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新生儿颅脑ct研究

合集下载

颅脑CT婴幼儿与成年人所受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颅脑CT婴幼儿与成年人所受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颅脑CT婴幼儿与成年人所受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前言颅脑CT(Computed Tomography)是医学上最常见的检查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颅脑疾病的诊断。

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关注颅脑CT检查会给人体带来的辐射剂量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针对此问题,本文将对颅脑CT婴幼儿与成年人所受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研究。

颅脑CT成年人辐射剂量颅脑CT成年人辐射剂量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检查部位:颅脑区间的检查部位辐射剂量较大。

2.扫描方法:螺旋扫描的辐射剂量要大于传统的单层扫描。

3.扫描次数:连续多次颅脑CT检查会增加辐射剂量。

4.管电压(kV):一般来说,管电压越高,产生的辐射剂量也越大。

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我们知道颅脑CT成年人辐射剂量的平均值约为2.02.4mSv,其中0.51.0mSv是由背景辐射产生的。

颅脑CT婴幼儿辐射剂量相比成年人,颅脑CT婴幼儿辐射剂量的特点是:他们的身体较小但头颅相对比较大,核素的代谢速率也比成人快。

因此,婴幼儿的辐射剂量要比成年人高。

而婴幼儿的辐射剂量高低则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扫描方法:婴幼儿的头颅较小,传统的单层扫描辐射剂量很小,但是螺旋扫描的辐射剂量则很大。

2.年龄:婴幼儿的颅骨未充分硬化,颅骨的厚度比成人薄,未完全发育的器官所面临辐射的伤害更大。

3.体重:体重较轻的婴幼儿所受辐射剂量也相对更大。

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我们知道颅脑CT婴幼儿辐射剂量的平均值通常在0.5~2.0mSv之间。

对比研究颅脑CT婴幼儿与成年人所受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婴幼儿所受辐射剂量普遍较高。

因为婴幼儿的头颅较小,易受到高剂量的辐射影响,同时婴幼儿的颈部肌肉和组织薄弱,不能很好地阻挡辐射。

因此,在进行颅脑CT检查时,应该更加慎重地考虑对婴幼儿的检查,尽量避免重复检查,选择低剂量的扫描方式。

另外,辐射剂量对于人体的影响是累加的,只要每次检查的辐射剂量不断增加,就会对人体造成威胁,长期来看,有可能导致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生。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

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目的探讨CT下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表现,提高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CT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

方法筛选25例新生儿和8例婴儿正常颅脑CT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发现新生儿及婴儿颅脑具有白质密度较低、灰白质分界模糊、第四脑室和基底部脑池宽大、存在透明膈间腔、硬膜窦密度高,前囟未闭合,颅骨骨缝不连及颅骨内板下蛛网膜下腔增宽等特点。

结论新生儿及婴儿的颅脑CT影像学表现与成人存在显著不同,在其相应疾病的CT诊断中,应注意结合正常CT表现及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新生儿及婴儿的影像学资料,降低误诊率。

标签:CT;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近年来,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临床检查技术在各种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的诊断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其在由于围生期窒息导致的颅内出血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使用率也不断提高[1]。

人们对新生儿及婴儿正常颅脑CT表现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仍有一些影像科医生由于对新生儿正常颅脑CT图像缺乏足够的了解与认识,将正常图像误诊为异常的情况时有发生[2]。

本文筛选出8例婴儿和25例新生儿的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成像特点,为新生儿及婴儿颅脑疾病提供CT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3 例,男21 例,女12 例(足月儿21例,早产儿4例,婴儿8例;剖宫产9例,产道顺产18例,产道产加胎头吸引6例)。

因发热、微小型惊厥或轻微外伤而行颅脑CT检查,结合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查最后确诊为新生儿低钙惊厥或正常。

以上病例均无产伤,产妇无影响胎儿发育的孕期严重疾病,患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为8~10分,新生儿CT 检查的时间为娩出后3 h~27 d,平均为11 d。

