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1框1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重点难点】

1、重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2、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构建框架,把握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逐步引出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的观点,帮助学生把握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

说明:

1、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它们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

3、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就是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问题情境2:《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这种矛盾是可以避免的。而我们哲学矛盾(辨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矛盾无处不在,不可以避免。

(2)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这种关系(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3、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问题情境3:漫画“他敢剪吗?”

问题探究3:(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小黑板展示: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4、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