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

合集下载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

传承人物
陈光辉,男,1946年10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 目名称:皮影戏(罗山皮影戏),河南省罗山县申报。
罗山皮影戏传承人陈光辉
保护措施
罗山县文化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罗山皮影戏进行了挖掘整理,先后整理出皮影戏脚本《龙风配》《真假驸马》 《八仙闹海》《访山东》《假设阴朝》等12个剧目。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罗山皮影戏2009年,罗山皮影戏走进香港,参加了“中原文化香港行”启动仪式暨2009年豫港投资贸易洽 谈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的活动;同年,罗山皮影戏参加了由河南省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河南农民工风采展” 开幕式的展演活动。
2017年10月,法国巴黎举办了罗山皮影戏专场演出,期间上演了《龙凤呈祥》《杨文广挂帅》《诸葛亮招 亲》《麒麟送子》等剧目。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传承价值
罗山皮影戏的演出剧目文学价值较高,是豫南民间文学的宝贵资源。其音乐高亢明亮,唱腔真假声替换自如, 是采撷和研究豫南、鄂北、皖西民间音乐的好素材;其唱词、道白既有文学语言,又有农谚、笑话、俚语、歇后 语等,是豫南民间口头文学的传承。
传承状况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罗山皮影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受到严重冲击和制约,供演出的传统曲目不断 流失,演出市场的萎缩也直接威胁着罗山皮影戏的生存和传承,从事罗山皮影戏演出和影人制作的艺人大都已年 逾古稀,一些老艺人已经去世,罗山皮影戏后继乏人,濒临消亡,亟待抢救保护。
1954年宣传新婚姻法时,罗山皮影戏艺人用旧的皮影人,填上新调,讲当代话。
从1964年开始,罗山皮影戏有目的地吸收了京剧、豫剧、花鼓、民间小调的唱腔,演唱了《血泪仇》《烽火 山》《三砸铁锁链》《红色的种子》等现代戏。大本头的《烈火金刚》《平原枪声》也开始演唱。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

2024年云南省中考语文真题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云南的靓(liàng)丽名片。

巧夺天工....的剑川木雕、闻名遐迩的鹤庆银器、流传久远的腾冲皮影戏、跻身国际时装展的楚雄彝族刺绣……它们是历久弥新的文化印记,是融入云岭儿女______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zhuì)云南。

近年来,云南不断发掘出一批又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盟县的佤族织锦______古法技艺,一经一纬循环往复,色彩以黑、红为主,黄、绿、白、蓝、粉、棕相间(jiān),像极了挂在佤山苍穹(qióng)下的彩虹。

佤族织锦融入了绿水青山、彩霞云霓等元素,以丰富的色彩和纹样形成独竖一帜....的风格。

贡山独龙族妇女手工编织而成的独龙毯“约多”,以连续的直线条纹拼接而成,同样色彩绚丽..。

编织毯子的独龙族妇女也被称为“织彩虹的人”。

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

德昂酸茶分饮用茶和食用茶,食用茶是德昂餐桌上一道______的美食……不论现在还是未来,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在世界舞台上______。

1.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靓(liàng)B.缀(zhuì)C.间(jiān)D.穹(qióng)2.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巧夺天工B.传习C.独竖一帜D.绚丽3.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血液承载不可或缺大放异彩B.血脉承载不可多得精彩纷呈C.血液传承不可或缺精彩纷呈D.血脉传承不可多得大放异彩4.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正确的一项是()A.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风味。

B.芒市德昂族的酸茶,运用传统工艺精心制作,使它具有独特的风味。

C.芒市德昂族的酸茶,经过传统工艺制作,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味。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

陕西皮影发展历程陕西皮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陕西皮影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的皮影是以羊皮为主要材料,表演方式也比较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陕西皮影逐渐发展成了流行于农村和城市的一种戏曲形式。

清朝时期,陕西皮影成为了民间庆典和娱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皮影表演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陕西皮影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些有名的皮影艺人开始在国内外进行演出,使陕西皮影的名声迅速传播开来。

