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发现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把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且都有自己的叫法,学习的时候很多学生也会发出疑问,或者记混淆。今天就跟着我一起来区分这六种动机。

一、布鲁纳的学习动机

布鲁纳认为学习动机分为三种: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布鲁纳认为,学生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习的动机往往很混乱。有些学生谋求好成绩,是为了一些外来的动机,如为了得到或避免教师和家长的奖励或惩罚,或为了与同学竞争。而布鲁纳更重视的是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或把外部动机转化成内部动机。而发现活动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所以,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布鲁纳称之为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

布鲁纳认为,与其让学生把同学之间的竞争作为主要动机,还不如让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提出挑战。所以,他提出要形成学生的能力动机(competence motivation),就是使学生有一种求得才能的驱力。通过激励学生提高自己才能的欲求,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事实表明,对自己能力是否具有信心,对学生学习的成绩有一定影响。这种动机布鲁纳称之为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也可以叫做求成欲。

另一个分类是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协作活动,

人们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发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二、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

奥苏贝尔把学习动机分为三种:认知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布鲁纳和奥苏贝尔都强调内部和外部动机。大家做题时候先去区

分来自外部还是内部然后再判断被命名为什么动机。

例题:小明在班上做事认真,为的是老师奖励大红花。从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来说属于哪一类( )

A、好奇内驱力

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答案:D。解析,小明的动机主要来自外部同时是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许可。故答案为D。

埃里克森一是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和当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其人格发展理论是二十世纪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他的著名的人格发展理论,从个人心理的立场来关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格的形成受到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埃里克森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婴儿期(0-18个月),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儿童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早期(18个月-3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和疑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学前期(3-6、7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童年期(6、7岁-12岁),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青少年期(12-18岁),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成年早期(18-3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成年中期(30-6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成年后期(60岁以后),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

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其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因此具有不可变更性。

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春期阶段的重要性,认为青春期阶段是八个阶段中的关键时期。在其看来,形成自我意识是整个人格发展阶段最核心的问题,自我意识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获取自我同一感从而克服同一性混乱。在此阶段,个体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这是作为获取自我同一性的核也要素,当个体发展进入青春期,就必须要明确地认可自己、接受自己,明确自己与他人内在和外在的一致与差别,认可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将来与现在的关联,从而达到同一性。反之,倘若个体没有很好地获得自我同一感,就意味着自我同一性危机的出现,将严重阻碍健康人格的形成。既然青春期如此重要,家庭和学校就应该更加关注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即使发现和纠正他们身上可以会发展为人格障碍的一些不良心理品质,并根据青春期的具体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诚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必然经过儿童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那么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要经历送样一个过程,虽然说,成人的人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但并不意味着其人格在儿童期已经完全定型,个体在步入青春期后,其人格仍然具有可塑性。所以说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很重要,都不能被忽略。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

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希望)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意志力)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