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问题研究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6篇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6篇社会为了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关爱、帮助空巢老人,让他们安度晚年,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日益加快,超多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
据人社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XX年城市流动人口达2、67亿人,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空巢,绝大部分老人留守原居住地,极少数老人跟随子女进城生活。
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陪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分别选取以大化瑶族自治县都阳镇都阳村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主要是采取走访及入户典型调查的方法,调查涉及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生活需求、医疗及社保及“老有所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等。
在入户典型调查中,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养老现状和精神文化生活四个方面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入户典型访问了20户老人。
二、基本状况大化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北的红水河中游。
全县幅员面积27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45、87万人,瑶族占21、95%,全县辖13乡3镇。
都阳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50公里,地处丘陵。
镇人民政府驻地在都阳村都阳街。
东接七百弄乡,北连北景乡,西邻岩滩镇、江南乡,南接百马乡、古河乡。
20XX年全镇总面积189平方千米,总人口24244人。
辖都阳、尚武、武城、中武、加城、满江、双福等7个村。
都阳镇耕地面积883公顷,其中水田443公顷,旱地440公顷,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玉米等,农产品加工主要有木材加工。
空巢老人(那里说的老年人指的是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老年人共57670人,其中留守老人达40369人,占全县60周岁老年人的70%,其中男性人数为17244人,女性人数为23125人。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空巢老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困难,本次调研围绕空巢老人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社会支持、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调查。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9份。
调查对象为居住在城市的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1.家庭结构:调查结果显示,62.9%的空巢老人是单身,24.2%为夫妻双方空巢,其余为其他家庭结构。
空巢老人单身的比例较高,这可能与子女们的留守和经济独立等因素有关。
2.经济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中有41.4%的人表示生活困难,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仅有7.5%的人表示生活富裕,其余人表示生活一般。
这表明大部分空巢老人在经济上面临较大的困境。
3.社会支持:调查结果显示,43.2%的空巢老人表示缺乏社会支持,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
只有21.5%的人获得过社会组织的帮助,其余人大部分没有获得过相关的支持。
这说明我们应该加强对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和关爱。
4.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空巢老人中有35.3%的人身体状况一般,有21.7%的人因为生活困难而影响了日常的健康状况。
在健康状况较好的人中,仅有13.4%的人能够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这说明空巢老人在健康上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加强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2.改善经济保障政策:针对空巢老人经济困难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政策,提高退休金等福利待遇,确保老人基本生活需求。
3.加强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针对空巢老人的健康问题,应加强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4.增加亲情关爱和陪伴:子女们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关心和陪伴,定期探望,传递关爱和温暖。
同时,社会各界应倡导关注空巢老人的问题,推动社会关爱行动。
五、调研不足之处本次调研由于受时间和资源限制,只针对城市的空巢老人进行了调查,没有涵盖农村地区的情况,因此对于农村居住的空巢老人的状况了解不深入。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空巢老人是指因子女外出务工、留学等原因,无人照顾或照顾能力有限,只能独自在家独自生活的老人。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表现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无人照料:子女外出工作后,空巢老人无人照料。
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卫生、医疗等方面都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照顾。
2. 心理孤独:空巢老人独自一人生活,缺乏亲人陪伴和社交活动。
长期的孤独感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3. 养老资源缺乏:农村地区养老资源相对匮乏,养老院数量有限,服务质量也较为欠缺。
4. 经济困难:农村空巢老人多为退休工人,经济收入有限。
在子女外出工作后,经济来源更加困难,养老问题更加突出。
