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第二章 细胞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第二章细胞ppt课件

人体解剖学第二章细胞ppt课件
膜两侧的浓度差(动力来源); 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的难易程度)。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2)易化扩散
P18
概念: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 质或离子,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 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细胞膜转运的 过程。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P14
(二)细胞质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3)将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逆 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
• 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 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
• 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例如:Na+、 K+ 、 Ca2+、H+、I-、Cl-、葡萄糖、氨基 酸。最重要且研究较充分的是Na+、K+ 的转运,依靠钠泵( Na+、K+依赖式 ATP酶)进行。
电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位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的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生 机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知识点总结1.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新陈3.物质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

4.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刺激。

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上5.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6.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8.人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为体液。

它包括体内液和体外液两部分,其中体外液是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体内环境。

第二章细胞知识点总结1.基本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膜主要是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三种物质构成。

3.细胞膜的功能有物质转运功能和受体功能。

4.易化扩散的三个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和竞争性抑制。

5.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中,属于被动转运的是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属于主动转运的是主动转运和入胞及出胞作用。

第三章基本组织知识点总结1.基本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单层上层包括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3.复层上皮包括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

4.疏松结缔组织的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和脂肪细胞。

5.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

6.肌组织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类。

7.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

8.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构成。

9.神经纤维根据有无髓鞘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两种。

第四章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骨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

3.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

4.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5.关节有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构成。

6.脊柱是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结而成。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人体解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第四章血液的特性与生理功能第五章循环系统生理第六章呼吸系统生理第七章消化系统生理第八章机体的体温与调节第九章泌尿系统解剖与生理第十章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第十一章特殊感觉器官的解剖与生理第十二章内分泌系统第十三章生殖系统第一章绪论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

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第一节细胞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 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解剖学基础细胞优秀课件

人体解剖学基础细胞优秀课件

细胞
细胞核组成
• 核膜 • 核仁 • 染色质(染色体) • 核基质
细胞
1、核膜(又称核被膜)
• 由内外两层平行的单位 膜组成。 • 表面有孔,是核与细胞 质之间进行大分子物质交 换的通道。 • 主要作用:控制着核、质 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交流, 起保护作用。
细胞
2、核仁
• 均匀、折光性很强的球形小体(1-2个或多 个)
• 合成核糖体
细胞
3、染色质与染色体
(1)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脱氧 核糖核酸(DNA)和组蛋白和少量核糖核酸(RNA)
(2)结构:线性复合结构。 (3)染色体的数目:恒定。
人类体细胞有46条,两两成对共23对,称双倍体。常 染色体:22对,性染色体1对。
成熟的生殖细胞只有23条,不成对,称单倍体。常 染色体22条,性染色体1条。
细胞
4、高尔基复合体
• 为单位膜组成的网状 结构,位于细胞核附 近,有扁平囊、大泡、 小泡构成,也称内网器。 它是细胞内的运输和 加工系统,对内质网中 合成的蛋白质进一步加 工、浓缩,形成分泌颗 粒。 “加工 包装”
细胞
5、溶酶体
• 是由一层单位膜包围而成的圆形或是卵圆 形的囊状结构。
• 自溶作用:多种酸性水解酶将物质(蛋白 质、多糖、脂质和核酸等)水解小分子物 质,为细胞代谢提供原料。
成为内含物。 • 其中含有许多具有一定形态结
构的细胞器。
细胞
细胞器分为:
(1)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 体----------光镜下 (2)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 微丝、微管等。-------- 电镜下
细胞
1、线粒体
呈柱状或杆状、线状, 线粒体是由内、外双 层单位膜套叠成囊状结 构,外膜表面光滑,内 膜向内部突出并折叠形 成许多嵴。线粒体内有 最多的酶,参与营养物 质的氧化供能 • 是细胞的“动力工厂”

人体解剖学人体的基本组成

人体解剖学人体的基本组成
以“载体”为中介的:葡萄糖、氨基酸等
• 类型
以“通道”为中介的:K+、Na+、Ca2+等离 子
➢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镶嵌蛋白质。与被运输的物质 有特异结合点。在膜的一侧与处于高浓度的 某一被运输物质结合后,移向膜的另一侧, 然后与被运输物质分离。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
饱和现象:载体数、结合位点数有限 • 特征 立体构象特异性:选择性地与某物质特异性结合
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细胞膜 是以脂质双分子层作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其 中镶嵌着各种蛋白质分子。
液态镶嵌模型
(4)质膜的特性
1. 不对称性 脂质双层在组成成分上不对称;
膜蛋白在脂质双层中的分布不对称;
糖脂、糖蛋白主要分布于膜的外表面。
2. 流动性
膜脂质分子在脂质双层中可进行 侧向扩散、旋转、摆动和翻转等 流动形式。 膜蛋白在膜中的流动性。
单纯扩散
• 单纯扩散的特点
底物:脂溶性小分子物质。 转运方向: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 动力: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
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参与。 不需要细胞额外供能。 结果:物质浓度在膜两侧达到平衡。
(2)易化扩散
• 定义:不溶于脂质或很难溶于脂质的某些物质,
借助于细胞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载 体或通道)的帮助,顺浓度差(电位差) 通过细胞膜,称为易化扩散。
机械门控通道: 通道的开关决定于通道蛋白 接受的机械刺激。
离子 细胞外
细胞内
神经递质 (ACh)
通道开放
离子进入膜内
• 易化扩散转运的特点
底物:水溶性小分子物质。 转运方向: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 动力: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

