卓 绝 ,并 点染 了 当时 的环 境
气 氛 。再 如鲁迅 的 《 药》 结 尾处 的
描写 。上完坟 , “ 他 们走 不 上二 三
精致 暗示 的艺术方 法 。兹从 四个方
衫湿” ,也许 会 落下 一 掬 同情 之 泪
吧 。又 如 伏 契 克 的 《 二 六七 号 牢 房》 0其 开 头 为 : “ 从 门到 窗 子是
家 、艺术家 借助各 种特 殊 的传 达手
段 ,以 “ 空 白”语 言表 现出 比有声
有色 的实 际 “ 语言 ”更加 丰 富感人
的艺 术 内涵 。如绘 画 中的 “ 空 笔” : 鱼不 画水 ,画树 不画 根 ,画鸟不 画 天 ;音 乐 中的 “ 歇拍” ,即 乐 曲
从 侧 面 写 听 众 的反 应 :乐 曲结 束
泄 满腹不 平 。其 中一 个人 反驳 另一 个 人 的话 : “ 你 翻 什 么 隔 年 旧 历
《 琵琶行》 。其 结句为 “ 座 中泣下谁 最 多 ,江 州 司马 青衫 湿 ” 。这 里 留 有一 处朦 朦胧胧 的空 白 ,即 自居 易
何以对 琵琶 女如此 动情 ?诗 人没 有
的 泪眼 ,刺 痛 了江州 司马 的心 !此 乃 二。如此 空 白艺 术 的建构 ,加 象 力和审 美创造 力。又如 白居易 的
和拓 宽 了语 言所 涵蕴 的 内容 ,增 强 了作品 的艺术感 染 力。相信 读 者读 完 “ 座 中泣 下谁 最多 ,江 州司 马青
的朦胧 与模 糊来进 行空 闩艺 术的建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

论《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摘要:美国作家海明威“冰山理论”的核心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信息,留下一些空白,这些空白由读者凭借想象力在已有文本基础上去填补,进而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本文主要从背景空白,描写空白以及意义空白三个方面分析海明威经典短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空白艺术,展现海明威小说“空白”而不“苍白”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冰山理论省略空白空白艺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欧尼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作品一向以简练著称。
1932年,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
”[1]随后,海明威对这一理论作出了解释:“如果一个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坐着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
”[2]在此,海明威将文学作品比作冰山,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本犹如冰山露在水面的一角,只是故事的八分之一,而故事其余八分之七更加宏伟的部分,犹如隐藏于水下的冰山,被作者省略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才使得文学作品虽然简短却不失宏伟。
海明威“冰山原理”的核心就是“省略”,省略掉一部分作者知道的东西,留下一些空白,而这些空白需要读者在已有八分之一的基础上,凭借想象去感受和体会。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在这篇故事中,随处可见由于省略而产生的艺术空白,这些空白与作家“八分之一”的文本叙述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深刻的故事。
一、背景空白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像是一个更完整故事的片段截取,作者将大量的生活内容省略,隐藏于作品背后,作为小说文本的补充和映衬。
这个简短的故事中有三位主人公:一位老者,一位中年侍者和一位年轻侍者,作者本可以对他们每个人都各自设计更多的背景信息和生活内容,比如他们的姓名,家庭状况,各自的经历等等,但是这些都被作者省略掉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微型小说的空白艺术微型小说短小精悍,在其创作中空白技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审美意义及其如何运用的阐释,力图找到空白艺术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
标签:微型小说;空白艺术空白手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中。
诗作中的“空白”表现为“含蓄”,中国书法中它变身为“飞白”、“布白”,在绘画艺术中,画家称它为“留白”,音乐家则叫它为“煞声”,在电影中它是“空镜头”。
空白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艺术作品虚实相生,形神兼备,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妙处在于可以使观赏者产生“以白当黑”,“以虚映实,虚实相生”的艺术美感。
空白,已成为艺术家在创作时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在小说创作上空白手法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效果,为使读者主动地参与到作品的在创作中,作者有意省略某些内容,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作品的空白处融人自己的想象,以达到艺术再创作的审美境界。
在这一点上,微型小说可以称得上是运用空白技巧的典范。
微型小说客观上受字数限制,篇幅微小,结构严密。
微型小说不可能像短篇、中篇、长篇小说那样“完整”、”饱满”、“充实”、“丰富”。
这就要求作者在构思和行文时必须注意字句的简洁,凝炼,在结构上,应力求时间、事件、环境、人物都尽可能地压缩、集中。
使作品结构精巧、简练。
