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健吾的批评观
批评的自觉——论李健吾文学批评

[ 关键词 ] 印象批评 ; 直觉感 悟式批评 ; 批评的独立
[ 作者简介 】 张超 显( 9 5一) 男 , 18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现 当代 文学专 业 20 0 8级硕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 中国现 当代
文学 研 究 。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批 评主流主要是功 利 的社 会学批 评 , 强调 文学 的社 会 意义 , 文学对 中 国的革命 与实践意 义。在 “ 救亡 图存” 为社会 的主旋律的时候 , 成 李健吾 的文学批评观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李健吾倾 向于印象式 的文学批评模式 , 向我们展示了一 派别具一格 的批评风范 。李健吾一直引用和推 崇的“ 灵魂在杰 作之间的奇遇” 是法 国印象 主义批评家法 郎士
适用 于主要 的文艺倾 向。文学 主要 寄托了作家 的人 生感 悟和审美追求 。钟 嵘的《 品》 诗 和刘勰 的《 文心雕龙》 都是 基于这样 的
中 国现 代 文学 批 评 史 上 别 具 特 色 的批 评 景 观 。
形成李健吾 这种 印象式批评方法 的原 因主要有两个方 面 , 一是 中国传统 的文学思想 、 批评 方法 的因袭 , 一个就是 现代 再 西方文艺理论 的传播 。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李健吾有文学创作的实践 与体验 。他从 2 O年代开始从 事创作 , 写过小说 、 话 剧 和散文 。所以他能切身感受到创作者的艰辛 与不 易 , 更能够深入到文学作 品内部去鉴赏 。在 战火纷飞 的三 四十年代 , 李健 吾的不 以政治功利性为主 的文学批评 , 确实具有超越 历史 的意 义。对 当时 以左翼 文学批评 为主 的文 学批评是 一种重要 的补 充。文学要健康发展 、 百花齐放 , 一定要允许多元的文艺 主张的存在 。如果定于一尊 , 失去了文艺的争鸣 , 虽则统一 , 但对整个
以“人性”为文学批评的内在尺度——论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特点

京派 自由主义 知识 分子 的主要 代表 周作 人 , 曾在其散 文集 《 自己的园地》 一书 中提到 : “ 我相信批评 是主观 的欣 赏不是 客观 的检查 , 是抒情 的论文不 是盛气 的指摘 。 ” 无 独有偶 ,
同是 京派 文人 的李健 吾在 他评论 沈从 文 的《 边城 》 中也 说 :
“ 我不大相 信批评 是一种判 断。一个批 评家 , 与其说 是法庭
的审判 , 不 如说是 一个科学 的分析者 。科学 的 , 我是 说公 正 的。 ” 二 者的相似性 , 让 我们看到 京派文人对 自由的一 贯 追求和对人性 的呵护与尊重 。司马长风在他 的《 中国新文 学 史》 ( 中卷 ) 中对李健 吾 的评价 是 : “ 他 有周作人 的渊博 , 但更 明通 ; 他有朱 自清的温柔敦厚 , 但更为 圆融无 碍 ; 他有朱光潜
性 体 察 人 性
2 O 世纪 3 0 年代的 中国文学 在文艺思想领域 主要 体现为
羹
詈
吾总是 以作 品是 否凸显了人性 , 是否展现 了作家独特 的创造 力为标准来评价 作品的得失 。此外 “ 人性 ” 的内在 尺度 , 还体 现在李 健吾坚 持其文学 批评 的独立性上 。李健吾 的许多 文 学评论 当时是在 报刊上公开发表 的, 这就引 出了一些作家针
因为作家 的 自白而改 变 自己的观点 , 他会 反省 自己“ 误读 ” 的 原 因, 但他相 信顺着他 自己的“ 那根 红线 ” , 也能走 出 自己给 自己布 置的迷宫 。他说 : “ 我 的解 释并不妨 害我首肯作 者的
的武器 , 提倡 平等 、 宽容 、 自由和更具人性关 怀的审美创造 。
左翼革命 文学思 潮和 自由主义文 学思潮 。他们从不 同的角 度 出发分 别承担着 文学救 亡和启蒙 的任务 。而 以周 作人为 首的京派 文人则更 多 的延 续了五 四时期对人 性 的启 蒙。 只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

含英咀华李健吾——李健吾文学批评论析李健吾,一个中国当代文学家,他曾引领过新文艺复兴运动,被誉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卓越作家”。
