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系统要求规范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规范

1 概述

软件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自身存在错误和缺陷引起的安全漏洞,二是来自外部的攻击。良好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可以很好地减少软件自身缺陷,并有效抵抗外部的攻击。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所应遵守的各种安全规范,将在不同阶段中所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规定,以提高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

2 可行性计划

可行性计划是对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体定义和描述,包括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需求3个方面研究并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可供使用的资源(如硬件、软件、人力等)成本,可取得的效益和开发进度作出估计,制订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

2.1 阶段性成果

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

如下4个方面:

1、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需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运用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地预测未来前景。

4、论证严密

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作宏观的分析,又要作微观的分析。

3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对开发什么样的软件的一个系统的分析与设想,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工作是完成需求对业务的表达,这体现在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包括业务流程,子系统划分,状态图,数据流图等,最终通过用户用例完成业务分析测试。

需求分析阶段最大的隐患即需求未能准确地描述表达对用户需求的真正正确理解,因此,需求分析阶段的安全工作,应主要在对用户需求真正准确的理解上。

需求分析阶段需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约束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

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借助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逻辑模型,解决目标系统“做什么”的问题。

需求分析阶段需形成的文档包括《需求分析说明书》、《业务分析测试报告》、《用户使用手册初稿》。需求分析可分为需求提出、需求描述及需求评审三个阶段。

3.1 需求提出

需求主要集中于描述系统目的。开发人员和用户确定一个问题领域,并定义一个描述该问题的系统,形成系统规格说明。

3.2 需求描述

在需求分析阶段分析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鉴别、综合和建模,清除用户需求的模糊性、歧义性和不一致性,分析系统的数据要求,为原始问题及目标软件建立逻辑模型。

分析人员应发现并提出哪些要求是由于用户的片面性或短期行为所导致的不合理要求,哪些是用户尚未提出但具有真正价值的潜在需求。

3.3 需求评审

在需求评审阶段,分析人员要在用户和软件设计人员的配合下对自己生成的需求规格说明和初步的用户手册进行复核,以确保软件需求的完整、准确、清晰、具体,并使用户和软件设计人员对需求规格说明和初步的用户手册的理解达成一致。一旦发现遗漏或模糊点,必须尽快更正,再行检查。

需求评审内容需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需求分析进度日程实施计划

进行需求分析时,应注意一切信息与需求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要避免分析员的主观想象,并将分析进度提交给用户,以确保需求分析过程及时与用户沟通交流,让用户进行检查与评价,从而达到需求分析的准确性。

2、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

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它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

3、需求评审的目的

通过需求分析,逐步细化对软件的要求,描述软件要处理的数据域,并给软件开发提供一种可转化为数据设计、结构设计和过程设计的数据和功能表示。在软件开发完成后,制定的需求分析说明书还要为评价软件质量提供依据。

3.4 需求分析的基本原则:

1、开发安全需求分析计划应由项目开发单位、信息化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商议决定。

2、应用系统安全需求应能够达到业务所期望的安全水平。

3、所有关于应用系统的业务更新或改进原则上都必须基于业务需求,并有业务事件支持。

4业务需求是系统更新和改动的基础,因此必须清晰明确地定义业务的需求,禁止在业务需求未经业务部门和主要负责人员认可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开发工作。

5、系统的每一次更新或改进都必须重新对安全需求进行定义、分析和测试评估,以保证不会对业务造成影响。

6、系统设计前,需建立开发安全需求分析报告,并通过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

7、应用系统开发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上的要求,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

4 设计

软件设计通常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两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将软件分解成模块是指能实现某个功能的数据和程序说明、可执行程序的程序单元。概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其主要目标就是给出软件的模块结构,用软件结构图表示。详细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模块的程序流程、算法和数据结构,以及设计数据库。

系统的设计需达到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一看就能从各个方面都对系统的作用,功能,实现方面有一个大概了解,并为以后的各类详细设计文档提供一个指引和方向。

设计析阶段需形成的文档包括《概要设计说明书》、《详细设计说明书》。

设计阶段的主要安全工作包括:

4.1 功能划分

设计阶段的功能划分不合理,难以发现,且不好处理。因此功能模块设计需详细描述系统有那些主要功能,这些功能应该用何种技术,大致是如何实现的,以便发现问题。

4.2 模块协作

描述模块间如何协同运作的,以便发现问题。

4.3 系统定级

安全设计描述系统应该具有的安全级别,以及达到此安全等级的所采用的技术。

4.4 隐通道

本来受安全策略限制不能进行通信的实体,利用可执行的操作的副作用而实现通信。

4.5 认证不充分

只有分配有足够权限访问的操作进程才可以访问和操作相应的进程,攻击者同城会采取一些攻击获权限而执行一些非法操作,使得系统不可靠。在设计中,需加强访问孔子,确保操作都经过相应的授权认证允许。

4.6 缓冲区溢出

缓冲区是分配的一段大小确定的内存空间,是内存中用来存放数据的地方。发生缓冲区溢出时,会覆盖相邻内存块,从而引发程序安全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就需做好缓冲区溢出防范工作。

4.7 并发控制策略

并发作为一种提高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其机制本身容易引起以下问题

(1)竞争

(2)活锁

(3)死锁

设计阶段需考虑到并发带来的上述问题,并做处理。

4.8 TOCTTOU错误

是一种利用公用可写文件,攻击者可以创建同名连接到其访问的文件,来达到非法访问的目的。因

此,系统设计时,需有相应的防护策略。

4.9 数据库重要信息的保护

数据库中的重要信息需加密存储,并有相应的防控措施。

4.10 配置管理:

