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管理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技术科学、经济科学与管理科学密切交叉的学科,它以农业经济为对象,研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阐明农村经济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及经营管理对策。它是一门平台选修课。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在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从理论和实践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熟悉和掌握农业经济与整体经济协调运动的规律以及农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基本具备应用经济学特别是农业经济管理所特有的思维和分析方法,熟练地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和分析各种农业经济现象,加深对农业经济政策的理解,初步具备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

三、课程基本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在理解中记住各章出现的基本概念、范畴、定理,并能用自己的认识和语言表达出来,同时要能联系实际或其他课程的知识,具体地落实这些从具体实际中抽象出来的概念、范畴和定理,学习时还要能较好地返回到具体实际中去。对这些概念、范畴、定理不仅要理解、记住,而且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搞清区别和联系中理解、记住。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五、课程教学主要内容及要求

1、经济管理学导论

基本要求:

(1)掌握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特征,管理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学习经济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主要内容:

(1)经济学的内涵与特征;

(2)管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3)学习经济管理的意义和方法。

重点:

经济学的内涵。

难点:

本章无。

2、农产品市场供求

基本要求:

(1)理解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原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农产品市场供求规律;(2)掌握农产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农产品卖方和买方市场的特征;

(3)了解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形成。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产品需求;

(2)农产品供给;

(3)农产品供求与均衡;

(4)农产品供求规律的应用。

重点:

(1)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原理及农产品供求均衡的蛛网理论;

(2)农产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影响因素;

(3)农产品卖方和买方市场的特征;

(4)农产品市场供求规律。

难点:

农产品供求规律的应用分析。

3、生产者的选择

基本要求:

(1)了解农业生产的要素,农业生产阶段的划分以及我国区域性农业生产布局;

(2)掌握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机会成本;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含义以及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使用量,要素替代和规模经济的概念以及成本分析与生产决策的关系;

(4)理解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教学主要内容:

(1)生产决策的相关问题;

(2)生产合理阶段的选择;

(3)生产的方法。

重点:

(1)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机会成本;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含义;(2)单一可变要素的最佳使用量,要素替代和规模经济的概念;

(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成本分析与生产决策。

难点:

成本分析与生产决策。

4、农业生产要素

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生产要素的内涵与分类,农业集约经营的内涵与类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2)理解各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农业公共投资的领域选择;农业科技进步的特点和动力;(3)了解农业集约经营的意义和实现途径,规模经营的优点、条件和实现途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与途径,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要素;

(2)农业集约经营;

(3)农业规模经营;

(4)农业劳动和劳动生产率;

(5)农业公共投资;

(6)农业科技进步。

重点:

(1)农业生产中的四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地位;

(2)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条件和实现的途径;

(3)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内涵,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4)农业公共投资的必要性及领域选择;

(5)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

难点:

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

5、农产品市场、贸易与价格

基本要求:

(1)掌握农产品市场及其要素,农产品价格形成,农产品流通的渠道和途径,农产品差价和比价;

(2)理解WTO的基本规则及其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

(3)了解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中介组织,农产品购销的基本原则和策略以及工农产品比价和剪刀差。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产品市场;

(2)农产品流通;

(3)WTO与农产品国际贸易;

(4)农产品价格。

重点:

(1)农产品市场及其要素;

(2)农产品价格形成和农产品流通;

(3)农产品差价和比价;

(4)WTO与我国农业。

难点:

本章无。

6、现代农业的产业组织和管理

基本要求:

(1)掌握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2)理解农业社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关系;

(3)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和农业生产布局的组织实施,农业中的家庭经营和合作经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实施。

教学主要内容:

(1)农业生产专业化;

(2)农业社会化;

(3)农业生产布局;

(4)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

(5)农业中的家庭经营和合作经济;

(6)农业产业化经营。

重点:

(1)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社会化、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

(2)农业社会化和农业产业化;

(3)农业社会化的特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难点:

农业社会化和农业产业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演示。教学方法上提倡案例或专题教学,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对概念、范畴、定理讲清、讲透,并通过必要的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总结、回顾、理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请农业经济管理实际部门的专家联系实际工作做报告或组织到农业经济管理的典型单位参观、考察。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60%,期中考试成绩占20%,平时作业与平时出勤成绩20%。

