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卷)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步骤2-阶段5: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步骤2-阶段5: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文化交流与传播】 (1)19 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学 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1862 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 养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 年,创办江 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3)19 世纪中叶 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4)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 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经济与社会生活】
选择性必修
1
阶段限时集训
(1)19 世纪中后期,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系列近代企业,
引进了西方的工厂制度,进行机器大生产。(2)民族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开办
工厂并借鉴西方工厂的管理经验,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起来。(3)1865 年,英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二)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外历史纲要
一、农民阶级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二、地主阶级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三、资产阶级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第一部分 专题复习 通史融会 纵横贯通 珠联璧合 板块二 中国近现代史
步骤二 通史融会 创新整合新思路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阶段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 专题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1840~1919年)一、选择题1.[2023·潍坊市高三模拟]1903年清政府颁行的“癸卯学制”基本上照搬了当时的日本学制,只是将学科名称作了改换,如将“理科”改称“格致科”,“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经济学”改称“理财学”等等。

这反映了晚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B.坚守传统教育,抗拒制度变革C.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D.顺应世界潮流,追求全盘西化2.[2023·湖北武昌高三检测]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采取五族共和,将民族国家建设同共和政体建构相结合,实现了从“天下”到“国家”、从“臣民”到“国民”的转变。

这说明辛亥革命( )A.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B.促进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形成C.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D.初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3.[2023·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世纪初,时人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记》,书中的孙悟空因在上海租界误认为有轨电车是由雷公电母驾驭前行而被民众耻笑。

同时期,《新石头记》也对《红楼梦》进行了续写,贾宝玉下凡到当时的中国游历,新世纪的火车、轮船、电灯等事物让他大开眼界,洋人横行、政治腐朽的现状也让他痛心不已。

这些情节( )A.体现了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B.折射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C.表现了民众对传统失去兴趣D.展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果4.[2023·河北沧衡八校高三上期中]民国初年,在推广男女同校、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女子师范学校等方面,广州都走在全国前列。

岭南大学于1918年开始招收女生,是中国第一所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

由此可知,当时广州( )A.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加快B.成为全国性民主革命中心C.改变了中国女性的命运D.已实现男女社会地位平等5.[2023·唐山市高三三模]1880年,洋务派代表人物刘铭传在《铸造铁路意图自强折》中阐述了修建铁路的意义。

新高考政史地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新高考政史地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一、选择题1.(2019山东德州一模,28)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2.(2019山东济南二模,28)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3.(2020届山东等级考模拟,4)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时期妇女的部分史料。

由此可以判断太平天国()A.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基本上实现了男女平等C.冲击了社会成员的固有角色定位D.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4.(2019云南昆明三模,28)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

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5.(2019四川德阳三模,28)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

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6.(2019福建泉州二模,29)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

(新课标)广西新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专题突破练4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下载】

(新课标)广西新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能力升级练专题突破练4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下载】

专题突破练 4 中华文明的转型——晚清时期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民国学者蒋廷黻曾指出:“(鸦片)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

”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C.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

材料“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说明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A、D两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2.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神勇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变得日益激化而非逐渐缓和,故A 项错误;洋务运动的中心主要是在地方,其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故B项错误;满洲八旗军由于长期的腐化堕落而无力镇压这一时期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运动,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汉族官僚地主武装转而成为抗击农民起义军的主力,这迫使清王朝不得不加强对其的倚重和任用,故C项正确;湘军表现神勇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军而非反侵略的对外战争中,故D项错误。

3.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

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思想的萌发。

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同时推崇两人,这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王夫之没有主张“师夷长技”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思想,与王夫之、魏源二人无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而提出的思想,故D项错误。

2020届二轮: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专题卷)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德州一模,28)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2.(2019山东济南二模,28)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3.(2019广东惠州模拟,28)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

”这是因为,当时()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4.(2019云南昆明三模,28)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

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5.(2019四川德阳三模,28)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

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6.(2019福建泉州二模,29)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专题练习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1840—1911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3·四川乐山二模)1840年8月,英国向清政府投送的官方文书,不再使用传统的“禀帖”格式,而用“咨会”字眼。

琦善的复函也放弃了“谕”“批”等回复夷书定例,改用相对平等的“照会”样式,成为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