例如,马克·吐温的微型小说《丈夫支出的帐单中一页》,全文如下:丈夫支出的帐单中一页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支出金额)给岳母买大衣……(支出金额)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马克吐温先生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攥紧了读者的神经。
利用帐单进行写意式的留白,忽略掉其所有的具体详细的情节,但在简省的文字的背后,每一笔帐目又都蕴含着丰富动人的故事,虚实相间,明断暗续,任由读者去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再度创造。
微型小说的创作,要求作者能够控制住自己创作的“激情”,巧妙地运用各种空白技巧,给读者留下驰骋的想象空间。
空白的运用之于读者,则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说:“只要作者写得真实。
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品已经写出来似的。
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威严壮观的。
是因为它出水面只有八分之一”。
这里所说的“冰山”理论,实际上就是小说空白艺术的具体运用。
而微型小说更强调“无言”、“不写”、的空白艺术,讲究有无相生、虚实对立统一,以求达到“从小见大”,“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写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味外之致”等,以达到言简意丰、言尽意无穷的艺术境地。
综上所述,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也大有讲究。
一、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型小说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空白技巧来表现的。
微型小说能否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享受,要看其能否激起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能否使读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作品的再创造。
微型小说中的空白,应当是作者“创作引起读者审美再造的刺激物”,也就是“在作者方面使用最少量的信息,在读者方面产生最大量的想象”。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世界上存在某种,当健康的人面对它们时,就会在知觉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倾向,就是想要急于改变它们,并使之成为完美的结构。
并进而引起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进取的、积极的、充满紧张情绪而有跃跃欲试的。
微型小说中作者有意设置的“空白”正是这种“不完全或者空白格式塔刺激物”,它刺激了读者想要填充的欲望。
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把作品变成了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而阅读的快感也由此产生。
…“空白”是艺术创作中有意识留出的部分,目的是更充分地表现主题、人物、事件,在接受美学中,“空白”是能“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
对于微型小说而言,读者的参与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没有任何哪种文体比微型小说中更适合“空白”,它是升华文章主题意蕴的关键,更是吸引读者的灵丹妙药。
二、空白艺术在微型小说中的具体运用留下空白对于微型小说审美价值的表现非常重要,因此,作家总是根据内容、情节、表现人物的需要设置空白,由此也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空白技法。
1.省略情节微型小说篇幅有限,情节除单一外,其发展也很迅速。
再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作者依靠简洁的文字概述主要事件,省去次要事实或细节,以跳跃的方式大踏步的推动情节发展,迅速将读者引向故事的高潮。
而作者有意创设的每一次空白,又形成了艺术的间歇,使得文章的情节顺逆结合、张弛有度。
例如,一家美国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奖金征文,要求用最短的文字写出情节曲折的故事,最后《猎狮》夺得大奖,其全文如下:猎狮伊莉薇娜派弟弟佛莱特陪伴她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
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一佛莱特”。
伊莉很伤心,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
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具狮子的尸体。
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收到。
弟误。
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佛莱特。
”这篇作品能够获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空白技巧。
省略掉细枝末节的情节,直接将主要情节摆在读者面前,节奏鲜明且结构紧凑。
