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旗帜下的不同言说—试论李健吾和沈从文文学批评比较
沈从文与国内外一些作家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概述

沈从文与国内外一些作家的美学思想比较研究概述阴刘琦琳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摘要]笔者简要梳理了沈从文与国内外一些作家的比较研究成果,主要对美学层面、意象和人物形象塑造层面以及乡土情怀层面的比较研究,做了简要概述,针对一些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论文,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比较研究成果的概述,了解到有关美学层面的比较研究成果最为丰厚有质。
以此概述来抛砖引玉,期待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形下,对美学的比较研究有更加新颖和更具深度的作品出现。
[关键词]沈从文;美学;意象;乡土;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1)15-0006-031研究背景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小说深受读者的喜爱,在20世纪30年代以译介形式进入欧美国家,尤其在当时的海外华人圈中备受推崇。
1988年,沈从文的名字进入了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但由于他在诺贝尔奖颁发前5个月离世而与诺奖擦肩而过。
由此,国内的学者开始研究沈从文及其作品,并形成一股沈从文研究热。
学者的研究视角不仅仅限于国内,也从国际视野的角度展开,既有从沈从文及作品本身进行的整体研究,也有对沈从文与其他作家进行的比较研究。
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有关沈从文的比较研究做一些简要介绍,以此抛砖引玉,期待在21世纪新的科技交流的大环境下,人们从沈从文的比较研究中又有新的视点出现,或又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
下面将从美学、象征、人性、乡土情怀等层面,对沈从文与国内外一些作家进行的对比研究做简要概述。
2美学层面的对比研究沈从文的“边城文学”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的世界,集中体现了自然美、人性美、古朴美。
国内有大量的有关沈从文美学层面的比较研究,最多的是把他和卢梭进行比较。
最早看出沈从文和卢梭在美学精神上有关联的是与沈从文同属京派作家的李健吾,他认为《边城》有卢梭式的浪漫主义,原因之一是两者都热爱大自然,都注重探索人的心灵世界,描写人性的纯朴(金介甫等,2006)。
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

论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且在文坛的建设和推动方面也有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围绕李健吾对新文学建设的思考与构想展开分析,列举以下9个提纲标题:一、李健吾的文学思想及其渊源李健吾的文学思想源于对传统文学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学的探索,他提倡反对文学官腔,注重真实感受和写作技巧,并主张文学要批判地反映生活和社会。
二、李健吾的文学成就与特点李健吾的文学成就丰富多彩,涵盖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多具有刻画人物深刻、虚实结合的特点,同时也在文学形式和风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创新。
三、李健吾的新文学建设思想李健吾提出的新文学建设思想主要是从反对封建文艺和提倡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学的民族性,同时也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战略措施与方向。
四、李健吾对“文艺革命”与文学组织建设的思考李健吾积极参与了文艺革命和文学组织建设,他反对留声机文学和剪贴文艺,主张文学要跟随社会变革的步伐,同时也提出了对文学组织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五、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建设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思想注重实证和对现实的反映,他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和思考,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文学理论建设和研究,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
六、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启示李健吾的新文学建设思想对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其中包括对文学形式和文学价值的关注,对文学的时代价值和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等等。
