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形象分析
历史上的武大郎并不是一个矮个子的猥琐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武大郎并不是一个矮个子的猥琐男导语: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是个“三寸丁古书皮”的猥琐男。
《金瓶梅》继承了武大郎这一个特点,并且加倍渲染了武大郎的懦弱无能。
当西门庆和潘金莲通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是个“三寸丁古书皮”的猥琐男。
《金瓶梅》继承了武大郎这一个特点,并且加倍渲染了武大郎的懦弱无能。
当西门庆和潘金莲通奸被抓后,武大郎竟然还说,只要潘金莲能够照顾好自己,就原谅潘金莲,一切当作没有发生过,实在是让人倍感憋屈。
不过,历史上真实的武大郎和小说中的武大郎相差甚远。
我们可以从九十年代一篇有关武大郎坟墓的报导中窥见一二。
武大郎名叫武植,是清河县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武大郎的坟墓就在清河县的武家那村。
九十年代初,《河北日报》曾经发过一篇报导,说武大郎的坟墓已经在河北省清河县武家那村开挖,墓前有护墓碑,碑文证实就是武大郎。
考古人员开馆之后,发现武大郎身材高大,经过骨骼长度测定,大约在一米八左右,绝非《金瓶梅》中所写“三寸丁古树皮”。
报导还配发了图片,上面写着立碑的时间,为“乾隆岁次X申”等字样,清晰可辨。
碑文有些残缺,但是文意商通。
大致的意思为,墓主为武植,在坟场附近,不得动土,不得放牧,不得割草,武氏后人均有责任看护云云。
在《清河县县志》中也有记载,“武家那村,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武、田、许等姓共同建村,因武姓人多,故名武家那”。
武大郎的故事,虽然是记载在宋朝徽宗年间,可是实际的人事却映衬在明朝。
在永乐年间,武氏迁居清河县,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于武大郎,在当地还有许多的传说。
清河县人说武大郎出身贫寒,但是自幼好学,经常一边帮助家人干农活,一边辛勤读书。
考中进士之后,钦命为阳谷县令。
生活常识分享。
水浒传之武大郎解析

水浒传之武大郎解析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宋江等人率领一百零八位英雄豪杰,与官府对抗的故事。
其中,武大郎是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角色。
本文将对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形象进行解析,从其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与其他角色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来看武大郎的性格特点。
武大郎是杨家媳妇潘金莲的第二任丈夫,他性格懦弱、软弱,有点胆小怕事。
这一点可以从他与西门庆的对比中体现出来。
西门庆是潘金莲的情人,他身为地主大家庭的少爷,自负、狂妄,热爱享乐。
而武大郎则是个底层农民,忍辱负重,只能无奈地忍受着潘金莲的出轨,这充分展现了他懦弱的性格。
其次,武大郎的生活经历也对其形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小说中,武大郎自幼失去了父母,家境贫寒。
为了生活,他只能嫁给了潘金莲,成为了杨家媳妇。
然而,他与潘金莲并没有太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导致了他们在婚后关系的疏离。
这种生活的无奈使得武大郎在家庭中缺乏地位和尊严,更加强化了他软弱、懦弱的形象。
不仅如此,武大郎与其他角色的关系也需要加以分析。
他与西门庆是明显的反差。
前文提到,西门庆是典型的恶霸地主,而武大郎则是被压迫者的代表。
他们之间的冲突体现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悬殊,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与武大郎关系最为紧密的还有潘金莲。
潘金莲是一个美貌风流、善变淫荡的女子,她与武大郎的婚姻并不幸福,对他抱有很大的不满。