七、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选用教材:

《现代农业经济学》,雷海章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主要参考书目:

[1]《农业经济学》,朱道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冯汝英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3]《经济学原理与应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

[4]《经济学原理(上)》,曼昆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5]《经济学(上)》斯蒂格利茨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农业经济》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 《农业经济》

2020中级经济师考试大纲《农业经济》  考试目的 测试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农产品质量与绿色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财政与支农政策、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农产品供求与成本收益、涉农项目投资与融资、农村集体经济统计、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实务、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农业经济专业实务工作的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1. 现代农业发展概论。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和在我国的发展实践,总结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脉络、规律和条件,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推进未来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 2. 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内涵和高质量绿色发展要求,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般发展规律。掌握农业标准化的内容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分类,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认证。熟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追溯体系,了解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组织机构。了解国家质量兴农战略的出台背景、战略目标、重点任务。

3. 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解乡村治理概念提出的政策背景及其历史演变,了解我国乡村治理的组织形式、架构及其特征,分析乡村治理能力的构成内容及运作机制,运用有效政策手段和措施推进我国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4. 农村财政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辨析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政策,了解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必要性、农村财政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分析我国农村财政政策的变迁、现状、成效与问题,了解我国农业重点支持政策,运用有效的农村财政政策和支农政策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 5. 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辨析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系、小额信贷、农业风险、农业保险的含义和特点,概括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演变、农业保险的类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过程和水平,了解主要农村信贷经营方式和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模式,理解普惠金融的概念及其运作模式。 6. 农产品供需与贸易影响。理解农产品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变动规律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比较农产品需求函数、需求曲线和供给函数、供给曲线的异同,根据农产品供需规律和农产品供需弹性计算方法,分析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均衡,以及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2008年期末考试复习提纲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 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农业资本: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投入,它包括自然界的投入和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

西方经济学 教学大纲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稀缺性与资源配置 1、稀缺性。 2、资源配置。 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2、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三、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均衡价格理论 2、效用理论与消费者行为 3、生产者行为理论 4、市场结构理论 5、福利经济理论 四、基本的市场竞争模型 (一)产权与交换动机。 (二)私人利益。 (三)市场机制。 五、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假设 2、产权明确 3、完全信息

4、厂商都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六、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奠基时期。 2、建立体系时期。 3、扩充和完善时期。 4、深化时期。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个量研究方法 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三、均衡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五、模型分析方法 第三节供求分析 一、需求分析 1、需求 2、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3、需求曲线 4、需求定律 5、需求函数 6、需求的决定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相关商品的价格。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4)消费者的偏好。

(5)政府的消费政策。(6)消费者的预期。 二、供给分析 1、供给 2、个别供给和市场供给。 3、供给曲线 4、供给函数 5、供给定律 6、决定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3)生产要素价格的提高(4)其他商品的价格 (5)预期 (6)税收政策 三、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 1、均衡产量 2、均衡价格 四、弹性分析 (一)弹性分析的基本问题 1、弹性的定义 2、计算 (二)需求的弹性分析(三)供给的弹性分析

农村经济管理考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我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是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农村向城市流动。 2.我国对种子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包括种子生产许可证制度、种子经营许可 C. 农产品定购合同 D. 农田水利设施承包合同 3.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牛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A )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A. 产品B.利润 C. 价值D.财富 4.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与收入(B )无关。

A. 份额B.绝对水平C.比例D.相对水平 5.成本是产品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其固定总成本的数额随产量的变化而(A )。 A.保持不变B.同增减 C. 反向变化D,不一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lo分) 1)。 4 )等模式。 5.农产品促销是指生产者运用各种手段,向消费者推销产品,以激励顾客购买,促使产品由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一种活动。—般的,一个促销手段应由( DCD )等要素构成。 A.推销B.奖励 C. 发送方法 D. 传播途径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 农业产业化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龙头企业及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体化经营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一种新型、现代化农业经营形式。 2 3 4 5.股份合作制 答: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股份制与合作制相结合的新型经济组织形式,有别于单纯的股份制和单纯的合作制,也不是股份制和合作制的简单叠加,而是把合作制成员参加劳动、按劳分配和提取公共积累与股份制筹集资金、按股分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

