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书中乾坤大完整版

合集下载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余英时读书的经验因人而异,介绍公认的“必读书”是很难的。

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到1920年代胡适和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都曾热闹过一时,但在专门研究国学圈外究竟产生过多少影响却不容易估计;即使在专门圈内,其效果也难说得很。

所以1925年鲁迅答《京报副刊》关于“青年必读书”的问卷,便讽刺地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我并不想学鲁迅的笔调,不过对他的窘困却是同情的。

现在只说我个人的经验。

我对于历史、文化、思想之类的知识发生了追求的兴趣,大概是1947至1948年间的事。

当时阅读的范围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我在1952年从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毕业还没有大变化。

每一个人都受时代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中国文化思想正处于最冲突、也最混乱的状态。

所以中国传统的、西方的书刊我大致都接触过。

《围城》小说中的方鸿渐,读书“兴趣很广,心得全无”,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写照。

现在回想起来,惟一可报告的是我是带着许多困惑和问题去泛观群书的。

而这些困惑和问题则都起于我必须解答关于自己的价值抉择和人生取向。

我不愿意为当时混乱的思潮所淹没,总想找到一条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

这点想法是我们当时东摸西看的主要动力。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某一部或几部书对我起过“顿悟”的作用,也没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大师使我崇拜到五体投地的境界。

在读书世界中,我是一个“多神论者”,我观赏许多名著,也佩服许多杰出的大师,从不敢存一丝狂妄的念头。

然而我要追寻的毕竟是自己的精神归宿,这不是任何别人能给我的,无论他是多么伟大。

所以我的经验可以用杜甫“转益多师”这半句诗作为总结。

不过读书必须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门学问中都要选取第一流的著作。

青年人的兴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识途径者请教。

这在今天并不是难事。

上面的说明虽是我的早年经历,其实大体上也通用于中年以后进入专门研究领域的阶段,不过有“多惑”与“少惑”之别而已。

黄妙应《博山篇》

黄妙应《博山篇》

黄妙应《博山篇》内容简介《阴阳宅集成、系古代堪舆名著的汇集本。

其内容主要来自《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和《钦定四库全书》。

此集的主要内容有:《黄妙应博山篇》,《谢和卿神宝经》,《廖禹十六葬法》,《杨救贫青囊奥旨》,《黄石公阳宅大八门》以及《天玉经》,《催官篇》等9均系古代风水学中影响巨大,流传深远的名篇名作。

很久以来,中国古代风水学均被视为封建迷信,自从2004年中国建设部聘请中国风水学专家及风水学爱好者召开了“建筑与风水”研讨会后,风水学才得以正名并登上了大雅之堂。

其实,风水学是以《易经》为其理论依据”包容地质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生态学,园林学,建筑学”美学等为一身的综合学科,属自然科学的范畴。

为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启和发展,我们出版此书,以飨读者。

目录黄妙应博山篇 (1)概论相地法 (1)论龙 (2)论穴 (7)论砂 (13)论水 (17)论明堂 (20)论阳宅 (21)论平地 (22)谢和卿神宝经 (24)廖禹十六葬法 (52)总论 (52)脉之四穴 (53)盖穴葬义 (53)粘穴葬义 (54)倚穴葬义 (55)撞穴葬义 (57)息之四穴 (59)斩穴葬义 (59)截穴葬义 (60)吊穴葬义 (61)坠穴葬义 (62)窝之四穴 (64)正穴葬义 (64)求穴葬义 (65)架穴葬义 (66)折穴葬义 (68)突之四穴 (69)挨穴葬义 (69)并穴葬义 (71)斜穴葬义 (72)插穴葬义 (73)杨筠松青囊奥旨 (76)总论 (78)四讳篇 (104)难岁篇106诘术篇112难宅无吉凶摄生论118黄石公阳宅大八门160天玉经245催官篇267发微论313概论相地法论曰: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

有大水龙来,长水会江河。

有小水龙来,短水会溪涧。

须细问何方来,何方去。

水来处是发龙,水尽处龙亦尽,两水合才是尽。

或大合,或小合,须细认。

善知识,何以相? 龙神上聚,登高相之;龙神下降,就下相之;穴土位中,对面相之;水来水去,侧身相之;砂左砂右,徒步相之;前朝后应,前后相之;眠彼堂,逼周遭,广野果,尔俱合,乃论阴阳,定向首,稽气候,正方隅,形势符,方位合,斯全吉,阙形势,不可插。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届高三第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南省淇县高级中学届高三第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

5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09年9月8日,湖南省万人公祭舜帝大典在中华始祖舜帝陵寝之地湖南宁远九嶷山隆重举行(见右图).省长周强与来自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舜裔宗亲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促使这种祖先崇拜情结形成的困素有①长期延续的小农经济的影响②氏族血缘关系的相对完整性③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④儒家孝文化的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郡国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8.下列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说法,错误的是A.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B.皇帝挑选亲信重臣担任军机大臣C.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D.军机处的设立者是雍正帝9.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7。