尽管如此,武大郎依然对潘金莲忠诚无私,这表现出他的善良和对婚姻的坚持。
总结起来,水浒传中的武大郎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角色。
他的性格懦弱,胆小怕事,生活经历困顿,与其他角色的关系复杂。
他的形象在小说中对比鲜明,既从侧面体现了社会的黑暗面,又展示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形象不仅是小说情节的一部分,更是对于农民阶层的写照和呼唤。
通过对武大郎形象的解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水浒传这部作品,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不公与压迫。
矮穷矬的武大郎,与历史上记载的形象完全不同,颠覆你的想象

对于《水浒传》中武大郎的想象,很多人都信以为真,认为他真的是这样一位矮穷矬,但是经过历史的验证,武大郎的真是面貌不是这样的,他不是一位矮穷矬,反而是一位高富帅,这么说肯定很多人都不相信,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证据:
武大郎的原名为武植,曾有人将他的坟墓被挖出,其身高经过测量有一米八,并且在墓碑上有记载他的生平,说它是原名为武植,小名为大朗,是殷武丁的后裔,幼时和母亲相依为命,其父早死,生活很是艰难,但他自幼聪慧,喜爱读书练武,长大后考取功名,成为一名七品官员,一生清正廉明,受百姓爱戴,从这些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出武大郎的真是形象,可以说是一位高富帅了。
对于《水浒传》中描述的武大郎的形象,是有人诬陷所致,因为他的好友黄堂曾接济过他但因他当官后没有提携黄堂,所以被诬陷为一位矮矬穷,在其墓碑中有记载:“然悠悠岁月,历
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所以对于武大郎,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不要再相信小说了。
“武大郎”形象分析

“武大郎”形象分析摘要:《水浒》人物“武大郎”在其不多的情节中透露出的不仅是他的善良与可怜,还有隐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男权主义色彩。
本文试从武大的种种遭遇中发掘此形象甚至整部作品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武大形象分析男权作为《水浒》中的小人物,“武大郎”的戏份极少,在较通行的120回版本中,仅第二十四、五回有所涉及。
人们只知他是武松的哥哥,潘金莲的丈夫,最后被毒死,仅此而已。
不过,他的作用又不仅是衬托武松的勇武,谴责潘金莲的不贞,其背后还蕴藏着备受争议的文化意义。
一首先看的他登场,一来就是给主角当“背景”:“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
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般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了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
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从身高、样貌到头脑,作者连着将他损了一遍。
或许,这只是如实写之,但将其与武松放在一起,就丑态毕现了。
文中说俩人“是一母所生”,言下之意不过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可随后又把双方的仪表、气力等对比了一番,武大就明显矮人一截了,而偏偏那个人还是自己的弟弟。
似乎作者写武大,并非真的写他,而是为了衬托武松。
当然,认为兄长就一定要胜过弟弟的想法确实迂腐,但武大的处境着实尴尬,就连和其他次要角色相比,也不如他们。
“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
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风雨便偷期。
”尽管潘金莲的名声不好,但作为反面形象的她至少还博得作者对其容貌的赞许,从读者的接受心理看,潘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比武大好。
