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化学第三章
习题-运动生物化学

第一章物质代谢与运动概述一、单项选择题:1. 运动生物化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年代是()。
A. 1955年B. 1968年C. 1966年D. 1979年E1982年2. 运动生物化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
A. 研究运动对机体组成的影响B. 阐明激素作用机制C. 研究物质的代谢D. 营养的补充E. 研究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3.酶促反应中决定反应特异性的是()A. 酶蛋白B. 辅基C. 辅酶D. 金属离子 E .变构剂4.酶促反应速度(V)达最大反应速度(Vm)的60%时,底物浓度[S]为()A. 1 KmB. 2 KmC. 1.5 KmD. 2.5 KmE. 3 Km5.下列哪个化学物质不属于运动人体的能源物质。
()A.葡萄糖B.维生素CC.氨基酸D.软脂酸E.糖原6.酶分子中将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基团是()A. 结合基团B. 催化基团C. 碱性基团D. 酸性基团E. 疏水基团7.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A. 低温可以使酶失活B. 催化的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C. 最适温度是酶的特征性常数D. 最适温度随反应的时间而有所变化E. 以上全对8.关于酶活性中心的叙述,哪项不正确()A. 酶与底物接触只限于酶分子上与酶活性密切有关的较小区域B. 必需基团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内,也可位于活性中心之外C. 一般来说,总是多肽链的一级结构上相邻的几个氨基酸的残基相对集中,形成酶的活性中心D. 酶原激活实际上就是完整的活性中心形成的过程E. 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接触时,可引起酶活性中心的构象改变9.一种酶作用于多种底物,其天然底物的Km是()A. 与其他底物相同B. 最大C. 最小D. 居中E. 与Km相同10.某一酶促反应的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的80%时,Km等于()A. [S]B. 0.5 [S]C. 0.25 [S]D. 0.4 [S]E. 0.8 [S]11.缺乏可导致贫血的物质有()A. 维生素CB. 维生素DC. 维生素B1D. 尼克酸E. 维生素B1212.生物氧化是指()A. 生物体内的脱氢反应B. 生物体内释放电子的反应C. 营养物质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并释放能量的过程D. 生物体内的脱氧反应E. 生物体内的加氧反应13. 生物氧化过程中CO2的生成方式是()A. 碳与氧直接结合产生B. 碳与氧间接结合产生C.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产生D. 由有机酸脱羧产生E. 以上均不对14.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最高的是()A. NAD+/NADH+H+B. FMN/FMNH2C. FAD/FADH2D. Cyt a Fe3+/Fe2+E. 1/2 O2/ H2O15.NADH氧化呼吸链中与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有几个()A. 1B. 3C. 2D. 4E. 516.人体生理活动的直接能量供给者是()A. 葡萄糖B. 脂肪酸C. ATPD. ADPE. 乙酰CoA17.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18.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19.下列化合物中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磷酸肌酸B. ADPC. UTPD. 琥珀酰CoA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0. 胞液中的NADH+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几分子ATP()A. 1B. 1.5C. 2.5D. 4E. 5二、多项选择题:1.酶原的激活在于()A. 形成酶的活性中心B. 除去酶的非蛋白质部分C. 暴露活性中心D. 酶原分子相互聚合E. 酶与辅酶结合2.酶促反应中决定酶特异性和反应类型的部分是()A. 底物B. 酶蛋白C. 辅基或辅酶D. 金属离子E.酶的活性中心3.必需基团()A. 与催化作用直接有关B. 与酶分子活性中心特定的空间结构有关C. 由必需氨基酸提供D. 仅存在于活性中心E. 与酶分子结合底物有关4.影响酶反应速度的因素是()A. 酶浓度B. PH值C. 抑制剂D. 激活剂E. 温度5.运动时血清酶活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A.运动时间B.运动强度C.运动方式D.运动环境E.训练水平6.运动人体的物质代谢的主要特点()A.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整体性B.严格精细的代谢调控性C.运动过程不同阶段物质代谢的侧重性D.能量生成形式的同一性E.运动时营养物质分解代谢速度加快7.NADH氧化呼吸链的组成有哪些复合体()A. 复合体ⅠB. 复合体ⅠC. 复合体ⅠD. 复合体ⅠE. 复合体Ⅰ8.关于呼吸链的描述正确的是()A. 线粒体中存在两条呼吸链B. 