这反映了当时( )A.天朝观念受到冲击B.闭关锁国政策破产C.宗藩秩序基本瓦解D.外交体制开始转型2.(2023·四川泸州二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南汇(上海)市场对洋纱的态度,经历了“不喜用”“掺和洋纱”“一概收买”三个阶段,当地土布业也经历了“土经土纬”“洋经土纬”“洋经洋纬”三个阶段。

19世纪90年代当地的土纱已逐渐退出市场。

这说明( )A.上海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确立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顽强抵制洋货的输入C.沿海地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上海与世界市场的联动和资源整合加强3.(2023·四川百校联考)1844年12月,一英国商船对华走私大米320担。

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规定:涉嫌走私的外商,其货物应全部没收,取消在华贸易资格,驱逐出境。

但在当时英国驻华领事的“积极干预”下,船主仅缴纳罚金200元。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朝闭关政策遭到列强的抵制B.英国企图通过走私扭转贸易逆差C.中国对外交涉呈现殖民化倾向D.列强严重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4.(2023·河南名校高三联考)因为《南京条约》有五口通商等规定,英国方面遂借口须就相关具体事宜与中国地方官员“审慎议定”,于1845年达成了中英《上海租地章程》,使得英国先行“合法”在上海开设租界,然后其他国家也得以在上海设立租界,进而作为“国中之国”的外国租界扩大到中国多个城市。

由此可见,租界的设立( )A.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例证B.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C.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在一起D.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5.(2023·江西“赣抚吉十一校”联考)“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鸦片大量输入,使中国每年外流白银达600万两。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综合练习卷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民初+综合练习卷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__晚清民初1840~1919年一、单选题1.[2023·湖北卷,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

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

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

上述材料说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2.[2023·湖北卷,7]如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来源内容太平天国方面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清廷方面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民国前后革命党人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3.[2023·湖南卷,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

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4.[2023·湖南卷,7]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

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5.[2023·新课标全国卷,29]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课件)(119张)

2020届二轮复习:通史整合五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 (课件)(119张)

政 治
国市场联合发动,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2)中国人民的反抗——太平天国运动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封建压迫和西方侵略激化矛盾。
②过程:爆发——金田起义;高潮——定都天京,颁布《天 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转折——天京变乱;防御—— 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玕颁布《资政新篇》;失
返回
03
高考考什么——教材拓展
返回
(一)晚清前期(1840~1894 年)的政治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总 隐性
理衙门、火烧圆明园、《天朝田亩制度》《资 时空
政新篇》、湘军 素养 工业文明的冲击;两度燃起的战火;千年未有 热词 的变局;救亡图存的觉醒;军民英勇的抗争
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着盲目排外 的局限性。 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返回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5~1912年)
(1)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
返回
02
史况怎么样——织线成面
返回
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1840~1894年)
(1)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以禁烟运动为借口发动 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
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
返回
甲午中日战争后至辛亥革命(1895~1912年)
(1)物质生活的变化 ①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 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社 (2)交通事业的进步: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 会 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生 (3)通信工具的变迁:清朝晚期电报、电话开始出现。 活 (4)大众传媒的发展 ①报刊业的发展:维新派、革命派都把报刊作为宣传 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五)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西太原二模)1830年,47名在华英商上书英国国会,历数在华遭受的禁止乘轿等诸多限制,控诉广东当局称其为“奸夷”。

1834年,80余名英商致国王的请愿书建议发动战争解决对华关系问题。

这反映出()A.英商旨在维护英帝国尊严B.“海禁”政策阻断了中英贸易C.英国寻求平等的对华关系D.侵华战争舆论氛围逐渐形成解析:选D在华英商的“上书”“请愿”等行为属于商人的个人行为,与维护英帝国的尊严没有多大关系,故A项错误;在1830年,中英贸易并没有被阻断,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商人对华的态度问题,没有提及英国对华的态度问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前,在华英商通过“上书”“请愿”等方式,在国内为鸦片战争制造了舆论支持,故D项正确。

2.(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第二次联考)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抵达澳门。

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呈递国书的要求时,给钦差大臣耆英的唯一指示就是阻止这一行动。

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这反映出清政府()A.对外奉行投降政策B.继续推行闭关政策C.有效抵抗外来侵略D.竭力维护天朝体面解析:选D“投降政策”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B项错误;“有效抵抗”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由材料“当清廷得知其有进京……阻止这一行动。

为此,耆英不惜与之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可知清政府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维护大国体面,故D项正确。

