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
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

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胡洪志【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0(036)005【摘要】利用特制的底泥取样器从杭州西溪湿地钻取通长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重金属Cu、Pb、Zn进行测试,并分析重金属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及上覆水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湿地0.6 m深度内的底泥为轻度-中度污染,埋深大于0.6 m的底泥没有被污染或者污染程度较轻;重金属在表层底泥孔隙水中的含量显著大于其在上覆水中的含量,由于浓度梯度,底泥孔隙水中的重金属会释放到上覆水中,因此如只实施换水处理难以根除水体污染问题,疏浚受污染的底泥是更有效的治理措施.根据测试结果,0.6 m深度可作为湿地底泥疏浚的参考依据.【总页数】7页(P578-584)【作者】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胡洪志【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杭州市林水局,浙江,杭州,3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相关文献】1.西溪湿地底泥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J], 黄芳;马楠;王建新2.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J], 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胡洪志3.西溪湿地底泥质量现状与生态风险初步评价 [J], 申秀英;潘腊青;许惠英;童国璋;4.青格达湖北段底泥中重金属分布规律研究 [J], 孙振军5.西溪湿地底泥质量现状与生态风险初步评价 [J], 申秀英;潘腊青;许惠英;童国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群落对土壤碳氮磷分布的影响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群落对土壤碳氮磷分布的影响谢长永;徐同凯;陈始霞;胡辰怡;陈波【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10)6【摘要】对杭州西溪湿地5种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碳储量、氮和磷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溪湿地早竹林土壤有机碳的水平含量最高;全氮、全磷的垂直分布与有机碳的垂直分布基本一致,速效养分的垂直分布与全量养分的垂直分布类似;C/N值表明除了早竹林外各群落有机质腐殖化程度都较高,而且有机氮更容易矿化;相关分析表明,麦冬和杂草群落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硝态氮,柿树林土壤中氮素的主要存在形态是铵态氮,而各个群落土壤中的磷不是以无机磷为主要形态存在.【总页数】5页(P501-505)【作者】谢长永;徐同凯;陈始霞;胡辰怡;陈波【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西溪湿地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杭州西溪湿地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 [J], 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胡洪志2.杭州西溪湿地水体中氮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J], 潘敏;周泽明;单监利;高清;朱维琴3.氮磷养分配施对土壤碳氮特征及叶用枸杞生长的影响 [J], 沈舒雨; 王芳; 南雄雄; 杨柳4.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 [J], 储炳银;李培玺;孙孟瑶;王晶晶;滕臻;徐小牛5.太湖人工恢复湿地区植物群落建植对沉积物中氮、磷空间分布的影响 [J], 黄玉洁;张银龙;李海东;孙雅辉;张波;杨均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金属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分配规律小结

重金属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分配规律小结底泥是水体中沉积物的总称,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物质,包括重金属元素。
重金属元素是指相对原子质量较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铬等。
这些元素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毒性和生物蓄积性,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研究重金属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的分配规律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重金属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的分配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底泥物理化学性质、水体环境条件、重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等。
一般来说,重金属元素在底泥中主要以固相形式存在,其中以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为主要形式。
而在底泥液相中,重金属元素则以离子形式存在,其浓度受水体环境条件和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度等因素影响。
研究表明,重金属元素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的分配规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重金属元素在底泥液相中的浓度较低,而在底泥固相中的含量较高。
此外,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的分配规律也存在差异。
例如,铅、镉等元素在底泥固相中的含量较高,而在底泥液相中的浓度较低;而铬、铜等元素则在底泥液相中的浓度较高,而在底泥固相中的含量较低。
总的来说,重金属在底泥液相和固相间的分配规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重金属在底泥中的分配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行为和转化规律,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

