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进展和前景

合集下载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

可持续水产养殖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研究目录一、前言 (2)二、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 (2)三、疾病与生物安全问题 (5)四、营养与饲料科学 (8)五、可持续水产养殖的定义与重要性 (11)六、非洲地区 (13)七、结语 (15)一、前言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二、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一)遗传改良与水产育种的意义遗传改良与水产育种在提升水产资源生产效率、改善水产品质、增强养殖品种抗逆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保障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遗传改良,可以培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环境变化的优良品种,从而提高养殖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提升产量:通过育种改良,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生存率,从而提升水产品的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品质优化:遗传改良可以优化水产动物的肉质、口感和营养成分,提高水产品的品质和市场价值。

3、适应性增强:通过育种,可以培育出更适应环境变化的水产动物,提高其抵御疾病和不良环境的能力,减少养殖过程中的损失。

(二)遗传改良与水产育种的方法传统的遗传改良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等。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工程、基因组编辑等现代育种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

1、选择育种: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繁殖,从而达到改良品种的目的。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育种周期长,效率较低。

2、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或品系之间的遗传差异,通过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杂交育种可以迅速提高产量和品质,但后代可能出现性状分离,需要连续多代选育。

3、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水产动物基因组中,使其获得新的性状和功能。

这种方法可以定向改良品种,但存在安全性、伦理等问题,需要严格的安全评估和监管。

4、基因组编辑育种: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对水产动物基因组进行精确编辑,实现性状的定向改良。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愿望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愿望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愿望作者:明朴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20年第06期随着人类研究的逐步深入,淡水养殖的鱼苗供应紧张情况获得解决,还促进繁殖生理学的积极发展,为促使淡水养殖呈现崭新的发展生机。

国家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淡水养殖鱼类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淡水养殖鱼类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性建议,促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养殖人获得更高的收入。

一、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成就1、杂交育种与发育遗传选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现今人们的重视度较低,只有部分单位会进行育种的尝试,杂交育种应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课题,杂交过后,鱼类品种将会更加多元化,鲤鱼等都是杂交的品种。

较多的育种促使渔农的经济效益提高,遗传过程将会较为显著,淡水鱼类养殖的效益变得更加优良。

黄鲟鱼的地位十分显著,它们的生长速度较为迅速,性成熟的时间也较早,能够在淡水池塘中进行广泛的养殖,咸淡水、咸水环境中也能被养殖。

杂交育种与发育遗传需要一定的周期,人们应该科学的选择鱼种,分析每种鱼苗的特点,最终,育种效果才会优良,2、不同种、属和亚科之间的远缘杂交同属不同种间也可以进行杂交,当杂交变成鱼后,人们会进行后续的跟踪指导,跟踪人员对各种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会为人们提供众多的参考建议,民众依据众多的研究成果,将会促使研究过程变得更加合理。

3、远缘杂交的受精细胞学与胚胎发育不同的受精方式将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人们应该合理的选择各种鱼类,运用优良的受精细胞学知识,鲤鱼科在受精时,受精率会显著提高,受精过程不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是卵子、精液,此种现象应该获得人们的高度重视。

4、杂种鱼类生殖细胞的分化与发育在进行杂种时,需精确的选择鱼类,杂种效果才会优良,全育型不会受到性别等的影响,可以进行内品种间的杂交。

雄性不育型指雌性具备生育的能力,雄性不會产生生育的效果,鱼类繁殖的效果将被影响,繁殖的鱼类数目大幅度降低,在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灭亡的现象。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进展和前景0228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的进展和前景0228

性别控制技术
全雌苗种的培育 全雌鲤(雌核发育结合性逆转) 对虾(雌核发育) 牙鲆(雌核发育) 全雄鱼的培育 罗非鱼(种间杂交、性激素处理、三系配套) 超雄罗非鱼 YY型雄鱼

转基因技术

鲤鱼 Cyprinus carpio
金鱼 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运用AFLP, RFLP, SSR, mtDNA, microsatellite等分子 生物学技术用于育种材料的分子信息收集和分析, 根据标记的遗传规律,确定经济性状遗传标记的遗 传图谱,使选种育种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得到很 大提高。 建立在数量遗传学基础之上的定向选择育种技术。

Haliotis discus hannai
多倍体育种成果
人工诱导三倍体/四倍体 鲤鱼 Cyprinus carpio 鲫鱼 Carassius auratus 牡蛎 Crassostrea gigas 扇贝 chlamys farreri 对虾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珠母贝 pinctada fucata martensii