人体解剖结构简述-第二章

人体解剖结构简述-第二章
简述 2017
人体解剖结构
* 2019.03.03
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
• 定义: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
的一门学科。
• 地位: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 目的: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
,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
坚实的基础。
一、人体结构的分部
• 头部:颅、面部 • 颈部:颈、项部 • 躯干部:背、胸、腹、 盆会阴部 • 上肢:肩、臂(上臂) 、前臂、手 • 下肢:臀、大腿、小腿 、足
想一想
你们平时会做那些运动? 在运动时,依靠身体的哪 些组成部分完成各种动作?
经常参加的运动:跑步、
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 球、跳绳、踢毽子等。
用到的部位:骨、骨骼肌、骨 连接(能活动的叫关节)
运动系统

骨骼肌
骨连接
人体共有206块骨 骼,分为颅骨、
躯干骨和四肢骨3
个大部分。
颅骨
胸骨
肋骨
构成器官。
• 系统:若干个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起
来,共同完成某一特定的连续性生理 功能,即形成系统。
• 人体由 9 大系统组成: • ①运动系统,②消化系统,③呼吸系统,
• ④泌尿系统,⑤生殖系统,⑥脉管系统,
• ⑦感觉器官,⑧神经系统,⑨内分泌系统
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神经细胞
组织
组织
上皮组织
结缔组织
•由16-20个 “C” 形的半环形软骨环构成。
气管隆嵴:
在气管分叉处的内面,形成向上突 的纵嵴,呈半月状,常略偏向左侧,是 气管镜检的重要方位标志。
医学全在线

正常肺,肺组织呈海棉状有弹性幼
儿呈淡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肺泡内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最新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最新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人体生理学的任务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讲是阐述人体各种机能活动发生的原理,发生的条件以及人体的机能整体性及其与环境变化的对立统一关系,从而认识人体整体及其各部分机能活动的规律。

二、人体解剖学的任务人体解剖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主要包括:大体解剖(肉眼)、组织学(显微镜)和胚胎学(发育过程)。

三、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四、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1.细胞分子生理学: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细胞内各种微小结构的功能及细胞内各种物质分子特殊化学变化过程称为细胞分子生理学.例如细胞膜分子结构和生理功能,肌丝生理功能等.2. 器官生理学:在器官系统水平研究各器官及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称为器官生理学。

例:心脏功能的研究,化学物质对离体心脏的影响.3。

整体生理学:在整体水平研究完整机体各个器官及系统生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称为整体生理学.例如:一般药理实验就是在整体条件下进行。

五、生理学的实验方法生理学实验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某一生理过程产生的机制及其因果关系。

1. 急性实验法(1)离体器官或组织实验法:往往从活着的(麻醉或击昏)的动物身上取出要研究的器官或组织置于近乎生理状态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和观察。

例:蛙心灌流实验等。

(2)活体解剖实验法:一般在动物失去知觉(麻醉或去大脑)而仍存活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例:动物血压实验等。

2. 慢性实验法慢性实验则以完整健康而清醒的机体为对象,在外界环境尽量保持自然的条件下,对某种功能进行研究。

这种动物可以进行长期实验观察故称为慢性实验.例如:动物的长期毒性试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一、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根据光镜观察一直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自从应用电镜研究细胞内部结构以后对细胞的基本结构又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细胞包括“三相结构”的概念。

人体解剖学-组织

人体解剖学-组织

三种肌肉组织的特点
骨骼肌:分布于全身骨骼,是随意肌。 心肌:分布于心脏,是不随意肌。 平滑肌:分布于内脏器官的管壁上,是不随意肌。
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制
目前公认的是肌丝滑动学说。
当肌纤维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向暗带中心 移动,使明带变短,H带变短甚至消失,而暗带长 度不变,结果相邻的Z线距离靠近,肌节缩短。整 个肌纤维的长度也就缩短。
一、神 经 细 胞
神经细胞:又叫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结构和 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感受刺激、 产生兴奋和传导冲动的功能。
结构特点:由胞体和胞突构成。
1、胞体:
形状:有星形、锥体形、球形、梭形等。
组成: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功能:膜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 质内的尼氏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细胞骨架具有支持作用,维持神经元的形态, 同时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运输。
第二章 组 织
学习目标
1、 了解组织的概念、分类、分布与功能 2、 掌握骨骼肌的结构和分型 3、 了解神经细胞的结构 4、了解突触的概念和结构
组织的定义:
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细胞和细胞 间质构成,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的基本成分。
组织的分类:
根据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人体 的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 神经组织。
细胞和基本组织
细胞 细胞间质
组织
四大基本组织
第一节 上 皮 组 织
特点:细胞数量多,细胞间质少,细胞排列紧密, 无血管和淋巴管,细胞有极性。
分类: 被覆上皮 腺上皮 感觉上皮 分布: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外表面和体内各种管道、
腔的内表面。 功能:具有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功能。
似墙砖排列
※肌浆中含有许多条肌原纤维,它们沿肌纤维长轴平行、 并联排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主动转运
P19
A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在耗能的 条件下,将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逆 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特点:
• ①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 ②依靠特殊膜蛋白质(泵)的“帮助” 。
• ③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例如:Na+、 K+ 、 Ca2+、H+、I-、Cl-、葡萄糖、氨基 酸。最重要且研究较充分的是Na+、K+ 的转运,依靠钠泵( Na+、K+依赖式 ATP酶)进行。