同时,皮影的制作工艺也逐渐改进和完善,切割、上色、穿孔等环节逐渐变得细腻,使得皮影人物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陕西皮影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文化事业的发展为陕西皮影提供了更多的表演场所和机会,同时,皮影艺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培训和支持,使得陕西皮影逐渐获得了更高的艺术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陕西皮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的对外交流不断增加,陕西皮影得到了更多的国际展示机会,使得世界各地的观众能够欣赏到这一独特的中国艺术形式;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应用使得皮影表演更加多样化和创新,音乐、灯光等元素的加入使得陕西皮影的表演效果更加出众。

目前,陕西皮影已经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享有着国内外的盛誉。

陕西皮影的发展历程中,不仅是技艺的发展成熟,更是陕西皮影艺人们一代代的坚持与努力。

陕西皮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既承载了历史的记忆,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未来,陕西皮影应该保持其传统的魅力,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

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陕西皮影可以进一步提升其表演效果,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喜爱。

同时,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也可以为陕西皮影的传播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总之,陕西皮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中国古代皮影戏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是指将动物或人物形象剪成薄皮,通过光源的反射在屏幕上投影出来的艺术形式。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到了唐代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影子戏”,后来发展成为盛行于全国的皮影戏。

皮影戏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民间艺术,还在文化传承、社会教化、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皮影戏的起源及发展皮影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已经根据自然光源制作出了类似空心瓢的器具,将薄皮剪成动物的形状,在器具内部反复移动和变换形状,形成具有动感的图像。

到了唐代,皮影戏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形式的“影子戏”,而后发展成为盛行于全国的皮影戏。

在唐代时期,皮影戏已经具有了比较完整的剧目体系,如《捉放蝈蝈》、《白蛇传》等。

这些剧目情节传承自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而皮影戏艺人则在剧目表演的同时可以结合口技、快板等元素,制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到了元代,皮影戏逐渐从神话故事中转向民间传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民间风情,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目。

如《吕布与貂蝉》、《洛阳才子》等,这些剧目反映了元代社会的乱象和民间百姓的苦难,使皮影戏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明代时期,皮影戏开始逐渐走向繁荣。

皮影戏艺人在各地巡演,并与其他戏曲形式交流,使皮影戏的剧目形式和表演技巧都得到了更多的丰富和完善。

到了清代,皮影戏已经成为了民间娱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地也出现了很多专职的皮影戏剧团,如江苏无锡的“金山子皮影戏团”等。

二、皮影戏的历史意义1、文化传承皮影戏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皮影戏的剧目之中,有很多都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提炼出来的精髓,如《白蛇传》、《西游记》等。

这些经典故事在皮影戏的表演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展示,使得受众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得到了增进。

2、社会教化皮影戏在历史上曾经被视为一种教育工具。

唐山皮影戏“冷热不均”的现状探讨

唐山皮影戏“冷热不均”的现状探讨

唐山皮影戏“冷热不均”的现状探讨戚裴诺【摘要】通过对唐山皮影戏的源流和现状进行考察,指出目前唐山皮影戏正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况,经探明原因,提出了唐山皮影戏持续发展的措施建议.【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2)004【总页数】6页(P51-55,81)【关键词】唐山皮影戏;发展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戚裴诺【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7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动物皮革或纸板做成的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皮影戏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派别众多。

唐山皮影戏是北方皮影戏的典型代表,曾名扬华北并辐射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良好的口碑,然而在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承担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的唐山皮影却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况,其发展不容乐观,几位唐山皮影代表人物齐永清、谷绍芬等,都对该艺术的现状和发展忧心忡忡。

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唐山皮影戏的源流及现状进行考察,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唐山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而且分布十分广泛。

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中指出:“影戏在今日不但在北京,在全国各地亦尚有不少地方在残留着……一为陕西,二为川、滇、湖北,三为河南、山西及河北西部,四为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山东所有者为另一种,江、浙、闽所有者又另为一种,广东与湖南所有者同为纸人,当别有来源,于上七者略足尽之。

