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练习
2019届高考历史课标通史版一轮复习夯基提能作业本: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文档资料

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9陕西西安二模)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A.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降低B.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C.明清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D.农业生态治理环境逐步恶化2.(2019辽宁铁岭一模)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3.(2019山东莱芜月考)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4.下表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它反映出这一时期江南()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B.百姓赋税负担日益沉重C.纺织业中心的林立D.手工业区域性分工明显5.明代《天工开物》一书记载了我国某一时期的活塞式鼓风技术,活塞的反复运动可产生连续的风力,从而大大提高冶金的炉温。
该技术有助于()A.打破西方科技垄断B.大大提高冶金业的规模C.中国农业技术革命D.金属工具的进一步推广6.(2019江西吉安段考)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可以用来研究()A.古代官营手工业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二、非选择题7.(2019山西太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
清政府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__明清时期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1)___玉__米___、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 种植广泛 (3)很多农民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 开设工场,使用自__由__雇__佣__劳__动__进行较大规模生产
(1)___白__银___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 业资本的集聚 (2)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 (3)以经济功能为主的__工__商__业__市__镇__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 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提示:反映出明代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这一特征正是明朝后期商品经济繁荣在 文化艺术领域的突出反映。
9.思维拓展——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和新内容 (1)发展趋势: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 (2)新内容:注重对商人的描绘(第一次歌颂商人):反封建、反礼教, 追求个性自由解放。
10.学术情境——“李约瑟难题”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卷的序言中提出“李约瑟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 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 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思考: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回答李约瑟的疑问?
①施耐庵和罗贯中各自创作《__水__浒__传__》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 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章__回__体__的写作体裁。 小说 ②吴承恩的《西游记》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别是__神__话____小 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_现__实__主__义_文学的高峰。
第12讲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
《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
新高考2023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共44张PPT)

〔概念阐释〕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的西方文明向中国传播的历 史过程。这段时期,以来华洋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 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为重要窗口,西方文明大量传入中 国,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 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问题](1)据史料一归纳黄宗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 进步性。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末期科学思想的主要特 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提示](1)主张:倡导君民平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学 校是议政场所。进步性:对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知”;“工商皆本”
2.结合陆王心学和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从 “经世致用”“天下兴
“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清思想领域的新变化 亡,匹夫有责”;长篇
3.结合明清时期的科技小说与戏曲成就,从 白话小说、传奇、昆
“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 曲、京剧;“西学东
增强文化自信
渐”
主干梳理·理思路
三、小说与戏曲 1.背景:城市_商__品__经__济__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 步普及。 2.成就 (1)明清小说 ①元末明初,施耐庵、罗贯中各自在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 _《__水__浒__传__》__ 和 _《__三__国__志__通__俗__演__义__》__ , 是 我 国 最 早 的 两 部 长 篇 白 话 小 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
高考北京版高考历史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上的敌对势力勾结 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 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
倭寇,危及统治
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
代化的世界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 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
抗清势力;统治者认 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 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
为天朝大国无需与 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义萌芽的滋长,而且导致了中国与
③ 资本主义 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3)影响: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加大,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 国”。
知识拓展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 发展的总趋势,但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发展水平比较低,稀 疏而又微弱。 (2)由于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非常缓慢,自然 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3.商业的发展 (1)重农抑商下的商业: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地域性的“商帮”,人数 最多、实力最强的是④ 徽商 和晋商。 (2)对外贸易 a.表现: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只许广州一口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b.特点:以⑤ 朝贡贸易 为主;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为目的。
知识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 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4.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 (1)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 统治。 (2)表现:以明太祖、雍正帝最为典型;实行专卖制度,压制民营商业,影响 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五第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课件(60张)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3)特点①②地发区展性缓和慢不。平衡性突出。 (4)缓慢原因①②明势清力王强朝大压的抑经工济商传业统和的闭压关抑锁。国的政策。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明朝继续推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3)历史地位 ①最早出现于明朝中后期,但发展十分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社 会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前夕。 ②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个别部门,没有深入 农村,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高考试题
