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从辩证法的体系上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综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因而也就是整个辩证法部分占基础地位的重要原理。
该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 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
科学社会主义
相结合
中国国情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以“西风 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 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 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 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 了。结合本节所学原理,分析苏东坡错在 哪里? 没有注意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把特殊性当成了普遍性。
(1)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 矛盾之分。
(2)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 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3)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 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 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 弱柳扶风。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 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 的基本趋势。
正反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 矛盾的统一体,各自发挥自身 的优势,利用对方的劣势从而 使辩论激烈展开;辩论问题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规定着 辩论的性质和方向。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
般(共性、矛盾的普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遍性)总是存在于个 竹外桃花三两枝, 别(个性、矛盾的特 殊性)之中,并通过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个别表现出来。春天 萎篙满地芦芽短, 的到来,正是通过这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件件特殊的、个别 的事物而表现出来。 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 这首诗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妙画面,春光也就无 从谈起了。
如何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湖北省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王忠文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地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地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地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地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地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地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地内在地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地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地内容和多样地形式.不同地矛盾具有不同地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地斗争形式也不同.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也不能把斗争形式地改变误认为斗争地消失.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地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地,是包含差别和对立地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地制约,矛盾双方地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地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地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地形式、规模和范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做到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这是辩证认识地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地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地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地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地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地绝对化和片面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地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有力工具,它是党制定战略策略地理论基础,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地重要方法.我们党地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地“又联合又斗争”地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地“一国两制”地方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决策,就是成功地运用对立统一学说地范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地对立和同一地关系,从同一中发现和利用对立,从对立中发现和利用同一,对于我们做好一切工作,使事物向着有利于我们地方向发展,具有现实地指导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试题分析].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地叙述有①互联网所带来地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②互联网所带来地利、弊是同一事物地两个对立地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地关系中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②.②③.①③.②④[解析]答案是.此题为年全国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地第题.好处与坏处属于矛盾地两个方面,本身需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单地从比例上来划分,不选①;②是一分为二方法地运用,应选;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矛盾分析法,不选;④揭示了同一与斗争地关系,符合矛盾分析法,应选.结合上述分析,本题应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地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地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地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地值不同,圆锥曲线地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共性离于个性之中②矛盾地同一性推动事物地变化③事物地量变引起质变④事物地联系是具体地,多变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③.③④.①②④.①③④[解析]答案是.这是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地第题.总体来看,该动点地轨迹为圆锥曲线,但常数值不同,曲线形状不同,可见,应选①、④;常数数据地变化,导致曲线形状地变化,可见,应选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单纯有同一性,不能推动事物地变化,不选②.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练一练]年月召开地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双方在金融服务、民用航空、能源和环境保护合作等领域,均达成了令人关注地协议.这些协议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上述材料在辩证法上地启示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矛盾地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②矛盾双方相互转化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④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地因素而得到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②③.②③④ .①②④.①③④.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地辩证法思想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矛盾地同一是包含差别地同一②对立面地统一是事物发展地动力③不包含内部差别地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④只有克服矛盾地斗争性,事物才能向前发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②③.②③④ .①②④.①③④参考答案。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总结
②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
不成其为矛盾了(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美国有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 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 里,由4千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服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 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千头。最后 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②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环保和发展的两难选择,是矛盾 斗争性的体现; ③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加强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从阵痛期走向舒缓期和愉悦期,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环 保和发展的两难抉择中也孕育着更大的希望和发展机遇。(2分)
√
√
√
1、[09全国]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 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 ② 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 ③认识“安” 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的趋势 ④认 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的趋安 避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011上海)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 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 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 体现了 A.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B.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 不可分割的 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 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一、知识网络二、深度透析是什么(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为什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怎么办矛盾的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三、巩固训练1.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虚拟的互联网也并非完全的自由地带。