两条呼吸链的汇合点是CoQC. 在两条呼吸链中最主要的是NADH氧化呼吸链D. 每对氢通过琥珀酸氧化呼吸链生成1.5分子ATPE. 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完全不同9.体内生成ATP的方式有()A. 底物水平磷酸化B. 氧化磷酸化C. 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D. 丙酮酸羧化支路E. -磷酸甘油穿梭10.电子传递链中氧化磷酸化相偶联的部位是()A. NADH→CoQB. FAD→CoQC. CoQ→Cyt cD. Cyt c→Cyt aa3E. Cyt aa3→O2三、问答题:1.运动人体的物质组成有那些?各有何功能2.运动对人体化学物质的影响3.什么是呼吸链?体内ATP如何生成?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所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中的()A.果糖B.糖原C.葡萄糖D.6-磷酸葡萄糖E.乳糖2.维持大脑正常生理机能所需的能源物质主要来自()A.大脑的糖储备B.肌糖原C.肌肉中的葡萄糖D.血液中的葡萄糖E.肝糖原3.多糖在动物体内的储存形式有()A.肝糖原B.淀粉C.血糖D.糖脂E.糖蛋白4.一分子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可合成()ATPA.10B.12C.15D.20E.305.大强度运动持续30秒至90秒时,主要由()提供能量供运动肌收缩利用。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3章脂质代谢与运动

提高运动耐力
通过优化脂质代谢,可以提高脂 肪酸氧化供能的能力,从而延长 运动耐力时间,提高运动表现。
02
脂质的分类与性质
脂肪酸的分类
饱和脂肪酸
不含双键的脂肪酸,熔点较高,常见 的饱和脂肪酸有硬脂酸和棕榈酸。
不饱和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酸
含有至少一个双键的脂肪酸,根据双 键的数量和位置,又可以分为单不饱 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 、亚油酸和亚麻酸等。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 03章脂质代谢与运动
• 引言 • 脂质的分类与性质 • 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 脂质的合成与分解 • 运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 运动中脂肪供能的意义与限制
01
引言
脂质代谢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运动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代谢,提高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例,有助于减少体 脂和改善身体成分。
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
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 酶的作用下生成丙二酸单酰CoA,后者是脂肪酸
合成的直接前体物质。
脂肪酸的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被组织细胞利用, 也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体外。
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在肝脏和脂肪组织中进行, 需要乙酰CoA作为原料。
脂肪酸的分解主要在脂肪组织和肌肉中进行,需 要脂肪酶的催化作用。
脂肪供能有助于提高运动耐力
脂肪作为能源物质,其氧化分解的耗氧量低于糖和蛋白质,能够提高运动耐力,使运动员 在比赛中保持更好的状态。
脂肪供能有助于减少蛋白质的消耗
在长时间运动中,脂肪的氧化分解能够减少蛋白质的消耗,从而保护肌肉组织,减少运动 性肌肉损伤。
运动中脂肪供能的限制
脂肪供能速度较慢
相对于糖和蛋白质,脂肪的氧化分解速度较慢,不能满足短时间 内高强度运动的需求。
《运动生物化学》PPT课件

2、运动时肝糖原的释放
短时间大强度运动时,肝糖原的分解占90%,但肝
糖原排空很少。长时间大强度运动时,当大强度运动
40分钟后,肝糖原的分解逐步减小,肝糖原接近排空
是不同的。这与专项训练特点、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
的合理性关。
磷酸原系统中,ATP供能的效率为49%,CP再合成
ATP的效率为85%;糖酵解供能的效率为24%;糖的有
氧氧化供能的为29.5%。
作业
1、人体有哪三大供能系统?其主要的供能特点有哪
些?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供能的影响。
2、试述糖、脂肪、蛋白质有氧分解及能量生成的简
第四节、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人体内各系统的供能能力,参与供能的程度以及能
量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运动能力。
而代谢过程又是决定运动完整能版课力件pp的t 主要因素。
17