运用家系选择、混合选择或家系选择结合混合选择 等手段,经多代人工选育,培育出了兴国红鲤、荷 包红鲤、彭泽鲫、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德国镜鲤选 育系、散鳞镜鲤、乌克兰鳞鲤、团头鲂浦江1号、万 安玻璃红鲤、中国对虾“黄海1号”、墨龙鲤、道纳 尔逊氏虹鳟、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等品种或品系。
海水养殖品种的选择育种
Meat 45%
2001年主要农产品比例
2003年养殖和捕捞总产量
水产养殖是渔业的重要组成
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08年我国水产品总产 量为48,955,986吨, 其中:海洋捕捞12,579,579吨,

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及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研究

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及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研究

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及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及基因编辑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着重探讨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及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研究。

一、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中的应用研究在水产养殖中,繁殖技术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随着遗传技术的不断发展,繁殖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比如,人工授精技术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遗传技术,它不仅提高了水产养殖的繁殖效率,还可以避免自然受精过程中的交配紊乱、自然损伤和短暂造成的湍急水流等现象。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水产生物繁殖中,特别是在渔业资源保护和改良中。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水生生物的繁殖特性和性别特征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可以快速提高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

二、遗传技术在水产基因编辑中的应用研究遗传改造已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热点。

水生生物的基因编辑是目前遗传技术研究的重点,其主要手段包括RNA干扰技术、T-DNA插入技术和CRISPR/Cas9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水生生物基因的精准编辑和改造,有望打破传统品种繁殖的限制,加强对品种改良的管控。

基于基因编辑技术,水生生物的育成也更容易实现。

通过调整或直接改变水生生物特定基因的表达量或功能,可以实现对其体型、性状和性别等方面的调整和控制。

比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某些经济用途的水生生物的生长速度、免疫力等方面的精准调控,如斑点鲈、鲤鱼、虾等的育成。

三、遗传技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尽管遗传技术在水产生物繁殖及基因编辑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首先,利用遗传技术进行水产养殖还处于试验阶段,我们缺少对其长期风险的评估。

其次,为保证水产养殖生物健康快速发展,还需要加强基于遗传技术的养殖养护管理锚,提高养殖条件和技术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

不过随着遗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应用和推广将进一步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

浅析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浅析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

浅析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作者:陈新宇来源:《科学家》2016年第18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首先介绍我国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辅助育种和基因组选择育种等5种方法,然后介绍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行业发展非常快,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海洋水产生物遗传育种技术也发展得越来越好,为水产养殖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现在生物技术已经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将转基因等新型生物技术应用到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当中能够让海洋水产养殖行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1遗传育种方法1.1选择育种海洋水产生物的经济性状一般可以分为3种,首先是产量性状,产量性状是人们最关注的经济性状,海洋生物的体重和长度以及出肉率等等都是产量性状的关注重点,在进行选择育种的时候,人们对产量性状的关注度也是非常高的。

其次是品质性状,品质性状主要关注的是海洋水产生物的水分海量、肉质和脂肪酸等等,但是这些关注点往往很难通过简单的观察得出,因此在初期的考察过程中品质性状很少被纳入考量范围。

最后是抗逆和抗病性状,主要关注的重点是海洋水产生物在高温、寒冷、有病毒或是细菌的情况下的生长状况,在非常极端生长环境下能否健康存活,这些对于海洋水产生物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和上述品质性状相类似,想要测量这个性状的难度比较大,在进行试验的时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也比较少在初期进行考察。

一般而言,要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财力和人力限制安排设定合理的目标性状的选择,如果目标性状选择的比较少,那么可能就会造成一些优良的基因被忽略,但是如果目标性状选择过多,就会造成操作上的难度过大,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形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让选择育种的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1.2杂交育种对海洋生物的繁殖过程进行研究之后发现,海洋生物的繁殖量是非常大的,而且在过程中可以有人工的参与,一些人工授精的方式能够加入其中,人们渐渐进行研究和试验,杂交育种逐渐在海洋水产生物中有了广泛的应用,杂交育种能够让后代的生物具备上一代的杂种优势,这样的海洋水产生物生命力更加顽强,也更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杂交育种获得人们的青睐。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

养殖渔业工作中的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养殖渔业是指利用人工手段饲养和培育水生生物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水生生物种群的保护和发展。

在养殖渔业工作中,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和遗传改良技术等方面来探讨养殖渔业工作中的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的应用。

一、育种原理育种是指通过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逐渐改良品种的过程。

在育种过程中,遗传原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遗传原理主要包括遗传变异、遗传因子、遗传规律等基本概念。