二、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1. 子女外出就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子女为了改善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选择外出就业,将空巢老人留在农村。
2. 教育资源不均: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子女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也选择外出留学。
老人们则留在农村无人照料。
3. 社会结构变迁:传统多子女家庭逐渐转变为单独子女家庭,子女们分散在不同地方工作生活,照顾老人变得困难。
三、政府应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措施1. 建设养老院:加大对农村地区养老院的投资建设,提供养老服务。
要确保养老院的数量充足且服务质量可靠,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
2. 加强社区服务:建设健全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等渠道,为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生活、医疗、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空巢老人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同时,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保证空巢老人的医疗费用得到覆盖。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

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空巢老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和需求,为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参考,以促进空巢老人关爱和服务的改进和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共访谈了30位空巢老人,年龄范围在65岁至85岁之间。
访谈内容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状况、社交活动、健康问题、经济保障和精神需求。
三、调研结果1. 生活状况大部分空巢老人过着独自生活,家庭成员常年不在身边。
他们普遍感到孤独和无助,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困难感到苦恼。
有些老人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老人存在生活自理上的困难。
2. 社交活动空巢老人的社交圈子较窄,大部分老人在家中度过大部分时间。
由于年龄和身体的限制,他们很难主动参加社交活动和结识新朋友。
一些老人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社区组织的活动,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
3. 健康问题空巢老人普遍存在身体健康问题,如慢性病、运动能力下降等。
由于缺乏照顾和陪伴,他们对于健康问题的处理常常感到困扰和无助。
一些老人希望有专业的医疗服务或家庭医生的关注。
4. 经济保障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退休金和子女的赡养。
然而,有些老人的退休金远远不够应付日常开支和医疗费用。
对于这部分老人来说,经济保障是一大难题,他们急需社会组织和政府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
5. 精神需求空巢老人对于精神上的关爱和陪伴需求较为迫切。
他们期望有人能够关注他们的生活,提供情感支持和娱乐活动。
一些老人表示希望有更多志愿者的到来,与他们聊天、陪伴。
四、调研建议基于对空巢老人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社区组织的功能和服务,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关怀项目,帮助空巢老人拓展社交圈子。
2. 通过社区医疗服务站或家庭医生项目,定期关注空巢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健康问题。
3. 增加对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的经济援助,提高其生活保障水平,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4. 加大对空巢老人的情感关怀和陪伴力度,通过志愿者服务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定期的情感交流和陪伴活动。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4篇)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4篇)空巢老人调查报告【篇1】一、引言1、调查背景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因此而产生的心理失调症状,称为家庭“空巢”综合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空巢老人”现象尤其引人关注。
了解空巢家庭老年人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帮扶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经验做法,研究探讨对策办法,加强城镇空巢家庭艰巨老年人的帮扶工作,给上级党委研究老龄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2、调查目的透析空巢老人问题以及解决方法4、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二、正文(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对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数据统计,下面分析。
据市统计局城调队统计,城市居民家庭中空巢老人家庭已占到54.0%。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正成为一个需要迫切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今年,天津市老龄办组织开展了对空巢老人家庭的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的抽样调查,昨天,调查报告正式发布。