高级经济实务(农业经济)考试大纲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 高级经济实务(农业经济) 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具有从事高级农业经济实务的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应试人员全面了解“三农”事业发展基础,把握国家农业农村重大战略,熟练掌握农业经济重要理论、知识框架和业务方法,以及灵活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开展农业农村相关的管理、督导、服务和研究等。 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 本科目题型设置多样,考核点复合程度较高。应试人员作答试题需要综合、灵活地应用有关专业理论和政策法规,合理、深入进行判断、分析或评价。考试涉及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范围如下: 1. 中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包括新时代农业的发展形势、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形势、新时代农民的转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基本内涵和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等。 2. 农业经济重要理论与国家重大战略。包括技术进步理论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应用,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及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粮食安全战略与实务,乡村振兴战略与实务,脱贫攻坚战略与实务,质量兴农战略与实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践,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实践等。 3. 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与服务保障。包括农业资源构成与功能,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实务;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农业生产托管项目管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权流转及实务,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解决与实务;农村财政理论与政策,农业重点支持保护政策与实务;农村金融与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与作用,农村金融体系的构成与实务,普惠金融的发展实践与实务,农业保险发展实践与实务等。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40 学分:2.5 三、授课对象 工商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 四、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 五、教学目的 管理经济学课程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位课,它是一门把微观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学科。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想框架;二是使学员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使企业的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 六、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 在教学计划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业务理论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各门专业管理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管理课起综合作用, 说明它们如何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 1、绪论(第一章) 1)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管理经济学的关系; 2)管理经济学和经济体制; 3)机会成本的概念与计算; 4)管理经济学研究方法:抽象分析法、均衡分析法、边际分析法、数量经济模型。 基本要求: (1)管理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如果一项资源既能用于甲用途,又能用于乙用途,那么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3)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销售收入-机会成本-正常利润 (4)边际分析法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学习建议: 自主学习和视频课堂3学时,练习1学时。 作业: 1、一台设备可用来生产A产品,也可用来生产B产品,但是若生产其中一种,就必须放弃另一种。与两种产品生产有关的一个计划期的数据如下。 (1)生产A、B两种产品的会计利润为多少? (2)生产A、B两种产品的经济利润为多少? 2、某企业今年计划使用钢材10万吨,仓库里面有前年购入的钢材3万吨,单价为1200元/吨;有去年购入的钢材5万吨,单价为1500元/吨;还有今年购入的钢材5万吨,单价为1600元/吨。

《农业经济管理》在线作业答案

精心整理农业经济管理_在线作业_1. 一单项选择题 1.城乡人口迁移学说是由哪一个经济学家提出来的?()(5.0 分) a 托达罗b 刘易斯c 拉文斯坦d 舒尔茨 d 提高 (5.0 ) a a 6. 按来源,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b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c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d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 7. 按分配形式,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b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c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d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

8. 按用途,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b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c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d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9. 按周转性质,可把农业资金分成()。(5.0 分) a 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b 财政资金和借贷资金c 基本建设资金、生产资金和专用资金d 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 10. 资金的循环是指资金经过四个阶段。化肥、农药处于哪个阶段?()。(5.0 分) a 二 手武装 。(5.0 分) 产力 自给自足手工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6. 农业的农学(根本)特征包括()。(5.0 分) 农产品的多样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农业生态的平衡性。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7.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5.0 分) 植物动物微生物拖拉机

8. 自然环境是农业的依存条件。主要包括()。(5.0 分) 水分和养分气候和热量土地及土壤阳光和空气 9. 农业管理过程的目的是()。(5.0 分) 多打粮食农产品质量物质生产的时效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10. 农业的管理过程就是()生物的生命动活过程。(5.0 分) 强化管理控制服从 一 料d 产b 程。(5.0 分) a 劳动活动b 运动过程c 生命活动d 经济活动 6. 农业中,解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是()。(5.0 分) a 服务业b 畜牧业c 水产业d 种植业 7. 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要靠()农业。(5.0 分) a 狭义农业b 养殖业c 广义农业d 种植业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改

