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第一中学语文人教版必修四导学案: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堂课基于以下几个情况来设计:1.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学习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杂文、随笔等。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其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属于教学课文。

2.阅读弗罗姆的这篇文章有点难度。

尽管学生从小就学习了不少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但从哲学高度、从理论上来分析父爱、母爱的文章也许从来没有接触过。

这篇文章又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学生可能十分陌生。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化繁为简的阅读策略,激发学生解读哲学文本的勇气,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加深理解,教师相机给予指导,带领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这一过程比教学结果更重要。

3.本课并非传统篇目,因此研究与探讨本课的资料比较少,备这篇课文有点难度,但是相关父母之爱的资料很多,为备这篇文章提供了很大的参考空间。

为此,我在选用参考资料时,尽量考虑材料(感性认识)与文章(理性认识)的契合。

【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构建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作者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教学难点】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的高度,构建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思路流程】故事导入→明确目标→走近作者→检查预习→自主学习→导学释疑→走出文本→聆听心曲→布置作业【课前预习】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

要求有对作者观点的归纳、阐释,配以自己熟悉的或者亲历过的事例来证明观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在欣赏歌曲《天亮了》的同时,由教师动情地讲述发生在1999年贵州麻岭风景区“父母用双手托起孩子生命”的爱的故事。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讲解与例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没法割舍的亲情,叫做“爱”。

这种感情,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不需要契约合同的拘束,更不需要金钱权力的维系。

它发自天然,来自天性,适于众生。

可是,假如我们抛开这种感性的认识,听一听心理学家、哲学家的看法,或许更存心义。

本文是一篇哲学漫笔,作者站在理性的高度来从头审察父亲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这份真情。

学习本文,一要理清文章的构造思路,二要领会作者是如何对这份“爱”从哲学角度进行深层思虑的。

本文节选自艾·弗罗姆所著的《爱的艺术》。

这部书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被誉为今世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其实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没关的感情,是一个能力的问题。

弗罗姆以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因此它像其余艺术同样,是能够并且应当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取他人的爱。

在本文中,作者由婴儿阶段的特色写起,由出生时无心识状态到对母爱的渐渐感觉。

婴儿阶段事后,孩子开始了对爱的体验,以为“我被人爱是由于我是我”,母爱对他来说是一种祝愿,是一种和平,不需要经过努力获取。

八岁到十岁的小孩开始“创建爱”,有了爱的能力,爱的对象也由母亲转向了父亲。

父亲开始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

本文不是简单的对于父爱与母爱的颂歌,而是为了建立健康、成熟的灵魂而对父爱与母爱以及孩子的发展进行的分析,弗罗姆对于“爱”的理解,是鉴于人道主义立场的。

他将“爱”放到人类存在的实质的高度去对待与认识。

★艾·弗罗姆(1900— 1980) ,20 世纪美国有名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之一,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代表作有《躲避自由》《自我的找寻》《爱的艺术》等。

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执行归根结蒂..罪孽咄咄逼人..顷刻专横刹.横.刹车纵横..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Dàn 生yíng 得垂 xi án l éi弱蜿 yán yíng 政huáng 恐遵 xún彷 huáng逃 Dùn3. 解词义一顷刻:指极短的时间。

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过程与方法】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其本质。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教学时数】:一课时【预习】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作者观点,感知主要内容。

2.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一刹()那给()予罪孽()咄咄()逼人辨认渊源履行咄咄逼人归根结蒂3.完成学案上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进入今天的学习之前,先请大家来听两首歌曲《母亲》《父亲》。

听完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二、简单介绍弗罗姆及其《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三.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案上的问题。

组长做好组内分工,安排好每道题的发言人,指导组员整理好每道题的答案,并安排好发言人,补充人。

(整理如下)1、归纳本文的主旨:明确:本文阐释了父爱和母爱之间的联系与关系、性质与区别。

1他首先阐述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爱以及爱从幼稚道成熟的过程。

2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懂得爱的重要性,去创造爱,产生成熟的爱。

3指出一个人成为自己的父母,健康灵魂,走向成熟的途径。

2、阅读课文1—3段,回答下列问题:(1)《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人教版必修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教师)

人教版必修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教师)

意义。

3.理清文章结构脉络及行文特点,体会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4.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的博爱、仁义情感。

【重点难点】目标2、3、4。

【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借助导读,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2.课前反复阅读,做好勾画,理解文意。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写在“我的疑问”处。

4.限时40分钟,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知识链接】1.作家与作品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

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

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

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 “健全社会”。

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3.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 (节选)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通过筛选信息,区分父爱与母爱,重新端详爱。

