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职官制度是指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用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一套官员的职位和职务等级体系。
它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最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
下文将从官员的选拔方式、官员的等级与职务以及官员的权力与责任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
首先,官员的选拔方式。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考试选拔,二是通过世袭或举荐选拔。
其中,考试选拔是中国古代的一大特色。
例如,自唐代开始,科举制度逐渐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环节。
乡试是在地方进行的一次考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是在省城或者大城市进行的一次笔试和口试,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殿试。
殿试就是在皇宫内进行的一次考试,通过后即可获得官员职位。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选拔官员的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也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广阔的渠道。
其次,官员的等级与职务。
在中国古代,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十二品和二十四品等多个等级。
九品官分别是卿、令、从官、郡守、推官、知府、县令、主簿和司狱。
十二品官分别是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和从九品。
二十四品官分别是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从四品、正五品、从五品、正六品、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正十品、从十品、正十一品、从十一品、正十二品、从十二品、正十三品、从十三品、正十四品和从十四品。
不同的官员等级可以对应不同的职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官员体系。
最后,官员的权力与责任。
中国古代的官员拥有一定的权力和职责。
他们负责管理国家和地方的政务、治理百姓、制定政策等。
不同等级的官员有不同的权力与责任。
例如,卿官是最高等级的官员,他们承担着重要的职责,直接辅佐庙堂之上的君主。
而县令则是地方官员的代表,负责政务和民生管理。
官员的权力和职责相互制衡,使得国家和社会的运转更加有条不紊。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

史官 图书管理官
周代至秦汉:太史 汉代:御史中丞管兰台
魏晋南北朝:著作郎 东汉:秘书郎、校书郎
唐代:宰相管修史 唐代:学士、直学士等官
宋代:国史实录院 明代:并入翰林院
宋代:皇家图书馆称馆阁, 殿学士、阁学士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武官)
春秋战国——将军之称 战国——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汉代(补充) 郎中令(管宫廷侍卫)的属官:
“郎”:皇帝侍卫官的通称。 羽林郎、期门郎
加官:“中常侍”“散骑”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隋代:吏礼兵刑民工“六部” 唐代: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一)中央官制——各部门属官
监察官和谏官
“ 台 谏 之 分 , 一 查 百 官 , 一 谏 皇帝。但是宋代以后,台谏合流。 对皇帝的制约,几乎不存在。”
谢谢
26
(一)中央官制 秦代: 皇帝以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
汉代
(一)中央官制
汉初,沿用秦制;(丞相萧何、曹参、 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周昌)
汉武帝时,丞相位贵权轻;
汉末,三公改名,皆为丞相。
丞相——大司徒
太尉——大司马
御史大夫——大司空
(一)中央官制
东汉
台阁成了实际的宰相府。
(台阁-尚书台-尚书省)
次于将军的是校尉
(二)地方官制
关于“补子”
清朝,亲王补子用团龙;文一品官用仙 鹤,文二品官用锦鸡,文三品官用孔雀, 文四品官用云雁,文五品官用白鹇,文 六品官用鹭鸶,文七品官补子用鷄鶒, 文八品官用鹌鹑,文九品官用练雀;武 一品用麒麟,武二品用狮,武三品用豹, 武四品用虎,武五品用熊,武六品用彪, 武七、八品用犀牛,武九品用海马。
古代官职制度

1、禅让:把帝位让给贤者。
2、嫡长子继承制: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嫡长子继承制主要适用于王位与皇位的传承及宗法制度下贵族爵位的继承。
嫡长子继承制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
3、宗法制:宗法制是古代以家庭血缘为基础、根据家族成员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一种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为了巩固贵族统治,西周统治者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又实施宗法制度。
4、分封制: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商周时期,普遍推行这种制度。
西周灭商和东征胜利后,为了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士和统治商代的后裔,在所征服地区实行大分封,这种”封邦建国”的做法,目的是“以藩屏周”。
诸侯在其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
5、世卿世禄:又称“世官世禄”,西周时期贵族世代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土地收入的制度。
6、五等爵:古代的一种爵位等级,始于周代。
《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公爵为第一等,亦为诸侯国君之通称,侯爵为第二等,伯爵为第三等,子爵为第四等,男爵为第五等。