一、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 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能力取决于以下三 方面:1)能源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如ATP、CP和肌 糖原在骨骼肌中的数量;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 如神经、激素、酶、内环境及各器官之间的协调等; 3)运动后代谢供能能力的迅速恢复。 1、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供能功率。 磷酸原﹥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脂肪酸有氧氧化。 并且,最大输出功率呈50%的递度下降。 2、运动时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供能的数量及维持运 动的时间限度
不同的能源物质通过不同代谢途径可提供ATP的数 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脂肪的有氧氧化﹥肌糖原 的有氧氧化﹥肌糖原酵解﹥磷酸原系统 二、运动时有氧代放和无完整氧版课代件pp谢t 的能量利用效率 18
运动时能量利用效率是指人体内代谢过程提供的输
出功率转变为实际运动时功率的多少。
运动生物化学

科目:运动生物化学1、名词解释: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运动人体的变化规律,并将这些理论应用于体育锻炼与竞技体育的实践的一门学科。
2、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哪些?运动生物化学的主要学习内容有:(1)、揭示运动人体变化的本质(2)、评定和监控运动人体的机能(3)、科学地指导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第二章糖代谢与运动1. 名词解释:糖:O O|| ||糖是一类含有多羟基(—OH)的醛类(—C—H)或酮类(—C—)化合物的总称。
血糖:葡萄糖是血糖的基本成分,人体空腹血糖浓度大约为4.4~6.6mmol/L,总量为6g。
糖酵解:糖在氧气供应不足情况下,经细胞液中一系列酶催化,最后生成乳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
糖的有氧氧化:葡萄糖或者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是人体内糖分解代谢的主要途径。
糖异生作用:p562. 说明糖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
糖的种类繁多,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单糖、寡糖、多糖三类。
1、糖可提供机体所需的能量2、糖在脂肪代谢中的调节作用3、糖具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4、糖具有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作用3. 糖酵解和糖有氧氧化的过程是?产物是?一分子葡萄糖释放多少ATP?糖酵解的产物是乳酸,一分子葡萄糖分子经糖酵解产生2分子的A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A TP。
有氧氧化的产物是水、二氧化碳和ATP。
一分子葡萄糖分子彻底氧化产生38分子的A TP,一分子糖原分子则产生39ATP。
4. 糖异生作用在运动中的意义是什么?1、ni补体内糖量不足,维持血糖相对稳定。
体内糖储量有限,糖的消耗量大于储量,仅靠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浓度还不够,故糖异生在此诱发了他的作用。
2、乳酸异生为糖有利于运动中乳酸消除,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肝糖原,防止乳酸中毒有重要意义。
5. 说明不同运动时,随时间的延长,血糖的变化情况。
为什么说血糖与长时间运动耐力有关?血糖浓度在正常空腹时较为恒定,大约为4.4~6.6mmol/L。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5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化学》课程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时人体物质变化特点以及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规律,懂得运动生物化学在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运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以及训练和锻炼效果评定的生化原理与方法,着力提高学生从事指导运动训练和体育锻炼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教学任务】了解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及体育运动中人体生化的变化和适应的规律,培养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以指导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实际问题,因材施教,进而提高运动成绩。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注重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实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人体的化学组成、运动时机体的能量代谢、运动和糖代谢、运动和脂类代谢、运动和蛋白质代谢、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生化特点与评定、运动性疲劳的生化、体育锻炼效果的生化评定。