对管理界面进行未经授权的访问、具有更新配置数据的能力以及对用户帐户和帐户配置文件进行未

经授权的访问。

4.11 身份验证

口令长度不低于8位;口令至少需数字和字符串组合;口令需加密存储;口令验证通信信道需加密,以保护身份验证;使用强密码,支持密码有效期和帐户禁用。

4.12 访问控制

任何用户如果希望访问应用系统中的某一部分,则必须通过唯一的认证授权方式。

4.13 授权

使用最少超级管理帐户,每个系统不得多于2个;不得采用集中授权,凡是授权,均进行单独授权(初始化授权可批量,但初始化权限分配必须经过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限制用户访问最小权限资源。

4.14 收权

用户离职或其它原因不需再访问系统,需要及时有关系统的权限

4.15 敏感数据

对网络上传输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确保通信通道的安全;对敏感数据存储提供强访问控制。

4.16 Cookie管理

不要在cookie 中永久性存储敏感数据;不要使用 HTTP-GET 协议传递敏感数据;不要通过 HTTP 连接传递身份验证 cookie。在授权 cookie 内设置安全的 cookie 属性,以便指示浏览器只通过 HTTPS 连接向服务器传回 cookie。

4.17 远程维护管理

在管理界面上使用身份验证后授权;远程管理时要确保通信通道的安全。

4.18 会话管理

限制会话时常,具体时长由业务系统决定,闲置会话原则上不超过15分钟。保护会话状态,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4.19 加密

考虑到集团公司会代表国家荣誉,加密算法,需采用我国的算法或我国改造的算法。SM1-SM9算法,SSF33算法,祖冲之对称秘钥算法等,密钥最低不得低于32位。

定期回收管理密钥。

4.20 异常管理

设计好异常处理机制。

4.21 审核和记录

在所有应用中审核和记录活动,确保日志文件访问的安全,定期备份日志文件。

4.22

5.1.12后门预防控制

系统须有机制,防止恶意攻击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系统资源访问和控制。

4.23 安全设计评审

应用系统设计方案需要由信息化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安全评审。

4.24 确保日志管理机制健全

建立可根据情况自由设置的日志管理机制,日志记录的范围和详细程度可以根据需求自行定制,且可以实现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进行日志的定制和记录。保留所有与系统开发相关的程序库的更新审核记录。

日志信息不可删除和修改,日志信息需是自动记录,不允许存在手工参与情况。

4.25 审计安全规范

(1)应包括每个用户的安全审计功能,对应用系统的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2)应保证无法单独中断审计进程,审计记录无法删除、修改或覆盖。

(3)审计内容应包含事件主要信息:日期、时间、操作人、类型、事件信息和结果等。

(4)应提供审计记录数据统计、查询。

4.26 数据及通信有效性管理规范

(1)应提供校验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的数据完整性。

(2)应具有在请求的情况下为数据原发者或接收者提供数据原发和接收数据的功能。

(3)提供有效性验证功能,保证人机接口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数据格式或长度符合系统设定要求。(4)提供自动保护功能,当故障发生时自动保护当前状态,保证系统能够恢复。

(5)当应用系统的通信双方中的一方在一段时间内未作任何响应,另一方应能够自动结束会话。(6)应能够对系统的最大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7)应能够对单个帐户的多重并发会话进行限制。

(8)应能够对一个时间段内可能的并发会话连接数进行限制。

(9)应能够对一个访问帐户或一个请求进程占用的资源分配最大限额和最小限额。

(10)、应能够对系统服务水平降低到预先规定的最小值进行检测和报警。

(11)应提供服务优先级设定功能,并在安装后根据安全策略设定访问帐户或请求进程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分配系统资源。

5 编码

软件编码是指把软件设计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程序,即写成以某一程序设计语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单”。

5.1 编码阶段的主要工作:

1、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质量要求,充分了解开发语言、工具的特性和风格,选取合适的编程语言。

2、编码。

3、提供源程序清单。

5.2 编码阶段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包括:

1、内存安全的实现

编程过程中内存数据出现的常见安全问题,如缓冲区溢出、整数溢出、字符串格式化等。

2、线程/进程安全

如线程同步、线程死锁等

3、科学地处理异常

异常是程序设计中必须处理的,主要解决怎样处理异常能够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4、输入输出的安全保障

如对输入的合法性检测。

5、权限控制的处理

系统中涉及授权和限制访问,需要有完善的权限控制机制。

6、数据的保护

数据篡改和抵赖的防护和检验

除了加密解密外,还需要对对信息来源的鉴别、对信息的完整和不可否认等功能进行保障。

7、代码的优化处理

所有的程序,都需经过代码优化,代码性能的好坏有时候不仅关系到系统的运行效率,也关系到系统的安全。

8、Web编程安全。

Web编程中安全问题多种多样,但至少应有应付跨站脚本、SQL注入、Web认证攻击、URL操作攻击等安全问题。

9、参数变量处理

如果需要设置变量,不能使用缺失的默认值,如需设置PATH为一个已知的值,而不能使用启动时的缺省值。

10、SQL规范

(1)系统须有完善的防止sql注入处理机制。

(2)SQL 语句的参数应以变量形式传入。

11、页面请求处理应校验参数的长度

WEB 服务器在接受页面请求时,应校验参数的最大长度,截断超出最大长度的范围。

12、登录失败信息错误提示

WEB 服务器在接受用户登录请求时,不应区分登录失败的提示信息(如:用户名不存在、密码错误、密码已过期等),应采用统一的失败提示信息(如:错误的用户名或密码)。

13、错误提示信息规范

所有对用户显示的错误信息都不应暴露任何关于系统、网络或应用程序的敏感信息。如果需要的话,应使用包含编号的一般的错误信息,这种信息只有开发者或支持小组才能理解。

14、开源软件管理

(1)开源的产品、平台及实现的功能应符合项目的需求。

(2)开源License需适用于产品,若无License或License不友好的,需进行开源产品使用的风险评估。

(3)开源软件的代码需整洁、注释完善。

(4)选取的开源产品的文档说明需齐全。

15、开发版本管理

(1)在应用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配置及版本管理工具管理开发过程中的权限控制、源代码和相关文档的版本控制、变更管理。