婴儿为1个月~1岁。

1.2方法采用Philips螺旋CT机设置的婴儿头颅扫描程序,扫描条件为120 kV,100 mA,层厚5 mm,连续扫描10层。

新生儿头颅CT低剂量扫描探讨

新生儿头颅CT低剂量扫描探讨

细胞 , 之凝 结 而易 于脱 落 。它使局 部 收敛 止 血 、 使 促
进组 织再 生 和上 皮 重新 覆 盖 , 而对 正 常 鳞 状 上皮 组 织无 作 用 , 能 维 持 阴 道 酸 性 环 境 , 部 应 用 不 又 局
产生毒性 。
ifco :o etot a[ ] Dus2 0 5 ( net n hw bs t r tJ . rg,0 5,9 3):0 8 3 i e 8 I一 1.
射剂量 。
[ 键词] 颅脑 ; 关 X线 计 算 机 断 层 扫 描 术 ; 剂量 ; 生 儿 低 新
[ 图 分 类 号 ] R 84 4 中 1 .2
[ 献标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0 9 7 (0 0 0 0 2 0 文 0 8— 26 2 1 )2— 13— 3
河 南 职 工 医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n Me ia ol g o t f a d Wo k r o r a fHe a d c lC l e frS a n r es e ・1 23 ・
P R、 K MX蛋 白等 多种 抗 病 毒 蛋 白质 合成 , 阻止 病 毒 蛋 白质 的合 成 , 可 提 高 巨 噬 细胞 的吞 噬 活性 和增 并
该研 究也 显示 , 干 扰 素栓或 聚 甲 酚磺 醛 栓 局 .
部 给药联 合 多西环 素 疗 效 优 于单 用 多 西环 素 , 总 其 有效 率 及支原 体转 阴率 明显 优于单用 多西 环素 。 因 此, 二者 局部 给药具 有直 接有 效 、 方便 、 全 的优 点 , 安
治疗 宫 颈糜烂 不 留瘢 痕 , 其适 合 未 产 妇 及对 物 理 尤 治疗 有顾 虑 的患 者 , 具有 良好 的临床 应用 前景 。 参 考文 献 :

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检查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检查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

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检查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一、新生儿颅脑MRI 检查的适应证和检查时机1 新生儿颅脑MRI 检查的适应证和检查时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系由围生期急性缺氧所致,可出现意识状态改变、惊厥、喂养困难、中枢性呼吸衰竭、肌张力和反射异常等神经功能障碍表现。

颅脑超声可进行床旁连续观察,提供脑影像和血流动力学信息,但对新生儿HIE诊断敏感性有限;颅脑CT存在射线暴露风险,仅用于有明确伤史、有贫血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以明确有无颅内出血。

颅脑MRI是目前HIE首选影像检查,其中,T1 加权成像、T2 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波谱分析是目前HIE 最常用的检查序列。

早期DWI 可见丘脑和基底节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减低,氢质子MRS可见乳酸/N-乙酰天冬氨酸的比值增高且持续,常提示预后不良。

由于脑缺氧缺血损伤2 周内磁共振影像随时间呈特定变化模式,合理选择检查时机尤为重要。

缺氧缺血损伤后伴随二次能量衰竭生后24~72 h 脑组织细胞毒性水肿达高峰,此时水分子弥散受限最严重,故生后2~4 d DWI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

疾病初期T1WI、T2WI 改变可能不明显,应用价值有限,生后第8~14 d 检查结果更为可靠。

美国妇产科学会和美国儿科学会AAP建议:在生后24~96 h 进行早期颅脑MRI 检查,生后10 d(时间窗7~21 d)复查。

应注意,亚低温治疗可减轻T1WI 和T2WI 中灰白质异常比例,基底节丘脑区和内囊后肢影像异常对后期神经发育异常预测价值最高。

专家共识一:HIE患儿首选颅脑MRI检查。

早期颅脑MRI 检查应在亚低温治疗结束、稳定状态下即可,一般在生后2~4 d,关注DWI 和MRS 序列;晚期颅脑MRI检查在生后8~14 d,关注T1WI、T2WI序列,晚期检查对预后判断价值较大。

2 颅内感染新生儿颅内感染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

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

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

新生儿颅脑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研究张志;史勇跃;曾金光;谭兵;王卫【期刊名称】《成都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11)4【摘要】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检查新生儿颅脑低剂量扫描方案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数字表法,将连续受检的123例新生儿(77例足月新生儿和4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行颅脑常规剂量及低剂量扫描,扫描管电压均为120 kv,管电流分别为150 mAs、40 mAs及30 mAs.比较3组CT吸收剂量指数(CTDIw)、剂量长度乘积(DLP)及图像质量差异.结果低剂量组X线吸收剂量明显减低.随管电流降低,3组被试图像质量逐渐降低(P<0.001),不合格图像逐渐增加,但40 mAs组与常规组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 mAs组的足月新生儿不合格图像较多,而30 mAs组和40 mAs组可满足诊断要求的早产儿图像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层螺旋CT 40 mAs及30 mAs新生儿颅脑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需求,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辐射剂量,40 mAs 及30 mAs扫描法可分别作为足月儿及早产儿颅脑CT检查的首选方案.【总页数】4页(P435-438)【作者】张志;史勇跃;曾金光;谭兵;王卫【作者单位】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成都610500;解放军第37医院放射科雅安6250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成都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成都610500;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3【相关文献】1.低剂量螺旋CT扫描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盲法评价 [J], 张振斌;吴宗山2.低剂量螺旋CT扫描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价值分析 [J], 王宇翔3.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及并发症的应用价值分析 [J], 李军涛4.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新生儿头部检查中的应用 [J], 唐万龙5.低剂量螺旋CT扫描在新生儿头部检查中的应用 [J], 唐万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何洪浩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530012【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