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化学》,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化学》,冯美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2]《运动生物化学习题集》,曹建民,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3]《运动生物化学概论》,许豪文,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9月,第1版[4]《运动生物化学题解》,张蕴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及与各学科的关系。
了解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一、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任务二、运动生物化学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化学的概念。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3章脂质代谢与运动

(二)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运输的一种形式。 (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3)酮体参与脂肪动员的调节。
(一)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 (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三)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的能力 (四)脂肪酸的碳链及饱和度 (五)膳食因素
(一)耐力训练与脂肪分解代谢的适应
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在有充 足氧供给的情况下,脂肪酸在线粒体内一 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裂解生成乙酰辅酶A, 再经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 释放大量能量,因此脂肪酸是机体主要能 量来源之一。
肝和肌肉是进行脂肪酸氧化最活跃的组织, 其最主要的氧化形式是β-氧化。
(一)脂肪酸的-氧化
(1)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2)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3)是合成人体内前列腺素和凝血因子的前体物质; (4)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 (5)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2.必需脂肪酸
人体内能合成多种脂肪酸,但不能合成亚 油酸和亚麻酸,必须从膳食中补充。因此, 通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 能合成的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运动生物化学(第二版)第03章脂质代谢与运动
掌握脂质的概念与功能、脂肪酸分解代谢 的过程、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 熟悉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其运动中酮体代 谢的意义;理解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 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科学地指导体育锻 炼以改善脂质代谢,增进健康。
一、脂质的概念
脂质是指由脂肪酸(FA)和醇所形成的酯 类及其衍生物,是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但 功能和性质相似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例:
16碳的软脂酸彻底氧化时,共进行7次β氧化, 生成7分子FADH2、7分子NADH+H+和8分子乙酰 CoA,共生成106分子的ATP。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

《运动生物化学》习题参考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分支,是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的学科。
二.问答题1.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一)人体化学组成对运动的适应(二)运动时物质能量代谢的特点和规律(三)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2.试述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
