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
中药学重点归纳

主题
知识点
归纳与说明
中药学基本理论
1. 中药学定义
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
2. 中药来源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3. 中药命名
根据颜色、形态、产地、功效等命名
药物分类
1. 按来源分类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2. 按功效分类
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等
药性理论
1. 四气
寒、热、温、凉,反映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寒热变化
2. 五味
辛(发散、行气)、甘(补益、缓急)、酸(收敛固涩)、苦(泄、燥湿)、咸(软坚散结),反映药物的基本功效
3. 归经
药物对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
4. 升降浮沉
辛、甘,温热药物多升浮;酸、苦、咸,寒凉药物多沉降
配伍禁忌
1. 七情配伍
单行、相须、相使(增强疗效)、相畏、相杀(减轻毒性)、相恶(降低疗效)、相反(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1. 鉴别方法
外观、气味、颜色、理化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2. 质量控制
有效成麻黄、荆芥、白芷等,具有发散解表的功效
2. 清热药
石膏、黄芩、金银花等,具有清热泻火、消肿排脓等功效
3. 补益药
人参、黄芪、当归等,具有补气、补血、滋阴、补阳等功效
中药炮制
2. 用药禁忌
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饮食禁忌等
用药方法
1. 剂量
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确定
2. 煎服方法
解表药、芳香药避免久煎;矿物药、贝壳类药、滋补药大多应久煎;粉末状药物或细小植物种子宜包煎;液体药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药物宜冲服
3. 服药时间
一般中药大多可在饭前或饭后1~2小时服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知识点

1.《神农本草经》为汉代本草代表作,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2.温热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脉、回阳救逆的功效,有伤阴助火之害。
3.寒凉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有伤阳助寒之弊。
4.辛味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
具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
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5.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①泄:通泄如大黄,降泄如苦杏仁、赭石,清泄如黄连、栀子;②燥:燥湿如治寒湿的苍术、厚朴,如治湿热的黄柏、苦参等;③坚阴:泻火存阴如黄柏、知母,坚厚肠胃如黄连。
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6.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
如昆布、芒硝等。
不宜多食,脾虚便溏者慎用。
7相反: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原则上应绝对禁止,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
8相恶:减效,如:人参恶莱菔子。
9.佐药:①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直接治疗次要兼证;② 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③反佐药: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
10.〃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11.党参道地产区:山西。
12.砂仁道地产区:广东。
13.肉桂道地产区:广西14.皮类中药: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
15.茎木类:一般在秋、冬两季采收。
16.采收加工方法为〃发汗”的中药: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秦艽。
17. 〃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18.常用到的超临界流体物质有:三化碳。
19.聚酰胺吸附色谱法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20.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原理:大孔吸附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和分子筛的性能。
2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推断化合物的共轭体系、骨架类型。
22.红外光谱(IR):提供官能团信息。
23.山豆根的指标性成份:苦参碱(吡啶类生物碱的双稠哌啶类)、氧化苦参碱(吡啶类生物碱的双稠哌啶类)。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半夏)萎(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浙贝母、川贝母)蔹(白蔹)及(白及)攻乌(乌头:川乌、附子、草乌)。
藻(海藻)戟(京大戟)芫(芫花)遂(甘遂)俱战草(甘草),诸参(人参、丹参、玄参、苦参、南沙参)辛(细辛)芍(白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嗽、水肿兼表。
(一)长于发汗的辛温解表药
麻黄P33 香薷P37 桂枝P34 紫苏P34 生姜P35
麻辣(汗、哈)+黄尿(水)香(表)蠕(胃)以沫(水)肉桂+5个枝条淤紫(寒)+苏醒、苏籽声音(肺)+姜汤、姜汁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通
胸阳,温中散寒,通阳利水发表散寒(叶),行气宽中
(梗),安胎,解鱼蟹毒
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
平喘(肺气不宣之咳喘)和中化湿
【麻黄配桂枝】治风寒表实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故既走表,又走里。
治风寒感风寒感冒无汗,或脾胃气滞善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呕。
重点-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1-7章)

共性
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
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清热解毒
作用特点 疏散风热之力较强
个性
清心火解毒力强,又善于消痈散结,为“疮 家圣药”之称 长于凉血消斑
长于解毒利咽散结 长于清肝泻火,息风定惊
尤善治乳痈肿痛,为治乳痈要药 功专解毒,善疗疔疮
清泻肝火
凉血消斑,燥湿
既清气分热,又清血分热
为治梅毒要药
国百科全书。
6、《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 921 种,新增药物 716 种,对《本草纲目》作了重
要订正和补充;是清代代表性本草著作。
7、《滇南本草》,明代,兰茂,为我国内容最丰富、现存较完整的地方性本草著作。
书名
年代
作者
载药
新增药 物
主要内容价值
《神农本草经》 东汉末年 —
365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 著