方式对照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对照分析辨别。

结果 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上矢状窦22例(%),纵裂池14例(%),小脑天幕11例(%),外侧裂池8例(%),脑底池2例(%),小脑延髓池1例(%)。

在85例SAH征象中,显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

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上矢状窦7例(%),纵裂池3例(%),小脑天幕1例(%)。

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

两组CT表现比较不同有显著性(P<。

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辨别。

【关键词】婴儿,新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体层摄影术,X线运算机;诊断,辨别C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wborn subarachnoidhemorrhage and normal newborn infantsHE Hong-haoDepartment of Radiology, Nanning Red Cros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01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fficacy of brain CT screening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wborn infa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normal newborn infants. Methods A comparison of CT presentations between 85 neborns with SAH and 85 normal infants were performed. Their images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tically compared. Results The initial sites of 85 cases with SAH were: 27 cases %) in sinus rectus; 22 cases %) in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14 cases %) in longitudinal fissure cistern; 11 cases %) in cerebellar tentorium; 8 cases %) in lateral fissure cistern; 2 casses %) in basis encephali cistern, 1 case %) in cerebellar bulb cistern. The image presentation of 85 caseswith SAH were: 49 cases %) with linear manifestation and hole triangle sign. The relative high density sites in 85 normal newborn infants: 9 cases %) in sinus rectus, 7 cases %) in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3 cases %) in longitudinal fissure cistern, 1 case %) in cerebellar tentorium. 85 newborns with SAH, 6 cases was not in conformance with diagnosis. In comparison of the CT presenta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Conclusion CT sometimes presents with relatively high density in sinus rectus,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longitudinal fissure cistern and cerebellar tentorium in normal newborn infants, which easily diagnosed as newborn SAH. So it should be paied attention to the cranial C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ormal neworns and newborns with SAH.Key words: infant, newbor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diagnosis, differential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称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隙所致,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表现[1]。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一、.颅脑正常表现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构造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

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

二、脑血管病变1.脑梗死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病灶边界清晰。

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构造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

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堵塞。

2.出血性脑梗死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外表,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

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构造居中。

增强脑回样强化。

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堵塞。

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构造居中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

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构造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

5.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

中线构造居中。

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

6.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局部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

64排128层螺旋CT新生儿颅脑低剂量扫描的研究

64排128层螺旋CT新生儿颅脑低剂量扫描的研究

64排128层螺旋CT新生儿颅脑低剂量扫描的研究发表时间:2018-02-02T15:42:52.7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上第21期作者:郭晓红邹建华石井龙康健王昊一[导读] 避免因辐射效应可能产生的远期不良后果,并降低了X线管球的损耗,延长了球管的使用寿命,节约了成本。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农垦总医院CT室 021000)【摘要】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颅脑扫描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临床拟诊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160例,随机等分成两组。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层厚、层间距5 mm,管电流常规剂量组175 mAs、低剂量组50 mAs行全颅脑扫描。

对比两种剂量扫描产生的加权CT剂量指数(CTDI)、全头颅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

盲式评判两组扫描剂量的图像质量。

结果 1、低剂量扫描组的mAs、CTDIw和DLP仅为常规剂量组的28.6%。

2、低剂量组图像质量以良为主,较常规剂量组稍差,但未出现差级图像,不影响HIE诊断。

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HIE诊断中的应用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并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辐射剂量。

【关键词】新生儿颅脑多层螺旋CT 低剂量X线辐射剂量增加人体癌症发生率及余生肿瘤致死率等潜在危害,新生儿发育尚未成熟,对X线辐射较成人更敏感,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CT检查中的辐射剂量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方法及扫描参数,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探讨降低新生儿颅脑CT扫描辐射剂量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儿科拟诊断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患儿共160例,随机分成两组,其中男性95例,女性65例,年龄1h至28天。