答: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40-50年代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该时期前苏联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本运动生物化学的专著《运动生物化学概论》,初步建立了运动生物化学的学科体系,到60年代,该学科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至今,运动生物化学已经成为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学科。
第一章糖类、脂类一、名词解释1、单糖:凡不能被水解成更小分子的糖称为单糖2、类脂:指一些理化性质与三脂酰甘油相似,不含结合脂肪酸的脂类化合物。
3、必需脂肪酸:把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但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二.填空题1.单糖、低聚糖、多糖2、葡萄糖3、血糖、肝糖原、肌糖原4.甘油、脂肪酸5、氧化供能三.问答题1、糖的供能特点答:1.当以90%-95%VO2max以上强度运动时,糖供能占95%左右。
2.是中等强度运动的主要燃料。
3.在低强度运动中糖是脂肪酸氧化供能的引物,并在维持血糖水平中起关键作用。
4.任何运动开始,加力或强攻时,都需要由糖代谢提供能量。
2、糖在运动中的供能特点是什么?答:运动时三脂酰甘油供能的重要性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尽管三脂酰甘油作为能源物质效率不如糖,但其释放的能量是糖或蛋白质所提供能量的2倍。
所以,在静息状态、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时,是理想的细胞燃料。
3、胆固醇在体内的主要代谢去路?答:1、在肝脏内胆固醇可被氧化成胆酸,胆酸主要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胆汁酸随胆汁排出,是排泄的主要途径2、储存于皮下的胆固醇经日光(紫外线)照射,可进一步转化生成维生素D33、胆固醇在肾上腺皮质可转化成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性腺可转变为性腺激素第二章蛋白质一、名词解释1、必需氨基酸:人体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以完成营养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

《运动生物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运动生物化学的定义与任务1. 定义:运动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化学和体育学的知识,专注于研究体育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代谢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影响。
它旨在理解运动如何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化过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反馈到运动表现和健康状态。
2. 任务:(1)揭示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包括对肌肉、骨骼、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
(2)研究运动过程中代谢途径的变化,如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
(3)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活性、激素分泌和其他生化指标的调控。
(4)分析运动对能量产生、利用和储存的影响。
(5)研究运动与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关系,为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6)为运动员的营养补充、训练监控和疲劳恢复提供指导。
二、运动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运动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2)酶与激素的作用:探讨运动如何影响酶的活性、激素的分泌和作用机制。
(3)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研究运动状态下能量代谢途径的转换、物质代谢的调节和相互转化。
(4)运动性疾病的生化机制:分析运动性疲劳、运动性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生化基础。
(5)运动与生长发育、免疫、自由基的关系:研究运动如何影响生长发育过程、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
2. 研究方法:(1)实验室研究:包括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细胞培养等技术。
(2)现场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生理生化指标测试等方法,收集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数据。
(3)动物实验:利用动物模型模拟运动状态,研究运动对生化过程的影响。
(4)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运动过程中的生化变化,进行定量分析。