七、李健吾的文学贡献与精神遗产作为一位重要的现代文学家,李健吾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推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文学精神和思想遗产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八、李健吾的文学影响及其承袭李健吾的文学影响跨越了不同的时空和文化领域,他的文学思想和作品对不同的文学创作者产生了启示和影响,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跨文化传播和承袭。
九、李健吾的新文学思想对当代文学的意义李健吾的新文学思想在当代文学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它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并推动了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的进步。
美的诉求与守望——试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理想探微的论文

美的诉求与守望——试析沈从文文学批评理想探微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摘要:作为文学批评名家,沈从文以自己的人性乌托邦重新修复着人文精神生态,他以对荚的诉求与守望实践着自己的文学批评理想,思考着文学创作,探索着文学的未来走向,想象设计着文学的现代形态。
论文关键词:沈从文;文学批评;人性;美与爱;经典重塑沈从文以其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特的审美体验、独特的精神气质,独步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坛,为后世留下了一部部的文学经典。
同样地,作为人文知识分子,他的文学批评以对美的诉求与守护,传承着五四新文学之精神,构建着文学之理想形态,参与着世界意义的创造。
一、人性乌托邦之美学构建周作人1918年12月发表于《新青年》的《人的文学》,率先竖立起了“人性”觉醒的鲜明旗帜。
之后,“人的文学”成为贯穿于五四新文学以来的一条思想主线。
周作人以人道主义作为根基,以个人为本位,认为人性是兽性和神性的集合,肯定了人的本能欲望,主张灵肉二重生活要一致,最终实现人性之解放。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梁实秋的文学人性论则更加明确地提出:“文学发于人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人性是很复杂的,唯因其复杂,所以才是有条理可说,情感想像都要向理性低首。
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在这种状态下所表现出的人性亦是最标准的;在这标淮之下所创作出来的文学才是有永久价值的文学”,强调了“人性之约束”,“人性”成为文学批评之唯一标准。
而到了三十年代,沈从文则申明:“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延展丰富了五四以来文学的人性学说,成为经典的自然人性论沈从文所崇尚的理想“人性”,一如其在湘西系列小说中所呈现于世人的那样,是基于人的原初状态之下的天人合一。
李健吾文艺批评思想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题目:李健吾文艺批评思想研究英文并列题目:Research on Li Jianwu’s Literary Criticism研究生:曹宇珠专业: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方向:文艺学导师:杨晖教授指导小组成员:学位授予日期:2018年6月20日答辩委员会主席:张喜贵江南大学地址: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二○一八年六月摘要摘要李健吾是一位法国文学翻译家、剧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他的文艺思想主要吸收和借鉴了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以及实证主义、象征主义和日内瓦学派的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批评观念。
他的文学批评以对人生经验和人性的探讨为中心;他重视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关注作家和批评家的意识;同时,他还深入文本,重视文学的形式,强调语言是文学形式的重要体现。
他在批评方法上,前期坚持科学的批评方法,而在后期转向了政治的批评。
学术界对李健吾文艺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对此,本文有意避开已有成果,将研究焦点放在法国文学与李健吾的关系的角度来思考他的文艺思想。
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立题依据、李健吾文艺批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正文共分为三章,探讨了李健吾文艺思想的来源、文艺思想观念以及其批评方法。