老人们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经济状况、健康医疗情况、住房情况、生活照料情况、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养老意愿和需求等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32.4%的空巢老人独自居住;87.1%的空巢老人有退休金;1.8%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以上的数据来自天津市老龄办最新发布的《天津市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状况和养老需求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涉及了有关空巢老人生活的诸多方面,从具体的数字可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1、居住方式独自一人居住的有389人,占32.4%;老夫妇俩共同居住的有811人,占67.6%。
女性空巢老人中独居的比例远高于男性。
2、婚姻状况已婚有配偶的有817位,占68.1%;未婚的有12位,占1.0%;丧偶的有356位,占29.7%;离婚的有15位,占1.3%。
1190位空巢老人(有10个空填)中,无子女的老人有35位,而子女最多的有9个,平均有子女2.75个。
3、收入情况有1045位老人有退休金,占87.1%,每月平均退休金为1649.95元;有30位老人在继续从事有收入的工作,有11位老人享受过社会救助,有192位老人接受过子女(包括孙子女和亲属)的经济帮助,有23位老人有其他一些收入。
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结构日益呈现老龄化趋势。
其中,空巢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的一部分,面临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和困境。
本文将围绕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分析。
二、问题一:孤独感与情感支持缺失空巢老人长期以来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孤独感与情感支持缺失。
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或家庭结构变动等原因,导致空巢老人经常处于独居状态,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伙伴。
长期的孤独感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加重其患上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风险。
(1)建立家庭支持网络:政府应鼓励并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纽带的强化。
通过媒体宣传或政策措施引导年轻人回归家庭、关注父母、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
同时,鼓励空巢老人主动寻求社交活动和参与养老院或居民委员会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减轻孤独感。
(2)社区邻里关系建设:加强公共社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营造健康、友好、包容的社区环境。
倡导邻里之间相互照顾、关心与帮助的理念,促进自愿者组织和邻里联席会议等形式的活动,为空巢老人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三、问题二:生活无保障与医疗困难除孤独感外,空巢老人还面临着生活无保障以及医疗困难这两个重要问题。
(1)解决生活无保障:政府应加强对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补贴或福利保障措施。
建立完善的居民养老金制度,并扩大其覆盖范围,确保空巢老人有基本经济来源来满足日常开销。
此外,鼓励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向空巢老人提供物质援助,包括食品、药品等。
(2)改善医疗困难:针对空巢老人的医疗困难问题,政府可以引入互联网+医疗模式,实现线上预约、送药上门等便利服务。
同时,建立健全的医保制度和免费或减免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诊治政策,以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优质、平价的医疗服务。
四、问题三:安全与自理能力下降空巢老人相比有子女陪伴的老年群体面临着更高的安全风险和自理能力下降的挑战。
常见情况包括跌倒事故、火灾风险、日常起居困扰等。
(1)加强生活安全宣传:通过媒体宣传及社区广播、电视栏目等方式向空巢老人普及生活安全知识。
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_社会工作专业

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研究_社会工作专业一、问题背景当前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城市空巢老人问题日益凸显。
空巢老人指的是孩子已经成家独立,空闲下来的老人。
城市空巢老人普遍存在社交孤立和经济困难,他们面临的家庭照料、医疗保障和精神寄托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如何建设一个以其特殊性质为核心的社区养老模式,使空巢老人能够过上更加美满、便捷并且幸福的晚年生活,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二、问题分析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涉及很多方面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家庭照料问题大部分空巢老人的子女因各种原因无法在身边照料他们,加之人口流动性大,空巢老人在日常起居、饮食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难题。
如何为他们提供日常的照料服务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关键。
(二)医疗保障问题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多为较弱,如何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服务是社区养老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区需要提供健康体检、疾病预防及治疗等服务,医护人员需要定期拜访老人,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处理老人的健康问题。
(三)精神寄托问题空巢老人由于长期孤独,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情感失落、孤独绝望等。
社区需要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和陪伴活动,让空巢老人重获生活的信心和快乐。
(四)经济困难问题很多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有限,缺乏经济保障,社区需要为这些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如基本生活物资和爱心捐赠、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
社区还应该帮助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增加老人的经济来源。