当膜内电位变化到阈电位时→Na+通道大量开放
电 Na+顺电化学差和膜内负电位的吸引→再生式内流
位 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并变为正电位(AP上升支)
的 Na+通道关→Na+内流停+同时K+通道激活而开放

K+顺浓度差和膜内正电位的吸引→K+迅速外流
生 机
膜内电位迅速下降,恢复到RP水平(AP下降支)

∵ [Na+]i↑、[K+]O↑→激活Na+-K+泵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 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超射值 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复极化 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
程。 超极化 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当细胞受到刺激
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激活而开放
P24
2

动 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膜内外电位差↓→局部电位
一、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a、传统分类:细胞膜、细胞质、细 胞核(本书分类)
b、膜相结构、非膜相结构
c、“三相体系”:膜相体系、微纤 维体系和非膜相体系
(一)细胞膜
P14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细胞膜又称质膜、单位膜、生物 膜。 化学成分为脂质、蛋白质、糖。
根据液态镶嵌模型学说, 膜是以 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 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② 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1、电压门控通道:决定于电压差 2、化学门控通道:决定于化学物质 3、机械门控通道:决定于机械刺激
易化扩散特点:
P18
①需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 助”
②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移动,不需 另外消耗能量
③选择性(∵特殊膜蛋白质本身 有结构特异性)
④饱和性(∵结合位点是有限的)
⑤竟争性(∵经同一特殊膜蛋白 质转运)
P14
(二)细胞质
(三)细胞核
DNA的功能: • ①储藏、复制和传递信息。 • ②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第二节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一侧向低浓度 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
单纯扩散特点:
P18
• ①扩散速率高
• ②无饱和
• ③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 • ④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 ⑤影响单纯扩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3)主动转运
• B 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不直接消耗细 胞代谢产生的能量,而是利用另一物质的 主动转运形成的势能贮备而实现的跨膜转 运过程。
(4)出胞和入胞
P21
• 出胞:指细胞把成块的内容物由细 胞内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细胞的分 泌过程:如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 分泌。
• 入胞: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或团 块进入细胞的过程。分为:吞噬=转 运物质为固体; 吞饮=转运物质为液 体。
人体解剖生理学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主讲:黄丹丹
第二章 细胞
(cell )
案例分析
• 有位医生为一位发烧的 病人处方了青霉素钾,病人 在注射后突然死亡,这是为 什么?(该病人对青霉素没念: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 位,大小形态不一。 人体最大的细胞是什么,最小的细 胞又是什么? 细胞的形状又有那些?
膜两侧的浓度差(动力来源);
细胞膜的通透性(通过的难易程度)。
(2)易化扩散
P18
概念: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 质或离子,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 助”下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跨细胞膜转运的 过程。
分类: ① 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特点:a ) 特异性高(结构特异性) b ) 饱和现象 c ) 竞争性抑制
钠泵
P19
又称钠钾泵或钠-钾依赖式 ATP酶
钠泵每分解1个ATP,
能使3个Na+移到细胞外,
同时使2个K+移入细胞内。
使细胞膜内保持高K+ , 膜外保持高Na+的不均 匀分布。
P20
钠钾泵的生理意义:
① 建立势能贮备:生物电,能量来源。 ②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 ③维持正常细胞体积。
-90mV。 3)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保持稳定的
“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极化。极化 是细胞处于静息电位的标志。
静息电位实验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生产机制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通透性:K+ > Cl- > Na+ > A-
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
[K+]i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负电场) • [K+]o↑→膜外电位↑(正电场)
P22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当扩散动力与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RP
结论:RP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
∴RP=K+的平衡电位
(二)动作电位(AP) P23
1、概念
细胞在受刺激而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扩 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1、概念
极 化 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 正的状态。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不需外部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
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RP) P21
1.静息电位现象 1) 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
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10~-100mV之间:骨骼肌细胞为
Na+泵出、K+泵回,离子恢复到兴奋前水平→后电位
• (1)脂质 70%磷脂、30%胆固醇、 少量鞘脂均为双嗜性分子,形成双分子 层,体温条件下呈液态。
• (2)蛋白质 镶嵌蛋白:以螺旋或球 形结构镶嵌在脂质双分子层(表面蛋白、 结合蛋白)可作为载体、通道、离子泵、 受体、酶、免疫蛋白等。
• (3)糖 为寡糖和多糖,形成糖脂和 糖蛋白,是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如:红 细胞膜A、B凝集原的差别在于糖链中一 个糖基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