第一章主要从法国作家和法国批评家两个角度探讨他受到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的影响,以及批评家圣勃夫、波德莱尔和瓦莱里、马塞尔·雷蒙的启发,形成了独特的批评观念。
第二章分别探讨了他的三大批评观念,即:文学表现人生、意识世界的探索、形式即内容。
第三章则着重探讨李健吾文艺批评由科学批评向政治批评的转向,分析了其科学批评的重要特征,以及政治化转向的表现及原因。
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文章的内容,重申李健吾文艺批评思想的重要价值和当代意义。
总之,李健吾的文艺批评思想虽然还不一定完整和系统,但是他的批评却在中国现代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的文艺批评观念以人生和人性作为依据,在关照文学批评的外部因素之外,还延伸到人的意识领域,并且吸收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普遍的科学精神。
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

李健吾感悟式批评的理论特质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建基于赏析品评,融合了中国古典感悟式批评与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形成了个人特色鲜明的批评旨趣与审美追求。
其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倚重审美直觉和感悟,兼采并用系统分析与实证的科学思维,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并与西方印象批评形成了对接;强调批评主体的深度介入和情感体验,既重视阅读作品的主观印象、情绪体验,又兼顾创作主体的心路历程;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灵动自由,以饱蘸情感的诗性语言在对批评对象的意象化表达中凝定了曲致微妙的阅读体验。
三、偏重灵动鲜活的诗性呈现在文本形态和话语呈现方面,李健吾的感悟式批评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重视形象化赏评的传统,偏重灵动鲜活的诗性呈现,较多地采用比喻、拟人等形象化的文学笔法,表现批评主体的阅读体验和审美感悟。
从钟嵘的《诗品》、皎然《诗式》、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大都善于取譬引喻,通过一些含蓄蕴藉的意象,将批评家幽微精深的内心体验转化为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诗意地传达对作品神韵的领悟。
这种意会体悟和形象说诗的批评风格形成了以意象、比喻、象征等为主的形象化批评传统,充分体现了诗性智慧与诗意表达,批评文字本身往往同时就是华美卓绝的文学作品。
中国传统的小说评点也同样不是以学理的逻辑论证见长,而是形成了笔随心欲、形式不拘的批评风格,评点者偏好运用生动灵活的笔致传达丰富、微妙而又独特的审美感受、情感体验和艺术情趣。
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第十二回言及情节的完整性时,又以“写大风者,始于青萍之末,盛于土囊之口。
吾尝谓其后当必重收到青萍之末也”为喻,借大风兴起平息的全过程形象地说明情节的始终也都经历了一个起始极其精微、逐渐发展、臻之高潮、渐趋平息的发展过程。
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对情节完整性的纯理论思辨的表达——“它所摹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件要有紧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9](P37)——迥异,但在感性和诗性表达中同样蕴含了理性思考。
李健吾印象批评的艺术特色

简述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特色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的特色主要有开放性、人性化和艺术美三个特征。
开放性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李健吾从印象批评的发源地法国归来并娴熟的将自己在法国学到的印象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批评实践中,成为中国印象批评的领军人物。
李健吾的印象批评理论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印象式批评与西方的印象批评,形成了具有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传统的独特个性印象批评理论。
人性化,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的标准是人性。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李健吾批评理论的价值取向。
他曾经这样说:“一个批评家,第一先得承认一切人性的存在.……然后才有完成一个批评家的使命的机会。
可见他把人性放在了第一的位置。
他认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是批评成功的关键,批评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追求人性的昭示,他总是从作品中发现作家的人格和人性。