(2)保证开发、测试、正式运营环境的隔离,控制开发代码的安全传输。

(3)不能使用正式运营环境的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如必须使用,需要进行数据处理。

(4)应用系统软件版本审批。对应用系统的版本的升级,应确认当前的版本为最新的版本,旧的版本应进行归档,不得随意丢弃或删除。

16、应用系统版本升级计划

(1)制定相关的升级计划,确保将系统升级对业务的影响降至最低。

(2)应用系统软件版本升级后需进行测试,确认系统的各种安全特性。

(3)应使用软件加锁技术防止不同版本相互覆盖的情况。

(4)当版本变更时应在更新的版本中记录变更的详细描述。

(5)应提供版本的合并功能。

(6)版本的更改应只允许指定的人员进行操作。

(7)应记录所有的版本变更的日志,其中包括更改日期、更改前版本号、更改后版本号、更改人、审批人等信息。

17、开发日志管规范

(1)系统开发中的相关日志文件应根据开发周期定期审核。

(2)开发人员权限定期(3个月)审核一次。

18、外包的管理规范

应对外包开发进行管理,保证软件代码的准确性、控制恶意代码、逻辑炸弹等,可以采用代码抽查、签署合同等模式来实现。

19、开发环境安全管理规范

(1)软件开发环境由开发服务器、开发用户终端、网络控制域与端口、其他配套输入输出和存储设备构成;

(2)软件开发环境应与正式运营环境在物理上隔离;

(3)软件开发环境与测试环境在逻辑上分开;

(4)规定软件开发环境的配置标准和实际配置维护日志;

(5)软件开发环境避免无关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安装复制,防止有害代码植入和传播;

20、其它

(1)应从正规的软件供应商那里购买相关的软件或程序或中间件。

(2)应检验和验证源程序和源代码。

(3)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应进行评估,如一些行业的标准认证评估。

(4)在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后,应严格管理源代码的访问、升级和修改。

(5)应使用有资质的开发人员操作密钥系统。

(6)不得随便安装别人给的软件,特别是不得随便打开电子邮件中的附件,一些可执行文件必须先进行病毒及恶意代码的扫描。

6 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以较小的代价发现尽可能多的错误,软件测试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出色的测试用例(测试数据与功能和预期的输出结果组成了测试用例)。

普通的功能测试的主要目的是:

(1)确保软件不会去完成没有预先设计的功能

(2)确保软件能够完成预先设计的功能

安全测试的主要目的是:要抢在攻击者之前尽可能多地找到软件中的漏洞。以减少软件遭到攻击的可能性。

安全性测试至少至少应考虑的问题:

6.1 用户认证安全的测试要考虑问题

(1)明确区分系统中不同用户权限

(2)系统中会不会出现用户冲突

(3)系统会不会因用户的权限的改变造成混乱

(4)用户登陆密码是否是可见、可复制

(5)是否可以通过绝对途径登陆系统(拷贝用户登陆后的链接直接进入系统)

(6)用户推出系统后是否删除了所有鉴权标记,是否可以使用后退键而不通过输入口令进入系统

6.2 数据库安全考虑问题

(1)系统重要数据是否机密

(2)系统数据的完整性

(3)系统数据可管理性

(4)系统数据的独立性

(5)系统数据可备份和恢复能力

6.3 安全测试的内容案例和参考方法

1、输入验证测试,包括如下方面

(1)数据类型(字符串,整型,实数,等)

(2)允许的字符集的最小和最大的长度

(3)是否允许空输入

(4)参数是否是必须的

(5)重复是否允许

(6)数值范围

(7)特定的值(枚举型)

(8)特定的模式(正则表达式)

2、问题访问控制测试

主要用于需要验证用户身份以及权限的页面,复制该页面的url地址,关闭该页面以后,查看是否可以直接进入该复制好的地址

从一个页面链到另一个页面的间隙可以看到URL地址或直接输入该地址,可以看到自己没有权限的页面信息

3、会话管理测试

系统的某些功能不允许用户浏览,如果必须要一个用户列表,并对列表中和未有在列表中的用户进行权限测试。

4、跨站脚本(XSS)测试

攻击者使用跨站脚本来发送恶意代码给没有发觉的用户,窃取他机器上的任意资料。

测试参考方法:

HTML标签:<…>…;

转义参考字符:&(&);<(<);>(>); (空格)。

脚本参考语言:特殊字符、最小和最大的长度、是否允许空输入。

5、缓冲区溢出测试

用户使用缓冲区溢出来破坏web应用程序的栈,通过发送特别编写的代码到web程序中,攻击者可以让web应用程序来执行任意代码。

6、注入式漏洞测试

例:一个验证用户登陆的页面,如果使用的sql语句为: Select*from table A where username =’’+username+’’and password=’+ password +’。

Sql 输入‘or 1=1 就可以不输入任何password进行攻击。

7、不恰当的异常处理

程序在抛出异常的时候给出了比较详细的内部错误信息,暴露了不应该显示的执行细节,网站存在潜在漏洞。

8、不安全的存储,没有加密关键数据测试

例:view-source:http地址可以查看源代码

在页面输入密码,页面显示的是*****,右键,查看源文件就可以看见刚才输入的密码。

9、拒绝服务测试

攻击者可以从一个主机产生足够多的流量来耗尽狠多应用程序,最终使程序陷入瘫痪。

10、不安全的配置管理测试

Config中的链接字符串以及用户信息,邮件,数据存储信息都需要加以保护。

至少应配置所有的安全机制,关掉所有不使用的服务,设置角色权限帐号,使用日志和警报。

11、漏洞测试

负责安全测试工作的人员应通过工具或人工方式,对软件执行漏洞识别测试,尽可能识别软件漏洞、后门等隐患,常见的隐患包括堆SQL注入漏洞、跨站脚本漏洞、缓冲区溢出漏洞、拒绝服务漏洞等。负责安全测试工作的人员应对软件执行渗透测试,确定所识别漏洞被利用的难度及造成的后果。

