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

合集下载

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2023秋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2023秋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降水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疑问。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观看视频、阅读文档,对降水量测量有初步了解。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平台,供教师查看。
板书设计
①降水量的概念: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量的多少。
②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使用雨量计、雨筒等工具进行测量。
③降水量的记录和分析:记录降水量数据,分析降水量与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④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绘制天气符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等,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⑤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能力层面,大部分学生具备观察、实验和记录的基本能力。他们能够观察到降水现象,并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实验操作。此外,学生已经习惯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
在素质方面,学生们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降水量的相关知识。
然而,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上相对较弱,可能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理解不深,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例和实验进行巩固。
2.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降水量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培养科学思维。
3.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降水量的测量和记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降水量的测量和分析,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学情分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测量降水量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测量降水量
3.增长知识:了解更多天气知识,可关注公众号:深圳天气;也可参观深圳气象科普数字馆:竹子林综合观测基地
2.每组学生分享本组作品,其他组可以提问。
(三)补充知识
讲解:讲解24小时降雨量等级和暴雨预警信号。
三、研讨
1.降水量的实验结果跟接水的容器粗细有关系吗?
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
四、拓展
1.坚持测量:请你使用自制雨量器,连续测量十天的降雨量并记录。完成课本P49也柱状图。
2.改进设备:比较自制雨量器数据和气象台数据,改进自己的雨量器。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2. 学会制作简易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3. 培养关心天气的习惯。
教学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
教学难点:课后持续观察。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一、聚焦
1.视频:播放下雨的视频,提问怎么描述这场雨的大小?
2.讲解: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
3.讲解:气象台雨量器构造。
二、探索
(一)制作简易雨量器
思考:设计雨量器要考虑哪些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测量降雨量时要怎么操作?提问:1.如果要将矿泉水瓶作为收集工具,你需要做哪些改进?
2.杯子底部不平的部位怎么处理?
3.刻度条怎么贴?
4.测量降雨时雨量器放在哪里比较合适?
5.读数时怎样读比较准确?
(二)学生活动
1.学生完成雨量器设计,制作雨量器,测量降雨量等。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测量降水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能够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实验验证,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降水量的概念和测量单位。

学会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2.教学难点准确读取雨量器中的降水量数据。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下雨的视频或图片,引出降水量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怎么测量降水量吗?2.认识降水量讲解降水量的定义: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经融化后)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单位:毫米(mm)。

3.认识雨量器展示雨量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介绍雨量器的组成部分,包括漏斗、储水瓶、量杯等。

讲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再用量杯测量储水瓶中的水量,即可得到降水量。

4.学习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教师示范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包括放置位置、读数方法等。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雨量器,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使用雨量器的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5.记录和分析降水量数据组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周)持续测量降水量,并记录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降水量数据,如比较不同日期的降水量、观察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等。

让学生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讨论可能影响降水量的因素。

6.拓展延伸提问学生:除了雨量器,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测量降水量呢?介绍其他测量降水量的方法,如雷达测雨、卫星遥感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天气预报中的降水量信息,了解不同地区的降水情况。

7.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概念、测量单位和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2019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

2019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课测量降水量
我们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然后测量。到 底下了多少雨?需要有统一的标准。
雨量器
探索 使用雨量器可以告诉我们下了多少雨
探索 制作简易雨量器 一起动手做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吧!
探索 用喷壶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请同学上来演示实验!
提示:
1、将雨量器水平放置,待页面稳 定后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行 3、读数时要加上单位“毫米”
降雨量(毫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探索 对照“24小时降雨量等级标准”判断是什么等级的雨
使用方法: 简易雨量器24小 时收集到的雨水 是18毫米高,在 10.0~24.9毫米 之间,这场雨的 等级是中雨。
你会用了吗?
6个等级
研讨 思考以下的问题并回答
1、自制降雨量要注意什么?测量降雨量要 注意什么?
2、怎样测量一场雪的降水量呢?
作业 使用自制的雨量器连续十天的降雨量
用自制的雨量器,测量连续十天的降雨量。并 记录在活动手册P10页第2个表格。 注意:24小时!
作业 使用自制的雨量器连续十天的降雨量
根据左边表中记录 的数据,制作一张 降雨量柱状图。
降雨量柱状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业 使用自制的雨量器连续十天的降雨量
降雨量柱状图
谢谢指导!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
聚焦 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冰雹 雪
聚焦 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地球上的水蒸发到 空气中后,有时会 形成降雨,再回到 地球表面。
思考:降雨量是多少呢?我们怎么测量呢?
探索 使用雨量器可以告诉我们下了多少雨
思考:有毛毛细雨,有倾盆大雨。要怎样测量 下了多少雨呢?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3.4《测量降水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量降水量》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降水的形式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降水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降水量的测量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知识点,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降水的形式,知道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准确地测量降水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合作交流法。