(5)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PCR、Western blot、基因测序等技术研究运动对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的影响。
三、运动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科学家开始关注运动对生物体化学成分的影响,初步探讨了运动与代谢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运动时的脂肪代谢
运动时脂肪参加能量代谢的作用是与血浆游离 脂肪酸的密不可分的。 游离脂肪酸在血浆库内转换率高,可以成为多 种器官和组织的供能物质,也是安静、运动时骨 骼肌的主要供能物质之一。
脂肪参与分解供能的三种主要来源
骨骼肌胞浆中的脂滴
能量
脂库中的脂肪
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肪
再酯化过程(三酰甘油-脂肪酸循环):一部分 脂肪水解后生成的脂肪酸通过合成脂酰辅酶A,再
安静、空腹状态时:6-16mg%(0.1mmol/L)。
运动过程中:血浆FFA浓度升高。
2、血浆FFA转运率 血浆FFA转运率较快,半寿期大约为4分钟。 运动时,其转运率也随着加快。
血浆FFA无论在静息状态、低强度和中等强度运动
时都能积极地参与各组织器官的氧化供能。
(二)血浆FFA在骨骼肌内的供能地位
与α-甘油磷酸合成三酰甘油。
安静时,人体脂肪组织内脂肪水解所产生的脂 肪酸大约1/3进入血液,2/3经再酯化作用生成三酰 甘油。 血糖浓度升高,进入脂肪细胞的葡萄糖增多,
促进再酯化作用,血乳酸浓度升高也会促进脂肪组
织中的再酯化作用,故在人体内糖储备量比较充足, 运动强度也相对较大时,运动总是优先利用糖。
磷脂:含磷酸的复合脂。
复合脂
糖脂:含糖、脂肪酸、含氮醇的复合脂。
脂蛋白:主要由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磷
脂等组成,血中脂类的运输形式
(三)衍生脂
——由单纯脂与复合脂衍生而来,具有脂类一般性质的一类 物质。
胆固醇的化学结构
正常值 危險邊界值 高危險值 目標值 您最近的數值
<200
200-239
>240
4、脂肪酸完全氧化和ATP的合成
软脂酸彻底氧化共产生130分子ATP
脂肪酸β-氧化反应步骤
脂肪酸
AMP
PPi
+
脂酰-CoA
CoA-SH
ATP
FADH2 反式Δ2烯脂酰-CoA H2 O L-3-羟脂酰-CoA NADH β-酮脂酰-CoA
硫激酶
脂 肪 酸 活 化
脂酰-CoA脱氢酶 烯脂酰-CoA水合 酶 羟脂酰-CoA脱氢 酶 硫解酶
2、甘油糖异生的意义:当人体处于饥饿状态或进行长时间的耐 力运动时,甘油的糖异生对维持血糖稳定有重要作用。
三、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脂肪酸是长时间运动的基本燃料,肝和肌
肉是进行脂肪酸氧化最活跃的组织,其最主要
的氧化形式是β-氧化。
(一)脂肪酸的β-氧化 1、脂肪酸的活化
Mg2+
脂肪酸+ATP+CoASH
乙酰-CoA
脂酰-CoA
(脱下了两个碳原子)
(二)脂肪酸β-氧化的生理意义
1、β-氧化是体内脂肪酸分解的主要途径,可以
供给机体所需要的大量能量
2、是脂肪酸的改造过程
四、酮体代谢
酮体代谢与运动
1、运动对血酮体浓度的影响 正常情况下血酮体含量很少。 运动对血酮体的影响主要发生在中低强度长 时间运动中,尤其在糖储备低下的运动过程中, 血酮体明显升高。 血酮体水平的上升能间接反映体内糖储备状 况。
能比例增加,有利于节省体内的糖储备。
第四节 运动、血脂代谢与健康
一、血脂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血脂:人体血浆中的脂质
血脂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脂、FFA
(游离脂肪酸)
血浆脂蛋白:血浆中的三酰甘油、磷脂、胆 固醇等与载脂蛋白以不同的比例结合而形成 的血脂的运输形式。
研究发现: LDL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为冠心病危险因子; HDL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 为抗冠心因子。
5、脂肪酸的碳链及饱和度
脂肪酸的碳链越长,饱和度越高,氧化速 率越低。
6、环境温度
与常温天气下比较,冷天消耗血浆脂肪酸的数量 增多。
四、骨骼肌脂肪酸氧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1、促进脂肪酸供能与最大耐力
任何使血浆FFA浓度提前升高的因素,都能造 成运动前期肌内糖利用速率下降,节省糖对提高马 拉松跑能力十分有用。
环供给全身各组织摄取利用的过程。
脂肪的水解
二、甘油代谢及其生物学意义
(一)甘油的分解代谢 甘油只能在肝、肾等少数组织中被氧化利用; 肌肉中缺乏甘油磷酸激酶,故甘油不能直接为肌肉供能。 (二)运动时甘油代谢的生物学意义 1、甘油的糖异生:甘油可在肝组织中转化为糖原和葡萄糖(占甘 油代谢总量的3/4) 。
2、抑制脂肪酸供能与大强度耐力
在低于30分钟的运动中,减少脂肪酸供能 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生化因素。补糖能抑制 脂肪组织分解和释放脂肪酸,减少肌肉吸收和 氧化脂肪酸。
五、脂肪分解代谢与运动适应
1.耐力训练使人体内脂肪水解和利用的能力增强, 还可引起骨骼肌氧化利用脂肪酸的能力增强。
2.耐力训练使机体在进行耐力运动时利用脂肪供
第一节 脂质概述
一、 脂质的概念
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二、脂质的分类
单纯脂质
按化学组成
复合脂质
衍生脂质
是化学组成和结构不同但功能和性质相似 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其共同特性是不溶于