他往往从解剖人性人手,深入到作家及其所创造的人物形象的人性纵深处,从繁复瑰丽的人性中发现时代、社会与文化心理的折光,发现人性存在的多种形式及其变化轨迹。
如李健吾评论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他在文章中主要谈的是批评家的“自我发现”,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关于人生观。
直到最后,才从这篇看似没有组织、没有条理、没有故事的作品中体会到作者隐隐表达的对人类的同情。
艺术美,李健吾认为,批评是一种独立的艺术,是体现自我价值或意义的创造性活动。
“创作家根据生料和他的存在,提炼出他的艺术;批评家根据前者的艺术和自我的存在,不仅说出见解,进而企图完成批评的使命,因为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印象批评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就是发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进行美的再创造。
李健吾批评的基本特色是:用抒情的语言。
描写作品给人的审美感觉,创造出情绪的氛围,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欣赏、理解、认识作品的目的。
如李健吾在评论何其芳的作品时,用万盏明灯、九曲黄河和叠翠华山等兼具形、声、色的意象,来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知觉去感受其语言特色。
总之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批评家就是艺术家。
探讨人性的感伤画

探讨人性的感伤画 【摘 要】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他的剧作时代性不强,重人性分析,重艺术技巧和形式的探索,有忧郁感伤的风格。而这一独特风格的形成与其作品对于人生、人性的探索主题有关,也与其强烈的诗人气质密切相连。本文就从其作品主题、作家气质等方面对其剧作风格形成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性;感伤;诗人气质 一、对人生、人性的关注 在上世纪30年代“阶级论”的特殊语境条件下,李健吾的创作倾向于对于人生、人性的关注,表现出独特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他的话剧创作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与表现艺术。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当然也不乏追求人性表现的作品,小说家沈从文曾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座小庙供奉的是‘人性’”“一个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基于这种追求,沈从文为我们营造了如画的湘西生活风光。但李健吾剧作所着力表现的人性又不同于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山村人民未经文明陶染的淳朴、自然的人性形态。李健吾认为沈从文笔下的人物性格扁平,往往是只具有诚实、善良、淳朴、天真、古道热肠等单面人性的正面人物,缺乏人物矛盾性格的分析。“他害怕揭露人性的丑恶”,李健吾所着力表现的人生、人性是复杂的,是更多的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相交的。在他的笔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的看清人性的美与丑,他赞美人性的崇高,也不讳言人性的阴暗面,及社会环境与文化传统对于人性的压抑与扭曲。
李健吾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来自于乡绅家庭,或许她们在经济上衣食无忧,但在精神生活领域她们却有着层层桎梏,最典型的即《以身作则》里的徐玉贞,她的父亲徐守清每天用“三从四德”教诲女儿,毫不顾及女儿的内心感受与心灵需求,用封建伦理礼法窒息她的心灵,剥夺了她自由生长的权利,同时也造就了她古怪、孱弱的性格。在她第一次在自家门口见到追求她的方义生时居然“好像做了场恶梦醒过来,大叫一声,……昏了过去”。这些女性也有反抗礼教,追求真爱的冲动与愿望,但当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却又都犹豫彷徨,畏首畏尾。《贩马记》中的金姑,《青春》中的香草都曾试图与爱人一起私奔,但都由于其内在性格的软弱、迟疑而失败。在两部作品里作者都着力刻画了女主人公当时的复杂心境,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内心世界展开,对于爱情与亲情的取舍为难着她们,这些细致的描述,总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从而滋生淡淡的哀伤。
李健吾戏剧创作论