12、测试用例保护

对于涉及公司及员工敏感数据或隐私数据的测试用例,测试人员应采取插入冗余数据和访问授权等保护措施,测试结束后,测试人员应及时删除这些测试数据。

13、测试过程中的安全

测试数据应选择、保护和控制;应避免使用包含涉密信息的运行数据库用于测试。如果测试使用了涉密信息,那么在使用之前应去除或修改所有的敏感细节和内容。

在应用系统测试中,使用正式运行系统数据进行测试应由数据所有人授权,使用敏感的正式运行数据测试应进行变形处理。

6.4 安全测试人员要求

1、安全测试工作既可由项目组成员、技术管理部人员执行,还可由第三方测评机构执行。

2、测试人员需具备相应的软件测试资质。

3、针对安全需求的跟踪,制定单独的测试计划

4、安全性测试宜结合专门的源代码安全测试工具和应用测试工具。

6.5 漏洞响应和产品的维护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即使在设计、代码编写和测试过程中考虑了安全因素。最终的软件产品仍可能存在漏洞。

漏洞一般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被发现,此时应迅速确认、响应、修复漏洞。

漏洞响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发现漏洞通知厂商。首先由用户报告给实施方,实施方进行确认,如果确认是一个漏洞,实施方向报者确认已经收到漏洞报告。

(2)确认漏洞和风险评估。实施方进行讨论,为漏洞定一个威胁等级。

(3)修复漏洞。实施方制定解决方案,并确定响应工作的时间表。开始修复漏洞,修复完成。

(4)重新进行严格的测试。

6.6 测试报告规范

1、测试报告需对测试计划做完整准确的反映。

2、软件测试报告应该包括所有安全测试的内容和评价结论。

7 系统培训及上线阶段安全规范

7.1 培训的基本要求

1、根据项目需要,应针对最终用户和系统管理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包括安全培训。

2、如果涉及到多单位培训,需注意有关企业信息的保密,不得使用正式运营中的数据做培训。

3、试运行期间系统发生的问题未处理完不得进行系统验收。

4、应用系统上线后,需设置专门机构,维护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7.2 新系统的培训

对所有的用户和技术人员提供关于新系统功能和操作方面的培训。必须保证所有的技术和业务用户接受足够的关于新系统或者系统改进的培训。

7.3 应用系统验收和上线安全要求

1、应用系统验收前,需要提供完整的系统安全需求分析、设计、开发和测试文档,并提供信息化主管部门认可的系统运行安全报告和数据安全测试报告;

2、应用系统上线前,进行系统安全检查和应用安全检查,发现问题进行处理,完成安全整改;

3、对有等级保护要求的应用系统,需要通过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对已经完成等级保护建设的信息系统定期进行等级测评,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符合相应等级的安全要求。并在应用系统上线后,定期进行等级测评。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网络安全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为了保护信息系统网络的安全,维护用户个人信息的隐私,各行业纷纷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本文将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角度,对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进行全面论述。 一、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电信设备及网络进行保护和管理的一系列措施,以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包括:保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用性原则、可控性原则等。 保密性原则要求对用户的敏感信息进行严格的保护,防止信息泄露和非法使用。完整性原则要求保证信息不被篡改、损坏或丢失,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可用性原则要求系统可以稳定运行,及时为用户提供服务。可控性原则要求建立合理的权限管理机制,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二、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1. 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的管理工作需要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因此,各行 业应加强安全意识培养和教育工作。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演练和 考核,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2. 风险评估与漏洞修复 建立定期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对系统和网络进行全面检测和 评估,及时修复系统中的漏洞和安全风险,防止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 的侵入。 3.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合理设置用户访问权限及系统操作权限,严格控制用户访问范围和 操作权限。采用多层次的权限控制机制,确保数据和系统资源的安全。 4. 数据备份与恢复 确保重要数据的及时备份,并定期测试数据恢复功能,以应对各种 意外情况和灾难事件。 5. 安全审计与监控 建立安全审计和监控机制,定期对系统日志进行检查和分析,发现 异常行为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6. 病毒防护与入侵检测 建立完善的病毒防护和入侵检测机制,安装更新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进行定期的病毒扫描和入侵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威胁。 7. 加密与认证

信息系统开发规范

信息系统开发规范 信息系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制定规范和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就信息系统开发中的规范、标准和流程进行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的要求和流程,以提高开发质量和效率。 1.需求分析与规划 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进行需求分析与规划。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项目的目标和范围,以及用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还需要制定项目计划,包括时间表、资源分配和沟通渠道等。此外,还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2.架构设计与技术选型 在需求分析与规划阶段确定需求后,需要进行系统的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架构设计是根据需求和目标,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技术选型则是选择适合项目需求的开发技术和工具。在进行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时,需要考虑系统的可维护性、扩展性和性能等方面,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编码规范与代码质量管理 编码规范和代码质量管理是保证系统代码质量的重要手段。编码规范可以统一团队的编码风格,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常见的编码错误和安全漏洞。代码质量管理则包括使用静态