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曹晓;刘红玉;李玉凤;郑囡【摘要】对西溪湿地公园33个随机选取的有植被覆盖的水塘进行湿地植物群落调查,监测分析包括9个无植被覆盖水塘在内共计42个水塘的水环境状况,以湿地植被覆盖度分级为基础,揭示其与水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湿地植物共计16种,分属13科16属,且物种丰富度较低;当湿地植被覆盖度维持在低水平(1%-20%)或中等水平(>40%~60%)时,水质也可以维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而高湿地植被覆盖度并不利于维持较好的水质;对具有相同植被覆盖水平(约40%)的常见湿地植物群落类型与水环境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可将这些湿地植物群落划分为3种类型:第1类包括黄花鸢尾(Iris tectorum)+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和芦竹(Arundo donax)+水花生,其水体CODMn、TN、TP、NH3-N、Chl-a值处于最高水平,说明水环境处于相对较差状态;第2类包括水花生、野茭白(Zizania latifolia)+水花生、再力花(Thalia dealbata)+水花生,其水环境状态处于中等水平;第3类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水花生,其水环境处于较好状态.建议恢复芦苇等本地种植被,并将湿地植被的盖度控制在一个较低或者中等水平,以利于维持良好的水质.%Based on classification of the wetl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Xixi Wetland Park, relationships between plant communities and water quality were studi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k has 16 species of wetland plants, belonging to 16 genera, 13 families, andis low in species richness. When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wetland is maintained at a low (1% -20% ) or moderate level ( >40% -60% ), its water quality was kept at a relatively good level. It seems that a higher vegetation coverage is not at all conducive to maintenance of a goodwater quality.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s of common plant communities (ca 40% in coverage) with water cluality, the plant communities can be sorted into 3 types, i. e. T ype Ⅰ: Iris tectorum + 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and Arundo donax + A. philoxeroides, where chemical indices of the water were all very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very poor in quality; Type Ⅱ: A. philoxeroides, Zizania latifolia + A. philoxeroides, and Thalia deaibata + A. philoxeroides, where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at a moderate level in quality; and Type Ⅲ: Phragmites australis + A. philoxeroides, where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relatively good. Therefore, reestablishment of vegetation of native plants, like P. australis and maintenance of a proper vegetation coverage, low or moderate is recommended to keep the water in good quality in the wetland park.【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27)003【总页数】7页(P69-75)【关键词】西溪湿地;湿地植物群落;盖度;水环境【作者】曹晓;刘红玉;李玉凤;郑囡【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X173我国城市湿地公园是在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之后建立的一种新型的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形式,目的是加强湿地保护管理,扩大湿地面积,提高保护成效[1]。
西溪环境与自然资源调查报告

西溪环境与自然资源调查报告西溪湿地位于杭州市西部,主要属于西湖区的蒋村乡,小部分属于余杭区的五常乡。
西溪湿地是浙江省的省级重要湿地之一,亦是杭州市区最重要的城市湿地,是杭州市宝贵的生态与文化资源。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东西长约5.7 km,南北宽约4.1 km,总面积为10.08 km2,属河流兼沼泽型湿地和以鱼塘为主、由部分河港湖漾及狭窄的塘基和面积较大的河渚相间组成的次生湿地。
上世纪70年代,西溪地区的地表水质量达II类标准,可供生活饮用。
2003年,西溪湿地水体及周边的河流水体质量基本为劣V类地表水。
2006年初,除朝天暮大水面以外,所有地点的总氮和氨氮都劣V类,磷超标不明显。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成后,水体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核心区(如秋雪庵、深潭口景区)的水体质量可达到地表水质量III~IV类标准,但周边的河流(如:严家港、沿山河、五常港、蒋村港)水体质量仍处在劣于V类地表水体。
西溪湿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碱解氮)和速效磷等5种养分在土壤中的平均值分别为2.55%、0.14%、0.09%、116.17 mg/kg和21.53 mg/kg。