目录目录第一章选题依据和研究概述 (1)第一节选题依据 (1)第二节研究现状 (2)第二章“以人为本”的戏剧创作观 (6)第一节剖析人性的戏剧美学核心 (5)第二节“人性”的独特内涵 (7)第三节变化中的丰富人性 (10)第三章丰富丰满的戏剧人物群像 (12)第一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女性群像 (12)一、“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厅长夫人 (14)二、“还君明珠双泪垂”的金姑 (15)三、“深知身在情常在”的香草 (16)四、“直道相思了无益”的徐玉贞 (16)第二节“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的少年 (17)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田喜儿 (17)二、“天不老,情难绝”的高振义 (18)第三节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畸形儿” (19)一、男尊女卑根深蒂固的杜村长 (20)二、无法逃脱过去的梁允达 (21)三、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徐守清 (22)四、灵魂无处安放的康如水 (23)第四章借鉴融通的创作技法 (25)第一节戏剧的“电影化” (25)一、在仪式化的戏剧中加入电影的生活化 (26)二、运用画外音和内心独白打破戏剧的时空限定 (26)IV目录第二节冲突的内在化 (28)第三节高潮的隐性化 (29)第五章文学史中的李健吾 (31)第一节现有的文学史地位 (30)第二节历史地位形成的诸多因素 (30)结语 (35)致谢 (37)参考文献 (38)V第一章选题依据和研究概述第一章选题依据和研究概述第一节选题依据李健吾留学法国,深受外国戏剧家的影响,他翻译过莫里哀的戏剧创作,司汤达和巴尔扎克也是李健吾崇拜的文坛巨匠。
柏格森的“绵延美学”哲学,福楼拜对于文学艺术情感的严谨和艺术上的精良,莫里哀对于戏剧的精巧构思,这两位对于李健吾的创作也有着很大的感染。
李健吾深受外国作家的影响,同时他身上无法磨灭的是儒家文化的烙印,四书五经的熏陶,使他打上了深刻的古典文学的影子。
他喜欢南戏,熟背《离骚》,这些都为李健吾独特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旗帜下的不同言说一试论李健吾和沈从 文文学批评比较
论文摘要:李健吾和沈从文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 分子,他们的文学批评,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异的风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 二者在“人性”的旗帜下的对于文学批评有不同的言说:都强调“人性”,但内 涵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批评原则不同;语言的使用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京派” ■^受平的料:占
论文关键i :人性内涵;表达方式;批评原则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活跃着一批强调人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谈创作 与批评的作家和批评家,他们大多是一些自由主义者,如周作人、梁实秋、沈 从文、李健吾等,虽然他们的自由主义立场,使得他们和现代主流文学阵营之 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甚至因此而受到主流文学阵营的批判。但是,他们的文 学理论主张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一股自由主义文艺思潮,尤其02世纪 03至04年代,李健吾与沈从文两位都以作家的身份介入到文艺批评中,他们 的批评活动共同显示出当时“京派”作家致力于文艺批评的实绩。但同样是自 由主义者,同样是强调人性,他们又是有差别的。本文试从李健吾和沈从文文 学批评的比较中,揭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文学批评呈现出的不同历史面貌。 作为作家,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散文;李健吾则除小 说、散文之外,戏剧方面尤有成就。作为批评家,她们的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 现代批评理论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传统,并把二者同当时的 中国社会文化大背景结合起来,试图整合成一套具有时代与民族特色的理论体 系,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商品化,支持文学的独立品格,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 批评走向自觉的审美批评。兼具作家与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的文学批 评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在“人性”的旗帜下,又有着不同的言说。 首先,他们都强调文学批评中应重视“人性”的表现。李健吾主张文学应 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他说:“一切是工具,人生是目的,世态是理想化的人 生。”他认为,“人性”就是“人生”的具体表现。只有抓住了人性,表现了 人性,才算是抓住了人生,表现了人生。所以,在他的文学批评中,就把是否 表现了 “人性”作为评价作品的一个标准。作为“京派” 一员的沈从文也反复 强调“一切作品皆应植根在‘人事’上面。