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

第七讲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职官与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官僚统治的方式之一、职官制度是指国家根据不同的职责和地位,对官员进行分类,制定不同的官职,从而形成官员的等级体系和官员的晋升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主要是通过举行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
职官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早期的职官体系主要是建立在世袭制度的基础之上,贵族子弟通过世袭成为官员。
但到了秦朝,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职官制度出现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实行了郡县制,统一全国官制,规定了12个等级的职官,并实行培植替代制,世袭制逐渐淡化。
随着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古代中国的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善。
西汉时期,制度化的官僚体系逐渐形成,设立了中央官署和地方官署,实行了举荐制和考试制,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开始与功绩和才能挂钩。
到了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制度开始得到重视。
唐朝实行了明经科举制度,为进士科举、明经科举、明经进士科举和明经进士解元科举制度等。
明经科举主要考察候选人的经义知识,是普通士子参加的科举考试,能够通过明经科举考试的候选人可以进入州县官,并且可以晋升到朝廷的公务员。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形成并发展成熟。
宋朝的科举制度非常严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每次考试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科举考试成为了宋朝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也使得官僚阶层的选拔更加公正和公平。
科举制度的实施,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中国文人阶层成为了政治统治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奠定了文人士子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
同时,科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考试内容主要涉及经典和文学作品,使得文人们热衷于研究文化和文学。
然而,科举制度也有一些问题和弊端。
由于科举考试的内容过于注重经义和文学,导致官员普遍缺乏实际才能和管理能力,严重制约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发展。
同时,科举制度也使得读书人成为社会的精英,削弱了军事和实际技能的重要性,不利于国家军事实力的提升。
历代职官表pdf

大理寺、中书、东厂、锦衣卫、 改革和注重增强官员的队伍管理能
衙门各级官员、府、州、县、乡 力。但官场腐败问题仍然导致清朝的
官员
灰暗和无力感,新思维和科技思想也
因为官僚体制上的阻碍而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的官制与政治制度不仅代表了每个朝代的政治文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 历史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面貌。每个朝代的官制都有其特点和问题,无论是 强调士族血统和权力掌握,还是注重实际能力和民心,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政治历 史提供了宝贵材料。
丞、令、尉、长、仆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主要职官
特点
三公、九卿、太宰、司徒、司 官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相对更加
空、司农、司马、大将军、御史 灵活和多变。重视士族血统,但开始
大夫、侍中、尚书、太尉、太傅、 引入功业、文学、德行等评定标准。
太保、卫将军、中书令、鸿胪寺
卿等
宰相、太师、司徒、司空、司 继承前朝官制,但职位之间的权力
和监督制度,在互相之间捉弄、斗争、
贿赂和降低威信上存在问题。
朝代
主要职官
特点
明
正、副、佥、知府、州、县、 科举制度在明代十分重视,雄厚的
乡官员、监司、御史台
帝国经济的发展,成功推行了海外贸
易等新的经济政策。但另一方面,腐
败现象也愈加严重,权利机关愈加失
控,导致近代朝代的亡国之灾。
清
内阁、六部、都察院、太常寺、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有
农、左右丞相、令、尉、戍长、 关系和职责范围有所调整,将强调功
郎、卿、刺史、位相、翊军将军 绩和实际才干的评定方法较为重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等
职官制度

• 西汉时从万石至斗食佐史,共22级 • 1)万石:三公,月350斛,年4200石; • 2)中二千石:九卿,月180斛,年2160 石; • 3)真二千石:诸侯相等,月150斛,年 1800石; • 4)二千石:郡太守等,月120斛,年 1440石; • 15)三百石:次县长,月40,年480石; • 17)二百石:县丞、县尉,月30斛,年 360石;
•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选文章经 术之士待诏金马门,供奉辞赋,讲论 六艺。唐初设翰林院,是文人和卜医 技术待诏的处所。唐玄宗以翰林待诏 (后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 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 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 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宋代学士 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称为翰林院, 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
•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 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 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 公神道碑
• “开府仪同三司”是文散阶,从一品, “检校尚书右仆射”是过问尚书右仆射 的事务,“使持节”意思是有调动军事 的权力,“泾州刺史”是此人的职务, 从三品,“兼御史大夫”是荣誉兼职, “上柱国”是此人的勋位,“南川郡王” 是此人的爵位,“赠司空”是死后追赐 官。