代码分析工具进行代码审查,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以确保代码 的质量和稳定性。 4.数据管理和安全保护 数据管理和安全保护是信息系统开发不可忽视的方面。数据管理包 括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安全保 护则包括用户身份验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和防止攻击等措施,以 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5.用户体验与界面设计 用户体验和界面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用户 体验可以提高用户的满意度,增加系统的使用率。界面设计要符合用 户习惯和界面设计原则,保证界面的简洁、直观和易用性。 6.测试与部署 测试和部署是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测试可以确保系统的功能 和性能符合需求和设计。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等。部署是将开发完成的系统部署到生产环境中,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在信息系统开发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规范和标准,如项目管理规范、文档管理规范、维护和支持规范等。这些规范和标准在不同的行业和 组织中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效率。 总结

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管理规定

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制度目标:为了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整体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水平,保证网络通信畅通和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在安全体系框架下,本制度旨在提高IT项目信息安全建设质量,加强IT项目建设安全管理工作。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TCP/IP网络IT建设项目,主要用于IT项目立项过程中方案设计、规划的安全要求参考。 第三条使用人员及角色职责:本制度适用于全体人员。 第二章应用系统的安全要求 第四条为了规避应用系统中的用户数据丢失、修改和误用,应用系统应设计有适当的控制措施、审计跟踪记录或活动日志。 第五条针对用以处理敏感、脆弱或关键资产的系统,或者对此类资产有影响的系统,还应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安全要求,并采取额外的控制措施。 第六条为了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在开发过程中对输入到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检查,以确保其正确性及适用性,避免无效数据对系统造成危害。 第七条对输入数据的验证一般通过应用系统本身来实现,并应在系统开发中实现输入数据验证功能。

第八条系统应采取有效的验证检查措施来检测故意破坏数据的行为,并在应用系统设计时引入数据处理控制,尽可能地减小破坏数据完整性的几率。可以采用的控制措施如下: (一)应用系统不应在程序或进程中固化帐户和口令; (二)系统应具备对口令猜测的防范机制和监控手段; (三)避免应用程序以错误的顺序运行,或者防止出现故障时后续程序以不正常的流程运行; (四)采用正确的故障恢复程序,确保正确处理数据; (五)采取会话控制或批次控制,确保更新前后数据文件的一致性; (六)检查执行操作前后对象的差额是否正常; (七)严格验证系统生成的数据; (八)检查文件与记录是否被篡改。例如通过计算哈希值(HASH)进行对比。 第九条应用系统的输出数据应当被验证,以确保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合理性。 第十条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前,需要对其数据库系统、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进行安全加固,并在主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上线运营。 第三章系统文件的安全 第十一条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操作系统遭受破坏的风险,应考虑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系统要求规范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规范 1 概述 软件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自身存在错误和缺陷引起的安全漏洞,二是来自外部的攻击。良好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可以很好地减少软件自身缺陷,并有效抵抗外部的攻击。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所应遵守的各种安全规范,将在不同阶段中所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规定,以提高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 2 可行性计划 可行性计划是对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体定义和描述,包括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需求3个方面研究并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可供使用的资源(如硬件、软件、人力等)成本,可取得的效益和开发进度作出估计,制订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 2.1 阶段性成果 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 如下4个方面: 1、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需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运用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地预测未来前景。 4、论证严密 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作宏观的分析,又要作微观的分析。 3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对开发什么样的软件的一个系统的分析与设想,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发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工作是完成需求对业务的表达,这体现在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包括业务流程,子系统划分,状态图,数据流图等,最终通过用户用例完成业务分析测试。 需求分析阶段最大的隐患即需求未能准确地描述表达对用户需求的真正正确理解,因此,需求分析阶段的安全工作,应主要在对用户需求真正准确的理解上。 需求分析阶段需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约束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

应用系统安全规范制定建议

应用系统安全规范制定建议 应用系统安全是当前众多大型企业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这块有好多工作要做,现状是现在很多做安全的人,不怎么太做开发,做开发的人懂安全的人又少之又少,这里我从应用系统安全,提出几点自己的建议,当然不足之处还请大家讨论和指正。 1 应用系统安全类别划分 具体划分准则,需要根据自己单位实际规模和业务特征去定位,我这里把具体的分类细则隐去了,有兴趣的可以讨论. 2.1 网络安全性 2.1.1 网络接入控制 未经批准严禁通过电话线、各类专线接到外网;如确有需求,必须申请备案后先进行与内网完全隔离,才可以实施。 2.1.2 网络安全域隔离 如果有需要与公司外部通讯的服务器,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放入公司防火墙DMZ区,该应用服务器与公司内部系统通讯时,应采用内部读取数据的方式。其他类应用系统服务器放置在公司内部网中。 2.2 系统平台安全性 2.2.1 病毒对系统的威胁 各应用系统 WINDOWS平台应关闭掉服务器的完全共享,并安装防毒客户端软件,启用实时防护与接受管理,进行周期性对系统全机病毒扫描。 2.2.2 黑客破坏和侵入 对各应用系统应及时进行系统补丁的升级和安全配置,并配合进行入侵检测和漏洞扫描等安全检查工作。对于重点系统可以考虑部署主机入侵检测系统来保证主机的安全性。 2.3 应用程序安全性 2.3.1 在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中保证安全 应用系统的设计和管理者要在不同的阶段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步骤,设计出一个把安全贯穿始终、切实可行的安全方案。对应用系统应能提供书面可行的安全方案。