他的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一种具有新锐的创新精神的思维。
时,他的文学创作理念也具有很强的含英咀华性,也是被许多文学家以及文学爱好者所熟悉的作家。
首先,李健吾的文学哲学思想,可以从最具有含英咀华的方面解剖其内涵,李健吾主张文学本质上追求艺术精神,追求完美。
文章尽可能要表现“人文”和“美学”,而不仅仅是新颖或与众不同,应当展示一种穿越境界的独特文学感染力,以追求一种最高级别的完美。
其次,李健吾提出文学写作应当注重“把握民俗”,结合民俗文化,让文字更加灵活,更有生命力。
这也是他的文学批评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主张文学作品要借助民族文化的精华,融入文学内涵,以表达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最后,李健吾更加强调文学创作者应当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精心的策划,去发掘文学的无限可能性,从而实现文学诗意的美学意境。
他倡导文学家应该有足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学表达,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世界。
由此可见,李健吾的文学及文学批评观点,体现出极高的含英咀华性,他的文学理念不仅深入其文学风格,更深入普通人的生活,内涵全面,贴近实际生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以其自己对文学的独到理解,激发了大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从而引领大家一起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学思考世界。
李健吾的文学创作,真正达到了将高雅艺术与传统民俗完美结合,而他更以其超凡创新、灵动多变的文学思想,引领着历史的文学发展这条新的道路,也使文学史有崭新的开始!。
被遗忘的《咀华二集》初版本

李健吾:论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现代化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
但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即法国的印象主义只是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才是里。
换句话说,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使之更富有操作性,更符合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论文关键词:印象主义的批评;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批评的独立性;自我;妙悟很久以来,人们对李健吾先生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他的小说、散文、翻译作品和法国文学研究理论上.即使谈他的文学批评,大多也只是会谈到他于1935年——1936年年问因书评而引起的和巴金、卞之琳的两场笔墨“官司”。
但是毫无疑问,李健吾还是一个成就卓著的文学批评家。
由于他与法国印象主义的渊源,一直以来,李健吾的批评都被称作是印象主义的批评,或者是印象鉴赏的批评,他自己也乐于承认这样的概括。
但是近年来,有许多评论者注意到了他的批评中不仅有法国的印象主义,也有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因而他的批评又被称为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批评。
但是,在我看来.纵观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理论.法国的印象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并不只是份量轻重的问题,而是表里的关系,即法国的印象主义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为里,虽然完全中国传统式的文学批评所占的地位与份量不大.却是他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所在.是我们理解他创作与批评的一把钥匙。