•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体制类 似中央,也有丞相、参知政事等官。 • 明初沿袭元制,后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 布政司,但习惯仍称为“省”;长官为左右 布政使,掌一省之政。明代有战事时,派朝 臣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称为巡抚。遇有军 事问题牵连几省,巡抚不能解决时,则派总 督处理。总督巡抚都是临时差使,不算正式 地方官。 • 清代总督巡抚才成为固定的“封疆大吏”, 巡抚是省级的最高长官,总督则总揽一省或 两三省的军民要政。这样,布政使就只管财 政和人事,成了督抚的下属了。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秦代中枢机构 分工职责 代表人物
丞相(相国、宰相) 处理国政 吕不韦、李斯
太尉
掌管军事 (形同虚设)
御史大夫
秘书长
冯劫
兼管监察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文官)
监察官(台官):御史大夫、御史 谏官:谏大夫、谏议大夫、补阙、拾 遗
职官制度解释
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
官吏,其内容包括职官的名称、职权范 围、品级地位等。
职官制度一般特指中国古代的官职设置
制度。
职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阶勋爵
(一)中央官制
战国:
将相分掌文武权柄。 《将相和》 【特例】
1、楚国最高长官令尹 (《屈原》中的令尹子兰) 2、次于令尹的武官上柱国
尚书
执行
尚书令
中书
取旨
中书令
门下
审核
门下侍中
(一)中央官制
唐朝【同为宰相】
中枢机构
设置情况
尚书
李世民当过,不授。
中书 门下
官位太高, 不轻易授人。
(一)中央官制
宋代(三省仅剩中书)
中枢机构 职责范围 正职称号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

中国古代官职等级1、品:品是用以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官僚选择制度。
当时将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9等,以备选用,称“九品”,后来将在职官员的尊卑也分9个等级,亦称九品。
北魏时期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区分,把每品分为正与从,第四品以下的正与从又各分上与下,把最初的9个等级发展成30个等级。
其排列顺序为: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九品上、正九品下、从九品上、从九品下。
这种等级区分,隋唐以后各代仍被沿用,直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略有差异。
唐、宋时期的武职,从第三品起分上、下级,形成武职32个等级。
隋代和清代只保留九品之中分正与从的办法,正与从不再分上下,且文职与武职相同,形成整齐划一的从正一品到从九品的18个品级。
金代较为特殊,把第三品到第五品的正与从各分为上、中、下三级,形成42个品级。
元、明两代与金代基本相似。
官员的品级与实任官职一般都相互对应。
以清代为例,内阁大学士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或总督为从一品,各省巡抚为正二品,布政使为从二品,知府为从四品,直隶州知州为正五品,知县为正七品,县丞为正八品,主簿为正九品,典史为从九品。
在封建社会里,只有九品之内的官员才称“官”,也称“流内”,九品以外的办事人员称“吏”,也称“流外”或“未入流”。
品级较高而任实职较低的官员称“行某某官”,品级较低而任实职较高的官员称“守某某官”。
2、阶阶是一种无实职实责,专门用作标明官员品级高低的荣誉称号。
在我国古代职官制度中,每一个品级都有一个相应的称号相匹配,统称“品阶”。
例如清文阶官正一品称光禄大夫,从一品称荣禄大夫,正二品称资政大夫,从二品称通奉大夫等。
品阶之名称始于唐代,后各代沿用,至清末始废,只是各代的名称略有差异。
古人对品阶称号十分重视,在泰山现存的碑文中,其名款之前常常冠以“某某大夫”、“某某郎”等品阶称号,以示荣耀。
3、勋勋亦属于无实职的荣誉虚衔,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仿明制,改内三院(秘书院、弘文院、国史院)为内阁;另 一方面,皇帝选亲信组成亲自控制的机要秘书班子,协助皇 帝处理政事。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在此基础上设立军机处, 掌管相要。
精品课件
2、中央各行政机构
❖ 秦汉时期中央各行政机构的长官叫九卿:①奉常 (太常)掌宗庙祭祀和各种礼仪;②郎中令掌管官 廷侍卫;③卫尉掌管宫门近卫兵;④太仆掌管皇帝 车马;⑤廷尉掌司法,是最高法官;⑥典客管理诸 侯及少数民族来朝事宜;⑦宗正管理皇族事务;⑧ 治粟内史管理租税赋役;⑨少府掌管官廷总务。
舜帝画像与传位于儿子夏启,形成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的世袭 制度。
❖ 周代,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紧密 结合,形成了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和世卿世禄制。 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凤”,平民百姓“面朝黄 土背朝天”,与政治几乎无缘。
❖ 秦代废除了世袭制,采取官俸制度。选官不问出身, 量才录用,实行俸禄制度,在官有俸禄免官则无。 官吏有任期,子孙无特权。
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同为宰相。唐高宗后以“同平章事” 为宰相。
❖ 宋代沿唐制以“同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另设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文武大权。
❖ 元代以中书省为宰相府,中书令常以太子兼任,实际的宰
相职务是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 明代,沿袭旧“三公”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都督府、
御史台三大机构,分管行政、军事、监察事务。后撤消中书 省,增设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精品课件
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精品课件
❖ 科举即分科举士,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 选拔官员的制度。
❖ 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5 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905年)举行最 后一科进士考试。历时一千三百多年的科 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那个地点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要紧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显现的,因此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形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