2.3.2 在应用系统启始设计阶段实施安全计划 在应用系统启始设计阶段进行充分的安全可行性分析,对应用系统应该进行专门的安全可行性分析。 启始设计阶段同时还要进行风险的最初评估,在被选方案之间权衡效费比关系时,应该参照这个估计值,尤其在重点应用系统项目中应特别注重这方面的考虑。 2.3.3 在应用系统开发阶段建立安全机制 安全需求定义:在软件开发之前,需要了解相关的安全规定和软件运行的环境要求,并对此产生的安全需求做出定义。 安全设计:安全设计不能简单依附于系统设计的控制而了事,安全的内容必须渗透到整个设计阶段。当然,也不必对每项设计决定都采取安全方法。通常,有各种方法使其达到必要的安全级别,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择一种折衷方案给安全以适当的地位。良好的安全设计能明显的减少应用系统的脆弱性并减少在系统运行时安全的强制性。对于重点类系统应能够提供这方面的细节说明,以证实安全性设计的有效性。 安全的编程方法: (1) 所有应用系统都应正确选择程序设计语言和其它程序设计工具,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可靠性和正确性;为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要恰当地选择并利用这些工具帮助防止程序错误进入源编码。 (2) 对于重点应用系统应该严格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编制程序,对编码至少由一名未参与程序设计的程序员检查程序编码,全面了解它的安全要点,他与原设计者对程序遗留问题应负有同样的责任。 (3) 对于重点应用系统程序库应有仅允许授权人存取程序模块功能,以及记录所有对程序模块存取的安全控制功能。 软件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估: 公司所有类应用系统综合运用静态和动态检测技术,进行全面认真的检测和评估,发现在应用系统设计和编码中的错误、疏忽和其它缺陷。 2.3.4 在操作运行中保障安全 数据控制: 重点应用系统应从输入准备、数据媒介存储、输出传播各个阶段所需的控制入手,保证数据安全成功处理。 对安全变异的响应: 重点应用系统中,一切与现行安全规定抵触的每一件事或不能解释的结果以及其它异常事件都应视为安全变异现象,应该给予足够的重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规范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规范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规范 本规范旨在规定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遵守的各种安全规范,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抵抗外部攻击的能力。其中,软件自身存在的错误和缺陷以及外部攻击是软件不安全的主要来源。通过良好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可以减少软件自身缺陷,并有效抵抗外部攻击。 在可行性计划阶段,需要对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体定义和描述,包括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需求三个方面研究并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制订完成开发任务的实施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需要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明确研究对象,并确保涉及的内容和反映情况的数据绝对真实可靠,预测准确,论证严密。 需求分析阶段是对开发什么样的软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想的过程。主要工作是完成需求对业务的表达,包括业务流程、子系统划分、状态图、数据流图等,最终通过用户用例完成业

务分析测试。在需求分析阶段,需求未能准确地描述表达对用户需求的真正正确理解是最大的隐患。因此,需求分析阶段的安全工作应主要在对用户需求真正准确的理解上进行。 During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 phase。it is XXX and performance。determine the constraints of are design and the interface details een are and other system elements。and define other eff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are。By using the logical model of the current system。the target system's logical model can be deriv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hat the target system should do. XXX analysis phase include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 n," the "Business Analysis Test Report," and the "User Manual Draft." XXX: requirements proposal。requirements n。and requirements review. 3.1 XXX XXX describing the purpose of the system。Developers and users identify a problem domain and define a system that describes the problem。forming a system XXX.

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规范

信息安全管理的标准和规范 信息安全是企业经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程 度越来越高的现今社会,信息泄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 互联网时代,网络攻击和数据盗窃已成为威胁企业生存的重要风险。 因此,各企业必须看重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内部信息管理流程,建立稳固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为此,制定一套信息安全管理的 标准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构建信息安全管理标准和规范的参考: 1. 明确信息安全政策和目标 企业应制定明确的信息安全政策和目标,该政策需根据企业的 实际情况考虑到人员、技术、流程等方面,包括机密数据、敏感 数据的保护、识别和管理、设立安全标准等。 信息安全政策还应该明确规定信息安全管理的责任、授权和应 急响应的措施。 2.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企业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明确信息安全职责、职位和岗 位职责,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顺畅 进行。

管理组织可以包括IT部门、安全管理办公室、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部门等。 3. 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的流程 企业应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的流程,包括资产管理、安全访问管理、风险管理、安全培训和感知管理、应急响应管理等。 这些流程的制定应属于企业内部合规性要求,并且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格式化标准流程和文档、培训材料等,使得员工可以方便地理解和遵循管理规定。 4. 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的技术支持 企业应当建立信息安全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及信息安全技术支持部门,在信息系统开发、安装和维护运营中加入信息安全管理的考虑,规范信息系统的管理。 而在资源和技术方面,还能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包括入侵侦测、移动设备管理、漏洞管理等,规范企业内部和外部业务信息传输行为。 5. 加强信息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 企业应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和应急管理工作,利用先进的防范和应急管理技术,为企业基础设施和网络、业务应用、安全管理等方面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框架。

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应用系统建设标准规范 应用系统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而技术标准的科学确定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关键。标准不仅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指南,也是信息系统建设效果评估的依据。 应用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中间软件、支撑软件和多个应用软件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此外,它还要求充分利用数字虚拟空间,跨越各职能部门间的限制,实现各职能部门互联互通和跨部门协同办公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对职能部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按照此标准化体系,能够对政务数据和信息进行灵活、有效、多元化的管理,实现以政务信息驱动横向/纵向政务流程。 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总体标准、业务应用标准、信息资源标准、应用支撑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等。

1.1 总体标准 总体标准包括术语标准、标准化指南和总技术要求等。 术语标准主要是为了统一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避免引起对它们的歧义性理解。术语标准可分为烟草行业专用术语、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 标准化指南包括标准化工作的工作导则、编制指南以及实施细则等。 总技术要求包括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平台要求以及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管理规范等。 1.2 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分体系包括文档交换格式和应用系统等。 文档交换格式标准主要是指为了实现应用系统之间文档交换的兼容性而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应用系统主要包括烟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烟草行业工/ 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以及相应的子系统的相关标准。其中,烟草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系统和其他应用系统。 1.3 信息资源标准 信息资源标准分体系包括数据元、信息分类与编码和数据库等。 数据元标准包括烟草行业专用数据元以及数据元的通用规则、贸易数据元和电子政务数据元等方面的相关标准。 信息分类是将具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概念划分,以便于区别和判断不同的信息。信息编码则是对分类的信息进行科学的代码或符号体系赋予,以作为信息系统处理和交换的共同语言。烟草行业的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包括方法性、区域、场所和地点、计量单位、人力资源、产品运输、组织机构代码和科学技术等标准。