一切伟大的作品皆必然贴近血肉人 生”。尽管他们都强调“人性”,然而他们对“人性”内涵的理解则是有区别 的。 李健吾对于人性基本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理解。他赞同卢梭、孟子的看法, 认为人具有一种“普遍的人性”,即心灵的本善,罪恶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制 度及伦理道德束缚人性的结果,人类的良善和社会的美好和谐最终又取决于个 性的张扬。借助丁•人本主义哲学,李健吾更多的是从审美的维度对人性进行透 视,在批评对象的选择上,他更多偏向于营造“美”的作品,力图从人性中发 掘“美”和“善气而对于揭露人性的“丑”、“恶”的作品,他只是敬佩,在 审美趣味上,并不一味苟同。另外,在李健吾的“以人论文”的批评准则中, 作品只是批评的出发点,批评家并不关心作品本身,在批评实践中往往表现为 从作品的某一点延展开去,从其他地方娓妮道来,这就是所谓的“游离的工 夫”。批评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作品的解读去发现作家的人性人格,力图从作品 中触及作家的灵魂,凸现作家的个性。 批评家从作品出发,推及作家的人格与修养所依凭的是人性。批评家与作 家的灵魂沟通是借助人性这条通道实现的,但是,批评家作为读者,他所能接 触的只是作品,即使批评家能从作品外了解到作家的品格个性,这也要受到时 代、地域等等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另外,在他看来,“人作为万物的灵长, 作为生命活动的主体,绝不是一种凝固静止的存在物,他的本质属性只有在不 断的变化和流动中才能深刻完整地显现的把握”,生命过程永恒的流动和变化 构成了繁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人生,人文科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探讨人生、人 性的多样性。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是建立在对人性在文学活动中重要地位的深 刻认识之上的。
而沈从文文学批评观的形成主要受到了梁启超、蔡元培及“五四” “改造 国民性”思想的影响。基丁•此,沈从文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功利观,而且主 张以“小说代经典”、“美育代宗教”,来实现人生观的再造及民族道德的重 建,进而介入民族的建设。在沈从文看来文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文学的美悦作 用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进而达到生命的明悟。 由此沈从文的文学功利观最终指向的是生命的明悟和人类的进步。沈从文 心目中的“道德”不同于文明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沈从文所认可 的道德是一种不违背人的自然天性的,类似道教中“法乎自然”的“道德”, 沈从文梦想在中国建立一种集儒家的“刚勇有为”,墨家的“朴实热忱”与道 家“超脱潇洒”为一体的新道家主义,憎恶与批判建立在封建伦理或资本主义 金钱关系之上的虚伪“道德’因此,沈从文鼓励作家要有向“人类庄严道德原 则追求的兴趣或勇气”,要在作品中“表现出他对旧制度习惯的反抗,向未来 社会伦理道德的努力”。 正是因为沈从文持有上述文学功利观,他才会在文学创作中致力于营建供 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在文艺批评中则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批 评标准。沈从文讲:“一个作品的恰当与否,必需以‘人性’作为准则。” “恰 当”是达到“人性”的必要手段,而“人性”则是“恰当”的最终目的。然而 沈从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人性论”者,他虽然认为人性“共通处多差别少”, 但是认为人性仍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可以改变。同时,沈从文肯定人的感性 欲求与人的自然权利,主张反抗违背人自然天性的道德习俗与社会制度,提倡 人与自然的和谐。 其次,他们的文学批评在表达方式上不同。同样是从欣赏作品出发,传达 印象鉴赏,侧重点并不一样,李健吾的批评重视• “自我的表现”,在其文章 中我们随时发现的是作者那个充满激情的“自我”;沈从文的批评则重在给作品 “一个说明,一种解释”,批评家引领读者注意的始终是作家与作品,同时批 评家还常拿出他的“第三只眼”,密切关注着广大的读者群。李健吾把批评家 的职责界定为一种自由的个人表现:“这样一个有自尊心的批评家,不把批评当 作一种世俗的职业,把批评当作一种自我表现的工具,藉以完成他来在人世间 所向往的更高的企止。”同时,李健吾更为关注的是批评的灵魂参与性,即他 所谓的“灵魂的冒险”,他认为批评家“不仅仅是印象的,因为他解释的根据, 是用自我的存在印证别人一个更深更大的存在„„”。 李健吾对自己的批评理想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他的批评文本中自我主 体的凸现,即言说“他者”时“我”的出场,成为了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一 种极为闪亮的标志。许多情况下直接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如:“我不大相信批评 是一种判断。”(《边城》)“我不明白内容和形式怎样分开。”