这就要求我们 ( )A.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B.发挥主观能动性C.坚持全面看问题的观点D.坚持联系的观点2. (2011年盐城三模卷)如果要给右图漫画加一个哲学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D.部分不能取代整体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4. (2011年盐城二模卷)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D.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5.(2011年南京二模卷)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这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C.要善于把握时机促成质变 D.人生是否幸福取决于人的态度6.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
这说明 ( )A.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C.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D.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 聪明的人在生活中既要学会选择,也要学会放弃,其实放弃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1、范畴定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性推动双方力量消长,为质变创造条件;
抗日战争中,双方有进有退,中国人民的力量不断增长,日本一方的力量逐渐削弱,为抗战的最后胜利积累条件。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性导致矛盾解决,实现事物的质变。
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中国人民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时期胜利结束。
总之,事物发展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①矛盾的普遍性
一是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指矛盾的共性。敌我之间的矛盾一般是对抗性的,而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是非对抗的。
二是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简称外因。
内因和外因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和矛盾,我国的发展首先要靠内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发展还要利用外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利用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自己的发展。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
知识点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 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知识解析】
1、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 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 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典型例题】
①既要看到运动的绝对性,更要看到静止的相对性 ②既要注重量变,更要促成质变 ③既要认识矛盾的统一性,又要把握矛盾的斗争性 ④既要重视局部,又要统筹全局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析】 鲁、梁等国只看到蚕丝价格上涨对自己有利的 一面,没有看到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③符合题意;同时鲁、梁等国也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 间的联系,④符合题意。故选C。
1.宋朝诗人卢梅坡有《雪梅》诗两首。一首是:‘“梅雪 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 梅一段香。”另一首诗是:“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 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这两首绝 妙的诗所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①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②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③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④事物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答案】 D
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典型例题】
3、春秋时期,齐国国王命令大臣们必须穿丝制衣服,但国 内只准种粮食而不准种桑树。齐国蚕丝需求量大,价格上 涨,邻近的鲁、梁等国纷纷停止种粮改种桑树。几年后, 齐王又命只准穿布衣,且不准卖粮食给其他国家。结果, 鲁、梁等国因饥荒而大乱,不战而衰,齐国坐享其成,使 疆土得以扩张。鲁、梁等国不战而衰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 启示是,看问题、办事情(【典型例题】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这三个材料蕴涵着 什么哲学道理?
带领我们强起来
带领我们富起来
带领我们站起来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同时代存在不同的矛盾。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矛盾双方 不同特点 花言巧语、、软磨硬缠,目的是以 较高的价格尽快地把商品卖出去 半信半疑、货比三家,目的是以较 低的价格买回称心如意的商品
卖方
买方
社会 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矛盾、 阶级矛盾……
有矛盾!
共产主义 社会
基本矛盾、进步与落后的矛盾、 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 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 第二,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 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事事有矛 盾
人死了便一了百了,一切矛盾都没有了。
腐烂、分解化 入空气泥土
出生
同化、异化
死亡
物理、化学
的生命矛盾运动
的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矛盾举例 基本矛盾、氏族冲突、部落战 争…… 基本矛盾、奴隶主与奴隶、野蛮 与文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
结论
旧矛盾解决 了,又会产 生新的矛盾, 封建社会 基本矛盾、地主和农民、手工业 在新旧矛盾 者之间的竞争、新兴资产阶级与 之间绝不存 没落地主阶级…… 在哪怕一刹 资本主义 基本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那的无矛盾 社会 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状态。时时 社会主义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 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 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 时时 有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上传: 刘彬更新时间:2012-5-17 16:28:16《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宁都中学刘彬各位领导、评委、同仁: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这一目着重掌握矛盾概念。
在整个辩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作用。
它在整个“矛盾分析法”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目包含的哲学理论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九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应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有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是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发。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学情分析高二(7)班是高二年级文科第二层次班级学生组成,情况比较复杂。
(1)其生理、心理基础:高二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
思维活跃、善于动脑、乐于展示,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自我表现欲和自我评价意识明显增强,希望赢得他人的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
知识基础: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
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技能基础:该班学生整体上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均衡生、借读生、休学代培转学生较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够。
但总体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信息来源多样化,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也基本具备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技能。
平时关注时事热点材料的兴致并不高,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能力还很弱。
这些从平时的课堂反应及月考情况都能明显表现出来。
该班有部分同学习惯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分、鼓励。
三、教学理念及方法1、教学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教学方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
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材料、信息、辅助教学以及开展活动探究,集体讨论。
3、学习方法(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学法的指导。
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古代寓言故事《塞翁失马》。
引导学生从语文角度对比,导入课题。
(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教师:上节课下课的时候布置给大家的作业都准备了吧,下面我要请几位同学来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学来说一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学生可能回答的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教师:好的,看来大家课后都很认真地预习了新课,并作了思考。
大家先记下他们所说的事例,我们会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这些例子。
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青﹨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
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自相矛盾》的故事。
《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教师引导:《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是指语言之间相互对立,前后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教师: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究矛盾的两个属性,首先来一起看漫画,并回答两个问题。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
因此,结论是“不敢剪”。
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
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e.“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8页,阅读相关链接,进一步理解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同一属性。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
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教师引导: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
从这点来看,矛盾是不是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呢?很明显,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接下来学习矛盾的另一个属性,那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图片“贫富”、“和平与战争”“胖瘦”教师:大家看这几组图片,在加上前面让大家所举的认为是矛盾的例子,可以知道这些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教师引导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哲学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教师: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