三、解决方案为解决城市空巢老人社区养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家庭照料服务社区需要建立专业的家庭照料服务机构,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家庭照料服务,帮助老人解决各种日常和安全问题。
(二)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服务社区应该建立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务,给予空巢老人专业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指导。
(三)建立社交餐厅和社交活动场所社区应该建立社交餐厅和社交活动场所,鼓励老人们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增加社交互动,增加社交支持。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优秀5篇)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优秀5篇〕空巢老人调研报告篇一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这天,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空巢老人的各种问题,是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效劳的一项重要资料,关系到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社会好处。
一、农村空巢老人根本状况全县老年人口7652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99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0.179个百分点。
老龄化进程逐年加快。
调查显示,全县农村60岁以上空巢老人32753人,占老年人口的39.86%,其中:男性15828人,占48.3%,女性16925人,占51.6%。
配偶健在18377人,占56.11%,与孙子们同住20232人,占61.1%,〔主要留守照顾孙子所至〕,单身独居8176人,占25.14%,失能或半失能10900人,占33.27%。
〔主要是80岁以上空巢老人5534人,占50.77%〕,务必参加劳动生产的13906人,占42.46%。
既要劳动又要照顾孙子11925人,占36.41%。
有经济收入4321人,占13.1%,依靠子女带给16887人,占51.5%。
感到寂寞孤独8340人,占25.4%,需要生活照顾7454人,占22.7%,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2690人,占3.6%,空巢老人身体健康良好的10523人,占32.13%,健康一般、较差、十分差的占大多数。
二、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现状1、经济状况经济支持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安度晚年的物质根底。
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大多依靠田间劳动所得获取经济收入或依靠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来源。
其收入分布不匀,36.4%的老人收入在3200元以上,24.2%的老人在1200元以下,贫困的还有12925人,占39.4%。
享受低保的1231人,占3.75%。
因此有78.8%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经常参加劳动和既劳动又照看孙子。
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虽然子女外出打工但其收入主要用来供养孩子上学,对家庭里日常生活开销主要还是老人耕种所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一
实训论文成绩表
山东建筑大学
实训论文
题目关于空巢老人的现状与解决方法的研究
学生李云云
指导教师曲洪祎
班级2013级
学号20131312035
学院法政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
2014年11月
关于空巢老人的现状与解决方法的研究
李云云
摘要:在我国快速老龄化的过程中,独居老人群体规模变的越来越大,同时空巢老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让人们不得不去正视这个问题。
本文从空巢老人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改善空巢老人身体与心理的健康问题。
关键词: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现状解决办法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中国在2000年前后就已经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随着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独自一人居住的老年人日益增多。
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空巢老年人在生活和精神慰藉方面需要别人的帮助。
但是,子女因为种种原因不在老人身边,导致一些老人的疾病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心理的孤独感不断加深。
一、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就是看老人与子女为什么分离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又使每个家庭甚至是每个人被迫的融入到市场之中,作为一种劳动力资源而被市场进行无情的配置,因而能作为劳动力的年轻人被迫离开家乡,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
这也是空巢老人产生的根本原因。
然而,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知识结构以及需求层次的不同,使得”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又有很多。
1、生活环境上,独居的老人感到孤独。
当今住宅建筑的基本特点——封闭性、单元式、各家各户与邻居间互不相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单门独户”。
“单门独户”住宅的兴起,曾有许多有益之处:宁静、舒适,对于家庭的休息、娱乐和学习来说相当方便有利;此外,也比较容易避免邻里间的纠纷和干扰。
然而,这种住宅并非人类最为理想的住宅格局。
来自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权威调查表明:许多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极易形成一种病态的离群索居、薄情寡义的行为,同时还会产生自我封闭、脾气乖僻、性格偏执、心胸狭窄等变态心理。
专家们认为,对于居住在这种环境中的老年人来说,由于退休后难以同社会接触,就会加速他们精神上的衰老,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也会迅速衰退,甚至会诱发老年性痴呆、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老年性精神、心理疾病。