农业经济管理-复习题 1、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异同? 2、国外农业现代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美国、加拿大: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 美国:全球性大市场,期货市场,订单农业; 日本:良种,合作社(农协),小规模、产值高,政府大力支持(海关保护高价格,反对外来资本入侵);蔬菜方面,高品质、低产出; 荷兰,法国:高品质,低产出,高效率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阻力有哪些? 土地流转、土地兼并受阻,缺乏基层民主,农民进城受阻(使农民过多),国外农业对我国冲击大,国家对农业管控过多。 4、现代农业中有哪些不可持续的因素? 种植方式单一,制度层面不持续(生产队,产业化垄断),低粮价。 5、农业与二、三产业相比有哪些特征? 自然相关性高,产出非连续,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6、农业的经济学特征? 收入需求弹性低,生产率上升快,价格弹性高,为二、三产业积累物质资料,

市场风险大,自然风险大,产业化低,与扶贫相关 7、地主又哪些作用?地主剥削农民的原因?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如何防止“新型地主”的出现? 土地所有者,提供土地要素;生产要素的提供者;生产公共物品提供者,社会上公共物品提供者(如:扶贫,教育) 地主之间竞争不足,农民在选择地主的成本高(缺乏用脚投票的权利),具有垄断地位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基层民主机制 8、我国传统社会中,地租有哪些种类?哪些因素决定地租的高低?地租有哪些组成成分? 地租定义: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的或应该产生的经济报酬,即总产值或总收益减去总要素成本或总成本后的剩余部分。 种类:级差地租(地力),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劳役地租 因素:垄断程度 组成成分:土地要素,牲口,种子,地主管理,人力投入,基础设施,扶贫,教育,垄断地租 9、配第----克拉克定理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10、为何在世界范围内,农业生产都与家庭密切结合? 农业生产成本低,监督成本高,内部监督成本大于对外交易成本,所以规模小 11、我国第一轮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推出背景? a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国内社会动荡,生产力始终没有得到恢复,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B公有制经济下,大锅饭模式,不允许私自经营。

《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大纲(二)

《畜牧业经济与管理》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高职高专类学校畜牧、兽医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教材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高职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苦干意见》的精神,科学阐明了畜牧业经济管理的规律及其运用,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程,为新世纪培养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建设和畜牧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高等畜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前导课程:《政治经济学》、《管理学原理》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以适用为目的,以讲清概念,强化实训为重点,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到科学性、先进性和政策性的统一,掌握现代畜牧业经济与管理的新内容、新技术、新方法,并能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活能力,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才能。 三、教学条件 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学以致用,尽量营造条件建模拟实训环境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技能型人才。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五、教法要求: 本课程由理论与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理论教学右倾深入浅出,能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自信心;实践教学右倾加强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六、考核标准: 考试成绩由理论成绩和技能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均采取百分制评分。 七、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靳胜福主编《畜牧业经济与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 [1]陈良珠主编《畜产品市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年 [2]张存根主编,《WTO与中国畜牧业》中国禽业导报2000年 [3]姜克芬主编《中国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方光罗主编《市场营销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随着我国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已经渗透到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中也更加注重农业产品质量,重视对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同时更加注重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关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我国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就需要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更加现代化。 2.信息化应用更加广泛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逐渐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经济中的信息化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逐渐渗透到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变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动力,也有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推行农业经济管理有助于提高农业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

水平,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实现农业管理信息化便于收集整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生产和管理提供服务,还能够为农业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农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经济的重要手段,也能促进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利用。 3.农业经济日趋产业化 农业经济产业化带动了农业产品基础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出台农业合作政策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关的各种中介服务机构也发展迅速,通过利益联结在一起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一些大型企业实现了农业产品生产标准化,大大提升了农业产品质量,很多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大型企业的生产供应提供了保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中,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业管理的经济效益。 4.管理体制不断创新 农业经济体制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也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克服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障碍。政府部门应该增强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大力推广各种高新农业技术,逐步