374 种 716 种
16 世纪中国百科全书
我国内容最丰富、现存较完整 的地方性本草著作
第 2 章 中药的性能 1、四气: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2、五味:中药所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作用。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3、辛: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易耗气伤阴。
苍耳子 辛夷
发散风寒,通 有毒 鼻窍,主治鼻 尤为治鼻渊要药 渊
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偏寒性,发散风热)
小结:
发散风热药
共性
个性 作用特点
薄荷
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力较其他发散 风热药强
其他功效 清利头目 舒肝行气
牛蒡子 蝉蜕
疏散风热、利 咽透疹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一章解表药第一节辛温解表药NO. 品名功效1 麻黄发汗,平喘,利水。
2 桂枝助阳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利水,温通胸阳,温中散寒。
3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4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5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6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7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8 藁本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9 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10 白芷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止痒。
11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12 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13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4 西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
第二节辛凉解表药1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2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3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4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5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6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7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8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9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10 淡豆豉解表,除烦。
11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12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小结:1.解表药中有疏肝作用的:薄荷、柴胡。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1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2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3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4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排脓。
5 夏枯草清肝火,散郁结,降血压。
6 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呕,排脓,利尿。
7 竹叶清热除烦,生津止渴,利尿通淋。
8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
9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0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11 青葙子明目退翳,除虚热12 密蒙花明目退翳,平肝阳第二节清热燥湿药1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7 8 9
柴胡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升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蔓荆子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少阳病寒热往来。半表半里之热皆可清退。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 善治阳明头痛(同白芷)。 治头面部诸痛。治偏正头痛要药。 / 发汗力强,体虚多汗慎服
3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黄柏配苍术: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 下焦湿热证有效。(二妙丸) 清热燥湿解毒宜生用,清相火退虚热宜盐水炒用,止血宜炒碳 。 既善清下焦湿热,又善泻肝胆实火,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 药。 /
4 5
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火。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1
青蒿 退虚热,凉血,解暑,截疟。
2
地骨皮 退虚热,凉血止血,清肺火,生津。
3
白薇 退虚热,凉血清热,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1
素有“将军”之称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 大黄 大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退黄。 大黄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积便秘。 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 番泻叶 泻热通便,消食健胃。 润下药 为治肠燥便秘之要药。 主治病症: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治肠燥便秘,兼气滞者尤佳;治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兼二便 不利者最宜。 乳痈 / 水肿胀满,缓下1.5-3g,攻下5-10g,开水泡。
功效
配伍及其它 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 佳。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主治 湿热泻痢初起。 治项背强痛之要药。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电子版本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学归纳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肿排脓,止痒