4、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教学重点:从理性的高度生疏父爱、母爱的本质及其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联系实际,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会爱别人。

教学难点:引导同学理解父爱与母爱的本质及部分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地震中母亲的遗言当抢救人员发觉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当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或许有三四个月大,由于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全部在场的人感到很暖和。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预备做些检查,发觉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觉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友爱的珍宝,假如你能活着,肯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那么我们今日就站另外一个角度,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端详这份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争辩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

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力量,是可以而且应当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

速读课文,筛选信息,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给同学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文章旨在告知我们“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靠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阐述这个问题的?明确如下: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制造爱爱的原则稚嫩和成熟其次部分(第4~7段):爱的对象的进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品导学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精品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知识导学】1.埃里希·弗罗姆是著名的德国(后来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亦被认为是新弗洛伊德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努力试图把二者的思想结晶吸收到自己的学说中,他撰写了大量著作,阐述他的新精神分析学。

除《爱的艺术》外,主要著作有《基督教义的发展》《逃避自由》《心理分析和伦理学》《让人占优势》《为自己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在幻想锁链的彼岸》《遗忘的语言》《心理分析和宗教》《革命和希望》《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理论》《对人的怀疑情绪的剖析》等。

在这些著作中,弗罗姆表现出他独特的世界观和思想,他把自己具体的世界观称为规范的人本主义。

他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贡献也就在于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他论述最多的也是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

【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自恋.(liàn)孪.生(ruán) 诞.生(dàn) 涎.( xián)皮B.烫.手(tàng) 熨.帖(wèi) 乳汁.(zhī ) 家什.(shí)C.赢.得(yíng) 羸.弱(lěi) 依赖.(lài) 水獭.(lài)D.罪孽.(niè) 分蘖.(niè) 履.行(lǚ) 颠覆.(fù)2.下列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⑴8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他对爱的是感谢和高兴。

⑵“政协”和“人大”两会备受全国人民的关注,因为两会的议题与国计民生。

⑶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

【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先预习一下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布置学生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个题目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从小就在父母的爱中长大,随着你的成长父母也开始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

大家现在回忆一下你对这种爱有哪些体会?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很具体和感性的,而我们今天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份爱。

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在学新课文以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爱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它阐释了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如何来理解以上观点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选文的解析来体会其中的涵义。

教学步骤:【诵读文本,感知文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大屏幕显示)通过以上的阅读归纳,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爱不是与生俱来的!爱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教师质疑,深入感知】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3、品味父爱、母爱的区别,认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

【课前预习】1.作家与作品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从人本主义出发,力图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学说融合起来,并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

“人性异化”是弗罗姆以人性为标准,透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表象,考察其内在矛盾而得出的结论。

他对这一社会中的人性异化问题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与批判。

同时,弗罗姆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

他探索了心理学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问题,他提出所有已知的社会结构均不能适应人类的基本情绪需要。

他认为将精神分析的原则应用于病的治疗,人类便能设计出一个心理平衡的“健全社会”。

弗罗姆一生著述甚丰,内容广泛,主要著作有《逃离自由》《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随笔》等。

2.《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不同。

弗罗姆认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

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

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

3.弗洛姆《爱的艺术》前言(节选)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

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

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识记下列字音及字形:
一刹(chà)那给(jǐ)予罪孽(niè)咄咄(duō)逼人渊(yuān)源履(lǚ)行归根结蒂(dì)秩(zhì)序休戚(qī)相关专横(hèng)
3.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3段)论述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感受和体验母爱的能力的发展。

第二部分(第4-7段)阐述父爱的性质,以及父爱与母爱的根本区别。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
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2)人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五个阶段的爱。

请概括这五个阶段及其爱的情感特征。

【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么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2.文章提到两种爱的原则,一种是“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另一种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是什么?
第一种是被动的爱,“被人爱”是原因,“爱人”是结果。

以自己为中心,强调先获得再付出,因为受到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幼稚孩童式的爱的方式,也是一种不成熟的爱的方式。

第二种爱是主动的爱,“我爱人”是原因,“被人爱”是结果,先付出再获得,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比被爱更重要,这是一种成熟的爱。

童稚的爱是单向的、简单的、自我中心的,而成熟的爱是双向的、相互的,更加复杂,也更加美好。

3.结合文章最后一部分内容,谈谈你如何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

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这句话?
明确:
“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是指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够自立,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

既发展母亲的良知(宽容和善良),又发展父亲的良知(严厉和宽容)。

有母亲的爱的能力上,又有父亲的理智和判断力。

【拓展提升】
作者认为,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里拥有这两个世界。

说一说,父母这两个世界给你什么样的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