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历史(人民版)高考复习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 单元整合
人民版2020届高考历史大一轮专题复习精品课件: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衰落——明清社会转型与社会停滞

明清时期的经济发 展
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27——明清时期雇工市场 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27——对外贸易优势地位 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27——商品经济发展对世俗文化的推动
2012·新课标全国Ⅱ卷·26——工商业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2011·大纲全国卷·13——税收政策、白银流通
2017·海南卷·6——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2011·海南卷·5——南北经济发展(明末) 2014·海南卷·7——商业发展对知识结构的影响
(二)农业经济的发展措施(清朝)
1. 垦荒及土地政策。
注:招民垦荒、停止圈田、实行“更名田”.
2. 废除‘逃人法’。
注:清朝人关前后,圈占了人片土地,建立旗庄、旗地,其劳动力的来源主要为战俘和民人投充, 在庄头的控制下进行生产,毫无人身自由。人逃或者被包庇,均处死,康熙时废除。
3. 整顿赋役制度
注:负鳞册、黄册与《 赋役全书》 互为表里,作为征收赋役的主要依据;
【时间划分】
明朝:1368年―1644年
注:16世纪前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年间)经济繁荣的突出表现及其原因
清朝:1636年―1912年
注:1616年——1661年 天天顺时期——清朝的建立阶段 1662年——1795年 康雍乾时期——清朝的鼎盛阶段 1840年——1912年 晚清时期(道咸同光宣)——清朝的衰落和近代化阶段
提高了无地农民和商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封建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相对放松,促进了雇佣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刺激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税赋均平,多地者多纳税,将以前贫者所需缴纳税赋部分转嫁给了富豪权贵。抑制了人口的频繁
【研读教材】 知识梳理 一、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概述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考查范围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

单元小卷(五)考查范围: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时间 / 45分钟分值 / 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
其中的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
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
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 )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2.元代划分行省边界时基本不考虑山川形便,于是出现了许多跨山越岭、逾河渡江的政区。
明朝时政区划分比较符合自然山川形胜。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明代( )A.形成了国家政治统一的局面B.经济重心南移C.对地方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D.边患危机解除3.“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 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约占总数的57%。
它表明中国古代自汉以来( )A.思想控制日趋严密B.行政效率不断提高C.官僚机构日益膨胀D.追谥准则渐趋完善4.百官父母之丧,称丁忧。
洪武八年(1375年),诏百官闻父母丧,不待报即可奔丧,并解职守制三年。
匿不举哀或不离职者,过期则发配为民;守制期满再起用时还要进行考核。
丁忧时如因工作需要,皇帝可以“夺情”令其继续任职。
这些规定( )A.体现了明代政治与伦理相结合B.体现政府加强了对官吏的考核C.说明忠孝观念主导了官僚思维D.表明皇权凌驾于政府权力之上5.[2018·山东枣庄二模]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
有官员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另许给照载渡,编甲安插。
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渡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迁,文武汛口不得留难。
2020版高考历史第5单元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第12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第12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明清时期的思想1.王阳明心学(1)背景: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2)主张: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影响:明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影响。
2.李贽的离经判道(1)背景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②阶级:江南一带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④个人:目睹官场的黑暗和道学家的伪善。
(2)主张: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3)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历史背景(2)思想主张易错辨析顾炎武的“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的思想和“主权在民”的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主权在民”是近代西方出现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顾炎武的这一主张没有上升到“主权在民”的高度,他仍寄希望于贤明的君主。
(3)影响①闪现启蒙的光芒。
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初步要求“人”的权利和男女平等,宣传学校议政等主张,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政治和经济要求。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教材补缺《明夷待访录》:中国的“人权宣言”《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于明清之际所著的作品,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
所谓“明夷”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
“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
《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原君》《原臣》《原法》等21篇。
《明夷待访录》文字的特点是,他对于封建的现状,批判很尖锐,而且是披着夏、商、周三代外衣的理想,托古改制。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第3讲明清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

