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内二科甲亢临床路径(新)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TCD编码为: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CD-10 编码为:E03.9)(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
瘿病临床常见证候:气郁痰阻证痰结血瘀证肝火旺盛证心肝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医内科学》。
瘿病临床治疗原则: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TCD编码为:BNG120、ICD-10 编码为:E03.9)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血清甲状腺素(TT4、TT3、FT4、FT3)、血清TSH测定(4)甲状腺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甲状腺抗体检测(TgAb、TPoAb、TRAb)、心肌酶、心脏彩超。
(八)治疗方法1.内科基础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气郁痰阻证:理气舒郁、化痰消瘿痰结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痰消瘿肝火旺盛证: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心肝阴虚证:滋阴降火、宁心柔肝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外治法。
6.其他疗法。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胸闷、心悸、手颤等主要症状改善;2. TT4、TT3、FT4、FT3、血清TSH测定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瘿病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瘿病眼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TCD编码: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8年)、《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类(1)轻度(2)中度(3)重度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常见证候:肝气郁结证肝火旺盛证风阳内动证气阴两虚证痰结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 161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眼病(TCD编码:BNG120)和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FT3、FT4、TSH)(2)甲状腺特异性抗体(TPOAB、TM、TRAB)(3)突眼度(4)甲状腺超声(5)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6)心电图(7)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8)胸部透视或X线片(9)眼科检查(10)眼部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TSAB测定等。
瘿痛诊疗方案(2012年4月1日)

癭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癭痛,系西医之亚甲炎,甲亢,甲减等病,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基本临床特征,肿大结块科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
《诸病源侯论》指出:“瘿者,由忧患气结所生。
”《杂病源流犀烛》曰:“其症皆隶五脏,其源皆由肝火。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1)癭肿质硬(2)癭痛明显(3)发热、心悸、汗出(4)发病前多有感冒、咽痛病史。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1)急性起病、发热等全身炎症症状(2)甲状腺肿大质硬、触痛明显(3)血沉增快、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低吸碘率(早期)(4)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病史。
(二)症候诊断1. 热毒壅盛证:起病急,瘿肿质韧、触痛明显、口干畏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2. 气郁火旺证:瘿肿、疼痛减轻,心悸汗出,心烦少寐,头晕乏力,舌红,苔少,脉弦数3.气郁痰阻证:瘿肿、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胁肋不舒,纳差,体倦乏力,质淡红,薄白苔或薄腻苔,脉弦滑。
4.气阴两虚证:瘿肿、疼痛消失,肢体困重,眼睑、面颊虚肿,大便秘结,舌质嫩红,有齿痕,苔少,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论治选择中药汤剂和中成药1.热毒壅盛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银翘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蒲公英、板兰根、射干、银花、连翘、牛蒡子、元胡、大青叶、地丁、桔梗、芍药、牛膝等。
加减:高热者,加石膏、山栀、黄芩,以加强清热;大便秘结者,加全瓜篓、玄明粉、大黄,以清热通腑。
中成药:亚甲康胶囊、莲花清瘟胶囊等。
2. 气郁火旺证治法:行气解郁,泻火消肿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郁金、薄荷、延胡索、川楝子、茯苓、白术、青皮、香附、荔枝核等中成药:亚甲康胶囊、丹栀逍遥散等。
3.气郁痰阻证:治法: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
2009年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内分泌科优势病种(2009)瘿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瘿病。
西医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
颈前结块肿大,其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8年)。
FT3、FT4明显升高,TSH降低,血沉正常,TPOAB及TGAB大致正常。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内科学,临床常见证候:气郁痰阻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眼干涩不适,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痰结血瘀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眼球突出,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肝火炽盛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肝阴虚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
脉弦细数。
(三)辩证论治1.气郁痰阻。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方中以青木香、陈皮疏肝理气,昆布、海带、海藻、海螵蛸、海蛤壳化痰软坚,消瘿散结。
胸闷、胁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理气解郁。
咽颈不适加桔梗、牛蒡子、木蝴蝶、射干利咽消肿。
2.痰结血瘀。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方中以海藻、昆布、海带化痰软坚,消瘿散结;青皮、陈皮、半夏、贝母、连翘、甘;草、理气化痰散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共同起到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的作用。
3.肝火炽盛。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
栀子清肝汤中,以柴胡、芍药疏肝解郁清热;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益脾养血活血;栀子、丹皮清泄肝火;配合牛蒡子散热利咽消肿。
内分泌科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的门诊患者。
一、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亚急性甲状腺炎(ICD-10编码:E05.0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常见证候:热毒壅盛证气郁火旺证气郁痰阻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痛(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1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FT3、FT4、TSH);(2)血沉;(3)甲状腺特异性抗体(TG、TM、TRAB);(4)甲状腺超声;(5)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6)心电图;(7)肝功能、肾功能;(8)胸部透视或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甲状腺细针穿刺组织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热毒壅盛证: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2)气郁火旺证:行气解郁,泻火消肿。