2018·全国 卷Ⅰ·T27
考查内容 朝贡贸易
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一、农耕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 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1)农耕技术②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 重大变化。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__风__力__水__车___。
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栏目 导引
专题五 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3.商业 (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 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 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如苏州、景德镇等。 (4)会馆与商帮②①出在现京了城按、地省域城结和成大的商商埠帮出现,了_晋___商__会____馆和__。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栏目 导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人教版课件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前)课时2

┃解读史料┃ 1.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
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史料二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
盛行。 3.史料三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
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__苏__州___、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 心。
3.商业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_长___途__贩__运_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__商__帮___,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_佛__山__镇___、 _景__德__镇___ 、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 主要是防内。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 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漫画解史] 清“闭关锁国”政策
★实质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 护国家统一。
禁”
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
统治
进行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_抗__清___
清朝“闭
私自出海;将沿海居
_斗__争___;认为天朝大国无
关锁国”
民内迁,不许人民擅
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自下海
影响 (1)妨碍了海外市场 的开拓,抑制了资 本的_原__始__积__累__,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 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 逐渐落后于世界潮 流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五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课时2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

第一部分专题五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课时2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课时冲关练1.(2016·四川宜宾调研)明代《天工开物》中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
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明代小农经济的衰退C.精耕细作的日益成熟D.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解析据材料“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可知吴郡力田者不蓄牛力的原因是人口剧增与养牛成本高,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且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强化,故A项错误;B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 D2.(2016·重庆调研)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说明当时( )A.景德镇制瓷行业开始兴起B.民营手工业产品占领整个市场C.景德镇全员参与陶瓷生产D.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解析按材料上下文,其中“挟其技能以食力者”反映了当时景德镇制陶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周边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涌向景德镇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制陶业的发展,没有表明是从此时“开始”,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占领整个市场”,故B项错误; C项“全员”材料没体现。
答案 D3.(2016·湖北武昌调研)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解析明初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民间,影响到政府的经济政策,最终政府通过颁布法律确立了白银货币化,故A项正确;贵重金属被政府禁止流通,而非短缺,导致宝钞贬值,故B项错误;民间推动是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C 项错误;货币改革是白银货币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故D项错误。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4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2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3.结果: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学考转换•回归教材 ①链高考——奏折制度 (2023北京卷,5)涉考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 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 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 判断奏折具有 机密高效 的特点。 ②链高考——军机处 (2018北京卷,14)涉考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 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 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军机处有助于 加强皇权 。
史观史论
1.唯物史观——清代军机处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1)军机处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皇帝总揽了中央机构 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承旨办事,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2)军机大臣的任命并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 一切军国大事最终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 力。 (3)军机处设立后没有出现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 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主题一 皇权鼎盛——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主旨精要: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是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直接听命于 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清朝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 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史料探究
视角1 清朝中枢机构变动的特征 材料 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 事务,都归军机,惟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 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 臣,以至互相牵制,事权不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讲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六十六中期中)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集市)”。
这反映出( )A.市镇的繁荣兴旺B.小农经济的瓦解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2015北京丰台期末)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形态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3.(2018北京丰台期末)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唐代诸道重税商贾以充军、清初规定片板不得下海,其共同影响是( )A.阻碍对外经济往来B.抑制商品经济发展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D.推动手工业的发展4.(2016北京西城(南片)期末)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