主题2 承古萌新的文学艺术——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 一 我国戏剧艺术在元代走向了成熟,是中国戏曲第一个繁荣
期。到了明代尤以传奇成就最为显著,产生了不少批判现实政治的作品,成 为中国戏曲的第二座高峰。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据段亚婷《浅谈明代戏剧的 基本格局》等
二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 富,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自由的观念增强,传统的、严谨的文 学形式已无法满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 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文学
3.绘画和书法 (1)绘画: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
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 □06 写意画 ,如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2)书法:明代以文征明和董其昌声誉最高。
提示
[图解历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史论概念]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 生的实事。经世致用往往把学术研究和当时现实紧密结合,以解释古代典籍 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 证的新学风。 [易错点拨] 李贽、黄宗羲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并非 代表资产阶级。
解析
2.(2018·全国卷Ⅲ)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
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
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
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2020高考历史攻略大二轮通史版: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1840年前)

第3讲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经历了明、清两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巩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是一个繁盛与危机并存的时代,社会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明清时期(1368—1840年前)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辉煌与迟滞并存。
1.政治:一方面,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另一方面,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2.经济: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封建政府执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4.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考向一 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和地方(边疆)治理论点1 明清君主专制的特点和认识(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如清继承明内阁,而军机处则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范围空前广泛。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
③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④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认识: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政治制度的畸变;清朝设军机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单元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 2