遗传变异是指由于基因和基因组的组合与改组而出现的个体的遗传性状的差异。

遗传因子是指影响遗传性状的基因或一组基因的总称。

遗传规律是指描述基因传递和分离情况的定量或定性规律。

了解这些基本遗传原理对于正确应用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非常重要。

二、育种方法养殖渔业育种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突变育种等。

选择育种是指根据遗传性状的表现情况,选择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以获得所需的品种。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不同品种或种群之间进行杂交繁殖,将两个或多个基因型优良的个体优势结合起来,获得优良的杂种品种。

突变育种是指利用自然或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遗传性状的突变个体,并利用这些突变个体进行选育。

三、遗传改良技术遗传改良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水生生物的遗传构成,使其在某些方面具有更好的性状或适应环境的能力。

养殖渔业工作中常用的遗传改良技术包括选择交配、基因转导和基因编辑等。

选择交配是指选取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通过后代的选择与繁殖,逐渐提高种群的性状。

基因转导是指将其他物种具有有益性状的基因导入到待改良物种中,以增强其生产性能或环境适应能力。

基因编辑是指运用基因工程技术,精确地修改水生生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以获得所需的遗传性状。

综上所述,养殖渔业工作中的育种与遗传改良技术对于提高水生生物的生产性能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育种原理的了解和正确的育种方法的选择是进行育种工作的基础。

水产养殖业中的遗传改良

水产养殖业中的遗传改良

水产养殖业中的遗传改良水产养殖业是全球食品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遗传改良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遗传改良,我们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耐氧性能等,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遗传改良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在水产养殖业中,遗传改良的主要技术包括杂交育种、基因编辑等。

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品种或品系间的杂交,将不同个体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基因编辑则是通过修改生物体的基因组,去除或替换特定基因,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在水产养殖业中,遗传改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遗传改良,我们可以获得具有高生长速度、高抗病性能、高耐氧性能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或品系。

这些新品种或品系可以大大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通过杂交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技术,我们还可以解决一些传统育种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繁殖障碍、性别比例失调等。

展望未来,遗传改良将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品质和数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传统育种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遗传改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水产养殖业中。

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的新品种或品系问世,这些新品种或品系将具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强的抗病性能。

遗传改良是水产养殖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遗传改良,我们可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耐氧性能等,从而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遗传改良将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水产品。

乳酸菌是指一类能通过发酵糖类产生乳酸的细菌。

它们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探讨乳酸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水产养殖业是全球重要的农业生产领域之一,随着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摘要: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在水产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研究,包括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 多倍体诱导, 细胞核移植, 细胞和组织培养, 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等。

关键词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水产动物;应用1 引言生物技术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学、工程学和其它基础学科的知识, 按照预先的设计对生物进行控制和改造或模拟生物及其功能, 用来发展商业性加工、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新兴技术领域。

近十几年来, 生物技术迅猛发展, 方兴未艾。

本文就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多倍体育种、细胞核移植、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融合和基因工程在水产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人工雌核生殖和雄核生殖2.1 雌核生殖雌核生殖是指卵子依靠自己的细胞核发育成个体的生殖行为。

自然界存在这种单性生殖的水生动物, 人工诱发手段也可使未受精卵进行雌核生殖, 但产生的个体绝大多数是单倍体, 难以存活, 需紧接着二倍化的特殊处理。

诱发雌核发育除了可以加快建立选育系和控制性别外, 还可以使一些稀有的隐性等位基因显现而产生新的优良胜状, 使具有重要经济性状的显性基因转为纯合状态, 雌核发育后代还可用来鉴定鱼类的近交衰退现象等。