ISO27001-2022作业文件之信息系统安全开发管理规范

信息系统安全开发管理规范 1.目的 规定了信息系统安全开发时的职责权限、内容和方法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组织所有自主信息系统开发过程控制。 3.职责 3.1业务总体部负责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的信息安全控制。 3.2研发部负责信息系统的安全开发过程的信息安全控制。 3.3产品保证中心负责信息系统的测试及客户部署过程的信息安全控制。 4.管理要求 4.1 安全开发进度 4.1.1 系统计划 为了支持业务活动,开发人员应向资产管理员提出信息系统的容量要求和性能要求,资产管理员负责提供充足的可用资源以满足系统要求。 4.1.1.1 容量设计和性能要求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员应预测未来的容量和性能要求,其中包括新业务和系统要求,组织信息处理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并应做出对于未来能力需求的推测,以确保拥有所需要的系统性能。 资产管理员必须对关键系统资源的使用进行监视,识别并避免潜在服务瓶颈,制定容量计划,以保证有充分的处理能力和存储空间可用。 在申请阶段应根据容量计划和能力管理的需求来填写《设备申请单》,提供资产管理员负责设备的采购. 4.1.1.2 新系统的开发 研发部负责定义和执行正式的新系统的开发流程,把相关信息安全要求加入到开发流程中,正式系统开发流程必须至少包括: ✧授权用户提交系统要求,并得到部门负责人的批准和确认; ✧设计、开发和实施本规定描述的安全要求; ✧系统测试计划(包括安全测试)确保系统功能满足要求,并确保按照控制的有效性; ✧在系统发布部署前应在测试环境中进行用户验收测试。 4.1.2 软件需求安全要求 4.1.2.1基本安全要求 常见软件功能的安全需求包括用户登录、SQL注入和XSS跨站脚本、性能测试等。

信息化系统技术要求

信息化系统技术要求 信息化系统技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构建和维护一个高效可靠的信息化系统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信息化 系统技术的要求,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技术。 一、安全性要求 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要求之一。由于信息的涉密性和重 要性,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以避免数据被非法获 取或篡改。该系统应具备强大的身份认证功能,确保只有合法用户才 能访问和操作系统。同时,采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安全协议,保护数 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破坏。 二、可靠性要求 信息化系统的可靠性是指系统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不发生故障或 中断。这要求系统具备足够的容错能力,即能自动检测和纠正错误。 此外,系统需要支持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功能,以便及时快速地恢复正 常运行,避免数据丢失或系统不可用的情况发生。 三、可扩展性要求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信息化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这 要求系统能够在不中断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扩展和 升级。系统架构设计应合理,能够有效地进行模块化开发和集成,方 便后续新增功能和模块的接入。

四、性能要求 信息化系统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体验和效率。系统应具备较快 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并发处理能力,以满足大量用户同时访问和使用 系统的需求。此外,系统应具备较低的延迟和高可用性,确保数据的 及时传输和处理。 五、易用性要求 信息化系统的易用性对于用户的学习和操作至关重要。系统应该具 备直观友好的用户界面和操作方式,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和操作难度。此外,系统还应该提供详尽的帮助文档和培训资源,帮助用户更好地 理解和使用系统功能。 六、兼容性要求 信息化系统需要与其他系统和设备进行良好的兼容。这要求系统能 够与多种不同平台和操作系统进行互通,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交互。同时,系统应该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协议,以便与外部系统进行数据 交换和共享。 综上所述,信息化系统技术要求涉及到安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性能、易用性和兼容性等多个方面的要求。企业和组织在构建和维护 信息化系统时,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资源状况,合理选择和应用这 些技术要求,以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性。

系统集成的安全规范和标准

系统集成的安全规范和标准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之一,系统集成在各个行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于单一软件或产品的开发,系统集成要求各种技术和应用能够共同协作,依靠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工具实现各种功能的交互和数据的传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系统集成已经成为各种行业特别是生产制造业、能源、交通、医疗等重要的应用领域。然而,系统集成面临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系统集成安全规范和标准不仅直接关系到各个行业及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营,也涉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将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系统集成安全规范和标准的现状,探讨如何建立起符合要求的系统集成安全体系,保障企业和人民的安全需求。 一、系统集成安全现状的分析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崛起,各种系统集成应用不断涌现,尤其是各类互联网应用,使得系统集成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必备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系统复杂度和规模的不断增加,企业和行业在面对复杂的系统集成过程中,往往很难充分考虑到安全风险的问题。甚至在安全问题暴

露的时候,企业或行业常常采取简单的自我维护措施,更多的是采用被动的安全措施而非主动的安全管理。 其次,在系统集成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不同制造商、不同技术和与原有系统的融合等挑战。这些因素也会对系统集成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另外,针对不同行业规范和标准的不同要求,企业往往面临着不同的安全风险,这也影响了企业安全规范建设的复杂程度。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起全面符合要求的系统集成安全规范和标准的体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系统集成安全规范和标准的建设 建立符合要求的系统集成安全规范和标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符合当地和国际标准的行业规范 不同行业的安全风险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行业制定相应的安全规范。制定这些规范和标准需要遵循国际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地法律和法规的要求。例如,在欧盟,新的数据保护