(3)气郁痰阻证:理气解郁,化痰散结。
(4)气阴两虚证:健脾益气,养阴生津。
2.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
3.针灸治疗。
4.内科基础治疗。
内二科甲亢临床路径新2016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TCD编码为: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ICD-10 编码为:E03、9)(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
瘿病临床常见证候:气郁痰阻证痰结血瘀证肝火旺盛证心肝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医内科学》。
瘿病临床治疗原则: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TCD编码为:BNG120、ICD-10 编码为:E03、9)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3)血清甲状腺素(TT4、TT3、FT4、FT3)、血清TSH测定(4)甲状腺彩超、心电图、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甲状腺抗体检测(TgAb、TPoAb、TRAb)、心肌酶、心脏彩超。
(八)治疗方法1、内科基础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气郁痰阻证:理气舒郁、化痰消瘿痰结血瘀证:理气活血、化痰消瘿肝火旺盛证:清肝泻火、消瘿散结心肝阴虚证:滋阴降火、宁心柔肝4.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5、外治法。
6、其她疗法。
7、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病情稳定,胸闷、心悸、手颤等主要症状改善;2、 TT4、TT3、FT4、FT3、血清TSH测定等相关指标较入院时好转;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中医外科学(4)

中医外科学(4)第三章瘿瘿是颈前结喉两侧肿大的一类疾病。
其特征为颈前结喉两侧漫肿或结块,皮色不变,逐渐增大,病程缠绵。
相当于西医甲状腺疾病的总称,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肿瘤和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等。
瘿在古代文献中,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分为五瘿:筋瘿、血瘿、肉瘿、气瘿、石瘿,其中筋瘿、血瘿多属颈部血管瘤以及气瘿与石瘿的合并症。
现代一般分为气瘿、肉瘿、石瘿、瘿痈4种。
[颈部经络所属]瘿的病位,在颈前结喉两侧的颈靥部,即甲状腺部。
颈前属任脉所主,任脉起于少腹中极穴之下,沿腹和胸部正中线直上,抵达咽喉,再上至峡部,经过面部进入两目;颈部也属督脉,盖督脉其循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人喉;任督两脉皆系于肝肾,且肝肾之经脉,皆循喉咙。
故颈前部位与任、督、肝、肾经络有一定的联系。
在瘿病治疗中,结合病位的经络所属辨证施治,对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
[甲状腺解剖、生理]甲状腺分左右两叶,覆盖并粘附在喉和气管起始部的两侧,吞咽时亦随之上下移动。
甲状腺的两叶由甲状腺峡部联着,其位置一般在第二和第三气管软骨环之前。
甲状腺峡部常有一垂直向上的锥状叶,为胎生初期甲状腺舌骨的残余物,常伸至环状和甲状软骨前方。
在甲状腺左右两叶的背面,附着四个甲状旁腺,腺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扁平,长约5—6mm,宽3—4mm,厚约2mm,重约30~45mg。
正常成人甲状腺内含有约7mg的碘。
甲状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能将无机碘化合物合成甲状腺素。
这是一种有机结合碘。
甲状腺激素对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都有显著影响,不但加速一切细胞的氧化率,全面提高人体的代谢,且同时促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分解。
此外,还影响体内水的代谢,促进尿量的排出增多。
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就引起人体代谢的全面降低以及体内水的积蓄,临床上出现粘液性水肿。
[检查方法]一、一般检查方法瘿病检查时,应嘱患者端坐,双手放于两膝,显露颈部并使患者头部略为俯下,检查者坐在患者对面,观察颈部,如两侧是否对称,有无肿块隆起,有无血管怒张,并注意肿块的位置、大小、形态、数目、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边界是否清楚,肿块能否随吞咽而上下移动,有无震颤,气管位置是否受压移位,颈部淋巴结有无肿大。
瘿病眼病中医临床路径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一、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TCD 编码:BNG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ZYYXH/T42-2008)。
(中华医学会,2008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甲状腺疾病诊疗指南》《甲状腺病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类(1)轻度(2)中度(3)重度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临床常见证候:肝气郁结证肝火旺盛证风阳内动证气阴两虚证痰结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三)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瘿病眼病(TCD 编码:BNG120)和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患者。
2.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者,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甲状腺功能(FT3、FT4、TSH)(2)甲状腺特异性抗体(TPOAB、TM、TRAB)(3)突眼度(4)甲状腺超声(5)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6)心电图(7)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8)胸部透视或X线片(9)眼科检查(10)眼部C 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TSAB 测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
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
C73/D09.302/D34/D4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第一版)。
2.定义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
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
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
9-CM-3:06.2-06.4 ICD:50.2905) 。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疗效评价标准
结节性甲状腺肿:1.治愈:甲状腺大部切除(包括所有结节)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
2.好转:腺体切除,症状部分改进或留有并发症。
3.未愈:症状未改进。
甲状腺腺瘤: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切除,切口愈合,或非手术治疗肿物缩小;3.未愈:非手术治疗,肿物未缩小,或未治疗。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治疗方法
1.中医外治法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气郁痰阻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药:四海舒郁丸加减。
(2)痰结血瘀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方药:海藻玉壶汤加减。
(3)肝火炽盛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栀子清肝汤合藻药散加减。
(4)肝阴虚治法:滋养阴精,宁心柔肝。
方药:天王补心丹
加减。
3. 其它中医特色疗法:耳穴压豆、穴位贴敷、针灸、脐疗等。
4. 护理:辨证施护。
(八)出院标准
1.创面愈合,全身症状基本消失。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基础病变,住院期间病情发作或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因患者及家属的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该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