”[1]影戏史专家江玉祥在顾颉刚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颇大的“七大影系”说[2],分别是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戏、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和潮州影系。

滦州即今唐山所下辖的县级市,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所以过去称滦州影,现今称唐山影”[3]。

可见,唐山皮影在中国影戏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

《戏剧之家》2018年第16期 总第280期19戏剧研讨对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的调研报告李瑞臣,张春燕(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 甘肃 兰州 730101)基金项目: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3511128);甘肃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13511004);陇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7010812)。

作者简介:李瑞臣(1994-),男,汉族,甘肃通渭人,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张春燕(1980-),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创新创业教育。

【摘 要】皮影艺术是古老的国粹级民间艺术,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甘肃通渭皮影戏是陇中皮影戏的典型代表,是中国皮影的一颗璀璨明珠。

然而,随着社会和现代传媒的高速发展,皮影戏的观众锐减,生存危机加剧,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

本调查报告是几位通渭学子为了拯救家乡传统艺术而自发组织的社会调研,主要围绕通渭县当地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皮影戏现在的演出模式和效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与保护情况、人们对皮影戏的了解程度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了解了皮影戏在通渭的民间戏曲中扮演的角色和现今发展的窘境,分析了通渭皮影戏流传历史和发展现状,探讨其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寻求创新与发展的道路,旨在结合通渭县重点旅游乡镇的建设来打造通渭的文化旅游品牌。

希望为通渭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创新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019-02一、调研背景(一)时代背景《十三五规划》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4年,甘肃省通渭县皮影戏“影子腔”被列为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8月23日副省长郝远来通渭调研并指出:要大力实施“文旅名县”战略,建立特色小镇,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艺术现状及其保护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艺术现状及其保护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皮影艺术现状及其保护摘要:皮影艺术作为中国的优秀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却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

本文根据对皮影艺术发展的研究,以及皮影艺术构成元素的深入了解,对这个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的现状以及如何将其发扬光大进行探讨。

关键词:皮影艺术;现状;保护0引言皮影艺术在中国民间曾经广为流传,作为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由来已久,大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它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在历代受到达官贵人的喜爱,民间更是广为流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这门独特艺术却濒临消亡。

如何保护这门艺术,并让它推陈出新,更好的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不仅是皮影艺人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当代很多人关注的焦点。

1皮影艺术的发展和现状皮影艺术的造型和雕刻艺术有一定的讲究,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

在造型方法上受到佛教、戏曲、民俗文化非常深刻的影响,吸收了镂空艺术如民间剪纸、纸扎、寺庙雕像和壁画艺术的影响,特别是窗花剪纸,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向往,也因此广为大众所喜爱。

但是皮影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一套完整的皮影戏箱需要一个技艺高超的刻工至少三至五年方能刻出来。

中国皮影艺术兼备了艺术审美和社会娱乐的双重特性,在民间源远流传,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枝独秀,随着历代人口的迁徙、战争、文化交流及宗教活动而流布于全国,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深受民间喜爱。

历史上曾经有过或现在仍有的皮影戏活动的地区(省、市、自治区)就有28个,以北方皮影、西部皮影和中南部皮影尤其有名。

但是这种活态的民间戏曲样式正在逐步没落,艺人正在逐渐消失,如今已是一个濒危剧种,国家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许多喜爱皮影艺术的人士也自发形成了一些保护组织,但这些做法成效甚微,想从根本上保护这门艺术,让它继续发扬光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