(《九十九度 中》)“我先得承认我是个乡下孩子„„”》(《画廊集)。而在《画廊集》的开 头,作者即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用一大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在把批评者 的内心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之后,再导入对李广田散文的论述。“我”的出场, 是“我”的灵魂的出场,等待着与另一个灵魂的相遇,然后达到对批评对象的 感知。这就是他所说的心灵的“印证’同时,“我”的出场也是我的情感与性 情的出卖。但是李健吾并不否认理论修养对于文学批评家的意义:“一个批评家 应当有理论”。然而,他又说,“虽然理论是一种强有力的佐证,而不是唯一 无二的标准”。所以李健吾在其批评中将直觉印象与理性分析相融合,在通过 直觉印象进行填密的分析和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避免了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观 主义的倾向。 在《现代中国作家评论选。题记》一文中,沈从文严肃而明 白地提出了自己的批评主张与基本要求。他认为,“一、写评论的文章本身得 象文章。二、既然是评论,应注意作者作品与他那时代一般情形。对一个人的 作品不武断,不护短,不牵强附会,不以个人爱憎为作品估价。三、评论不在 阿谈作者,不能苛刻作品,只是就人与时代与作品加以综合,给它一个说明, 一种解释。”很显然,沈从文在批评中所要求的,只是对作家作品进行一种说 明与解释,而这种说明与解释,不能太过主观化,要求做到公正、宽容,不以 个人好恶爱憎而妄加评论,同时,还要注意批评文章本身的“论文”性。“废 名后期作品,穆时英大部分作品近于邪僻文字。虽一则属隐士风,极端吝音文 字,邻于玄虚,一则属都市趣味,无节制的浪费文字。两相比较,大有差别, 若言邪僻,则二而一”。(论穆时英》)同时,他常常能准确把握某一特定时期 读者的趣味,从而分析某些作品之所以盛行的原因。“纤细的敏感的神经,从 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张或微带忧郁,写成诗歌,这样诗歌 才是合乎1920年来中国读者心情的诗歌”。(论闻一多的(死水)沈从文认为焦 菊隐的诗歌便正具有这种“易于为读者所接受的平常风格”因而得到了 “极多 的读者”。同时,沈从文通过焦菊隐的作品进一步分析了当年青年男女学生的 诗歌欣赏趣味:“一是用易于理解不费思想的形式;二是用一些有光有色的文字 略带夸张使之作若干比拟;三是写他们所切身的东西。”(《论焦菊隐的〈夜哭)》 沈从文不仅能准确把握特定读者群的趣味,还常常试着去分析作者对读者兴趣 的影响。
再次,二者文学批评的原则不同。李健吾文学批评的原则可集中概括为公 正、真诚与自由。所谓公正,就是立足人性的丰富性,不把批评看成是攻汗、 泄私愤的工具或载道的传声筒,而是认为它是一种庄严的、有尊严的事业,是 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是在多方寻求材料印证的基础上得出合情合理人性的 解释。所谓“真诚”无论对作家还是对批评家来说,都要求在作品或评论中表 现自己真实的感受,此外,真诚还意味着对文学活动抱有一种虔诚的态度。李 健吾在《情欲信》中指出了 “情欲信,词欲巧”这一古训中“情欲信”是占主 导地位的。 只要情感真实、态度虔诚,即使文字表达有些粗朴也算上乘作品。李健吾 认为萧军、叶紫的作品缺乏心理描写深度,甚至有个别字句不通,但作品本身 却显示了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并倾注了全身心的热情,可算优秀作品。 真诚还表现为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有什么说什么,不依主观好恶故意“捧杀” 或“棒杀”别人的作品,修辞立其诚,情发于中而形于言都是李健吾肯定的信 条。所谓“自由”就是不仿照具体标准,不傍依理论条框,而以自我的存在去 与作品展开搏斗。但自由不是毫无目的、无所约束,自由的限制就是自我。 “用同一的尺度观察废名先生和巴金先生,我必须牺牲其中之一,因为废名先 生单自成为一个世界,犹如巴金先生单自成为一种力量。人世应当有废名先生 那样的隐士,更应当有巴金先生那样的战士。” “他(批评家)有fi由去选择, 他有限制去选择。”而这限制就是人生,就是S我的存在。可以看出李健吾对 “自由”这一批评原则上的偏爱。在这三项原则中,向由是前提,真诚是保障, 公正是指归。 而沈从文在批评原则上则崇尚“和谐”、古典主义美学标准。“和谐”是 重要的美学范畴,它实际上代表着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沈从文要求文学创造 出“俨然都各有秩序”的境界,富于“组织的美,秩序的美”;例如在评价施蛰 存时,沈从文认为他初期的小说《上元灯》“略近于纤细”,“清白而优美”, 这关键是作者那“自然诗人”的天性,而后来施蛰存的作品“写新时代的纠纷, 各个人物的矛盾与冲突,野蛮的灵魂,单纯的概念,叫喊,流血,作者生活无 从体会得到,‘这些这些,所以失败了。”(田这主要是破坏了和谐的原则。 与“和谐”原则相适应,沈从文还注意到文学的“匀称”、“恰当’ “技巧” 等问题,他专门写过理论性较强的文章进行阐释。“就‘技巧’ 一词加以诊释, 真正意义应当是‘求妥贴’,是‘求恰当’ ”批评了忽视技巧的倾向,但同时 又要求作家节制自己的情感而又不滥用技巧,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情绪的体 操”;“恰当’,“文学要恰当,描写要恰当,全篇的分配更要恰当。作品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