反观武大,暂不论其自身缺陷,就说他作为潘金莲丈夫的身份,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比喻,而这一对比也多被后人用作为潘平反的最好理由。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无论置于何处都令人感到多余的角色,作者却也还算“大度”,在其不多的情节中让我们稍微看清武大真实的一面。
首先,憨实。
在见到武松时,他说:“二哥,你去了许多时,如何不寄封书来与我?我又怨你,又想你。
被泼污水的历史人物----武大郎(武植)

被泼污⽔的历史⼈物----武⼤郎(武植)武⼤郎在《⽔浒传》之中是“懦弱”的代表,《⽔浒传》中武家兄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有趣的是:武⼤郎在历史上真有此⼈!不过与历史相⽐,《⽔浒传》中武⼤郎的形象上歪曲的太多,或者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物。
历史上的武⼤郎原名武植,清河县武家那村⼈。
他⽣的⾝材⾼⼤相貌不俗。
与《⽔浒传》中,描写的形象完全两样。
武植⾃幼⽗母双亡,与兄弟武松相依为命。
他聪明好学,知识渊博。
⼤⽐之年⾼中状元,任⼭东阳⾕县令。
武植的昔⽇同窗黄堂名落孙⼭后,家中⼜起了⼤⽕,便去找武植去借钱。
他来到阳⾕县⼀住半⽉,只是来的当天见了武植⼀⾯,便再也见不到了!因为武植⼀直忙于政务:兴修⽔利,让阳⾕百姓顺利赶上播种时节。
黄堂以为武植是故意避⽽不见,所以⼀⽓之下回了清河县。
路上他为泄私愤,就在路边道旁树上、墙上写了很多武植的坏话,编造了武植在阳⾕不是做官⽽是卖烧饼,⼈也不是⼀⽶⼋,⽽是⾝材矮⼩的“三⼨丁”,夫⼈潘⽒⾦莲也不是贤妻良母,⽽是⽔性杨花、红杏出墙的淫荡⼥⼦。
还画了很多讥讽武植形象的图画。
回到家中,只见⼀座新盖的房屋亮亮堂堂。
黄堂⼀问妻⼦才知道:原来武植得知黄堂的遭遇后,就派⼈送来银钱,并帮着盖好了房⼦。
本想,⼀切准备妥当后再告诉黄堂。
黄堂懊悔不已急忙赶回阳⾕县,把他⼀路所写所画的东西全部涂抹掉。
谁知,这些东西正好被「施耐庵」看到,并写进了他那部千古传诵的《⽔浒传》中,流传天下。
所以,⼤家就看到了现在的武⼤郎。
武植的妻⼦潘⽒⾦莲,是清河县黄⾦庄⼈⽒,是⼀名⼤家闺秀。
他不顾家⼈的强烈反对,毅然嫁了家境贫寒的武植(当时武植还没有中状元)。
然⽽,经过施⽼先⽣的艺术加⼯,就变成了⼤家所熟知的潘⾦莲了。
1992 年冬,武家那村武⽒族⼈,挖掘了武⼤郎古墓。
墓⽳呈圆井型结构是座悬棺墓,未发现尚存遗物。
为缅怀先祖,武⽒族⼈⼜对武⼤郎墓修葺⼀新,并于 1996 年,筹资修建穿厅、展室、围墙、⼤门、甬道。
武大郎设宴

武大郎设宴武大郎是中国民间故事《武大郎与潘金莲》中的主要人物,这个故事中讲述了一位贪婪而又色相的男人,通过欺骗和暴力对待自己的妻子,最终被妻子和她的情人杀害的悲剧。
而在故事中,也有一个以武大郎为主角举办盛大宴会的场景,我们来看看武大郎设宴的情节。
故事中,武大郎是个市井小民,身材壮硕,但心胸狭窄,贪心好色。
娶到潘金莲后,却并不知足,还常常与妓女进行不正当的关系,这让潘金莲非常伤心和愤怒。
而同时,潘金莲和西门庆相识,并一起策划了暗杀武大郎的计划。
为了庆祝一年来的收入,武大郎决定设宴招待亲朋好友。
他的设宴是为了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权势,并向社会展示他的地位。
他将宴会设置在家中的大厅中,因为那是他家中最宏伟的地方,也是展示自己财富的最好地方。
武大郎的设宴异常盛大。
大厅里装饰华丽,到处摆放着珍贵的花鸟画、瓷器和贵族家具。
宴会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食和饮品,诱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房间。
宴会开始时,武大郎表现得十分奢侈和挥霍,他不停地敬酒给亲朋好友,和每位宾客亲昵的交谈。
他还点燃了一些珍贵的香薰,让整个宴会场景更加奢华。
然而,尽管武大郎表现出非常满足和自豪的样子,事实上他内心里并不是真正快乐的。
他知道自己贪得无厌,不顾家庭的幸福,对妻子潘金莲也是不公平的。
无论他怎样虚张声势,他都无法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满。
在故事的高潮部分,宴会结束后不久,潘金莲在武大郎面前表现出对西门庆的爱慕。
武大郎生气地杀死了潘金莲,并试图向西门庆报仇。