7、世袭制: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的制度。
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的传贤制度叫“禅让”。
夏禹不传贤而传子,帝位开始世袭。
8、郡县制: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秦统一后,郡县制遍行全国。
9、未入流:也作“不入流”。
三国魏以来的九品官制,历代相沿,至明清凡九品以下的官吏称为“未入流”,如典史、驿丞等。
10、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之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由汉代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
黄初元年(220),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确定选拔官吏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
11、铨选:自唐代至清代选用官吏的制度。
《说文》:“铨,衡也。
"铨选就是量才授官的意思,即对官吏的权衡选拔。
12、京察:明、清两代考核京官的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职官制度

三、地方官制
秦时地方机构实行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为 “守”;主军事的为“尉”;掌监察的为 “监御史”,简称为“监”。一郡辖若干县, 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 各有尉掌治安工作。郡守及县令、长之下都 有丞。东汉魏南北朝时期实行县令、郡守、 州牧的三级地方长官体制。
唐代初期的道为监察区,后变为行政区,形 成道、州、县三级。 宋的地方行政是县、州、路三级。每路有转 运司,长官为转运使、副史、判官,职责为 监察吏治,收纳赋税,送至中央。 元代行省之下有路、府(州)、县三级。各 地另设达鲁花赤。 明代地方行政基本上是省、府、县三级。省 的长官为左、右布政使,府的长官为知府, 县的长官为知县。 清承明制。
君子能认真践行礼义,言行一致,终始如一。
“君子义以为质, 礼以行之。” ( 《论语·卫灵公》) “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论语·宪问》) “ 终始如一, 是君子之道, 礼义之文也。” ( 《荀 子·礼论》)
君子是仁德的执着追求者和克己的典范。
“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论 语·宪问》) “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 ( 《论语·里仁》)
第三章 职官制度
官,本义是房舍,后来引申 为具有权利的处所即官府以 及行使权力的人即官员。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辅佐商王的 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主管力役的司徒、主管工程 的司空和主管刑狱的司寇。商代“国之大事,在祀 与戎”。西周辅弼周王的为三公:太师、太傅、太 保。三公下有“三事大夫”:掌地方民事行政的为 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 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春秋时各国相继出现 了辅佐国君、处理政务的主要执政官。秦称上卿、 亚卿和大庶长,楚称令尹,齐、晋、鲁、郑诸国称 相。
古代职官制度

古代职官制度所谓职官,指的就是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
所以,了解古人的官场,就等于了解了半个古人的社会。
要想了解官场,就要先知道古代的职官制度。
职官制度关系着国家管理的问题,我国的职官设置是从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到明清结束,中间历经数千年,职官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变化到完善的过程。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夏朝创立者——夏启一、夏商的巫史及其他官职夏商的君主被称为“后”和“王”,除开君主,最大的就是“史”,甲骨文上记作“卿史”、“大史”,不过古书上记作“巫”。
他们没有什么权力,可以把他们看做宗教工作者。
也就是人和神的连接者。
他们负责把“神”的旨意传给国君,或者将人们的意愿转达给神。
除开巫史,夏朝还设立了掌管历法的“羲和”、掌管诉讼的“大理”、传达君命的“遒人”,还有掌贵族子弟教育的“官师”等。
不过这些职务大多都是由巫史担任的,而且巫史这一职务是世袭的,并不需要任命。
商朝时期的官职相对于夏朝更加系统和全面,除开巫、士外,还设置了负责政务的“尹”、“宰”。
还有对君主进行辅佐、指导的“父师”、“少师”。
而且在军队中开始设置武官,从事戍守的是“戍”、从事保卫的是“卫”、掌管弓箭手的是“射”、领兵征伐的则是“亚”。
在这两个朝代里,因为刚刚脱离原始社会,所以虽然设置了一些官职,但是巫史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甚至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孔子曾担任司寇一职二、西周春秋的公卿制到了周代,巫史的职权范围缩小,主要掌管神事、教育和秘书。
这时候除开君主最高职务是“三公”,即太师、太傅和太保,他们负责辅佐君王、统领百官、执掌朝政。
“三公”之下又设卿士,也是二到三人,主要负责管理军事、行政和外交。
卿士之下又设有分管具体事务的司徒、司马和司空,他们被称为“三有司”或者“三事大夫”。
除此之外,还有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的“内史”,掌保管图书档案的“御史”,以及掌管占卜的“太卜”和掌管音乐及贵族子弟教育的“乐师”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 古代官职官制大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大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官职制度古代官职官制篇一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六章 中国古代职官和选官制度

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又称元帅)、将下军,此是
武职设置之始。
秦汉
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将领;