其总体土壤养分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土壤表层七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铜36.8 mg/kg、锌91.5mg/kg、铅39.2 mg/kg、镉0.23 mg/kg、汞0.19 mg/kg、砷6.3 mg/kg和铬64.9 mg/kg。
多数重金属平均含量超过背景值,7种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Pi)从大到小为:Cu>Pb>Cd>Zn>Cr>Hg> As。
西溪湿地土壤采样点中仅有一个样点无污染,多数样点为轻污染和中污染。
西溪湿地底泥表层中全氮、全磷的平均含量为0.21%和0.09%。
底泥表层七种重金属Cu、Zn、Pb、Cd、Hg、As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6.3、121.3、45.8、0.367、0.223、7.9和67.5 mg/kg。
杭州西溪湿地水体中氮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杭州西溪湿地水体中氮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潘敏;周泽明;单监利;高清;朱维琴【期刊名称】《湖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52)016【摘要】于2011年4、7、9和11月对西溪湿地的11个采样点水样进行了不同形态氮含量的测定,分析了TN、NH3-N及NO3--N的空间分布及季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湿地公园出入水口附近的采样点水体中氮含量总体较高;西溪湿地水体中TN和NH3-N含量分别在11月份和9月份时达最高值,但均在4月份时最低,而NO3--N含量分别在11月份和7月份达至最高和最低水平;西溪湿地水质表现为季节性的TN和NH3-N超标,TN含量多达超Ⅴ类水平,NH3-N含量多达Ⅲ~Ⅴ类水平,且7、9、11月超标相对严重.因此,今后应加强西溪湿地水质中TN和NH3-N的季节性监测和治理.【总页数】4页(P3811-3814)【作者】潘敏;周泽明;单监利;高清;朱维琴【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 31001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 31001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 31001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 310016;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杭州 3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相关文献】1.西溪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J], 单监利;周泽明;潘敏;朱维琴2.杭州西溪湿地水体环境质量分析评价及对策 [J], 叶旭红;申秀英;许晓路;潘腊青3.杭州余杭塘河干支流水体氮磷时空分布特征 [J], 江灿;董鸣;徐力;段俊鹏;肖涛;李洪彬;李文兵;余华;宋垚彬;戴文红4.辽河干流水体中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J], 张润洁;袁犇;王鑫壹;孙莹莹;任婧5.汉江中下游水体重金属时空分布及污染评价 [J], 王珍;刘敏;林莉;张胜;潘雄;陶晶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溪湿地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土壤重金属为研究对象 , 对土壤中 7种重金属 [ 铜 ( u 、 z )铅(b 、 c )汞( g 、 A ) c )锌( n 、 P )镉( a 、 H )砷( s和 铬(r] c ) 含量的分 布特征及 对生态 环境 的影 响状况
进行分析和评价 , 以期为西溪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
设提供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邵学新 , 吴 明, 蒋科毅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 研究所 , 国家林业局杭州湾湿地生 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
浙 江 富 阳 3 10 ) 140
摘要 : 测试和研究 了杭州西溪湿地土壤 中铜 ( u 、 Z ) 铅 ( b 、 ( d 、 ( g 、 ( s 和铬 ( r 的含量 C ) 锌( n 、 P ) 镉 C ) 汞 H ) 砷 A ) c) 与分布特征 , 采用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 H kno aa sn潜在生 态危害指数 法对湿地 土壤 重金 属污染环境 质量 和潜 在生态风 险进行 了评价 。结果表 明, 西溪湿地 土壤表层 7种重金属平均含量的质量 比分 别为 3 . g k ( u 、 6 8m / g C )
中, 单一重 金属潜 在生 态风 险因子 的计算公 式为 :
E = T ×P i () 2
将 土壤样 品用硝 酸一 硫酸一 五氧 化二钒 消解 , 后 然 用原 子荧光 光谱仪 ( F一10 北京瑞 利分 析仪 器 A 6 A,
公司) 测定 H ; 土壤样 品用硫酸一 硝酸 一高 氯酸 g将
测含 量与 其评 价参 考 值 ( 文 选 用 该 重金 属 的浙 本 江省 土壤 背景值 。的 比值 ; … 。) P 为所有 单项 重金 属 污染指数 的最 大值 。一般 P 综≤1为无 污染 , < 1
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

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作者:曹晓,刘红玉,李玉凤,郑囡, CAO Xiao, LIU Hong-yu, LI Yu-feng, ZHENG Nan 作者单位:江苏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刊名: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ECOLOGY AND RURAL ENVIRONMENT年,卷(期):2011,27(3)被引用次数:4次参考文献(15条)1.刘红玉;李玉风;曹晓我国湿地景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9(11)2.张颖;刘方城市湿地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及其保护对策[期刊论文]-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1)3.赵兴云;王晓磊城市湿地水生植物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净化机理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9(02)4.