然而,武大郎的行为并没有得到赞同,结果被西门庆和潘金莲合谋杀害。
这个故事中的武大郎设宴场景,展现出了一个自私、贪婪而又色相的男人的荒唐行为。
武大郎用这个宴会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但却忽略了亲情、爱情和幸福。
他的挥霍和奢侈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内心的空虚和不满,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启示:财富和地位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无论我们在生活中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忽略了家庭、亲情和爱情,我们最终只会变得孤独和空虚。
武大郎的悲剧

武大郎的悲剧小说《水浒传》当中,武大郎这个人物是个悲剧,这位老实巴交的男人,被他的老婆勾结奸夫西门庆毒杀,死的很冤枉。
武松斗杀西门庆,手刃潘金莲,也算是为武大郎申了冤,报了仇。
但武大郎的悲剧还是可以好好总结的。
武大郎是梁山好汉武松武二郎的亲哥哥,但是这个武大郎跟他的弟弟比起来,给人感觉就像是老天爷开了一个玩笑。
和武松的高大英武的形象相反,这个武大郎却是一个矮小龌龊的形象,被人称作“三寸丁谷树皮”。
这形象真没法看。
不但如此,形象龌龊武大郎还是一个老实木纳的甚至是窝囊懦弱无能的男人。
一般情况下,除了老实之外没什么可取之处的武大郎能成家的可能性并不大,就是等闲的鲜花也不会插在他这坨牛粪当中等外品上。
但是,武大郎似乎是撞上了货真价实的狗屎运,有人给他把一个风流美貌的媳妇给送上门来了!有一个大户人家把自家的一个丫鬟白送给他当媳妇,不要一文钱彩礼。
这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白捡一个媳妇。
其实,武大郎也是乐昏了头,天底下哪来的白捡的便宜。
这个白捡的媳妇就是著名的潘金莲。
这个潘金莲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因为长得漂亮这大户的老爷就起了邪心,想要占潘金莲便宜。
潘金莲大概是压根儿就没看上大户人家的老爷,根本不想给大户人家老爷作小。
为了摆脱老爷的纠缠,这位丫鬟在夫人面前告了老爷一状。
大户人家的老爷一气之下就把潘金莲“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算是对潘金莲的惩罚。
娶了漂亮媳妇之后的武大郎就再没有安生的日子过了,清河县的浪荡公子泼皮们光棍对潘金莲垂涎三尺,骚扰不断。
武大郎两口子不胜骚扰,无奈之下两口子搬到了阳谷县。
在阳谷县,武大郎卖炊饼,潘金莲做炊饼,日子过得叫做“不好也不坏”。
直到武大郎巧遇了他的那个刚打死老虎不久,在阳谷县当了都头的亲兄弟武松,武大郎的生活有了变化。
找到自己的武艺高强力大无比的弟弟,武大郎是真高兴,这位被人欺负惯了的老实窝囊人终于有了做都头弟弟的撑腰。
但是更兴奋的是潘金莲,看着眼前这位英武强健气宇轩昂的武二郎,潘金莲的春心荡漾溢于言表---没想到自己这个丑陋龌龊又窝囊的丈夫武大郎居然有一位如此让人心动的弟弟。
武大郎小传题目

武大郎小传题目
武大郎,原名武植,字大郎,是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角色,也是其中知名度较高的角色之一。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身高不高,面目丑陋,但性格温和,为人正直。
武大郎在文学作品中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关系可谓是文学作品中最为著名的爱情悲剧之一。
潘金莲是武大郎的妻子,但她背叛了武大郎,与西门庆通奸,最终导致武大郎被西门庆陷害致死。
这一情节在《水浒传》中有着详细的描绘,也成为后来许多文学、戏剧作品的主题。
在《水浒传》中,武大郎的形象是一个受苦受难的好人,他无辜遭受潘金莲和西门庆的陷害,但最终得到了梁山好汉的救助。
武大郎的形象在民间传说中也有着广泛的传播,他被视为受苦受难的好人的代表,人们对他的同情和敬意油然而生。
武大郎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启示是,他的形象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外貌和身高并不决定他的价值和人格。