一、表面上看来,他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从源流上说,印象主义其实是唯美主义的余波。
而唯美主义强调艺术的独立,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印象主义提出“为批评而批评”。
此外.印象主义者很看重批评家的主观介入和创造性的发挥.他们非常赞同王尔德提出的唯美主义观点,认为批评也是一种创作,甚至认为“最高之批评.比创作之艺术品更富有创造性”。
因而印象主义者主张应以个人创作的态度从事批评。
而在文学批评的本质上,李健吾所持的“自我发现论”,就是把批评当作是“自我发现”的一种手段。
以人性为支点的诗意洞察——浅谈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

以人性 为支 点的诗意洞察
— —
浅 谈李 健 吾 文学 批 评 的人 性 观
郭君 宇
( 京师 范大 学 文 学院 , 北 北京 1 0 7 ) 0 8 5
摘 要: 李健 吾 是 我 国 2 0世 纪 3 0年 代 印 象 式批 评 的典 型 代 表 。 人 性 ” 词在 李健 吾 的文 学批 评 作 品 中 出现频 率甚 高 , “ 一 “ 性 ’ 李 健 吾批 评 的标 准和 核 心 。现 其 著述 , 人 ’ 是 往往 以人 性 为 支点 , 以人 生 为根 据 。本 文 试 对 李 健吾 文 学批 评 的人 性 观 作 以
2 1年 1月 01
安 阳工 学 院 学 报
J u a fA y n n tueo e h oo y o r l n a gI s tt f c n lg n o i T
J n2 1 a .0 1
第 1卷 第 1 ( O 期 总第 4 9期 )
Vo.0No1 Ge . .9) 1 . ( nNo4 1
下论 述 。
关 键词 : 健 吾 ; 学 批 评 ; 性 ; 意 李 文 人 诗
中图分 类号 : 0 . 1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Hale Waihona Puke 文章编 号 :6 3 2 2 (0 10 - 0 5 0 1 7 — 9 82 1 )1 0 8 - 3
《 华集 》 咀 的书 名 取 义 自“ 英 咀 华 ” 表 示 对 含 , 文 本 的 欣 赏 与 感 悟 , 鉴 与体 味 , 同 咀嚼 鲜 花 , 品 如 余香 满 口, 回味无穷 。这 个书 名本 身就 表 明一种批 评 姿态 。 即鉴 赏 而非 审判 。在 文学 批 评 论 述 中 , 李 健 吾尽 量少 用 或 不用 专 业 性批 评 术 语 ,而努 力 以 形 象 的 比喻来 勾 勒作 品 的 神韵 ,引 起读 者 的情感 共 鸣 :或 以丰 富 的联 想 组合 来 复 制 自己 的 阅读 印 象。 供人不 断 涵味潜 咏 。这正 如英 国作 家王 尔德所 言 :批 评 家 的创 造并 不是 关 于理 论 的 或思 想 观念 “ 的创 造 , 是 与艺 术 家所 从 事 的相 类 似 的创 造 , 而 即 以文 字来 表达个 人 印象 。 【8 健吾 以其 富 于敏锐 ”】李 4 的艺 术触 角 的直 观 印象式 批 评 在 中 国现 代 文 学史 上 占据 了重要 的地 位 。
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是在中国文学理论界风起云涌学习西方的背景下,审视、 吸收、超越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和中国古代传统批评而形成的。他把批评当作是表 现自我的一种艺术,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直观整体把握,同时用理性和印象去把握 文学作品。他的批评实现了中西文学批评的跨越式对接,而对两者的借鉴与超越 又体现了可贵的现代性,对于我们今天探讨西方话语如何中国化,如何用西方的 批评去激活古代批评传统,在经济全球化,消费文化泛滥,文化产业占据主导的 时代,如何写作批评,怎样体现批评应有的价值,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value州(Ih critical woI.ks and enlbodimem of也e
criticism deserved in an era、析th
1iteratllre industr),taking up t11e domirlate place.
