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初中语文苏州园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苏州园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主题:一颗匠心绘园林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讲解“匠”字,引出“匠心”一词,用一组“讲究”和一组表示程度、范围的关键词,引导学生领略苏州园林之美,体会设计建造者的匠心。

2. 在分析、朗读、改写过程中体会《苏州园林》之美,领悟作者创作的匠心。

二、教学重、难点:

文章是如何体现苏州园林设计建造者以及作者的匠心精神的。

二、直接导入。(板书1)

三、讲解“匠”字:

“匠”,会意字,“口”字右面少一竖,看起来像个箱子,里面装着一个“斤”字,“斤”过去指斧头。一个人提着一个箱子,箱子里面装着一把斧头,肯定是个木匠,所以过去“匠”专指木匠。《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韩非子·定法》:“夫匠者,手巧也”。

让学生说出含有“匠”字的成语:匠心独运、独具匠心……

(设计意图:引出园林建造背后的匠心,进而引导学生找到体现匠心的一组“讲究”和一组表示范围的关键词。)

四、研究探讨

(一)设计者的匠心---苏州园林之美

问题设计1:文章当中哪里可以集中体现出苏州园林设计者的匠心?(小组讨论后明确)(板书2)一组讲究: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学生个读齐读)

问题设计2:文章中还有那些词语能够体现出苏州园林设计者的匠心?(提示:找出那些限制范围、程度的词语)

明确: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学生朗读)

(学生找类似词语朗读)……

问题设计3:设计者这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苏州园林在整体上呈现出什么与众不同的特色?成就了苏州园林怎样的地位?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学生朗读)

小结:四个讲究显匠心苏州园林成标本

(二)作者的匠心---《苏州园林》之美(板书3)

问题设计1:第2段在文中的地位?与后文的关系?(明确:提纲挈领,引出文章的总分结构)

问题设计2:这篇文章讲究严格的对称吗?7、8、9段在文中的地位?

(明确:不讲究严格对称,7、8、9段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引出文章的主次顺序)

总结:(2段提纲又挈领主次分明相呼应结构清爽)

活动设计:改写原文(朗读、对比分析中体会文章语言特色):

原文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改写: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准确

(这个地方让学生说说技术和艺术的区别联系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

原文2: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改写:池沼里养着金鱼和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儿嬉戏在莲叶之间,心情格外舒畅。充满诗意原文3: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改写: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墙是镂空的,廊是无所依靠的,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对偶、文言色彩原文4: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改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种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画面感

总结:(典雅端庄有诗意过目难忘入画境语言流转)

小结:结构语言蕴匠心《苏州园林》酿诗意

五、主题升华、课堂小结

因为一颗匠心,苏州园林成为标本,游览者诗意栖居;

因为一颗匠心,《苏州园林》成为经典,阅读者过目难忘。

不论是修建苏州园林的工匠,还是撰写《苏州园林》的作者,都将自身的聪明才智,化作了内心的斧头(板书4),用一颗敬业之心,雕琢出了不凡之事。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发扬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对学业保持一颗敬畏之心,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下课!

六、布置作业:

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应该如何坚守匠心,字数不低于300字,下节课交流展示。

七、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一课学情分析

《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基本的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本册教材设置了整一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为目标。

《苏州园林》是七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性地接触说明文。所以第一课时我主要带领学生学习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等文体知识。但即使是说明文的学习也不应该只是局限在知识和技能层面,更要体会作品内在的味道。所以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感悟设计者和作者的匠心精神,领略苏州园林之美和《苏州园林》之美。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作课件时,考虑到班级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我有意识插入了大量有关苏州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品读时,原则上采用先读后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先感后悟,让同学们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对于苏州园林的美和作品《苏州园林》的美,做出自己的阐释。

《苏州园林》一课效果分析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观察总体评价表(满分100)

《苏州园林》一课的教材分析

XXX XXX

《苏州园林》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第一课时,我按照新课标以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给学生们讲解了关于说明文的一些基本文体知识,基本达成了传递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但在我看来,这又不仅仅是一篇说明文,倘若只是从技术的层面来讲解,未免可惜了这么经典的文章。所以第二课时,我主要围绕“匠心”一词,引导学生体会园林设计者和作者的匠心精神,作了富于艺术性的说明,从而使学生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又从段落结构安排、语言特点等方面得到美的享受,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的典范,对指导学生写作、陶冶学生的情感都大有稗益。

另外,就目前来看,说明文在中考中占有很大比例,如何将这篇说明文以点带面融入单元、学期甚至是整个初中阶段的说明文学习,还需要我今后认真学习、思考。

《苏州园林》评测练习

阅读检测: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②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③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④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⑤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⑥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⑦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

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⑧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用“‖”线在原文上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

3.首句的“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答:

4.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

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

6.池沼的相同点是,不同点是。

7.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

A.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

B.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配合的特点

C.苏州园林讲究假山和池沼的配合

D.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8.“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相呼应,说明假山堆叠的艺术美。

9.画线句子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答:

10.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答:

11.这段文字中标出序码的八个句子是说明池沼的,用简明的语言指出下列句子说明的侧重点。(每处不超过8个字)

①句:②句:③④句:

⑤⑥句:⑦⑧句:

12.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先总后分 B.先分后总

一个字串起一类文

——《苏州园林》课后反思

XXX XXX

录课,真的是一个提高自我教学水平的捷径。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当按下停止键的一瞬间,仿佛一切尘埃落定,那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氛围让我意犹未尽。回想这节课,尽管有遗憾,但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还算顺畅,我想这最要得益于自己在备课、上课、板书等环节的精心准备,让这节课与平时的课有一点点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或许就是课堂中潜伏的“亮点”所在。这节课的精心准备,也让我领悟到,对于说明文的讲解,其实是有技巧可循的,比如通过一个字巧妙切入,将文章的重难点进行融合,不至于将说明文讲的枯燥无味。

在《苏州园林》的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一味讲解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方法,而是通过一个会意字“匠”字切入文本,引导学生在文本中发现设计者和作者的巧妙构思,在讲授过程中,以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在课堂小结中完善板书,扣住本节课的切入点,我觉得这是我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和成就。

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在课件中插入了大量苏州园林的图片,但是

在讲解园林之美,尤其是讲解四个讲究的时候,没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不能使得学生对于苏州园林有最直观的感受。

《苏州园林》一课的课标分析

XXX XXX

中考说明文课标提出:学习说明文要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此外,还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本节课的教学就是按照这一理念设计的。本单元是说明文集合的单元,因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说明文文体知识的同时,逐步使其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此外,“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以上是新课标对初中阶段学生的基础、阅读与写作提出的明确要求。我的授课也紧紧围绕这些要求展开。在课堂开始,我通过会意字“匠”巧妙切入,然后让学生说出带有“匠”字的成语,引出“匠心”一词。在质疑探究环节,我充分发挥朗读、分析的作用,让学生齐读、个读,并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重难点问题,旨在体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领悟作者匠心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改写原文的方式,让学生揣摩语言的不同,充分践行了课标的“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苏州园林》一课观评记录

XXX XXX

课堂观察表一:教师顾及学生面

执教老师XXX学校XXX班级17级33班课题名称《苏州园林》观察时间4月17日观察者XXX

讲台

▲▲▲

▲▲

▲▲▲▲▲▲

▲▲

▲▲

说明:

学生之间的自由辩论,小组讨论后的发言人发言,或离开座位的表演和活动,用符号“▲”

表示发言、表演等活动,用符号“→”表示教师在教师里行走的路线图,从而正确反映出教

师的顾及面。

总评:授课教师能根据不同难度系数的问题,提问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