3.据统计,1819~1840年,西人传入中国的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1840~1860年,新增加了12种,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

材料现象() A.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瓦解B.为洋务运动开展奠定基础C.利于国人对世界认识的深化D.强化了西方对中国的控制解析:选C材料没有直接证据说明清政府已经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只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感兴趣,故B项错误;由材料“这些新著对世界的描绘比较具体、详细”可知,这些著作使得国人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故C项正确;“世界史地著译约13种……描绘比较具体、详细”属于文化交流的范围,与政治控制无关,故D 项错误。

4.(2019·湖南郴州一模)“……所以虽在美、法革命之后,洪(秀全)、杨(秀清)诸人依然不脱以前帝王思想的旧习,他们只知援用西方基督教的粗迹牢笼愚民,却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

”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A.利用拜上帝教支撑政权B.利用“中体西用”思想建立政权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D.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解析:选D材料着重揭示太平天国的局限性,而非拜上帝教的影响,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对西方国家的鄙视态度,与“华夷之辨”的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根据西方民主精神来创建新基”,未认识到革新政体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

5.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时,将其沿途见闻编成《使西纪程》,但因多有对西方政治等方面的记述,出版第二年就遭到了清政府的毁版,禁其流传。

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国内传播西方文明B.严禁官员私自著书出版C.极力维护“中体”的地位D.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解析:选C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故A项错误;郭嵩焘《使西纪程》是因为宣传西方政治被禁,故B项错误;书被禁毁是因其内容含有西方民主思想,不利于清政府维护专制统治,故C项正确;这时期清政府在坚持“中体”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看不出无意于了解西方的国情问题,故D项错误。

6.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

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解析:选D材料是海关试办邮政而不是关税,故A项错误;“建立”的说法不对,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故B项错误;材料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交,故C 项错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符合时代要求,故D项正确。

7.(2019·辽宁凌源一模)日本大阪纺织公司的山边丈夫1889年5月在《联合纺织报》上撰文说:“必须向我国西部邻国——中国寻求原棉。

”据此推知,甲午中日战争() A.是由中国闭关锁国引起的B.是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争C.使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D.中国加速沦为列强经济附庸解析:选D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破坏,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而非中日争夺原料的商业战,故B 项错误;中国开始融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而非甲午中日战争后,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利用战争获得的特权更加疯狂的掠夺中国的原料,加速中国沦为列强的经济附庸,故D项正确。

8.如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

这表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解析:选C1894年,自然经济仍占重要地位,没有完全解体,故A项错误;数据体现的是使用土纱为主而不是土布,故B项错误;由图示可知,截止1894年,土纱使用量减少,洋(机)纱使用量在不断增加。

这表明当时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因素在不断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纱的使用情况不是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9.(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一模)西方媒体曾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

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这一事件()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B.借助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变革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B由材料“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推断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联系史实可知该事件为中国近代的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中借助传统儒家思想宣传变法,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0.(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拳事杂记》记载“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

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全体共识C.清政府沦为列强治华的工具D.西式服装成为社会主流服饰解析:选A据材料“‘团匪起时,痛恨洋物,犯者必杀无赦’;联军入京后,则一变为‘西人破帽只靴,垢衣穷裤,必表出之’”得出民众复杂且矛盾的心理状态,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题意,均排除。

11.1895年,清政府公开表态:“宜破除成见,使官商不分畛域。

”;1898年又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1903~1907年间多次颁布对办厂经商者的具体奖励方法。

这反映了()A.中体西用思想仍占主流B.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增长C.传统四民秩序基本解体D.清朝统治者近代意识增强解析:选D材料只是论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而这一做法并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清政府采取奖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并没有提到这一措施的效果,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到商人地位因此而发生变化,无法看出四民秩序的解体,故C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说明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而工商业的发展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

12.(2019·新疆三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

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D.租界开放的差异解析:选C 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上述措施有利于改善环境,但非材料反映的本质,B项排除;引进上述管理措施本身就是近代化的体现,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

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

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

《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

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

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

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

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

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

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 500万匹,值银3 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值银1 350万两”。

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2万公担。

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

“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并加以评述。

(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得出由国外传入;根据材料一“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得出由边疆地区传入内地;根据材料一“元以后的……劝民植棉”得出政府积极推动;根据材料一“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得出发展迅速,地位不断上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