(四)长于祛风的解表药
荆芥P35
防风P35
荆芥穗
通风良好、防孩子哭闹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炒炭止血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不易久煎,炒炭止血。长于散风,为散风
11用药(披头散发,荆芥穗也)
长于胜湿,“风药之润剂”,为治风通
匿用药
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血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第—节 辛凉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热药,主治外感风热表证,兼治风热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泪等。
(一)能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的药物
薄荷P38
牛蒡子P38
清凉油、绿箭口香糖、凉肝
牛膀子有(毒)伤,疼痛、膏药
疏散风热,利咽,透疹
清利头目,疏肝(清凉疏肝,治肝郁气滞胸闷肋胀)
宣肺,解毒,消肿疗疮
发汗力强,无汗者多用,故体虚多汗不宜使用,不宜久煎
桂枝P34
紫苏P34
生姜P35
麻辣(汗、哈)+黄尿(水)
香(表)蠕(胃)以沫(水)
肉桂+5个枝条
淤紫(寒)+苏醒、苏籽
声音(肺)+姜汤、姜汁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通 胸阳,温中散寒,通阳利水
发表散寒(叶),行气宽中
(梗),安胎,解鱼蟹毒
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 呕
平喘(肺气不宣之咳喘)
除湿,止痒
温肺止咳(治寒饮伏肺要药)
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有小毒,(上、下、内、夕卜,球状物)
有小毒,善治少阴头痛。反藜芦。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饮伏肺之 要药。
善治阳明头痛,|棱骨痛
包煎,治鼻渊头痛与风寒头痛鼻塞要药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
散风解表,通窍止痛,燥湿止带,J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 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 石脂便相欺。•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 辛温解表药 又称发散风寒药,主能发散风寒,发汗力强,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兼治风寒湿痹、咳嗽、水肿兼表。
(一)长于发汗的辛温解表药
麻黄P33
香薷P37
葛根+升麻一透疹升麻+柴胡(不能透疹)---升阳以举陷
解肌(项背),生津止渴(粉葛),升阳止泻(胃)
清热解毒
疏肝解郁(柴胡舒肝丸)
【葛根配黄苓、黄连】治湿热泻痢初起。
【柴胡配黄苓】治少阳寒热往来效佳(柴火点与未点)
发表解肌,解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和中化湿
【麻黄配桂枝】治风寒表实 无汗。
【麻黄配杏仁】治咳喘气逆 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
【麻黄配石膏】治肺热咳喘 效佳。
治阴寒闭暑及风水水肿最宜,故 素有“夏月麻黄”之称。
既走表,又走里。治风寒感 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 皆宜。
【桂枝配白芍】 治风寒表虚 有汗每用。
风寒感冒无汗,或脾胃气滞 腹胀。
不易久煎
藁本P37
苍耳子P38
通风良好、怕孩子哭闹(毛巾包着)
枪击太阳穴(上)、活(络)血
高山之巅、风大寒冷
小毒、刺状物(通鼻窍,止痒)
祛风解表,祛风胜(除)湿,止痛
解痉
通鼻窍,止痒
“风药之润剂”为治风通用药
善治太阳头痛,上半身风湿痹痛,特 别是肩背肢节痛
长于发散太阳经风寒湿,治颠顶头痛
善治外感头痛鼻塞,鼻渊(上、下、 内、外,球状物)
善温中止呕,治胃寒呕吐-“呕 家圣药”
解鱼蟹、半夏及天南星毒。
风寒感冒轻症多用。
发汗,平喘,利水
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助阳解表,温通经脉,温通T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
发汗解表,温肺止咳,温中止呕「
胸阳,温中散寒,通阳利水
解鱼蟹毒
(二)能祛风散寒、祛风胜(除)湿、止痛的药物
防风P35
羌活P36
(四)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蔓荆子P41
薄荷P38
淡豆豉P41
弥漫荆棘、面膜(漫,抹也)
清凉油、绿箭口香糖、凉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解表,除烦
祛风止痛
利咽,透疹,疏肝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解表,除烦|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性味多甘寒或苦寒,功主清泻实热郁火,主治外感热病气分高热症,以及肺热、心火、胃火、肝火、等脏腑火热证。
外散风热,内解热毒 (较重),上宣肺气(肺热咳嗽咳痰不畅),下利二便(牛 叫、撒尿)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J
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J
(二)能疏散风热、明目的药物
桑叶P39
菊花P40
蝉蜕P39
清肺糖浆、冰冰凉
菊花茶
[蜕皮、透亮、动物类
疏散风热,明目
清肺润燥(肺),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肝)
透疹止痒、息风止痉
润肺止咳宜蜜炙。
【桑叶配菊花】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 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桑叶配黑芝麻】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效佳,兼 肠燥便秘者尤佳。
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 之虚视物昏花效佳。
长于祛风解痉与明目开音(知了声)。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发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散风寒,通鼻窍,除湿止痛,止痒
(三)能祛风散寒、止痛、通鼻窍的药物
苍耳子P38
细辛P36
白芷P37
辛夷P38
小毒、刺状物(通鼻窍,止痒)
小毒、辛辣的细铁丝
4.卫生巾、脑门贴纸(疮、疹)、
毛茸茸的毛笔头
散风寒,通鼻窍,止痛
散风寒,通鼻窍
十八反歌诀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半夏)萎(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浙贝母、川贝母)蔹(白蔹)及(白及)攻乌(乌头:川乌、附子、草
乌)。藻(海藻)戟(京大戟)芫(芫花)遂(甘遂)俱战草(甘草),诸参(人参、丹参、玄参、苦参、南沙参)辛(细辛)芍(白芍)叛藜芦。
十九畏药歌诀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一)长于除烦、止渴的清热泻火药:(石膏、天花粉)知母(芦根、淡竹叶)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石膏P44
知母P45
天花粉P45
芦根P47
淡竹叶P47
栀子P46
夏枯草P46
决明子P47
石头、打石膏
知冷知热
白面儿、膏药
三通
竹叶茶
【蝉蜕配胖大海】宣肺疗哑善治热风或肺热之咽痛 喑哑。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三)能解表退热、升阳的药物
葛根P40
升麻P41
柴胡P40
项背、嘴、屁股+石膏浴(胃)
麻疹、升陷、毒的发麻
柴火、柴胡舒肝丸
解表退热,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