对于因居住在封闭环境中引发的各种心理症状,专家们起了一个相当形象而准确的名称——“空巢综合症”。
2、家庭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1)、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存在代沟,代际间的生活习惯
也是造成老年人与子女分开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
年轻一代多追求生活享受,而老年人多是艰苦朴素,从而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存在着差异,因而为了避免生活上的矛盾与摩擦,老人与子女分居两处。
(2)、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
(3)、婆媳矛盾无法避免,老人认为与子女分开居住既可以避免因家庭矛盾引起的争吵,也可以避免影响子女繁忙的工作。
这也是导致分家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4)、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
(5)、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3、个人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1)、老人自己希望过独立生活,得到更多自由。
这部分老人大多是经济上能够独立,精神生活较为丰富,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人。
(2)、老人对老居住地有深厚感情,即便是子女进了城或是迁了新居,要求其到新地居住生活,但他们不愿意离开久居的环境,有山有田有房子,坚持守着老根据地。
4、社会原因造成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许多子女婚后拥有自己的住房,与老人分开居住,造成空巢。
二是子女在外就业就职进了城,造成空巢。
三是因女儿婚嫁而离开家乡异地成家,使一些只生有女儿的老人因女儿出嫁而形成空巢。
5、自然空巢。
由于有的老人终身未婚,有的老人虽已结婚,但未生育小孩,有的生育的子女死亡,造成空巢
二、空巢人现状
医病难问题成为独居老人最大的担忧。
独居老人面临着无人照料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高,就医看病基本上是老年生活的常事。
经济因素成为独居老人看病最大的困难,其次为行动不便。
由此可见独居老人的医疗保障脆弱性较高。
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我国大部分子女往往注重物质上的投入而忽视了精神上的赡养。
独居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得不到关怀,很容易变得孤单寂寞,进而导致多种精神和身体的疾病。
无论是城市独居老人,还是农村独居老人,精神文化活动都相对匮乏,城区独居老人参加老年文体活动的只占10%,农村老人几乎没什么文体活动,精神上相对空虚,缺少慰藉。
晚年生活无人照料。
由于离开子女单独生活,其中相当一部分子女在外打工、经商或工作,逢年过节才回来。
因此,身体好的、年龄不是很大的,生活自理的还好,年龄偏大的、身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的,一旦有个头疼脑热,或本身失去自理能力的,很需要人来照顾其饮食起居,而这部分责任无人承担。
独居老人维权难。
由于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老人虽由政府救助,但生活艰难,又不愿与子女对薄公堂,无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独居老人问题的解决方法
1、建立亲属、社会认养、扶助独居老年人制度。
对于终身无子女的独居老人,凡亲
属或其它社会人士具有扶助能力、又愿意承担扶助义务的,经有关部门与双方协商,签定扶助协议书,并经司法部门公证。
在老人百年之后,承担扶助义务的当事人,享受被扶助的老人的遗产继承权。
有儿女的独居老人居住上采取"一碗汤"的老少居。
即儿女与老年人居住的距离以从儿女家送一碗汤到老人家不凉为宜。
采取儿女与老人选择居住时在一个单元的不同层次或相近的单元,或相同的居民小区。
安装电话等通讯工具,经常回家看看,问寒问暖。
房地产部门在建设、设计居民小区时,多考虑一下老少居的组合房屋模式,在销售价格上对儿女与老人同时购买住房者给予适当优惠。
2、完善社会养老服务。
一是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在农村地区推广居家养老模式和提高认可度将十分必要。
二是发展社区服务,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以现代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服务于街道社区和村委会的社区养老中心。
3、细化“精神赡养”立法。
国家需要细化“精神赡养”立法,从而更好的为空巢老人提供帮助。
4、设立老年护理院和临终关怀医院。
据悉,上海、天津等一些大中城市,已建立一批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机构和临终关怀医院、病房。
不少老人痊愈出院,延长了生命。
同时,使那些不愈者,能在这里燃完生命的最后烛光,安详地离开人世。
我市应从长远考虑,尽早设立老年护理院和临终关怀机构,做好临终关怀工作,让病危的独居老人能够安详地离开人世。
5、鼓励发展“银发经济”。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急速增长,老年用品市场的年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大,此种产业被经济学家称为“银发经济”,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涉及空巢老人心理与生理的产业涵盖了医疗保健、卫生、家政、旅游、文化等诸多领域。
巨大的商业前景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的进入,加上政府部门的鼓励支持,相信未来老年人消费市场会异常火爆,这样会给空巢老人生活,消费带来巨大便利与享受,进而提升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
6、调整经济布局,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
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出现了“民工荒”。
可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空巢老人的现状。
所以为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国家就要积极调整经济布局,鼓励发展适宜农村环境的产业,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工作和创业。
这既解决了城市的住房和交通问题,也利于照料空巢老人。
参考文献:
[1] 张欣文, 郝建华. 社区独居老人健康和生活状况调查[ J ] . 同济大学学报: 医学版.
[2] 白恩良.北京市老年人的需求与对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
[3] 张敏杰.新中国60年人口老龄化与养老制度研究[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