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间的辩证关系
试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阐述坚持改.

试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阐述坚持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一、概述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指的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它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差别性和对立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
认识事物必须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把握同一性,在矛盾的同一性中把握对立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事物内部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引起的。
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结合,不仅是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本质联系,而且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论述改革开放是我国求生存、谋发展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着更好的贯彻这一基本国策,国内稳定才能更好的对外实行开放,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共同统一于我国建设事业之中。
关键词:同一性、斗争性、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区别,这就是指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说又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指,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唯物辩证法所说的同一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矛盾双方的相互一致、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因为唯物辩证法所说的斗争是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内在一致性的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又是相对、绝对的关系指,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说矛盾同一性的有条件性;而矛盾斗争的绝对性主要是指斗争的无条件性。
总之,同一是斗争中的统一,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二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辩证法的23 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
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这种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从辩证法的体系上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综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因而也就是整个辩证法部分占基础地位的重要原理。
该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考研政治教程马哲第一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盾的同⼀性和⽭盾的⽃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 1.⽭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盾范畴的含义⽭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统⼀关系的哲学范畴。
⽭盾虽然是普遍的客观的存在,但从来都不是⼀种直接的经验事实,不能对⽭盾双⽅做简单的实体化理解。
所谓⽭盾双⽅或⽭盾对⽴⾯,并不是两个实体,⽽是两个相反的倾向、成分或因素。
⾃然界中的作⽤和反作⽤、疏散和凝聚、化合和分解、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私有制和公有制、进步势⼒和保守势⼒、战争与和平,胜利和失败,强⼤与弱⼩等待等等都是这样的⽭盾关系。
⽭盾双⽅常常要以实体为载体,但⽭盾双⽅本⾝绝不是实体。
对⽭盾双⽅作实体化的理解会导致把⽭盾关系简单化。
(2)⽭盾的基本属性⽭盾的同⼀性和⽃争性是⽭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盾双⽅相互关系的两个⽅⾯。
①⽭盾双⽅的同⼀性是指⽭盾双⽅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是⽭盾双⽅相互依存,即⽭盾双⽅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个统⼀体中;⼆是⽭盾双⽅相互贯通,即⽭盾双⽅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
这种包含着向⾃⼰对⽴⾯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之间的内在的统⼀性。
②⽭盾双⽅的⽃争性是指⽭盾双⽅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盾⽃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3)⽭盾的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同⼀性要受⽃争性的制约,⽭盾双⽅的共存要靠⽃争来维持,⽭盾双⽅的转化要靠⽃争来实现。
另⼀⽅⾯,⽃争性要受同⼀性的制约,同⼀性规定和制约着⽃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4)⽭盾同⼀性和⽃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法论意义 ①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在分析和解决⽭盾时,必须从对⽴中把握同⼀,同⼀才具有不可分性;从同⼀中把握对⽴,对⽴才有相反性质。
对⽴关系和同⼀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但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是基于共同本质的。
对⽴是同⼀中的对⽴,同⼀是对⽴的统⼀。
列宁引⽤⿊格尔的思想时指出,就是要"在对⽴⾯的统⼀中把握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住⽭盾,把握住事物的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 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
科学社会主义
相结合
中国国情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以“西风 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 题咏秋菊。苏东坡则认为秋菊不可能像春 花那样落英满地,以“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的诗句加以嘲讽。后来 苏东坡在黄州果见秋菊落英,方知自己错 了。结合本节所学原理,分析苏东坡错在 哪里? 没有注意区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把特殊性当成了普遍性。
(1)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 矛盾之分。
(2)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 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3)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 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 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 弱柳扶风。
1.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发展的前提。 (2)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吸取有利于 自己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 事物的发展。
(3)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着事物发展 的基本趋势。
正反双方相互依存构成了 矛盾的统一体,各自发挥自身 的优势,利用对方的劣势从而 使辩论激烈展开;辩论问题是 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规定着 辩论的性质和方向。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
般(共性、矛盾的普 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遍性)总是存在于个 竹外桃花三两枝, 别(个性、矛盾的特 殊性)之中,并通过 春江水暖鸭先知。 个别表现出来。春天 萎篙满地芦芽短, 的到来,正是通过这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一件件特殊的、个别 的事物而表现出来。 离开了这一个个的美 这首诗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妙画面,春光也就无 从谈起了。
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试论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同一矛盾性质相反的两重基本属性,它们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
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统一表现在:二者紧密联结、不可分割。
一方面,矛盾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斗争性就有同一性,同一性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
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斗争性是具有在内在本质联系的两方面的斗争性,是寓于矛盾统一体中斗争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这一原理对于坚持改革开放和维护社会稳定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
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该原理的基本表述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
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
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
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从辩证法的体系上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关 系的哲学范畴。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自相矛盾 吾盾之坚,物莫能 陷也。吾矛之利,於 物无不陷也。以子之 矛,陷子之盾,何如?
这个故事中的“矛盾”与我们哲 学中所说的“矛盾”是不是一样 的?
注意:矛盾双方的转化必须有条件,不 能任意转化。所以同一性是相对的。
Hale Waihona Puke 两人是对立的, 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 于平衡状态,构成矛 盾的统一体。双方相 互依存,不可分割地 联系在一起,互为存 在的前提;
请列举:现实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例子?
磁 铁 的 南 极 与 北 极
纪律 先进 正确 战争
自由 落后 错误 和平
包括一切差异 和对立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 的一种具体形式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 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斗争是 绝对的,无条件的)
生物体的新陈代谢
--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 用贮存能量,异化作用释放能量,它们 排斥 是两种相反的作用,是相互______的。
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是统 治者,剥削者,而无产阶级是被统治者, 被剥削者,它们的地位和利益是根本对 斗争 立的,是相互______的。 学校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启发与传 授,学生的学是领悟与接受,两个方面 区别 是相互_______的。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 • 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 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间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的。
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它们的相互联结表现在:同一性是包含斗争性的同一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存存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斗争性。
就像一枚硬币。
我们看到一面的同时不可能看见另一面我们做任何事,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我们出门到达某一点,虽然方法很多,但我们只能选择其一。
这些就是矛盾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二者的辩证关系在于:二者相互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二者之间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
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