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
国粹 —— 皮影戏
古老精美的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是 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 民间戏剧。 表演皮影戏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皮影人, 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 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 传统皮影戏演员表演时盘腿而坐,支起影窗 ,双手操作皮影,一两个人操作全场戏,边 舞边唱。也有一人独演的,称为独角影。艺 人多才多艺,会唱会吹会拉琴会打鼓。老艺 人坐着演,双脚也不闲着,可以踢打乐器,
有些技艺高超的艺人甚至用脚也能操纵影人 。一个人唱几个角色,几种行当,如菩萨一
陆丰皮影是透明的,人
近几十年里,法国、意大利、奥 地利、德国等西欧国家掀起的中国 皮影热有增无减。目前在德国至少 有近百家国立和私人博物馆收藏着 中国皮影。
皮影戏的现状和未来
皮影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当年的制作和表演艺人如今都已 年逾百岁,这门精湛的技艺眼看就要失传。
皮影戏从曾经的娱乐为主,欣赏为辅向如今以欣赏为主, 娱乐为辅缓慢过渡。未来的皮影更强调与突出其静态的艺 术价值,通过场景的布置,角色的表情,丰富的色彩等, 展示着它独特的魅力。
皮影戏的幕前幕后
陆丰皮影戏:
陆丰皮影戏是我国三大皮影派系之一潮州 皮影的唯一遗存,起源于宋朝年间,早于 明清时期出现的陕甘、河北皮影。其在民 间几经沧桑,传承了古代闽南语系的基因, 又得海陆丰民间习俗的孕育,唱腔音乐丰 富,地方特色浓厚,绘画、雕刻精致,表 演生动逼真,优雅可观。
• 陆丰皮影戏以兽皮雕镂成影人,是一种集绘 画、雕刻、音乐、舞台技艺于一身的艺术。 影人、影景以牛皮制作。影人高约六寸,五 官分明,肤色透明,轮廓生动,色彩、线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已经修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页: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民俗活动和与、有关自然界和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等2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

第二页: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30)项序号项目年度1昆曲 2.古琴艺术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4.蒙古族长调民歌5.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6.福建南音7.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8.安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9.贵州侗族大歌 10.广东粤剧11.《格萨尔》史诗 12.浙江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13.青海热贡艺术 14.藏戏15.新疆《玛纳斯》 16.甘肃花儿17.西安鼓乐 18.中国朝鲜族农乐舞19.中国书法 20.中国篆刻21.中国剪纸 22.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3.端午节 24.妈祖信俗25.中国雕版印刷技艺 26.蒙古族呼麦27.京剧 28.中医针灸29.中国皮影 30.中国珠算第三页:皮影戏历史皮影戏是中国一门古老传统艺术,俗称人头戏、影子戏,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

最早诞生于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深受百姓的喜爱。

不仅如此,皇宫里的皇亲国戚们也是非常喜欢,康熙年间,礼亲王府设有八位拿五品俸禄的官员就专管这皮影戏。

嘉庆时,逢年过节暖和喜庆日子还要传民间的皮影戏班进宅表演。

还有一些历史名人对皮影也是有所青睐,比如着名画家齐白石先生、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都非常爱看北京的皮影戏。

从十八世纪的到后来的等,对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建国后,、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场面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皮影戏曾是十分受欢迎的民间娱乐活动之一。

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xiān)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

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

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

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资料提供张雨晴朱仪琳林曦诺第四页:皮影制作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

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首先要说一下做“皮影人儿”材料,旧时的艺人们大多用驴皮做,驴皮的韧性好,白净,雕刻起来不夹刀子,也容易上色,这也是皮影叫做驴皮影的缘故。

随着驴皮的成本提高,现在的皮影人,大部分都用牛皮来制作皮影了。

可皮影的皮子,要经过一些处理来使用,达到演出需要的效果。

首先,手工艺人把兽皮沤在水中,若干天后把兽皮钉在木头架上,用刀反复刮下皮上的毛层和肉层后晾干,然后再进行雕刻。

这就是这个材质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清晰透亮,潇洒飘逸的皮影人物。

------资料提供刘静怡郭璐瑶王梓涵关于皮影传统技法和过程艺人们长期实践中总结的顺口溜先刻头帽后刻脸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装发须一身全最后整装把身安课成以后再上色整个制作就算完--------- 资料提供林曦诺皮影戏中所用的皮影除了具有观赏性,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还因其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具有收藏价值。

第五页:传承皮影戏传承清朝同治年间,北京皮影以中轴线为界分为了东、西两派。

一派以滦州影为基础,称之为东派。

另一派以兰州影脉系为主,称之为西派。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北京皮影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以线刻见长,在造型上借鉴京剧,出现了生、旦、净、丑、末的脸谱。