常用诱发雌核生殖的方法有射线照射、化学药品处理、带血玻璃针激活以及杂交(异质精子穿入卵但精核不参于发育)等。

二倍化的方法通常使用温差(冷或热休克) 、水静压、药品(如秋水仙素和细胞松驰素B (简称C S) )处理等。

我国蒋一硅等[1]和吴清江等[2]曾分别成功地应用了y射线辐射鱼类精液后诱导红螂鱼卵和鲤鱼卵的雌核生殖。

在对虾方面的研究, 蔡难儿[3]首先报道了采用与研究鱼类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相类似的四步诱导法对中国对虾进行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育出三批雌核发育的个体但要大规模生产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2.2 雄核生殖雄核生殖是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人工雄核生殖同人工雌核生殖一样, 也要经过诱发雄核生殖并使之二倍化的两个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
? 经农业部批准,适合在我国推广养殖的新品种( 品系) 大约有 60多个,其中鲤鱼就有多个新品种,但是,新品种占产量的 比重不尽相同,一些新品种只是在有限的地区推广。
? 目前,61个品种通过审定,17个真正通过遗传改良和选育。 ? 我国主要的遗传改良水产养殖新品种:
鲤鱼:17种, 金鱼:6种, 海藻:3种, 团头鲂:1种, 对虾:1种, 鲍鱼:1种。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
?现在中国水产养殖品种达到 150余种,包括鱼、虾、 贝、藻和其它生物。
?据李思发等研究 , 就水产养殖品种而言,我国大约 只有10%的养殖品种是经过遗传改良的。
? 我国只有 16.5% 的水产养殖产量是从养殖改良的新 品种获得的。
?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 17%,良种覆盖率 50%。 ( 渔业局领导报告中摘录 )
? 运用家系选择、混合选择或家系选择结合混合选择 等手段,经多代人工选育,培育出了 兴国红鲤、荷 包红鲤、彭泽鲫、荷包红鲤抗寒品系 、德国镜鲤选 育系、散鳞镜鲤、乌克兰鳞鲤 、团头鲂浦江 1号、万 安玻璃红鲤 、中国对虾“黄海 1号”、墨龙鲤、道纳 尔逊氏虹鳟 、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 等品种或品系。
海水养殖品种的选择育种
?农业和畜牧业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和成功 经验对水产养殖业有重要借鉴的意义。
?挪威大西洋鲑和虹鳟的遗传育种成果给水 产养殖生物的遗传改良提供了一条成功之 路。
100,000 80,000
世界渔业产量
(1,000 MT)
捕捞 养殖
60,000
40,000
20,000
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对虾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扇贝 Chlamys farreri
鲍鱼 Haliotis discus hannai ,
Haliotis diversicolor 海藻 Porphyra haitanensis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
中国对虾的选择育种
海水养殖 海洋捕捞 内陆捕捞 内陆养殖
我国的水产养殖产量
水产品是我国重要的蛋白来源
Milk 8%
Egg 16%
Fishery Product
31%
Meat 45%
2001年主要农产品比例
水产养殖总产量 30,270,000 t
35 30 25 20 15 10 5 0
捕捞总产量 16,780,000 t
9.3-14.2
第三代 1999年10月
13.29
9.7-15.5
第四代 2000年10月
13.59
11.0-16.4
第五代 2001年10月
2003年养殖和捕捞总产量
水产养殖是渔业的重要组成
?据《中国渔业年鉴》统计, 2008年我国水产品总产 量为48,955,986 吨, 其中:海洋捕捞 12,579,579 吨, 海水养殖13,403,236 吨,淡水养殖 20,724,977 吨, 内陆捕捞2,248,194 吨。
?水产养殖产量为 34,128,213 吨,占整个水产品产量 的69.71% ,约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 70%。
50,000 40,000世界水产养殖产量源自(1,000 MT)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30,000
20,000
10,000
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养殖产量 (1,000 MT)
45,000 40,000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50 1954 1958 1962 1966 1970 1974 1978 1982 1986 1990 1994 1998
咸淡水 淡水 海水 总产量
1991-2006 年我国水产品产量
25000000 20000000 15000000 10000000
5000000 0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我国水产养殖生物遗传 育种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水产动物育种学》绪论一
内容提要
? 水产养殖发展现状 ?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的进展和成就 ? 关于我国水产养殖品种遗传育种的建议 ?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的发展前景
背景
?过去的几十年,水产养殖日益成为全世界,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水生生物生长率低和抗病力弱等因素影响 了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据挪威著名的遗传学家 Dr. Gjedrem Trygve 研究, 世界水产养殖产品只有 1-2%来自遗传改良的养殖品 种。
?在挪威,超过 90%的养殖鱼类是遗传改良品种,生 产的鲑鱼和虹鳟在国际市场有很强的竞争力。
?世界上遗传改良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主要有: 鲤鱼: 20 多种, 鲑鳟鱼:10 多种, 鲟鱼: 1 种, 罗非鱼: 3 ~4种。
? 1997-2004 年, 改良中国对虾生长特性的混合选 育进行了 7代。
? 与未选育的对照组相比,经选育群体的平均体 长增加8.40%, 平均体重增加 26.68%。
? 成活率大大提高。
中国对虾的选育效果
选育群体 取样日期 平均体长 (cm) 体长范围 (cm)
第二代 1998年10月
12.13
?可以预见,随着水产业的发展,水产养殖占水产品 总产量的比例会更高。
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 缺乏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遗传改良新品种 ( 品 系);
? 病害问题; ? 生态环境问题 ; ?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
养 殖 动 物 和 鱼 类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
水产养殖生物遗传改良现状
? 过去的十多年里,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和发展 计划(863), 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项目的支持下,水产养 殖品种的遗传改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 传统育种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新手段 已经在水产养殖新品种( 品系) 的培育中得到 应用。
我国水产养殖生物遗传育种成果 选择育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