尽管武大郎貌不惊人,但他的人格魅力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同时,武大郎的形象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能击败一个坚定的心灵。
尽管武大郎遭受了背叛和陷害,但他始终保持着正直和善良,这就是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总的来说,武大郎是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对于我们理解人生价值和人格力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大郎”形象分析
摘要:《水浒》人物“武大郎”在其不多的情节中透露出的不仅是他的善良与可怜,还有隐藏在人物形象背后的男权主义色彩。
本文试从武大的种种遭遇中发掘此形象甚至整部作品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武大形象分析男权
作为《水浒》中的小人物,“武大郎”的戏份极少,在较通行的120回版本中,仅第二十四、五回有所涉及。
人们只知他是武松的哥哥,潘金莲的丈夫,最后被毒死,仅此而已。
不过,他的作用又不仅是衬托武松的勇武,谴责潘金莲的不贞,其背后还蕴藏着备受争议的文化意义。
一
首先看的他登场,一来就是给主角当“背景”:“原来武大与武松,是一母所生两个。
武松身长八尺,一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般气力,不恁地,如何打得了那个猛虎?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
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从身高、样貌到头脑,作者连着将他损了一
遍。
或许,这只是如实写之,但将其与武松放在一起,就丑态毕现了。
文中说俩人“是一母所生”,言下之意不过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可随后又把双方的仪表、气力等对比了一番,武大就明显矮人一截了,而偏偏那个人还是自己的弟弟。
似乎作者写武大,并非真的写他,而是为了衬托武松。
当然,认为兄长就一定要胜过弟弟的想法确实迂腐,但武大的处境着实尴尬,就连和其他次要角色相比,也不如他们。
“金莲容貌更堪题,笑蹙春山八字眉。
若遇风流清子弟,等闲风雨便偷期。
”尽管潘金莲的名声不好,但作为反面形象的她至少还博得作者对其容貌的赞许,从读者的接受心理看,潘给人的第一印象要比武大好。
反观武大,暂不论其自身缺陷,就说他作为潘金莲丈夫的身份,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鲜花插在牛粪上”的比喻,而这一对比也多被后人用作为潘平反的最好理由。
不过,对于这样一个无论置于何处都令人感到多余的角色,作者却也还算“大度”,在其不多的情节中让我们稍微看清武大真实的一面。
首先,憨实。
在见到武松时,他说:“二哥,你去了许多时,如何不寄封书来与我?我又怨你,又想你。
”接着就说明为何又怨又想:一是想念弟弟,二是想让弟弟给自己撑一下腰。
听起来虽然可笑,但兴许是血脉相连,兄弟间说话也是直性子,武大在武松面前其实更像一个孩子。
这一种对亲人的依靠并不矫揉造作,反倒真切。
其次,愚钝。
武大“头脑简单”,缺乏判断力和控制力,特别是在潘向武松调情不成反咬一口,以及武松执意离家时,他显出的茫然失措。
虽然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武大在面对家庭纷争时,其表现不得不让人怀疑,就算是犯傻,也不至于到如此地步。
看来,他不仅不是一个有心之人,更不是一个有脑之人。
最后,懦弱。
先看他搬家的原因:在清河县受到太多浪荡子弟的骚扰,闲言四起,只得迁居阳谷。
而最明显的则是在潘面前,当时武松刚来,潘为了单独与武松调情,就让他去“安排些酒食来,管待叔叔”。
武大只说了“最好”,等他回来后又被老婆叫去下厨,而且并无什么怨言或不满。
就连武松都明白地说“你从来为人懦弱”。
二
尽管武大还不至于沦为“路人甲、乙”的角色,但其出现也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读罢《水浒》,或只看武大出场的两回,人们记忆最深的估计就是潘金莲不守妇道之事了。
对其际遇,好事者将之视为笑柄,道学家将之当作耻辱,戏剧家将之用作表演。
他的出现,兴许就是为了将武松立起来,把潘等打下去。