在操纵方面,艺人有能一人同时操纵5到7根杆子的技巧,堪称皮影技术当中的一绝。

北京西派皮影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进步,继承和保留了山陕皮影、河南江浙皮影、滦州东北皮影等的精华与特点,形成了具有都市京味儿的北京皮影,强调精致、注重表现、富于变化、讲究透视效果是其艺术的主要特色。

-------资料提供刘静文2012年7月,《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仙桃,专题拍摄了沔阳皮影戏的纪录片,并向海内外播出,极大的提升了的知名度。

共有皮影艺术团20多个,皮影艺人近300人,常年活跃在街头、乡里,往日的“五里三台唱花鼓,村村演皮影”的盛景,又在大地重现。

-----资料提供者你们的大朋友王虹沔阳皮影戏皮影戏第六页:国外皮影在印尼不少地方,皮影戏至今仍然是神圣的,是许多宗教仪式和节日庆祝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皮影戏在印尼被称作是“影子、灵魂”。

在布幕上活灵活现的皮影曾长期被视为神灵和祖先的灵魂。

[印尼国粹皮印尼皮影戏正如京剧脸谱让人一下想起中国,爪哇皮影则让人立即联想起印尼。

在近一千年的岁月里,在印尼曾是上至王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文化生活支柱,被视为印尼的国粹,还于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日惹是爪哇文化的发源地,印尼皮影戏最初就是从日惹王宫流入民间的。

王宫附近的梭诺布朵么博物馆的皮影戏据说是最传统和最专业的。

记者特意在这里看了一场皮影戏。

在大厅中央的台子前端有一幅白色布幕,上悬一盏灯,下端是根香蕉树干,正面角色的皮影插在白幕右边的树干上,反面角色则插在左边。

皮影师“德郎”(印尼人称皮影师为“德郎”)盘腿面向白幕,身后有十多个乐师和三名伴唱的妇人。

乐队演奏是有古老的嘉美兰音乐。

“德郎”用脚趾夹住一个小铜锤敲击身边的木箱子来指挥乐队。

只听他“啪、啪、啪”敲了三声,全场肃静,据说这三声是为了把皮影“唤醒”。

他首先介绍故事背景,边说边唱,身边的三位妇人也唱起了悠扬的歌曲。

接着,在“德郎”的操纵下,王子、恶魔、战士等角色先后登场。

它们的剪影跳跃于白幕上,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乐队给打斗场面配上了金属撞击声,好似武侠片中打斗时的清脆声响。

记者绕到舞台边上,看“德郎”两手并用,拿着两三个皮影正左右开弓地舞个不亦乐乎。

据这家博物馆的皮影戏总监尤迪讲,根据故事情节,“德郎”一个晚上要操纵50-100个皮影!保护状况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2007年6月8日,湖北省云梦皮影艺术团和山东省泰安市范正安皮影工作室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8]相关故事:1、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

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

这个载入《》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故事)2、关于皮影艺术的起源有着许多不同的传说。

最早的传说来自救世主观音菩萨亲临人间宣讲佛经教义的故事。

当时,人们对于干巴巴的说教不爱听,于是观音菩萨悲伤地坐在竹林下,摘下竹叶随手编弄成各种人形并且能做出各种动作,她觉得非常有趣,忽然,观音菩萨想起若用这些竹叶编成人形来表演佛教的故事该多动人啊!后来她在宣讲佛经时,就挂起了竹帘,在帘后舞动起竹叶的人形。

夜幕,观音菩萨用油灯的灯光把竹人的影子映在竹帘上,表演出各种佛教的故事,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

(故事)- -----资料提供刘京刘静怡皮影戏名人及常见剧目:,郑祥九,高常,,李秀,白德昌,陈万成,窦成业,罗树桃,魏振业这些都是比较有名的皮影戏老艺人。

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

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本手册图片提供:刘京张雨晴高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