六. 教学准备1.降水量测量工具:雨量器。

2.教学课件。

3.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降水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降水。

提问:你们知道降水的形式有哪些吗?降水量是如何测量的呢?2.呈现(5分钟)介绍降水量的测量工具——雨量器,并演示如何正确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一台雨量器。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不当之处。

4.巩固(5分钟)各组汇报实践活动成果,讨论降水量测量中的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提问:降水量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降水量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降水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7.家庭作业(5分钟)设计一份降水量观测记录表,让学生在家观察降水量,并记录下来。

8.板书(5分钟)绘制降水量测量方法的示意图,以便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总计45分钟。

教学情境分析:在《测量降水量》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通过展示不同形式的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4《测量降水量》(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4《测量降水量》(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小学科学4《测量降水量》(教案)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测量降水量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需要进行实践操作。

测量降水量是一个有趣又实用的实验,它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降水形式和测量降水量的方法。

1. 引入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充满了水的行星,水分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水以不同形式存在,例如固态的冰和液态的水,也包括气态的水蒸气和液态的降水。

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水分,它以雨水、雪、冰雹等不同形式出现。

降水量的测量对于了解气候、水资源管理和农业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测量降水量。

2. 目标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能够:- 了解降水量的概念和意义;- 学习使用测量降水量的工具和方法;- 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结果;- 分析并探讨降水量的可能影响因素。

3. 实验材料和工具为了进行降水量的测量,我们需要以下材料和工具:- 清洁的量杯(刻度盒);- 透明的标准量杯(刻度盒);- 水;- 清洁的雨量计;- 天气记录表;- 笔和纸。

4. 实验步骤(1)了解降水量的概念首先,让学生了解降水量的概念。

降水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个地区收到的降水总量。

常用单位包括毫米、厘米和英寸等。

降水量的多少与地区的气候和季节有关,不同的地区和季节降水量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2)观察和记录天气情况要准确地测量降水量,我们需要提前观察天气状况并记录下来。

每天早晨,学生们可以观察天空中是否有云朵、阳光的强度以及当前的气温等信息,并记录在天气记录表中。

(3)准备测量降水的设备在测量降水量之前,学生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设备。

他们可以清洁量杯(刻度盒)和雨量计,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4)测量降水量当有降水时,学生们要迅速将雨量计放置在露天的合适位置,以捕捉尽可能多的降水。

之后,将雨量计中的水倒入透明的标准量杯(刻度盒)中,并记录下测量值。

如果降水较轻,可以将降水量估算为“微量”或使用“+”表示。

而如果降水较大,可以按照标准测量降水量,并注意记录时的单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四课《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引导学生制作简易雨量器,并用来练习测量、记录降水量。

【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容易忽略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三年级学生年龄偏小,理解雨量器口径大小对测量降水量没有影响也有一定难度;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样有限,制作简易的雨量器、观察读数时都会出现各种小问题。

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细致预设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实验习惯,提升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二)科学探究目标学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能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三)科学态度目标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教学重难点】重点: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难点:认识到雨量器的口径大小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易于观察的直筒杯、绘制好的毫米刻度条。

教师准备:多个透明直筒玻璃杯、刻度条、剪刀、胶带、拍照设施、喷壶、水槽、降水量记录表、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情境导入:同学们好,在上课前,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播放郑州遭遇强降水的视频)2.揭示课题:这么大的降水量给郑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损失,那什么是降水量呢?它又是怎样测量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测量降水量》(揭示课题)。

二、探索(一)明确降水量的含义。

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天空中的雨、雪、冰雹等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高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4测量降水量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4测量降水量教科版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4测量降水量教科版4.测量降水量【教材简析】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

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

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

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聚焦板块,介绍大气中的水循环规律,了解降水的形式。

探索板块,主要是提出如何判定降水标准,然后自制简易的雨量器,并模拟降水,测定降水量,再通过自制雨量器测得的降水量与科学家测得的降水量进行比较,分析简易雨量器的改进之处。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概念。

通过研讨活动,判断雨量器中的冰或雪是否也是降水量的一部分,让学生明白下雪、下冰雹等也是降水,从而完善“降水”的概念。

拓展板块,安置了继续10天测量与记录降水量的任务,并请求用柱状图对降水量进行分析。

此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长时间观察本领的培养,让学生意识到对大气的认识是树立在长时间的观察与继续性的记录基础之上。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天气情况的差别,可能一些地域较长时间内没有降雨,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当地的降水情况。

【学情分析】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晓得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

制作浅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着手本领和研究理解本领,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招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坚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气,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手艺、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跟着科技的开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3.4《测量降水量》教学设计工作原理:
3、我的测量记录下雨日期
降水量
我确定的降水
【提示】
通常根据一个地方24小时降雨量的多少来确定降雨量的等级。

七、作业布置
关注当地天气,坚持测量气温和降水量,做好观察记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