②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③领兵作战的将帅。
太尉(汉武帝时称大司马)掌全国军事行政。高
级武官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
清
清代的军队分为八旗与绿营两个系统。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绿营兵也称绿旗兵,是清入关后招募汉人 组成的。管辖绿营兵的称九门提督。驻防 各地将军的职衔都冠以所驻地名,如盛京 将军、伊犁将军等。清代为镇压农民起义 而在地方临时招募的兵卒称为“勇”,其 军队称为“勇营”。曾国藩和李鸿章建立 的湘军和淮军就是清政府镇压起义军的主 要武装。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御史府 改为御史台,御史中丞为长官,转属少府, 成为专门的监察机关,别称宪台。从此之 后,御史为监察官的专称。
魏晋以后,御史台从少府独立出来,成为 全国性的监察机构。
唐代御史台分为三院:即台院、殿院、 察院。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各省设提刑 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长官,掌司法与监 察,有监司之称。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 百年。国君称“天子”、“天王”。王位 继承人称“太子”、“东宫”。王妻称 “后”。(《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 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 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 太傅、太保)职务最高,以卿士为首的政 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 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 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以太史为 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 历法等职。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

中国历代职官制度所谓职官,是指在国家机构中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那个地点面有职官的名称、职权范畴和品级地位等方面的内容。
科举是以考试为要紧方式的一种选官制度,与职官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是我国古代国家制度中的一项重大发明。
我国国家的产生,开始于夏代,而职官的设置是随着国家的产生才显现的,因此讲职官,也只能从夏代开始。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袭变革、增加减少,情形十分复杂。
我国古代职官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夏、商两代,前后大约一千年。
(商)国君称“后”称“王”,手下要紧官员称“史”、“巫”。
商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
治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
(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
孔子讲,“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从西周到春秋,大约六、七百年。
国君称“天子”、“天王”。
王位继承人称“太子”、“东宫”。
王妻称“后”。
(《诗·小雅·北山》曰:溥(p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点政府。
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能够代王行事。
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治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治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
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
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奠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
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24
中央政府: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
太史为首的神事、
军事、行政、司法、外事 教育、秘书部门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大行人
诸侯国
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
卿(正卿、政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袭
御史大夫——丞相之副 汉武帝时代——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徒有
虚名 尚书台 尚书令(中书令) 录尚书事 领尚书事
2020/9/24
西汉末 丞相——大司徒 御史大夫——司空
东汉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 《后汉书》: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
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东汉以后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
2020/9/24
古代官制发展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 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
君主——后 、王 后羿射日 史(卿史、大史)、巫——神权的体现者 夏:羲和、大理、官师,多由巫、史担任,世袭 制 商:父师 、少师——王族长老 臣、宰、尹——国君家臣
2020/9/24