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其中实现从珠江流域向长江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原因是A.北伐战争B.抗日战争C。

红军长征D。

中原大战18.1928年毛泽东作词《江西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名著阅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1、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

京官危素想见他,王冕因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山东。

后山东洪灾,于是回乡,奉养母亲送了终。

正值元末明军起义,朱元璋取了天下,王冕为避免入仕,归隐会稽山。

王冕有何“嵚崎磊落”之处?读书学画;博览全书;高帽阔衣,牛车载母。

王冕给吴王提了什么建议?以仁义服人王冕如何评价当时礼部的取士之法?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哪两件事体现了王冕的淡泊名利?隐居会稽山不要功名不与官来往2、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

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

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周进。

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周进,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

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周进,也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

周进很受刺激。

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申祥甫以为是周进所为,众人因而辞退了周进。

后周进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3、周进的姐夫等人可怜周进,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

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

范进后又考中举人。

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周进看了范进的卷子几遍,前后评价有何不同?三次。

第一次评价: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

第三次: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及村邻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4、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

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

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僧官慧敏吃了什么官司?后来谁帮他解脱了官司?到佃户何美之家喝酒,被张静斋的佃户以“和尚、妇人大青天白日调情”为由捆送官府。

形容长征的诗句

形容长征的诗句

形容长征的诗句
1.《七律·长征》
(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3.《念奴娇·昆仑》
(近现代)毛泽东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

卷十一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

卷十一滿少卿饑附飽飏焦文姬生仇死報詩雲: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今日把贈君,誰有不平事?話說天下最不平的,是那負心的事,所以冥中獨重其罰,劍俠專誅其人。

那負心中最不堪的,尤在那夫妻之間。

蓋朋友內忘恩負義,拚得絕交了他,便無別話。

惟有夫妻是終身相倚的,一有負心,一生怨恨,不是當耍可以了帳的事。

古來生死冤家,一還一報的,獨有此項極多。

宋時衢州有一人,姓鄭,是個讀書人,娶著會稽陸氏女,姿容嬌媚。

兩個伉儷綢纓,如膠似漆。

一日,正在枕席情濃之際,鄭生忽然對陸氏道:"我與你二人相愛,已到極處了。

萬一他日不能到底,我今日先與你說過:我若死,你不可再嫁:你若死,我也不再娶了。

"陸氏道:"正要與你百年偕老,怎生說這樣不祥的話?"不覺的光陰荏苒,過了十年,已生有二子。

鄭生一時間得了不起的症侯,臨危時對父母道:"兒死無所慮,只有陸氏妻子恩深難舍,況且年紀少艾,日前已與他說過,我死之後不可再嫁。

今若肯依所言,兒死亦暝目矣!"陸氏聽說到此際,也不回言,只是低頭悲哭,十分哀切,連父母也道他沒有二心的了。

死後數月,自有那些走千家管閒事的牙婆每,打聽腳蹤,探問消息。

曉得陸氏青年美貌,未必是守得牢的人,挨身入來與他來往。

那陸氏並不推拒那一夥人,見了面就千歡萬喜,燒茶辦果,且是相待得好。

公婆看見這些光景,心裏嫌他,說道:"居孀行徑,最宜穩重,此輩之人沒事不可引他進門。

況且丈夫臨終怎麼樣分付的?沒有別的心腸,也用這些人不著。

"陸氏由公婆自說,只當不聞,後來慣熟,連公婆也不說了,果然與一個做媒的說得入港,受了蘇州曾工曹之聘。

公婆雖然惱怒,心裏道:"是他立性既自如此,留著也落得做冤家,不是好住手的;不如順水推船,等他去了罷。

"只是想著自己兒子臨終之言,對著兩個孫兒,未免感傷痛哭。

陸氏多不放在心上,才等服滿,就收拾箱匣停當,也不顧公婆,也不顧兒子,依了好日,喜喜歡歡嫁過去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六国论》教学课件

作者简介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 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 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 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 家的风度。著有《嘉祐集》。本文即选自 《嘉祐集·权书》,《权书》都是评论政 治和历史的。
作者简介
辛读争皇三父青寒思并发方年当 勤书诵城人子丝窗究同奋知已年 为从苏咸皆同根多圣儿读需二苏 第不洵震中进根少人与书用十老 一晚名惊举京白年语女籍功七泉 。,。,。,。,。,。,。,
第三段
文意理解
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论证了 什么道理?
不赂者
六国论
高中语文 必修下册
六国论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两副对联:
一首诗: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 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嵋共比高。
三苏:苏洵、苏辙、苏轼
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 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 学业大进。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 《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 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 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乱政,因而实行 中央集权制度,解除节度使的权力,派遣文臣做地方官,派官员到 地方管理财政,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 都收归中央。为了防范武将军权过重,严令将帅不得专兵,甚至外 出作战,也必须按皇帝颁发的阵图行事。将官经常轮换,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致使军队没有战斗力。这样的措施虽然杜绝了军阀拥兵 作乱,但是也造成军事上的衰颓。