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
(一)单纯脂
——由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
单纯脂中最丰富的一大类——脂肪的通式
二、选择题 1、运动锻炼可增加血液中()含量,加速血中胆固醇的运输与排出,对于防 治动脉硬化起着重要作用。 A、极低密度脂蛋白 B. 中间密度脂蛋白 C. 低密度脂蛋白 D. 高密度脂蛋白 2、脂肪是()运动时的主要能源物质 A. 短时间大强度 B. 短时间低强度 C. 长时间大强度 3、耐力训练时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 • 脂肪供能增加,糖供能减少 C.脂肪供能增加,糖供能增加 B.脂肪供能减少,糖供能增加 D.脂肪供能减少,糖供能减少 D. 长时间低强度
第三章 脂代谢与运动
教学目标 1)掌握脂质的功能、运动时脂肪利用的特点与规律;了解 脂质的概念、脂质的分类、脂肪酸分解代谢的过程、
2)了解酮体的生成和利用及运动中酮体代谢的意义;
3)掌握运动、脂代谢与健康的关系,并学会如何应用所学 的知识、科学的指导体育锻炼以改善脂代谢,增进健康。
体内过度的脂肪积累成为影响健康、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
三、填空题 1、运动时参与分解供能的脂肪有3种来源途径,分别是 ,
和
。
与
2、研究发现, 与AS、CHD发病率呈正相关, AS、CHD发病率呈负相关。
四、问答题 1、简述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2、简述骨骼肌脂肪酸氧化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3、以马拉松跑为例试述长时间运动时主要能源物质供能的顺序及其 机理。
脂酰辅酶A合成酶
脂酰辅酶A+AMP+PPi
瘦肉中肉碱含量较多。
2、脂酰辅酶A进入线粒体
脂酰辅酶A需依靠肉碱携带才能透过线体内膜。3、脂酰辅酶A的β-氧化
每次β-氧化生成1个乙酰-CoA、1个NADH、 1个FADH2
和较原来少2个碳原子的脂肪酸。
脂酰辅酶A经历多次β-氧化作用后逐步降解成多个 乙酰辅酶A。
2、脂肪动员和脂肪酸转运的能力
3、饮食
低糖膳食使肌糖原储量低下时,或饥饿1-3
天,脂肪酸氧化供能量可高达80-90%。 吃糖可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肪分解,服用咖 啡因促进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
补充肉碱,也可加快脂肪酸的分解代谢。
4、耐力训练水平
耐力水平高,运动时脂肪酸氧化供能的比例相 对较高,有利于运动时节省糖储备。
2、运动时酮体代谢的生理意义
(1)酮体是体内能源物质转运的一种形式
酮体可视为肝输出脂肪酸类能源的一种形式。 (2)酮体参与脑组织和肌肉的能量代谢 长期饥饿时,酮体是脑组织主要的能量补充,运动 时酮体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血糖为脑组织和肌肉供应能量。 (3)参与脂肪酸动员的调节 其能直接或间接抑制脂肪组织中的脂解作用,及时 终止运动后超常的脂肪酸动员速率,促进恢复,从而提高 机体的运动能力。 (4)血、尿酮体浓度可评定体内糖贮备状况
2、耐力训练对LDL-C的影响
耐力训练使血浆LDL-C水平降低。
作业
一、是非判断题 1、运动时,骨骼肌氧化利用血浆游离脂肪酸的比例随运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 2、脂肪是低强度长时间运动时的主要能源物质。 () 3、高水平耐力运动员脂肪酸氧化分解的能力明显高于一般人,运动时脂肪供能的 比例显著增加。() 4、运动时人体脂肪组织内脂肪水解所产生的脂肪酸大约1/3进入血液,2/3经再酯 化作用生成三酰甘油。()
二、运动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一)运动对血脂含量的影响
1、长期有规律的耐力锻炼可使血浆总胆固醇保 持较低的水平。 2、长期的中低强度有氧锻炼可以降低血浆三酰 甘油水平。
(二)运动对血浆脂蛋白含量的影响
1、耐力训练对HDL-C水平的影响 耐力训练使HDL-C水平比训练前有显著升高。 60%-80%最大心率的有氧运动可明显改善脂代谢的 状况。
三、单项选择题
1、脂肪氧化、酮体生成和胆固醇合成的共同中间产物是( )。 A. 乙酰辅酶A 酶A 2、活化脂肪酸不能直接穿过线粒体内膜,需要借助内膜上的( ) 转运机制。 A. 肉碱 B. CP C. 磷酸甘油 D. 苹果酸 B. 乙酰乙酸 C. 乙酰乙酰辅酶A D. 丙二酰辅
第三节
运动时脂代谢的特点
脂肪酸的结构与分类
饱和脂肪酸:硬脂酸、软脂酸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UFA)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油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亚油酸、 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EPA、DHA
必需脂肪酸:维持人体正常生长所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 须从食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包括亚油酸和亚麻酸。
(二)复合脂
——由脂肪酸、醇类和其他物质组成的酯类物质。
作业
一、填空题
1、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时脂肪酸氧化供能首先通过 成乙酰辅酶A,然后经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