农村经济管理试卷及答案

农村经济管理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同一项生产经营活动,效益大小同劳动成果或产出成——,同劳动占用和消耗或投入成——。 2.由于农业效益在形成上有其特点,所以在考核时也表现出它所具有的与其它效益核算不同的地方,一般表现为成本——、计价——。 3.粮食安全是指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在经济上有能力并且可以获得足够数量卫生安全和营养的食品,从而达到积极和健康生活对食品的需要及偏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有_______、——————————————————和——————————————. 4.我国劳动力流向的基本格局是中西部向——流动、——向城市流动。 5.考察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较为理想的方式是采用较长时期内的平均收入,最好是累积的——收入。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农村经济决策中,对确定型决策来说,一个方案只有( )结果。 A.一个 B. 两个 C. 三个D.多个 2.在农村经济管理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实质上是一个( )的问题。 A.上级服从下级 B. 物质利益 C.关系协调D.局部服从整体 3.乡镇企业( )承担支农的义务。 A. 可以B.不必 C.必须 D. 不能 4.可持续发展理论把( )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 A.保护环境B.发展 C. 节约资源D.减少人口增长 5.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界定范围是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集体所有的( )资产。 A.经营性B.非经营性 C. 资源性D.非资源性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现代农业是以( )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 A.工业B.生物 C. 信息D.资本 2.经济发展指标包括( )。 A.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B.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 C. 小城镇人口比重D.农业产值比重 3.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社区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包括 ( )等多方面的统与分。 A. 所有权 B.经营权 C. 劳动方式 D.分配方式 4.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农业承包合同,有( )情况的,应确定为无效承

湖南农业大学342农业综合知识四(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政策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湖南农业大学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农业知识综合四》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考试是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学校自主命题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考生运用发展经济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经济理论专业素质,有利于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Ⅱ.考查目标 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以反映考生对发展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相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考生: 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 2.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运用发展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分析发展问题。 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释义与比较12分(2小题,每小题6分) 简述题20分(2小题,每小题10分) 论述题18分(1小题,每小题18分) Ⅳ.考查内容 一、导论 1.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特征。 2.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与比较。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尺度。实际生活质量指数与人文发展指数。引起“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出现的情况。 3.发展经济学的兴起和演变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发展经济学演变的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观点和特点。寻租与寻利的概念与比较。精都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8a17590381.html,)——全国100000考研学子的选择 二、经济增长理论和论证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思路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村一)