孙瑞莲;张建;王文兴8种挺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比较[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01)5.SHIMP J F;TRACY J C;DAVIS L C Beneficial-Effects of Plants in the Remediation of Soil and Ground Water Contaminated With Organic Materials-Critical Reviews 1993(01)6.程乾;吴秀菊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1993年以来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6(09)7.陈如海;詹良通;陈云敏西溪湿地底泥氮、磷和有机质含量竖向分布规律[期刊论文]-中国环境科学 2010(04)8.沈琪;黄茶英;蒋跃平杭州西溪和绍兴镜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维管植物多样性[期刊论文]-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04)9.李睿;戎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7(10)10.章仲楚;张秀英;邓劲松基于RS和GIS的西溪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期刊论文]-浙江林业科技 2007(04)11.徐利平;刘慧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生植物资源调查[期刊论文]-浙江农业科学 2008(05)12.陈久和城市边缘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期刊论文]-科技通报 2003(05)13.崔心红;陈家宽;李伟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植被调查方法[期刊论文]-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9(04)1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200215.ODASZ A M Bryophyte Vegetation and Habitat Gradients in the Tikhaia Bay Region,HookerIsland,Franz Josef Land,Arctic Russia[外文期刊] 1996(04)本文读者也读过(2条)1.张佳蕊.陈燕.雷霆.陈建伟.崔国发.ZHANG Jia-Rui.CHEN Yan.LEI Ting.CHEN Jian-Wei.CUI Guo-Fa北京汉石桥湿地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研究[期刊论文]-湿地科学2007,5(2)2.谢长永.徐同凯.黄瑞建.汪旭伦.陈波.XIE Chang-yong.XU Tong-kai.HUANG Rui-jian.WANG Xu-lun.CHEN Bo杭州西溪湿地区域尺度内水质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引证文献(4条)1.吴向炜.徐晓莉.徐莹衡水湖湿地建设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思考[期刊论文]-生态经济 2013(6)2.缪丽华.王媛.高岩.季梦成再力花地下部水浸提液对几种水生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12(14)3.刘英.邱艳昌.姚文飞.于守超浅析城市湿地公园的植物应用[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4.缪丽华.王媛.高岩.季梦成再力花地下部水浸提液对几种水生植物幼苗的化感作用[期刊论文]-生态学报2012(14)引用本文格式:曹晓.刘红玉.李玉凤.郑囡.CAO Xiao.LIU Hong-yu.LI Yu-feng.ZHENG Nan西溪湿地公园湿地植物群落及其与水环境质量的关系[期刊论文]-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6(5):578~584,2010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Ag r ic &Life Sci )文章编号:1008 9209(2010)05 0578 07DOI:10.3785/j.issn.1008 9209.2010.05.016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陈如海1,詹良通1,陈云敏1,胡洪志2(1.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58; 2.杭州市林水局,浙江杭州310014)摘 要:利用特制的底泥取样器从杭州西溪湿地钻取通长的底泥试样,对不同深度底泥中重金属Cu、Pb、Zn进行测试,并分析重金属在表层底泥、底泥孔隙水及上覆水中的含量及相关性,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底泥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湿地0 6m深度内的底泥为轻度-中度污染,埋深大于0 6m的底泥没有被污染或者污染程度较轻;重金属在表层底泥孔隙水中的含量显著大于其在上覆水中的含量,由于浓度梯度,底泥孔隙水中的重金属会释放到上覆水中,因此如只实施换水处理难以根除水体污染问题,疏浚受污染的底泥是更有效的治理措施.根据测试结果,0 6m深度可作为湿地底泥疏浚的参考依据.关 键 词:底泥;重金属;水质;孔隙水;湿地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志码:ACHEN Ru hai1,ZH AN Liang tong1,CHEN Yun min1,HU H ong zhi2(1.M inistr y of Education Key L aboratory of Sof t Soils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ollege of Civ il Engineering and A rchitectur e,Zhej iang Univer sity,H angz hou310058,China; 2.H angz hou Municip al Bureau of For estry&W ater Resources,H angz hou310014,China)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heavy metals in bottom sediment in Xi xi national wetland.Jo urnal of Z hejiang U niv ersity(A g ric &L ife Sci ),2010,36(5):578 584Abstract:A special sampler was made to dr ill o ut long and integ rated sediment samples fr om Xi x i natio nal wetland of Z hejiang P rov ince,and the contents of Cu,Pb and Zn in the sediments at differ ent depths w ere test ed to evaluate pollutio n deg r ee of the heav y metals,as well as to det ermine their