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5.(2018北京海淀期中)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 )①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形成了全国性商品市场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2016北京怀柔查漏补缺)中国古代某时期曾“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
以上相关政令出现的时间应该是( )A.宋太祖时B.清朝初期C.清乾隆时D.收复台湾后二、非选择题7.(2016北京东城模拟)北京自古代就是中国重要的城市,其发展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材料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十分兴旺,当时的一些笔记著述中多有记载。
《帝京景物略》:“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草桥惟冬花,支(意:剪)尽三季之种,坏(意:埋)土窖藏之,蕴火坑烜之。
”《燕市负贩琐记》:“卖鲜花,种类不一,有卖细花,为妇女插戴之品有卖栽花者,春天可养有卖堂花者,为厅堂陈设之品。
”《金鳌退食笔记》:“南花园,杂植花树,凡江宁、苏、松、杭州织造所进盆景,皆付浇灌培植。
又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诸花,每岁元夕(指元宵节)赐宴之时,安放乾清宫,陈列筵前。
”依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8分)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2017北京朝阳期中)下列关于我国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的解释,合理的是( )①相对稳定的局面②高产作物的推广③土地利用率提升④海外市场的拓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8北京西城期末)乾隆年间,一份由云南官员颁发的开荒文件上写有:“滇省山多田少,水陆可耕之田,俱经垦辟无余……嗣后滇省山头地角,水滨河尾,俱著听民耕种。
”此材料反映出( )A.由于长期开发,西南地区耕地减少B.当时政府重视本业,鼓励开垦荒地C.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达,超过内地D.乾隆时期西南地区已得到充分开发3.(2017北京西城二模)读下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时①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B.②是隋朝大运河的中心C.元朝时③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D.清政府在④处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4.(2017北京东城一模)《晚明大变局》一书提到:“近来人们常说‘晚清大变局’,殊不知晚明也有大变局……它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
”这里的“晚明大变局”主要表现在( ) A.坊市制度逐渐被打破 B.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C.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5.(2016北京石景山一模)下面是清代中期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
从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农业税相对较稳定B.工商杂税增长说明商品经济发展C.工商业占主导地位D.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6.(2017北京四中期中)1757年,乾隆下令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政府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
该政策( )A.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B.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C.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D.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二、非选择题7.(2017北京海淀3月)古人曾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称为塞外,塞外的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长城是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
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四十九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加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
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
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
“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
”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北部边疆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及其影响。
(10分)答案精解精析A组基础过关题组一、选择题1.C 依据材料可知,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这与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
2.C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可用排除法。
古代中国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以及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故①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选C项。
3.B 材料体现了政府对商业发展的限制,这些措施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4.B 1415年,处于明朝时期,排除A项1415年,处于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下西洋发生在该历史时期,B项正确C、D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5.A 本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情况,可用排除法。
④不利于明清经济的发展,因此与材料主题“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不符。
排除含④的选项,故A项为正确答案。
6.B 根据材料中“申饬沿海……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7.答案商品化、专业化生产栽培技术较高引进了各地花卉品种宫廷以及民间对花卉有很大的需求。
(8分)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中的一些笔记著述记载了北京花卉种植业的专业化种植区域、技术、花卉的种类、引进的品种等繁荣状况依据对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知识,来分析概括明清时期北京花卉业繁荣的主要原因即可。
B组能力提升题组一、选择题1.A 本题可用排除法。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含④的选项,故选A项。
2.B 政府通过颁布开荒执照来鼓励人们开垦荒地,这体现了政府对开荒的重视,故B项正确。
A、C、D 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3.D 首先进行空间定位,根据地理知识可判断图中的①是洛阳,②是南京,③是重庆,④是广州。
汉武帝时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排除A项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洛阳,排除B项元朝时著名瓷都是江西景德镇,排除C项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许广州一地对外通商,因此D项符合题意。
4.B 题干材料提到的时间是“晚明”,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的,而是有世界背景的”说明这一变局的发生是与世界变化紧密相连的。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美国家掠夺来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当时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因此B项符合题意。
A项发生在北宋,C项不符合“世界背景”,D项发生在晚清鸦片战争后。
5.C 根据图表可知,农业税一直处于较稳定状态,到后期工商杂税逐渐超过了农业税,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正确的表述是A、B、D三项。
在清代时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
6.C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A项中的“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D项应为1839年的虎门销烟,均晚于题干中的时间“1757年”,故排除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是封建统治者妄自尊大心理的具体体现,它导致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B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7.答案变化:中原人民大量迁入北方边疆地区,北方边疆的一些游牧区变为农牧业混合区。
(4分)影响:政府在汉民聚居地建立与内地类似的行政机构加强管理中原文化向北方地区传播,促进北方游牧民族生活习惯的变化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6分)解析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第小二问要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角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