身为《水浒》中的一个男人,他与梁山108位好汉却相距甚远。
一方面,与武松、潘金莲、西门庆和王婆的个别性比较。
在故事情节的连贯性上,武大有三个推动作用:第一,在武松打
虎之后把他领回家,跟潘对上了。
这是矛盾潜伏期,而看戏份,
武松在这段描写中显得光明磊落,潘虽表现得极不光彩,但也
还风流得可以。
再看武大,就是领进门、买酒食、跑跑场的片段,顶多起转场作用。
第二,在武松被逼走后,同意让潘去王婆
家做针线活。
在这桩“地下买卖”中,我们讨教了王婆的精明歹毒,也见识了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情意绵绵”。
在少了武松
的场面,武大依然没得表现。
第三,捉奸在床,反被毒打一顿。
这回把性命都搭上去了,但重点还是没落到他身上。
即便是临死前“恐吓”潘,也是拿武松做盾牌,他说“我的兄弟武二,你
须得知他的性格。
倘或早晚归来,他肯干休?”在自己利益受损,生命垂危之际,武大依旧没能去捍卫自己的尊严,惟一可以“炫耀”的还是他的弟弟。
于是我们又把目光投向武松,预设接下来武松为兄报仇的情节。
“武大郎”的形象也就在如此
设置中变得无能和无辜。
另一方面,与梁山好汉的一般性比较。
《水浒》通篇尽是
男人间的斗争,而武大置身其中,且不说斗不过别人,就连与之
同台竞技的机会都没有。
这些好汉,要么武艺高强,像林冲;要
么善于算计,像吴用;要么家世雄厚,像柴进;即便是高俅这般
奸臣恶徒,还有踢球的“一技之长”。
武大能做什么,烧饼?恐
怕做得再大,也顶多是个御厨,哪能跟权倾朝野的高太尉相比。
他们左右着别人的生命,更凌驾于妇女之上。
而女人呢,在文
中基本是被丑化、镇压得毫无尊严,孙二娘,丑女一个,潘巧云,荡妇一个,扈三娘,弱者一个。
看看武大,既不能保护自己,又被女人压制。
当他奋起反抗时,却也枉送了自家性命。
三
纵观全书,武大属于“被阉割”的形象,众人读《水浒》,多去看武松的勇武、潘金莲的淫荡、西门庆的恶霸、王婆的歹毒。
对于武大,人们只觉得他是一个可怜虫,只是一个被妻子抛弃的男人。
似乎人们谴责潘、西门等,不是因为他们损害了武大的利益,也并非杀害了武大。
因为在视生命为草芥的乱世中,人命算不得什么。
我们站在武大这一边,是因为潘金莲等破坏了传统的女子贞洁观,他们损害的是男权社会的利益;而出于道德评判和同情弱小的心理,才为武大而“奔走呼号”。
可是,究竟为他呼喊什么呢?呼喊男权至上!人们对武大的同情,并不是可怜他,而是在努力抹去他留下的耻辱。
《水浒》中的所有男人,或超出、或凌驾于老弱妇孺之上,男权色彩极其明显。
而武大却例外,他是惟一被后者反压制的人。
那作者用意何在呢?依然是反映男权的不可动摇性,作者牺牲他就是为了从侧面渲染男权的神圣光环。
书中用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写他们的英勇和强势,例如宋江为了保全晁盖,更为了保全自己,不顾一切大义灭亲,杀了阎婆惜;二是侧面写
男权和伦理纲常不容侵犯,否则就被视为异端,必须遭到诛杀,潘便是典型。
至此,我们发现,原来武大的出现不过是为了写潘的不贞,让她去破坏约定俗成的男权主义,进而激发起大众为维护这一纲常伦理“揭竿而起”,非得给潘等设个毁灭性结局。
在这种契机下,武松再次出面,因为他是绝好的选择。
让他去惩治潘金莲,一方面是为兄报仇,大义凛然;另一方面却是借他之手来警告那些意图出轨、挑战男权的人们。
因此在情感接受上,人们自然而然去认可这种行为,当作是理所当然的。
这招着实很妙,放弃一个武大,造就一个武松,不管是正面、侧面,武松所代表的封建男权拥护者,一下子变得冠冕堂皇。
而武大,则继续被嘲笑,作者最多称呼他为“光荣的地下工作者”,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像武大这样一个在男人中无立足之地,在女人里不被看上的形象,命运待他确实不公。
作者不过牺牲了一颗棋子,精心布置好一个局,填满了为男权捍卫至死的将士们,困住了自己,也困住了读者。
几千年下来,其影响实在太深远了,以至于我们竟不知这是否已成为桎梏。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社,2000.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赵树功.《水浒传》武大郎人格的悖反与其文化意义解读[J].明清小说研究,2005,(3).
(郑海槟广东佛山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中文系52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