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最高主:王(天子、天王) 太子 后
2020/9/24
中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他土木营建 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
以上合称十二卿 两千石 署 令
宫廷事务机构大大膨胀,君主家事与国事 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
2020/9/24
魏晋以后:尚书省的迅速发展
分曹 人数增加 尚书 侍郎 曹演变为部 隋唐确定为六部:
古 代 职 官 制 度
2020/9/24
古代职官制度
一、概述 二、国君 三、宰相 四、中央各部门长官 五、地方长官 六、封爵与品秩
2020/9/24
一、概述
国家产生以后出现职官 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首领: 后、伯、大人、火师、历正——社会公仆
“三皇五帝”的传说 非信史 夏朝:我国官职设置之始
2020/9/24
西周 分封制,诸侯与大夫为地方长官 诸侯(国)、大夫(邑)
春秋 县(兼并来的土地)——大夫、守、 公、 尹 郡(边远地区)——守、太守
战国 以郡统县 郡守——县令 秦 郡太守——县令(长)
2020/9/24
汉 郡太守(王国相)、县令(侯国相) 京畿地区: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司隶校尉(东汉以后) 十三州刺史(州牧 ) 魏晋南北朝 州刺史——郡太守——县令
4、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省)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政务总 机关 尚书令、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皆为 宰相
中书省的设立 中书监、中书令亦宰相之职 凤凰池
侍从机关:侍中寺——门下省 侍中亦掌管机要
三省长官并称宰相
2020/9/24
5、隋、唐 不设丞相、相国 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中书令(内史令、内书令、右相、凤阁令、紫微 令) 侍中(纳言、左相) 尚书令 尚书左、右仆射 政事堂(中书门下) ——宰相办公处 中期以后:三省长官成为虚衔,以其它官职行使 宰相职权 加衔
书门下平章事 左丞相、右丞相
2020/9/24
副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 枢密使、枢密副使亦执政官 宰执 使相非宰相
镇南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江宁府
2020/9/24
7、辽、金、元
基本采用汉制又有所不同 辽:北面官、南面官两大系统 北面官:北宰相府、南宰相府
左、右宰相 总知军国事 知国事 南面官:采用三省制但权力不大 金:只设尚书省 正宰相:尚书令 左、右丞相 副宰相:左、右丞 参知政事 元:只设中书省 正相: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 副相:左、右丞 参知政事
皇 少202数0/9/24民族:单于、可汗、赞普
三、宰相
最高执政官 《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
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1、春秋时期 令尹 相 2、战国时期 各大国普遍设立宰相 相邦 相国 相室 丞相 相 令尹 国君家臣
2020/9/24
3、秦代 丞相(左、右丞相) 中丞相 4、汉代 汉初承秦制:丞相(相国)
9、清代
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地位高而实权轻 实际宰相:南书房行走 军机大臣 历代宰相制度之特点:
变化频繁,无固定名号,无固定人数 原因:君主离不开宰相又担心宰相权力过
大,遂以侍从之臣取代正式宰相
2020/9/24
四、中央各部门长官
西周: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 秦汉:九卿 太常卿(奉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掌宫殿门户的守卫 卫尉:掌宫门警卫 太仆卿: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马政 廷尉:最高司法官 典客(大鸿胪):掌接待少数民族事 宗正卿:掌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 大司农)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 少府卿: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
参掌机秘 参预朝政 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020/9/24
6、宋代 神宗之前:三省长官虚置,不参与朝政 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宰相:参知政事 元丰改制以后:屡有变迁 正宰相: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太宰兼门下侍郎 、 少宰兼中书侍郎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同中
吏、户、礼、兵、刑、工 正副部长:尚书 侍郎 正副司长:郎中 员外郎 唐宋以后六部取代九卿执掌具体政务
2020/9/24
明清六部地位提高 六卿、左都御史——七卿 • 清末责任内阁——外务部、民政部、度支
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 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各设大臣
2020/9/24
五、地方长官
2020/9/24
第三阶段(战国至清末)
君主地位大大提高,权力高度集中, 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君主的臣 仆和侍从上升到主要地位。
2020/9/24
二、国君
夏、商、周:后、王 天子、天王 予一人
春秋以后各国国君亦称王 秦汉以后:皇帝 战国以前帝为天神称号 朕 陛下 上 制、诏、敕、谕旨、圣旨 皇后 皇太子 皇太后 临朝称制 垂帘听政 太上
平章政事
2020/9/24
8、明代
初承元制,寻废丞相,六部尚书分掌国事,皇帝 总其成
内阁 大学士——皇帝顾问兼秘书 华盖殿 谨身殿 武英殿 文华殿 文渊阁 东阁 内阁职权逐渐超出六部之上 不称宰相的宰相 辅臣——首辅(元辅 )、次辅 大学士权力有限:票拟 批红 后期司礼监太监成为事实宰相
202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