主要临床症状有:青紫、少吃、少哭、嗜睡、惊厥,出生时有窒息史等。

1.2扫描方法:采用GE Optima660 64排128层螺旋CT。

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管电压120 kV,层厚、层间距5 mm,管电流常规剂量组175 mAs、低剂量组50 mAs行全颅脑轴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新生儿颅脑ct研究[/center]
脑白质密度低主要是由髓鞘形成状况和水分含量所决定。

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是从胎儿5个月开始的,mri证实,髓鞘化是渐进的,从下至上,先中央后周围,由背侧向腹侧,从感觉纤维发展到运动纤维。

也就是说髓鞘形成是自脑干开始(约孕29周)由下至上到基底节(约孕31周),然后伸展到大脑各叶,但大脑各叶的髓鞘在出生前尚未形成。

新生儿期脑髓质化不完全,缺乏髓鞘形成是造成脑白质密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新生儿脑内水分含量高,并且与胎龄成反比,因此早产儿脑白质密度更低,范围更广。

从胎儿髓鞘形成的先后顺序可以得出脑干、基底节、丘脑、小脑叫部、大脑脚及外围皮质出生时已有髓鞘形成而密度相对较高。

灰白质分界模糊与脑组织的组织学与生化特点有关,新生儿脑特别富于蛋白质,而类脂质、磷脂和脑苷脂含量较少,蛋白质占46%,类脂质占33%。

另外神经系统的发展是从胚胎第7周开始,神经纤维逐渐从白质深入到皮质,但出生时为数还很少,以后迅速增加。

并且出生时脑水分含量高达90%,且灰质、白质内水分含量相似。

各脑叶白质密度平均ct值范围为19.4--28hu(23.2土2),93.1%最低值为20hu,脑白质边缘呈“枫叶”状,足月新生儿以额叶显示率最高为90.0 %,其次为顶叶、枕叶、颞叶。

不足月新生儿以枕叶显示率最高为93.7%,不足月新生儿脑白
质ct值比足月新生儿平均低2.0hu。

脑灰质具备成人沟和回,但较成人者浅,灰质层也较成人薄。

各脑叶灰质密度平均ct值范围26.6-38.2hu(30.9土12.7)为90%,上限值为38hu。

脑组织密度存在差异,尤其是早产儿与足月儿之间。

基本变化规律是,实际胎龄越小,则脑白质密度越低且该低密度范围越大;实际胎龄越大,则灰白质分界越显模糊。

早产儿脑呈较广泛的对称性低密度,基底节、脑干、脑回呈相对稍高密度。

足月儿白质低密度范围较窄,突出的部位为双侧额叶和顶叶后上部,两侧基本对称;低密度区形态不规则,不同于成人的“半卵圆中心”。

足月儿灰白质分界模糊,但在白质区和灰质带各自区域内的密度较为均匀,足月儿脑回轮廓显示不如早产儿清楚。

新生儿硬膜窦密度较高属正常现象。

这主要与新生儿血容量及所含成分有关,新生儿血容量为80ml/kg。

初生时红细胞可高达(5一7)x10g几,血红蛋白为170-200 g/l,未成熟儿可稍低,生后6--12h由于不显性失水,血液稍浓缩,红细胞数量相应增高。

上述因素决定新生儿硬膜窦密度增高,特别是早期更多见,随日龄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减少,而硬膜窦密度相应降低。

新生儿时期脑室及脑外间隙的显示不像成人及儿童那样完整。

在脑室系统中,四脑室显示良好,双侧脑室及三脑室表
现为“裂隙”状,双侧脑室前角及尾状核部脑室显示较为恒定,而体部有时显示不清或不对称。

基于上述原因,选取尾状核指数来判断脑室大小,结果为(0.15士0.02)mm,当大于0.23mm时考虑脑室扩大。

新生儿透明隔间腔的发生率较高,是脑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由于透明隔间腔的存在,所以新生儿侧脑室前角多呈“蜡烛台”形。

脑外间隙包括蛛网膜下腔和硬膜下腔。

新生儿以外侧裂显示最大,其次为纵裂,这可能是由于颅骨和脑发育不平衡所致,属生理性变化。

在hie ct诊断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国内外都沿用观察脑白质低密度范围来确定诊断hie的轻、中、重度,但有时ct诊断与临床诊断并不完全相符,仅肉眼观察带有主观色彩,缺乏可靠性。

(2)完全用ct值来衡量hie的脑损害也有缺陷,因为h1e和正常脑组织ct值存在部分重叠性,特别是不足月新生儿脑质密度更低,出现诊断上的误差更多。

(3)正常脑白质边缘呈枫叶状,而hie组中低密度灶边缘表现为杵状、花瓣状、蘑菇状,并向皮质延伸达颅骨边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