(三)商业
1.货币发达:明中后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背景: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对外贸易中国处在顺差地位,大量白银流入; ③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造成欧洲白银贬值,中国则“银贵钱贱”,刺激
欧洲白银流入中国。 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推动货币流通。
影响:①商品交换活跃,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②冲击传统等级和道德,激化社会矛盾
以礼物答赠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
2.特点:
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不对等) 3.目的: 宣扬国威,求购珍宝特产。 4.影响: 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传播了中华 文化;利于文化交流;但造成沉重
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 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 贡品加以解读
中国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比较
西欧
中国
政治环境
宽松
经济政策
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工商业 贸易
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对外贸
对外政策 易,对外殖民扩张
受压制、阻碍
重农抑商政策,限制资本 主义发展
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 外贸易
思想条件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
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农业中采用资本主义经济方式
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西欧行会: 西欧的行会在帮助工商业者如何通过斗争,最后执掌市政权力,从 而把握自己的命运方面,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而中国古代工商业者的行会 组织则基本不具有上述一系列的政治职能。
明清时期的商帮
4.对明清商帮的认识:
积极面:①商帮的兴起表明明清商业规模扩大,商业资本雄厚。 ②商帮的兴起反映了明清商品生产呈区域化分工的特点。 ③商帮的活动促进了工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和城镇经济的发展,促进
高中历史 高考知识点 第3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对点训练] 1.(视角: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
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 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 “商榷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 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 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解析 据题干可知,清代在内地和边疆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 制,故选C项;督抚权力虽大,但督抚分工不同,互不统属, 相互牵制,强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故A项错误;清代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力结构不清晰,故B项错误;近代地方是省、 县、乡三级行政体制,与清代有很大差别,故D项错误。 答案 C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2.(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 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 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 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通史线索引领
热考主题探究
通史融会贯通
预测押题演练
解析 材料“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也必须送 内阁‘商榷可否’”说明内阁对君权是有制约作用的,故选D项; 内阁的设置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 映了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故B项错误;近代内阁是指资产阶级代 议制的组成部分,明清是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答案 D
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五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368~1840年前)单元整合课件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而积粟者闭籴, 而愈腾其贵”和
所学史实可知,王夫之主张要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商品流通。 故选 A 项。
[中西贯通] 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
[典例2] [2017· 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上表为 14~17 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 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自拟论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第五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 机——明清(1368~1840年前) 单元整合 备考提能
知识网络/通史命题/素养培优
01知识网络建构
02通史思想命题
[通史整合] (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 内阁, 清朝增设军机处;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 向衰落。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 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 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 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答案 (仅供参考) 论题:明清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 光。 角度 1:将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政治、经济、 外交、思想文化、中外交流等)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科技、 经济、殖民扩张、世界交流等)对比关联说明。 角度 2:任选一个方面,如从经济发展、中西贸易方面; 从科技发展、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作答。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
发散思维的考查。 解答本题时应注意 14~15 世纪、 16 世纪、 17 世纪三个时间段,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 与西方的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的斗争、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回答。如 14~17 世纪的中国与 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又如 14~17 世纪的中国 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 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再 如 14~17 世纪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 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纵横贯通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2)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技术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影响(1)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2)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出:“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税重民穷’的说法。
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这可以言之成理……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原因在于() A.过重的田赋B.官僚贪污严重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答案 D解析“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说明了政策的腐败和低能,故选D项。
A项只符合材料前部分与后面中央集权没有关系,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C 项只是百姓贫苦的最终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二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1.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的观点。
4.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里,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5.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提出了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的观点。
[对点训练] 2.(2018·江苏如东中学模拟)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
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包含有朴素辩证思想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答案 C解析材料对秦汉和宋朝的制度进行了论述,没有体现朴素辩证思想,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中黄宗羲认为,秦汉和宋代的制度都是为了一家之私利,没有一点为天下百姓着想的,由此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为天下人立法,故C项正确;黄宗羲所谓的“法”并不是近代的民主法治,故D项错误。
三理学与心学的异同[对点训练] 3.(2018·河南洛阳期中)明代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了“天理即是良知”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A.注重道德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民主自由答案 B解析两者都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强调外在的天理,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更强调内心的自省,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是继承汉代新儒学,并融合佛道思想而成,先秦儒学是宋明理学的源头,故C项错误;两者都未主张民主自由,故D项错误。
四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对点训练] 4.下图为中西科技成果比较示意图。
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成就远远领先于世界B.制度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C.科技发明是影响中国和外国发展的双刃剑D.新经济因素推动科技创新答案 D解析15世纪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制度创新影响但不决定科技创新;材料没有体现科技发明的作用和影响,C项错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故答案为D项。
五明清时期经济迟滞的原因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从侧面反映了封建制度衰落,阻碍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经济上:(1)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以农为本,抑制商业发展;把工商业与农业对立起来,运用政治手段压制工商业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农业生产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
(3)明清时期,政府大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从此,中国长期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思想上: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
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古代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都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对点训练] 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答案 D解析材料“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表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排除A项;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的发展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有利于贸易发展的一面,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致使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转换为资本,未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六中西贯通——明清时期中国和西方历史的不同走向[对点训练] 6.(2017·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仅供参考)论题:明清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
角度1:将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辉煌、迟滞(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中外交流等)与西欧工业文明的曙光(科技、经济、殖民扩张、世界交流等)对比关联说明。
角度2:任选一个方面,如从经济发展、中西贸易方面;从科技发展、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方面作答。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注意14~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三个时间段,可结合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的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之间反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来进行回答。
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都出现了反封建的进步思想。
又如14~17世纪的中国与西方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交流,出现了西学东渐的现象。
再如14~17世纪中国与西方反侵略与侵略之间的斗争出现。
注意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核心素养培优——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其基本内容包括: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由此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英雄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但起促进作用。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
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
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
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1)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
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引起多种结果:①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②科学技术的落后;③批判现实的文学兴盛。
(2)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
如明清时期我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3)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背景下产生,改革后又促进了民族融合。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
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厘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历史解读,要学会解读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造就必然,影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都是通过无数的偶然性事件表现出来的。
当我们站到某一个历史时刻点上的时候,过去历史的进程和现在的现状似乎都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
必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历史进程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偶然性对历史发展仅仅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