IIl戗1e KStog of ChiIleSe Modem Lite硌ture Criticism,Li Jian瑚】made critism a
coull埘es.He coIlsidered criticism as an an of expressing llimself a11d focuSed on tlle
in“tiomstic aIld holiStic h锄dling of the liter曲聪wor玉渣with reaS0n and illlpression。
2
方法,也谈及了批评家的独特的写作文体,并再次探讨了李著长期以来受冷落的 原因。
此后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学者多开始注意关注李健吾,较有名的如吴中 杰的《中国现代文艺思潮史》、刘锋杰的《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等。
综观自1980年代至当下的对李健吾的文学批评的研究,多以单篇论文为主, 只有韩石山在1996年写作了《李健吾传》,却是以个体史传为目的,文艺理论方 面的评述文字并不深入。总体看来,当代文艺理论界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研究还 不是十分深入、全面,基本还处于温儒敏先生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模式之内。李健 吾文艺评论的批评方法究竟该如何界定,还需要进一步商榷;他的近乎散文写法 的批评文体又该如何评价?如何在当代批评语境下看待李健吾的批评观念及文 体?对当代文艺批评界有何借鉴意义?甚至他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究竟该占有 一个怎样的历史地位,所有这些,都是本文需要认真思考并不揣浅陋,努力作答 的地方。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李健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

正把批评本身变成 了一种艺术。然 而,到 了 1 9 4 0年代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越 来越强调
作 品的社 会属 性 以及 阶级 属性 ,印 象式 的批评 方 法也逐 渐淡 出。特 别 是建 国后 ,他 的 文 学批 评 更 多地 以政 治审 美代替 了人 性审 美和 艺术 审 美,导致 其批评 完 全失去 了早 期 的魅
李健吾的 《 咀华集》 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 9 3 6年出版 ,其中收录 了李健吾在 2 O 世纪 3 0 年代所写的批评文章 1 O 余篇。这些批评文章可以说是李健吾一生中最精彩 、 最成熟的文字 , 集中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0 8
本文系国家杜科基金项 目 “ 京派文学 与巾 现代都市文化空 间关系研究” ( 项 目批准 号:1 3 B Z WI 1 0 ) 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 科学
2 0 1 4年第 2期
文学武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
从人性审美到政治审美
— —
李健 吾文学批评历程及其反思 文 学武
摘
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个性、有影响的批评 家,李健吾一生的文学
批 评 活动是极 为 矛盾和 复 杂的 。他 早期 的文 学批评 以人 性 为基 点 ,高扬文 学独 立 自足 的 审 美特 性 ,文 学批 评方 法 以感悟 、印 象的批评 方 式为主 ,文 体和 形式上 自由、 洒脱 ,真
人生 的关 系 ,如他 曾说 过 :“ 对 象 是 文 学 作 品 ,他 以文 学 的尺 度 去 衡 量 ;这 里 的表 现 属 于人 生 , 他批 评 的根据 也是 人 生 。 ” ① 李 健吾 对 中国明 清之 际 的一些 完全 脱 离现 实 的所谓 “ 性 灵文 学 ” 也 颇
论李健吾的印象鉴赏式文学批评

示 了一 种 新 的批 评路 子 , 印象 主 义为 基 本 特 征 的 批 评 已足 以在 以 现代 批 评 的格 局 中 占一 重 要位 置 ”1 健 吾 根 据 自身 需 要 , 度 [] 李 深 整 合 和 沟 通 了西 方 印 象 主 义批 评 与 中 国传 统 感 悟 批 评 中 的那 种
具有 一 个 富 丽 的 人性 的存 在 。 ” 】 说 批评 的本 质 就 是 要 发现 人 [他 6 性, 他所 倡 导 的文 学 批 评就 是 要 追 寻 人 性 。在 李 健 吾 的观 点世 界 里 , 一 个 批 评 家 , 一 先得 承 认 人 性 的 存在 , 受 一 切灵 性 活 动 “ 第 接