distr ibutio n alo ng depth in the wetland using the method of geo accumulatio n index.T he t ests and evaluation r esults show ed that the sediments w ere moderately po lluted w ithin0 6m below the riv er bed,and not polluted at the depth deeper than0 6m.T he concentr atio n of heavy metals in the shallo wsediments w as fo und to be higher than t hat in po re w ater,w hich w as in turn much mo re than that in t he abov e w ater.H eav y metals in po re w ater of sediment s co uld be released into the above w ater due to t he concentr atio n g radient,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quality in the w etland could no t be co mpletely recover ed o nly by r eplacing the polluted w ater w ith clean wat er,but needed to dr edg e the co nt aminat ed sediments in the wet land.T he top0 6m sediment should be dr edg ed fr om an eco no mic po int of v iew.Key words:botto m sediment;heavy metals;w ater qualit y;po re wat er;w etlands收稿日期:2009 11 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50538080);杭州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作者简介:陈如海(1976 ),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从事环境岩土工程研究.E mail:crh76@.通信作者:詹良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非饱和土力学、环境岩土工程及边坡工程研究.T el:0571 ********;E mail: z hanlt@.陈如海,等: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 湿地、湖泊水体污染的治理,除了控制外源性污染物的输入外,还要对内源性污染物(底泥)进行治理.在底泥污染中,重金属污染以其毒性大[1]、难生物降解去除[2]、能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的身体健康[3 4]而显得尤为突出.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底泥重金属污染问题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杨丽原等[5]对南四湖表层底泥重金属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底泥中绝大多数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背景值,并根据区域污染的轻重程度,确定了不同污染物的来源.辽东湾湿地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分别比过去增加了1 1~9 1倍[6].太湖湖心、内湖和湖岸边底泥均受程度不同的重金属污染,其中Cu 污染级别较高,并集中于太湖北部地区[7].A nna 等[8]研究Po 河表层底泥时发现,重金属在底泥表层的污染顺序为Cd>Pb>Zn,并且在过去10年中底泥重金属含量增长较快.底泥不仅作为 汇"累积水体中的重金属,当条件改变时又会作为 源"将重金属再次释放到上覆水体中,从而引起水体二次污染[9].这些研究成果既加深了人们对水体及底泥重金属污染规律的认识,也使人们认识到对底泥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迫在眉睫;由于研究地区环境的不同,各地区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和范围有较大的差异,特定地区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需要详细的取样和测试,特别是重金属在底泥竖向上的分布规律和评价已成为修复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调查研究的西溪湿地是一个国家级湿地,区内河网密布,池塘众多,水面率高达50%,属河流兼沼泽型湿地.该湿地底泥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2个方面:一是该湿地上游乡镇部分未经截流处理的生活和工业污水均通过河道进入该湿地;二是该湿地地处城郊,又紧靠城市交通的主干道,大量汽车及工业活动向空气中排放的废气中含有许多重金属污染元素,这些废气被大气中的微尘吸附后,以降尘方式落在地面 .本次取样调查区域面积约3 15km 2.引自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体系研究报告(六).本文利用特制的取样器钻取通长的底泥试样,检测重金属在底泥、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中的含量,研究该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分析重金属含量在孔隙水和上覆水中的相关性,旨在为底泥疏浚深度选取提供重要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污染物在底泥中累积 扩散规律提供重要数据.1 材料与方法1 1 取 样取样工作从2007年11月份开始,5个取样点都布置在西溪湿地公园 期工程的未疏浚河道中,其中No 1~No 3所处河道较宽,行船较多,No 4~No 5所处河道较窄,水流较慢,这样布置钻孔能使本测试结果有较好的代表性,具体位置见图1.为保证取土成功,每个取样点设置2个取样孔(Zk1、Zk2,间距1m 左右),以供平行测试.取样时尽量避开受行船扰动较大的河道中心位置,且需保证未曾被疏浚过;为了避免地表冲积物对底泥的影响,取样点一般距离河岸3~5m,以确保所取底泥样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图1 底泥取样点分布图Fig.1 Locations of bottom sedim ent sam pling采用特制的水下底泥取样器,架设于2条水泥船上(图2),将3m 长的PV C 管(d =100579第5期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mm)置入取样器中作为取样管,用夯锤将取样器打入底泥1~2m 深度(视底泥硬度而定),然后,一次性提取1~2m 通长底泥样.该取样方法可避免底泥试样被扰动,也可避免被污染或被水体稀释.取样器提出后,从底部开始,将PVC 管连同所取底泥锯成各20cm 长的小段,密封,保存在试样箱中.