观点介绍

观点介绍

观点介绍(也许对做观点评述题有所帮助)1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之所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国家相对稳定,纯系地理条件使然。

中国的边界,或为大海,或为高山沙漠,外敌只能从北方入侵,所以安全较有保障。

虽发生分裂,但不久即复归统一,主要也是地理原因。

中国以长江为天然屏障,分为南北两部分。

由于气候的原因,北方人彪悍好战,南方人温顺怯懦。

北方人一旦跨过长江,无需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便可迅速控制全国;南方人习惯于俯首听命,故不易形成分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人类文明初期,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是地理环境因素通过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要素之一的劳动对象而实现的。

作为劳动对象,地理环境因素决定着物质生产活动的类型、方式等,并通过决定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提示】(1)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和人们的性格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

(2)孟德斯鸠的观点不正确,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中国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对国家稳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国家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长期以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

(3)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从而影响了人类的社会、政治、精神生活。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才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

2……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余英时:书中乾坤大
□余英时
读书的经验因人而异,介绍公认的“必读书”是很难的。

从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到1920年代胡适和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都曾热闹过一时,但在专门研究国学圈外究竟产生过多少影响却不容易估计;即使在专门圈内,其效果也难说得很。

所以1925年鲁迅答《京报副刊》关于“青年必读书”的问卷,便讽刺地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我并不想学鲁迅的笔调,不过对他的窘困却是同情的。

现在只说我个人的经验。

我对于历史、文化、思想之类的知识发生了追求的兴趣,大概是1947至1948年间的事。

当时阅读的范围很广,但都是浅尝辄止。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我在1952年从香港新亚书院文史系毕业还没有大变化。

每一个人都受时代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中国文化思想正处于最冲突、也最混乱的状态。

所以中国传统的、西方的书刊我大致都接触过。

《围城》小说中的方鸿渐,读书“兴趣很广,心得全无”,大概也是我早年的写照。

现在回想起来,惟一可报告的是我是带着许多困惑和问题去泛观群书的。

而这些困惑和问题则都起于我必须解答关于自己的价值抉择和人生取向。

我不愿意为当时混乱的思潮所淹没,总想找到一条可以心安理得的道路,使自己可以清醒地走下去。

这点想法是我们当时东摸西看的主要动力。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某一部或几部书对我起过“顿悟”的作用,也没一位或几位古今中外的大师使我崇拜到五体投地的境界。

在读书世界中,我是一个“多神论者”,我观赏许多名着,也佩服许多杰出的大师,从不敢存一丝狂妄的念头。

然而我要追寻的毕竟是自己的精神归宿,这不是任何别人能给我的,无论他是多么伟大。

所以我的经验可以用杜甫“转益多师”这半句诗作为总结。

不过读书必须取法乎上,在任何一门学问中都要选取第一流的着作。

青年人的兴趣各有不同,只能各就所需,向识途径者请教。

这在今天并不是难事。

上面的说明虽是我的早年经历,其实大体上也通用于中年以后进入专门研究领域的阶段,不过有“多惑”与“少惑”之别而已。

总之,我一生读书只不过是一个多方面摸索的过程,“困知”、“日知”的感受很深,大彻大悟的境界则从未到达过,这也许是学术研究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缘故,始终支持着这个摸索过程的动力则是一种与日俱增的求知乐趣。

最后,我也愿意介绍一部书,但不是我早年所读的名着,而是本偶然读到的新作。

公元2000年美国出版了欧洲文化史大师巴森的《从黎明到衰颓:五百年来的西方文化生活》(中文版猫头鹰出版社发行,郑明萱译),写的是五百年来西方文化生活的演变史。

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史书,更不是教科书,而是一位93岁高龄的博雅老人一生读书和反思的最后结晶,他面对着西方文化价值受到全面质疑的今天,提出了他个人的观察。

我不可能在这里介绍这部800页的大书,有兴趣的读者必须自己去发掘它丰富的内容。

此书深入浅出,大可雅俗共赏。

后现代派的读者也许会觉得其中某些论点不甚相契,但这是不相干的。

我推荐它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窥测西方人文修养深厚的学人究竟是像什么样子。

此书出版是当年美国文化界一件大事,报章和电视都有评论和访问。

中国人如果真要想重振“人文精神”,这是一块大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顺便介绍一下巴森,他出生在法国,十三岁移民美国,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史学教授和文科领袖,但已退休二十多年了。

这部令人百读不厌的《从黎明到衰颓》,现在有中译本了,这是使我十分兴奋的事。

这部中译本完全对得起原着。

我抽阅了译本的有些篇章,并与原书比勘之后,我发现译者的巧笔很能尽原文的曲折。

这是一部很难译的书,因为其中充满着西方文化史上各方面的专门名词和典故。

但译者都能反复推敲,最后以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读了这部译本,不懂英文的人也可以对五百年来的西方文化演变,获得一种有深度的认识。

余英时,1930年生于天津,曾任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着有中英文着作数十种,包括《汉代生死观》、《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士与中国文化》、《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等。

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