是书 里 含 有 的一 切 ” 其次 , 。 在进 入 批 评对 象 之 前 , 批评 家 “ 理应 自 行 缴 械 , 辞 句 , 法 , 术 , 学 等 等 武装 解 除 , 后 赤 手 空 拳 , 把 文 艺 文 然 照准 他们 ( 者 ) 态 度迎 了上 去 。 [ 最 后 , 评 家 确 定批 评 对 象 作 的 ”] 5 批
集为《 咀华 集 》 《 、 咀华 二 集 》 集 中体 现 了 他 文 艺 批 评 的成 就 与 特 , 色 。李 健 吾 的书 取 名《 华集 》该 书 的命 名 就 体 现 出 作者 对 待 文 咀 , 学批 评 的 鲜 明态 度 。 “ 咀华 ” 自韩 愈 《 学 解 》 “ 浸 浓 郁 , 咀 出 进 :沉 含 英 华 。” 文 学作 品 看作 美好 的 “ 华 ” 批评 家是 在 欣 赏 品鉴 , 把 英 , 而
张扬 自我 、 推崇 直 观 感受 的思 想 。李 健 吾 提 出了 一个 统 摄 性 的 概 念 “ 魂 ” 用 在 自己 的批 评 话 语 中 , 样 既 能避 免 西 方 印 象 批评 灵 , 这 存 在 的 玄虚 空 幻 的弊 端 , 能 避 免 中 国古 代 的 即 兴 观感 式 批 评 存 又 在 的无 规则 性 的 毛病 。 健吾 使 用 “ 李 灵魂 ” “ 性 ” 一核 心 概念 或 人 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健吾的批评观——以《边城——沈从文先生作》为例摘要 20世纪30年代, 众多作家批评家都热衷于追求社会学批评, 即左翼作家为代表的社会历史批评, 如成仿吾的“政治批判模式”的批评, 冯雪峰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 周扬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批评, 茅盾的“社会、历史批评与作家论”等, 相反, 一些非主流派如周作人的“宽容”批评,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 朱光潜的“美感经验分析与创造”的批评, 显得比较孤寂。
然而他们对文学批评新方法、新境界的创见, 是有相当建树的, 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另一视角。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成绩主要集中在早年的《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本文主要以《咀华集》中的《边城—沈从文先生作》一文对李健吾“印象主义”批评观作一简单论述。
李健吾, 又名刘西渭,现代中国富于敏感的艺术悟性与犀利的艺术感觉的文学作家与文艺批评家。
他早年就矢志于文学创作, 当他还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读书时, 便学写戏剧。
因仰慕作家王统照声名, 他偷偷将写成的文稿寄呈作家王统照。
此后, 王统照不时给这位文学少年以教导和鼓励。
中学时代, 李健吾课余从事文学创作, 不断在王统照编辑的《晨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考人清华大学, 李健吾结识文坛名家朱自清。
毕业后留任清华教职, 随从戏剧专家王文显先生深造, 研习文艺。
三十年代初, 李健吾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独幕剧、多幕剧, 成为三十年代“京派”的活跃作家。
小说《终条山的传说》, 三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曾经名噪一时。
作为文学作家, 最为人知的, 还是李健吾的文学评论。
三十年代, 以“刘西渭”的笔名刊发于《文学季刊》、《文学杂志》、《大公报》的文艺评论, 影响颇大。
李健吾先后将这类文字结集为《咀华集》, 1936年1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咀华二集》,1942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这两本《咀华集》, 集中体现了李健吾文艺理论批评的成就与特色。
它们与沈从文的《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梁宗岱的论文集《诗与真》、萧乾的《书评研究》以及朱光潜的《谈美》、《孟实文钞》等, 共同呈现出三十年代“ 京派” 作家致力于文艺理论批评的成绩。
但是,在这群才气横溢的“ 京派” 作家中, 李健吾文学评论又卓然不群, 有他鲜明的审美个性。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代批评界的一个宁馨儿。