(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要紧官员称“史”、“巫”。
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
治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
孔子讲,“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
国君称“天子”、“天王”。
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
王妻称“后”。
(《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点政府。
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能够代王行事。
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治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治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奠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
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制度的背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密切关系。
早在商代,由于武庙、宗庙、祖庙的建立,宫廷中便出现了吏、仆、属等人员来管理宫廷事务。
周朝的封建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基础,封建诸侯通过诸侯大夫来管理谏纳卿士,这样建立了一个具有等级森严的职官系统。
而在秦朝,由于强化了集权制度,建立了县官制度,使得地方行政机构的职官制度也得以建立。
随后的汉朝,明确制定了九等官爵的制度,进一步将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发展得更加完善。
二、制度的结构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结构非常复杂,一般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中央官制按照从上到下的层级分为数个最高行政机构,如太常、太宰、太尉、司徒等,而每个行政机构里又分为不同的官职,如太宰下辖的有协律、将军、大鸿胪等。
地方官制则按照地区来划分,例如北方的京兆府、南方的揚州府等,每一个地区里都设有地方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
此外,还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官员,如太常寺、大行台、盐铁署等。
这些机构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官员任命与管理系统。
三、制度的运作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运作一般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的。
首先,中央政府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选出一部分优秀的人才,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将其分配到不同的职官中。
官员们将按照等级进行排名,官职越高,责任越大,待遇也越高。
此外,中国古代职官制度还注重官员的监管与考核。
官员在就任之前需要接受考试或面试的检查,而在任内也会接受不定期的考核与评估。
如果官员表现出色,则有可能获得晋升或奖励;如果表现不佳,则有可能被贬谪或惩罚。
四、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这一制度的完善为中国古代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选拔与任命,政府能够获取到一批能力较强的官员来管理行政事务,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
其次,职官制度的运作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制度。
官员们的晋升与贬谪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标准进行的,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的一套官员的职位和职务等级体系。
它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
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下文将从官员的选拔方式、官员
的等级与职务以及官员的权力与责任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首先,官员的选拔方式。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考试选拔,二是通过世袭或举荐选拔。
其中,考试选拔是中国古
代的一大特色。
例如,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地方进行的一次
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城或者大城市进行的一次笔试
和口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就是在皇宫内进行的一次考试,通
过后即可获得官员职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其次,官员的等级与职务。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十二
品和二十四品等多个等级。
九品官分别是卿、令、从官、郡守、推官、知府、县令、主簿和司狱。
十二品官分别是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和从九品。
二十四品官分别是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正十品、从十品、正十一品、从十一品、正十二品、从十二品、正十
三品、从十三品、正十四品和从十四品。
不同的官员等级可以对应不同的
职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员体系。
最后,官员的权力与责任。
中国古代的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他们负责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治理百姓、制定政策等。
不同等级的官
员有不同的权力与责任。
例如,卿官是最高等级的官员,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直接辅佐庙堂之上的君主。
而县令则是地方官员的代表,负责政务和民生管理。
官员的权力和职责相互制衡,使得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更加有条不紊。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是一个完善的体系,包括了官员的选拔方式、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以及官员的权力与责任。
这个制度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