农村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村一) 一、课程的作用与任务 农村经济管理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农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按成人学习特点设计,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既给出了农村经济管理课程的理论框架,又讨论了农村经济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同时在可能情况下增加信息量,介绍国内外的一些情况,以开阔学员的视野及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较为全面地掌握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 二、课程内容与课时分配 本课程课内学时90,电视学时18。 本大纲内容分七个单元,共15章。 第一单元:总论(第1,2,3章)18学时 第二单元:产业结构(第4、5章)16学时 第三单元:生产要素管理(第6、7、8、9章)20学时 第四单元:流通与市场(第10、11章)10学时 第五单元:财务与分配(第12、13章)16学时 第六部分:农村经济效益及农村现代化(第14、15章)10学时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导言(6学时) 教学内容: 1.农村与农村经济 (1)农村是与城市相对应的地域概念,是一国(或地区)城市和领海以外的地域; (2)农村的特点; (3)城乡差别是一种历史现象; (4)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 2.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地位 (1)农村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2)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 3.农村经济管理的职能 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控制职能、激励职能 4.农村经济管理的任务 发展生产力,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5.农村经济管理的原则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原则,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协调发展原则,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原则 6.农村经济管理的方法 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事项思想教育方法。 教学要求: 了解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了解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以及如何发展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经济学科。 重点掌握在管理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掌握管理的任务和方法; 重点掌握管理的职能。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1、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_______地位。A.基础产业B.引导产业C.核心产业D.尖端产业 2、我国农业的两个转化包括_______。A.由原料型农业向加工型农业转化B.由家庭经营型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化C.由自给性农业向商品性农业转化D.社会主义农业的自我完善 3、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是_______。A.种植业B.畜牧业C.农业和乡镇企业D.经济开发区 4、农产品市场划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是根据_______。A.农产品交易的性质不同B.农产品交易的空间不同C.农产品市场的供求状况不同D.农产品交货的时间不同 5、农产品购销差价是由商业企业在组织农产品的购销活动中的流通费用、利润和_______构成。A.税金B.利息C.生产成本D.交易费用 6、农业概念的内涵是指_______。A.划定农业与非农业的界限B.农业产业部门具有的本质属性和特点C.种植业D.通过农作物生长发育和繁殖以取得生物性产品的部门 7、生态系统结构有_______组成部分。A.动物、植物和微生物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系统 D.土壤、水、空气、营养元素等 8、农业基本建设是指_______。A.比较长期固定在土地上的资金投放,并且要形成固定资产 B.水利设施建设 C.建设农业高等院校 D.增加农业投入 9、作为资源的土地_______。A.是纯粹的自然产物,没有价值B.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体现价值C.虽是经济综合体,但不能增值D.具备价值属性,而且不断增值 10、级差地租是_______。A.等量资本投入到同一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B.等量资本投入到不同土地所获得收益不同由此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C.同一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D.不同块地连续投资,各次投资生产率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部分 11、提高农业劳动力利用率的途径有建立合理的农村就业结构和_______。A.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B.转移劳动力C.实行劳动集约D.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12、狭义农业是指_______。A.种植业B.林业C.畜牧业D.渔业 13、农业区划是指在全国或一个地区范围内,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及生产状况的_______来划分不同的农业区域。A.地域性差异B.好坏程度C.等级与类型D.耕作特点 14、气候资源条件调查中的灾害性气候调查的内容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流、冰雹等情况,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防或_______措施等。A.避免灾害的B.防止灾害的C.抗御灾害的 D.减轻灾害的 15、根据农业区划的原则和标准我国划分为_______一级农业区。A.9个B.8个C.10个D.11个 16、农林牧副渔各部门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称为农业生产的_______结构。A.一级B.初级C.二级D.次级 17、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生产单位要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专门生产_______产品。A.一种B.一至三种C.几种D.一种或几种 18、农业自然资源是指_______。A.土地与生物资源B.土地与气候资源C.在农业自然条件中能被农业利用的各种因素D.农用土地与水利资源 19、农业自然资源更新系数的定义是指_______。A.资源再生量与资源消耗量的比值B.资源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农业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概念 农业:农业是通过生物有机体的生活机能来获得有机物质的社会生产部门。 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换的过程。 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和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农业经济学: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中,研究并阐明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现代化: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的 过程。 农产品需求:是指农产品消费者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的反应灵敏程度,即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产品供给: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可能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集约经营: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措施,依靠扩大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经营方式。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物质,是大自然提供的,先于生命系统(生物和人类)而存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要素。 垦殖指数: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 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土地报酬递减: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连续追加劳动或资本,其增加的收获量不能与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保持同一比例,即劳动或资本的追加量超过一定界限以后,其收获量增加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又称土地收益递减律。 农业劳动力:一般是指能参加农业劳动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供给大于农业生产经营合理需求的那一部分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原来从事农业活动而现在变成多余的劳动力转化为从事非农业活动劳动力的过程。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的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管理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正派,品行优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社会经济调查方法,灵活应用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熟练地应用英语收集国外资料和国际交流,能独立和创造性地开展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或专门的经济管理工作,能主持较大型科学研究、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2、农产品市场与贸易 3、制度经济与农村发展 4、农村金融 三、学习年限 1、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学习年限为3年。 2、在职攻读博士,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 3、硕博士连续,学习年限为5-6。 四、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由导师和相关研究方

向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3-5人的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博士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可聘请一名副导师协助指导工作。 2、博士研究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少上课。课程学习应密切与科学研究和时间环节相结合。要提高自学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和社会经济调查能力。学位课一般在第一学期完成,第二学期进入调查研究阶段。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论文需要指定选修和补修课程,可跨学科、跨学校听课。 五、课程设置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20学分(不含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六、实践教育 博士生除进行自己的论文课题研究外,还要兼任教学和科研的助理工作,配合导师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独立进行若干次社会经济调查,为政府部门和企业献计献策,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教学实践一般从第二年开始,教学实践工作量不少于120学时。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①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②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③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④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⑤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