香港学者司马长风在其学术著作《中国新文学史》中对李健吾就推崇备至,他说“三十年代的中国,有五大文艺批评家,他们是周作人、朱光潜、朱自清、李长之和刘西渭,其中以刘西渭的成就最高。
他有周作人的渊博,但更为明通;他有朱自清的温柔敦厚,但更为圆融无碍;他有朱光潜的融会中西,但更为圆熟;他有李长之的洒脱豁朗,但更有深度。
”①当代著名学者刘锋杰也说过,“从纯文学的角度谈文学,在成名的现代文学批评家中,无人超出李健吾”。
②对于这样推乎其上的评价, 我们从中可以领会出李健吾批评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一、关注人性的文学批评李健吾属于京派,他与其他的京派批评家一样都讲求人性,反对文学过于依赖社会、政治。
李健吾的人性观与周作人,梁实秋都有所不同。
周作人认为对人性的肯定就是对个性的肯定。
梁实秋的人性观过于推崇理性,过于排斥个体的差异,他所说的人性成为了他对伦理道德的追求形式。
而李健吾的人性论更多地主张作品内容的不肤浅,更多地表现人正常的心理、情感和欲求。
李健吾认为文学是应该表现人性的,惟有深及人性,表现性,才算真正抓住了现实人生,才会创造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李健吾把文学批评解释为一种用艺术的感悟去认识人性和参悟人生的精神活动。
他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③这种对批评的解释,使李健吾的批评观具有明显的特色。
①李健吾看出了文学作品的功用实质——文学作品最应该表现的就是人性,无论作家的自我是伟大的,还是渺小的,甚至是卑微的,作品都应该表现人类的普遍心理、情感与欲求。
他坚信文学是人性的表现,应该把文学着眼于描写人性。
①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83年版.第248页。
② 刘锋杰:《中国现代六大批评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9页。
诚然,文学艺术领域中,能够获得普遍赞誉,获得不朽生命力的无不是那些关注人性的作品。
只有从现实出发,才不空洞,不乏味,才能打动人心。
作品只有表现人性、表现真实的情感,才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成就不朽。
在现代文学家中,着力在作品里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并以此来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的作家,应首推沈从文了。
沈从文认为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直切的欲望!在他的“神庙”里永远供奉的是‘人性’。
这都与李健吾的文学主张是一致的。
因此,李健吾最推崇的就是沈从文的作品。
在对《边城》的评价中,就是围绕人性而立论的。
“他怕揭露人性的丑恶”①,所以他颂扬人类的美丽与智慧。
人类的幸福即使是幻影对于他也是一种德性,因而努力来抓住用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良善,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
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力量。
”②“《边城》便是这样一部杰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③。
在他评论过的作家中没有人的成就能超越沈从文。
因此《边城》被李健吾推崇为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
李健吾的批评实践也是与他的人性论、文学主张一脉相承的。
李健吾赋予批评的主导任务是揭示作品的人性特征,他在对《边城》的评价中也剖析了真正的批评家应该如何鉴赏文学:“在文学上、在性灵的开花结实上,谁给我们一种绝对的权威,掌握无上的生死?因为,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接受一切灵性活动的可能,所有人类最可贵的自由,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他永久在搜集材料,永久在证明或者修正自己的解释。
他要公平,同时要有一种富有人性的同情,时时润泽他的智慧,不致公正陷于过分的干枯⋯⋯他不应当尽用他自己来解释,因为自己不是最可靠的尺度⋯⋯一个批评家应当有理论(他合起学问与人生而思维的结果)。
但是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而不是唯一无二的标准;一个批评家应当从中衡的人性追求高深,却不应当凭空架高,把一个不相干的同类硬扯上去。
普通却是最坏而且相反的例子,把一个作者由较高的地方揪下来,揪到批评者自己的淤泥坑里”④。