在每个取样点位置水面以下50cm 处采集2个水样作为底泥上覆水样品.本次调查共取锯好底泥样65个,水样10个.各点取样深度及数量见表1.图2 水下底泥取样Fig.2 U nderw ater sampling of bottom sedim ents表1 各取样点取样深度及个数Table 1 Sampling depth and numb ers of sam ples taken at th efive sam pling location s地点取样深度/mZk1Zk 2底泥取样数目/个Zk1Zk2No 1116*6No 211 669*No 31 217*6No 41166*No 51 217*6注:*表示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数据来源钻孔.1 2 测试项目包括底泥中Cu 、Pb 、Zn 含量和底泥孔隙水、上覆水中Cu 、Pb 、Zn 含量及pH 值等,同时测定对应风干底泥样的含水量.1 3 样品处理与分析方法底泥样品运抵实验室即进行前处理,不能立即处理分析的底泥,先置于冰柜冷冻室(低于-18 )保存.从每小段底泥试样中切取约400g 湿泥,置于风干盘中自然晾干,再剔除沙石等粗颗粒异物,拌匀后磨细过60目筛,用四分法取其中2份置于广口玻璃瓶中,一份留样,另一份采用微波密封消解法进行全消解,具体方法为:准确称取研磨处理后的底泥样品0 2000g 放入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依次加入浓HNO 35mL 、浓H Cl 2mL 、HF 1mL,摇匀后将消解罐密封置于WX 4000型微波炉中分步消解15min ,取出,冷至室温后将消解罐中的溶样全部转于聚四氟乙烯坩埚中,然后置于电热板上中温加热赶酸,待蒸至近干时,取下冷却,加入2%的稀盐酸5mL,用去离子水润洗聚四氟乙烯罐及坩埚后,将溶液移入100mL 容量瓶中定容,供进一步测试,空白样按相同条件消解制备.底泥孔隙水的获取有不同的方法,国外有采用高压气体在密封特制容器挤出底泥中的孔隙水[10];马英军等[11]采用高速离心法分离出需要的太湖底泥孔隙水.根据实验室条件,本次测试采用马英军等[11]的方法,将表层底泥(0~20cm 深度)经高速离心(5000r min -1,20min)后得少量上层清液,并经0 45 m 滤膜过滤得到待分析的孔隙水水样.底泥上覆水水样经沃特曼1号滤纸过滤后,测定水样pH 值,再加入稀硫酸调节至pH <2,0~4 低温保存,待分析.水样中重金属用等离子质谱仪(ICP M S,检测低限为0 1ng L -1)进行分析,泥样中重金属用等离子发射光谱仪(ICP AES)进行分析580第36卷陈如海,等: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检测低限为0 1m g L -1).这2种方法均为 土壤环境监测规范 (H J/T 166 2004)推荐的等效检测方法.2 结果与分析该湿地底泥中Cu 、Pb 、Zn 含量(指晾干土中的含量,下同)及其竖向变化见图3.从范围上看,湿地表层底泥(埋深浅于0 2m,下同)重金属含量均明显高于当地土壤背景值(Cu 背景=19 1mg kg-1、Pb 背景=22mg kg -1、Zn 背景=69 1m g kg -1)和湿地陆域重金属平均值(Cu 平均=36 8m g kg -1、Pb 平均=39 2mg kg -1、Zn 平均=91 5mg kg -1).根据我国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 1995),该湿地底泥重金属含量满足土壤质量 级标准.(A~E):依次为取样点No.1,No.2,No.3,No.4,No.5.图3 各取样点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沿深度分布图Fig.3 Change of h eavy m etal con tents w ith the d epth of sedimen ts从竖向上看,底泥重金属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Cu 、Pb 含量一般在0 4m 深度附近开始达到或趋近陆域土壤的平均值,埋深大于0 4~0 6m 的底泥中Cu 、Pb 含量更小并趋于稳定.重金属Zn 在底泥中的迁移较Cu 、Pb 更为活泼[12],各取样点底泥中Zn 含量一般在0 6~0 8m 深度达到或趋近陆域土壤的平均值,取样点No 3处底泥Zn 含量在0 8m 深度以下虽然一直略高于其陆域平均值,但其含量起伏不大,并有逐渐变小的趋势.总体来说,该湿地底泥中重金属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小,表层含量最高,在0 4~0 8m 深度达到或趋近陆域土壤的平均值.有的取样点(如N o 1和No 5)表层污泥的重金属含量比下卧底泥(0 2m 深度附近)小,这可能与该处表层底泥受到船只航行或其他人为扰动.沈亦龙等[13]对太湖五里湖581第5期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0 5m深度范围内底泥进行研究发现,由于湖水的流动和上覆水体界面间的交换作用,底泥表层(0~5cm)含量较低,中层(5~20cm)含量高,这一现象与取样点No 1和No 5的测试结果相符.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发展起来的地累积指数(I geo)法被广泛应用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等级的评价[14].H abes等[15]用地累积指数法对约旦W adi A l Arab大坝地区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分级评价,得出了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范围;A nna等[8]用地累积指数法对Po河表层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分级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法,地累积指数法在对湿地底泥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地累积指数公式如下:I geo=log2(C n1.5B n),(1) 其中C n为样品中元素n的质量,m g kg-1;B n为元素n的背景值,mg kg-1;1 5为修正系数.表2为该湿地各取样点底泥中重金属地累积指数(I geo).该指数的分级标准及对应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关系见表3.结果表明,在No 1处,底泥Cu、Zn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0 2m深度范围,Pb含量最大值出现在表层底泥水土接触面处;No 2与No 5点处3种重金属含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表层底泥水土接触面位置;而No 4点处重金属含量最大值都出现在0~0 2m深度范围内,这表明湿地底泥中Cu、Pb、Zn的污染程度不但随着湿地位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且在同一位置也是随着深度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无法简单笼统的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排序也反映了底泥中重金属存在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从竖向上看,0 4~0 6m深度以上各处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中度污染,特别是取样点No 3和取样点No 4处底泥中Cu、Zn为中度 强污染,0 6m以下底泥基本未受重金属的污染或者污染程度很轻.