虽然有所省略,但并不影响营造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用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掀起了三次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和佛莱特去非洲猎狮,但不幸身亡——第一个波澜;伊莉薇娜要佛莱特将其丈夫的尸体运回,收到的却是一具狮子的尸体——第二个波澜;伊莉薇娜再次索要巴布的尸体,佛莱特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
”——个更大的波澜。
作者错落相间地安排情节。
使文章收到了一波兰折,妙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情节省略造成的空白。
还大大加快了情节发展的节奏,使微型小说的篇幅更加凝练,结构更加严谨,真正成为短小精悍之作。
2.无声的语言运用言为心声,在刻画人物时,微型小说也需要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等。
但在某些时候。
作者也会让人物“闭上嘴巴”,在该说的时候不让他说,而只写无声的动作和场景。
此时的无声,便是一种艺术空白,它当中反而包含许多有声语言无法言表的东西,从而到达“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
从读者角度看,这时的无声明显胜过有声的表达。
在微型小说《蹒跚》中,一位新来的语文老师请学生王力回答鲁迅小说《祝福》中“蹒跚”一词的含义。
被大家认为优等生的他竟站起来沉默不语,无论老师如何启发,他依旧默不吭声,老师不好僵持下去,便让别的同学回答了,问他懂不懂,他像石雕似的没有反应。
下课后老师让他去一趟办公室,他甩着一条残疾的腿,蹒跚地跨过门去。
至此,一切真相大白。
他在课上不回答老师的问题,究竟是因为他的身世有许多难言的苦衷,还是因为问题伤害了他的自尊?这元声的表达蕴含着多少丰富的内涵和纠结的心情。
当老师原谅他时。
他仍是木然的站着不发一声。
只有一滴眼泪落到腮边,这又意味着什么?委屈还是感激?由这无声处。
读者不难窥见一名残疾学生倔强而又纯真的童心。
因此。
无声常常能胜过千言万语的诉说。
还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声,则更发人深省。
微型小说《昙花一现》便是这种类型。
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位养花老人——张老头,他精心培育了名贵花卉昙花,县花就要开放了,这引来了全厂人的注意,大家都知道观看县花的机会难得。
行政科长叫张老头将花搬到党委办公室去。
说起这盆县花可冀是来之不易,当初张老头向厂里提建议买县花,行政科长不许买。
于是张老头自己育苗,冬天暖气炉坏了,他就整夜整夜守着昙花为它取暖。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终于让昙花绽放了笑脸,就连厂长也在观赏之余啧啧称赞。
张老头想借此机会跟领导说明昙花虽美但养花不易,可看到领导高谈阔论,兴致正高,根本没有他说话的机会。
他等待着,欲说还休,这时,他看见,有的领导不光看花,还用手摸,用鼻子在花上嗅嗅。
老张头想说几句请领导们爱护花的话:结果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一是碍于领导的面子,二是领导压根也没有搭理他的意思。
老张头就这样不知所措地站了一会儿,想起花房还有事,就默默地走开了。
他本来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跟领导汇报一下养花的艰难过程。
诉说一番苦衷。
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欲说还休,直到最后,连一句话也没说出来,就像这盆昙花一样。
只一现便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这欲说还休的空白背后,昭示着养花者与赏花者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意味深长。
发人深思。
3.戛然而止的结尾微型小说的空白还经常出现在结尾处。
当故事情节达到高潮后,作者不写结局或不写出明显的结局,而是留下大量空白让读者去补充,去遐想。
例如下文:书法家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
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
”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
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里发出喷喷的惊叹声。
有人大声嚷到:“再写几个。
”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
这篇微型小说在省略号中结束全篇。
当有人提出“请再写几个”的要求时,高局长会说什么呢?恰恰是这个省略号烘托出高局长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同时也说明这位书法家并非真正的书法家,讽刺了当今官场的一些丑陋现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在这里,虽然出现宛若没有结论的空白,其实读者还是可以从前面的情节中找到完整的、合理的答案。
同时,也可以在寻找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意蕴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微型小说是一种讲究空白的艺术形式,作者通过各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为读者营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其感受阅读的快感,并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1]赵忠山,灰箱:诗的空白结构与功能,[J],学术交流,2008,(01)[2]赵忠山,李商隐无题诗的空白结构及其意蕴[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03)[3]赵忠山,诗歌的意象“蒙太奇”手法及其审美空白意蕴[J],作家,2009,(01)(4]凌焕新,微型小说美学[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