文学批评在李健吾看来没有统一标准,但从评价沈从文作品的这些言论可以看出,人性是他所大力推崇的,是他评判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①①②③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8页。
二、直观印象式的印象主义批评关于文艺批评, 朱光潜曾就批评态度与方法, 将文学批评分作四类:“第一类批评学者自居‘导师’地位, ⋯⋯喜欢向作家发号施令。
”“第二类批评学者自居‘法官’地位。
‘法官, 要有‘法, , 所谓‘法, 便是‘纪律’。
他们以自订的‘纪律’强行律人。
”“第三类批评学者自居‘舌人’的地位。
‘舌人’的功用在把外乡话翻译为本地话, 叫人能够懂。
在于把作者的性格, 时代和环境以及作品的意义解剖出来, 让欣赏者看到易于明了。
”“第四类就是近代在法国闹得很久的印象主义的批评。
属于这类的学者所居的地位可以说是‘饕餮者’的地位。
‘饕餮者’是贪美味, 尝到美味便把它的印象描写出来”。
①毫无疑问, 李健吾文学批评近于朱光潜划分的第四类, “饕餮者”的直观式的印象主义批评。
他的批评注重的是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是对印象的捕捉与呈现。
她曾经借用勒麦特的话明确地说,批评的本质就是印象,“批评是一种印象的印象”②。
李健吾极力反对那种仅仅依凭某种抽象的理论就对富有生命艺术文本进行肢解的所谓批评,认为抽象的概念不能作为批评的标准。
由于李健吾具备小说、戏剧的大量创作实践, 形成了他丰富而敏感的审美鉴赏经验, 从而形成李健吾独特的直观感悟式的批评特色。
李健吾明白地说:“我不大相信批评是一种判断”③。
他深知文学“是人类性灵的开花结实”。
文艺作品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鲜活的生命。
其“形式和内容不可析离, 犹如皮与肉之不可揭开”④。
所以,李健吾文学批评,从不寻章摘句, 割裂作品, 也不生搬硬套某些美学术语概念, ①玩弄概念游戏。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总是呈现有机的整体的审美意识, 本着批评者对文学品最真切的直观印象, 最鲜活的阅读兴奋点, 对作家作品作独到的感悟印象式点评。
李健吾认为一个批评家,“他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是用自①朱光潜:《谈美》,上海开明书店,1932年版,第52页。
②李健吾:《李健吾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③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4页。
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所谓灵魂的冒险者是,他不仅仅在经验,而且要综合自己所有的观察和体会,采鉴定一部作品和作者隐秘的关系”①。
意思也就是说,一个批评家既要充分尊重自己的个性存在,透过自己丰富的人生重新经验作者的经验,对作者在作品中揭示的社会人生进行深刻的体味,以达成批评家和作者在人生体验上的对接,同时,又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还要善于进行综合,通过平时的观察和体会,来拓展自己关于人生的阅历和学识,缩小与作家人生经验的参差。
“沈从文先生是热情的, 然而他不说教;是抒情的, 然而更是诗的。
⋯⋯《边城》是一首诗, 是二佬唱给翠翠的情歌。
《八骏图》是一首绝句, 扰如那女教员留在沙滩上神秘的绝句。
”②这正是李健吾论沈从文的《边城》。
李健吾没有对作品作繁复的类比、推理、演绎, 只用极具灵性、既亲切也新鲜的阅读感受、简明生动的比喻, 把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美学个性揭示得淋漓尽致、准确而新颖。
诗人唐湜谈到李健吾评沈从文的那种睿智直观鲜活的印象特征时说,“不仅小说家沈从文写活了他的人物, 他的湘西故乡, 而且, 批评家刘西渭也写活了他的人物, 他的小说有沈从文”③!的确如此, 沈从文小说讲究“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 善于寓炽烈感情于淡泊悠远意境之中, 平淡而又深远, 具有浓郁的诗意。
显然, 李健吾印象式品味咀嚼, 极妥贴地把握住了沈从文小说的总体艺术特征。
后起的沈从文研究, 研究者大都默认或承袭李健吾对沈从文的直观论评。
三、灵魂探险式的文艺批评李健吾文艺批评, 虽取直观印象式批评方法, 但他所论, 绝非作家作品的表相与皮毛处,而是“一直①剔爬到作者和作品的灵魂深处”④。
这是因为, 李健吾文艺批评, 除了因袭传统文论直观印象式的感悟思维而外, 又接受了“五四”时代世界主义风潮的有力影响。
西方印象主义, 唯美主义文学批评思维, 乃至德国哲学那深邃的理性精神, 都深人到李健吾文学批评思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