表2 各取样点底泥重金属沿深度方向的地累积指数I geoT able2 Changes in geoaccumulation in dex(I geo)of h eavy m etal w ith the depth of s ediments深度/mN o 1Cu Pb ZnNo 2Cu Pb ZnNo 3Cu Pb ZnNo 4Cu Pb ZnNo 5Cu Pb Zn00 660 661 090 790 240 541 941 062 212 180 680 351 280 811 73 0 21 560 411 300 09-0 010 282 550 581 882 520 972 540 970 130 72 0 41 460 131 000 06-0 260 032 630 101 590 430 570 321 510 161 00 0 6-0 110 240 35-0 25-0 110 05-0 30-1 04-0 48-0 03-0 250 000 15-0 74-0 160 80 17-0 13-0 16-0 12-0 26-0 07-0 18-0 57-0 51-0 09-0 08-0 18-0 04-0 87-0 391 00 13-0 67-0 180 03-0 34-0 13-0 40-1 040 11-0 06-0 48-0 17-0 02-0 69-0 39 1 2---0 06-0 42-0 21-0 65-1 39-0 86----0 02-0 98-0 36 1 4---0 02-0 45-0 20---------1 6---0 09-0 42-0 20---------表3 地累积指数I geo分级标准及对应污染程度[16]T ab le3 Gradin g standard of geoaccumu lation index(I g eo)and corr espondin g pollution degreeI g eo<00~11~22~33~44~5>5级别0123456污染程度无污染无污染 中度污染中度污染中度污染 强污染强污染强污染 极强污染极强污染表4为重金属Cu、Pb、Zn在底泥上覆水、底泥孔隙水和底泥中的含量比较.结果显示,重金属在该湿地弱酸性(pH6 52~6 89)上覆水体中的含量很低,约为其在表层底泥总含量的1/10000或者更低,而从表层底泥离心脱出的孔隙水(pH5 75~6 28)中重金属含量明显高582第36卷陈如海,等:西溪湿地底泥重金属竖向分布规律于上覆水中的含量,一般为上覆水体的10~20倍,但均符合国家地表水二级质量标准.上述测试结果与蒋萏芳等[17]对淀山湖上覆水与底泥孔隙水中重金属含量测试及分析结果类似.另外,在表层底泥中,No 3和No 4点处Cu含量较高,No 3和N o 5点处则Zn含量较高,Pb 在各处底泥表层含量变化较小,而在No 1、No 2、No 33处河水中,重金属Cu、Pb、Zn含量略高于其在No 4和No 5河水中的含量.从相关性看,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与孔隙水中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上覆水中的含量相关性很小.在珠江河道,受感潮影响的河段底泥重金属释放大于非感潮河段释放速度,释放量增加0 32~1 78倍[8],这些说明水体和底泥受扰动程度对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重金属有一定的影响,但还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它还与外部重金属输入的变化、季节性水位变化、水体温度变化等因素有关,今后需要考虑多因素交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以对底泥及水体重金属污染进行更科学的评价.表4 重金属在该湿地底泥和河水中的含量Table4 Heavy metal conten ts in the s ediments an d the u pper w ater b ody测定项目含 量*No 1No 2No 3No 4No 5 Cu0 00310 00410 00380 00280 0024上覆水体Pb0 00100 00120 0010--Zn0 00440 00450 00490 00350 0033Cu0 04650 05120 05330 05920 0601表层底泥脱出的孔隙水Pb0 01420 01370 01450 01390 0132 Zn0 05910 05720 07890 06850 0720Cu45 449 5110 0130 169 5表层底泥Pb52 338 969 052 857 9 Zn220151480132343注:*底泥含量/(mg k g-1),水样含量/(mg L-1);-:未检出项目.上述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该湿地河道中的底泥一方面不断累积河水中的重金属,成为河水中重金属的 汇",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底泥孔隙水与河水中重金属的浓度差不断向河水中进行释放而成为 源",河水及底泥受外界扰动较大时,河水中重金属的含量会因底泥释放量的增加而升高[18].短时间要取得治理修复的效果,疏浚底泥等工程性措施是较好的选择之一.此外,底泥疏浚的费用较高,而且疏浚深度不够甚至会加重水体的污染,所以在底泥疏浚工程中疏浚深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鉴于以上原因,本次测试所得的0 6m深度可作为疏浚的参考依据之一.3 结 论本文利用通长的底泥试样测试得到的重金属Cu、Pb、Zn含量沿竖向变化规律明显:随着埋深增加总体呈降低的趋势,在0 6m深度附近趋于陆域土壤平均值.3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用地累积指数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分级评价:3种重金属在表层底泥中的污染程度随着地点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同一地点不同深度重金属污染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总体来看,埋深浅于0 6m的底泥污染程度较大,以中度污染为主,埋深大于0 6m的底泥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或者为轻度污染.底泥上覆水、底泥孔隙水及底泥中重金属含量的比较表明:表层底泥孔隙水和上覆水之间存在较大的浓度梯度,在适当条件下,底泥中重金属将向上覆水体释放,释放程度与水体净化及底泥的扰动程度有关,但不是影响上覆水中重金属含量高低的唯一因素.考虑到本次调查范围和次数的限制,有必要今后继续对底泥中重金属的释放过程及其影响程度作进一步监测和研究.对作为内污染源的底泥,相比其他措583第5期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施,疏浚应是一种更有效的治理措施,本次测试所得的0 6m深度可作为湿地疏浚参考依据之一,具体疏浚深度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工程勘测进行决定,使该湿地治理工程达到较好的环境、经济效益.References:[1] Razo I,Carrizales L,Castro J,e t al.Arsenic and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soil,water an d sedimen ts in asemi arid climate min ing area in M exico[J].Water,Air,&Soil Pollu tion,2004,152:129 152.[2] Yu R L,Yuan X,Zhao Y H,e t al.H eavy metalpollution in in tertidal sedimen ts from Quanzhou Bay,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8,20:664 669.[3] Lieven B,Ronny B.M etal concentration s in w ater,sedimen t and gudgeon(Gobio gobio)from a pollutiongradient:relation ship w ith fis h condition factor[J].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3,126:9 19.[4] Yi Y J,Wang Z Y,Zhang K,e t al.Sedimen t pollutionan d its effect on fish through food chain in the Yan gtz eRiv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2008,23:338 347.[5] YANG Li yuan,SH EN J i,ZH ANG Zu lu,et al.(杨丽原,沈吉,张祖陆,等).M ultivariate an alys is ofheavy metal and n utrient in s urface s ediments ofNan sihu Lake[J].Chin a Environmental S cience(中国环境科学),2003,23(2):206 209.(in Chinese) [6] ZH OU Xiu yan,LI Yu bin,WANG En dong,e t al.(周秀艳,李宇斌,王恩东,等).Heavy metals pollutionan d relevant ecological ris k evaluation in w etlands ofLiaod ong Gulf area[J].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27(5):60 62.(inChin ese)[7] DAI Xiu li,SUN Cheng(戴秀丽,孙成).Th e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etals distrib ution andpollution in sediment from lake Taihu[J].ShanghaiEnvironmental Science(上海环境科学),2001,20(2):71 74.(in Chinese)[8] Ann a F,Claudio E,Lu igi V.Ass es smen t of th eenvironmental s ignifican ce of heavy m etal pollution insurficial sedim ents of the River Po[J].Chemosphere,2007,68:761 768.[9] Song X Q,Lei H Y,Yu G W,et a l.Evaluation ofheavy m etal pollu tion an d release from s ediment in aheavily pollu ted tidal river[J].Acta ScientiaeCircumstantiae,2008,28(11):2258 2268.[10] Elis abeth R.Soil contamin ation profiles at M arambaian dfill,Braz il[C].5th ICEG EnvironmentalGeotechnics,vol ,2006:1240 1247.[11] M A Yin g jun,W AN Guo jiang(马英军,万国江).S tudy on trace heavy m etal diffu sion at sediment w aterin terface an d its effects on overlyin g lake w ater quality[J].Chinese Journal of En 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科学),1999,20(2):7 11.(in Chinese)[12] Tang X W,Li Z Z,Ch en Y M,et al.Behaviour an dm echanism of Zn( )adsorption on Chinese loes s atdilute slurry concentrations[J].Journal of ChemicalTechn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08,83(5):673 682.[13] S HE N Yi long,H E Pin jing,S HAO Li m ing(沈亦龙,何品晶,邵立明).Characteristics of contam inatedsedim ents in w uli lak e of T ai Lake[J].Resources and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6):584 588.(in Chinese)[14] M uller G.Index of geoaccumulation in sedim ents of theRhin e River[J].GeoJou rnal,1969,2:109 118. [15] H abes G,Nigem Y.Ass es sing M n,Fe,Cu,Zn,an dCd pollution in b ottom sedim ents of W adi Al ArabDam,J ordan[J].Chemosphere,2006,65:2114 2121.[16] Forstner U,Ah lf W,Calman o W.Sedimen t qualityob jectives and criteria development in German y[J].Water Science&T echnology,1993,28(8):307. [17] JIANG Dan fang,ZH ENG Le ping,SUN W ei min(蒋萏芳,郑乐平,孙为民).The distrib utioncharacteristics of heavy m etals in the overlyin g w aterand the pore water of the sedimen ts of Dian shan lake[J].Environmental Chemistry(环境化学),2003,22(4):318 323.(in Ch ines e)[18] M ohapatra S P.Dis tribution of heavy m etals inpolluted creek sedimen t[J].Environmental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1988,10:157 163.584第3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