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关要求

信息化系统建设相关要求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明确目标:首先,要明确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标,确保系统的建设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一致。这需要对企业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确定系统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功能模块。 2. 技术基础:良好的技术基础是信息化系统成功实施的关键。这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功能完备的软件等基础设施,以及EDI技术、条形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射频技术、GPS/GIS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安全保密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 3. 科学管理: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准确、及时和完整。这包括制订可行的信息化规划、业务部门积极参与信息化的实施过程、相应的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等措施。 4. 整体规划:企业需要从整体战略规划出发,以战略规划作为切入点,明确核心业务目标,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价值。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综合各个部门对其的功能需求,明确整体规划方向。 5. 关键业务规划:在系统框架构建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关键的具体任务进行有效定制,紧密联系各职能部门实际工作的需求。同时,要确定企业编制业务环节信息系统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6. 系统自主研发规划:在系统研发阶段,需要各个使用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求提交信息系统的研发申请。信息部门要仔细审核各个部门的申请后提交管理层进行审批,各个部门的审批报告经过管理层审批通过后由信息部门对其进行需求分析。信息部门在负责系统使用部门的需求分析过程中要结合各个使用部门特点,对信息系统名称、技术性能标准、操作环境、具体工作计划以及费用预算等内容进行策划并编制系统开发的任务书,信息部门所编制的系统开发任务书也要经过企业管理人员审批通过后才可以执行。 7. 安全性: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要重视系统的安全性,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和技术手段,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和正常运行。 8. 培训与支持:针对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支持,提高员工的信息化素养和操作技能,确保系统的有效运行和持续优化。 9. 持续优化与维护: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企业需要定期对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同时,要重视系统的维护和升级工作,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10. 合作与交流: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中,企业需要与优秀的信息化服务提供 商和行业内的优秀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总之,信息化系统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确保系统的成功实施和应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提升。

信息化系统应用规范

信息化系统应用规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系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由于缺 乏规范和标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往往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系统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以下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信息化系统应用规范。 一、合理的系统设计 一个好的信息化系统应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抉择。同时,系统设计还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易用性等因素,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规范的数据管理 数据是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因此规范的数据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需要建 立统一的数据分类和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其次,要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制度和流程,包括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环节。此外,还要加强数据的安全保护,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篡改。 三、强化系统运维管理 一个信息化系统的运维管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用性。因此,需要建 立科学的系统运维管理机制。运维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知识,能够及时处理各种故障和问题。同时,还需定期进行系统巡检和维护,及时更新和修复系统,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信息化系统应用必须重视安全保障工作。首先,要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建立完 善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其次,要加强对系统用户的权限管理,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所需的信息和功能。同时,还要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检测,及时修补系统的安全漏洞。

五、合理的系统集成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个信息化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和协同工作。因此,合理的系统集成至关重要。系统集成应充分考虑接口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确保不同系统之间可以正常交换数据和进行协同操作。同时,还要考虑系统集成的安全性,避免数据泄露和系统崩溃等问题。 六、持续的系统优化 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要及时获取用 户反馈,了解其需求和意见。同时,还要进行系统性能监控和优化,对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只有不断优化,才能使信息化系统始终保持高效、稳定和可靠。 七、规范的系统培训 一个好的信息化系统需要有专业的人员来操作和管理。因此,规范的系统培训 是必不可少的。系统培训应根据不同人员的需要进行分类,包括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等。培训内容应涵盖系统的功能、操作流程和故障处理等方面,以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八、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 为了确保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评估和监督机制。评估可以通过定 期的系统性能测试和用户满意度调查来进行,以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监督工作可以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对系统的使用、维护和安全进行监督和检查。 九、加强信息安全意识 除了技术上的安全保障,还需要加强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开展信息安全 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强密码保护和网络防护意识。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信息化系统的安全可靠。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安全基本要求

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安全基本要求 1 范围 为了提高XX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信息系统应用开发的安 全性,全面规范系统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验收、使用及系统测评等过程,特制定本要求。 适用范围 本要求适用于公司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和建设。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安全基本要求包括范围如下: 系统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验收等工程过程与运行维护过程 系统的安全功能模块需求 系统的安全审计与监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使用本标准的相关部门、单位及人员要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ISO27001标准/ISO27002指南 ——公通字[2007]43号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GB/T 20269-200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 ——Q/HD 212.07—2007 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标准 ——Q/HD 212.04—2007 软件开发与维护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程序 是计算机的一组指令,经过编译和执行才能最终完成程序设计的动作。程序设计的最终结果是软件。 4原则 对系统进行安全设计和部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 可控性:应尽可能地降低应用系统中各功能模块与安全模块结合过程的风险。 4.2. 独立性:应保持相关功能模块与安全模块之间底层接口,避免功能实现上的交叉和二次编程开发。 4.3. 适用性:增强应用系统安全模块是根据业务安全需要,最大程度地提供便捷可靠的结合方式与第三方安全系统结合。 应用安全架构 5应用安全架构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发安全系统要求规范

信息化应用系统开辟安全规范 1 概述 软件不安全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软件自身存在错误和缺陷引起的安全漏洞,二是来自外部的攻击。良好的软件开辟过程管理可以很好地减少软件自身缺陷,并有效反抗外部的攻击。 本规范主要规定了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在系统开辟的各个阶段所应遵守的各种安全规范,将在不同阶段中所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和相关的安全规范进行进一步的描述和规定,以提高集团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反抗外部攻击的能力。 2 可行性计划 可行性计划是对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体定义和描述,包括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需求3 个方面研究并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可供使用的资源(如硬件、软件、人力等)成本,可取得的效益和开辟进度作出估计,制订完成开辟任务的实施计划。 2.1 阶段性成果 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可行性研究报告重点 如下4个方面: 1、设计方案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需对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对象。 2、内容真实 可行性研究报告涉及的内容以及反映情况的数据,必须绝对真实可靠,不许有任何偏差及失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运用资料、数据,都要经过反复核实,以确保内容的真实性。 3、预测准确 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决策前的活动,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地预测未来前景。 4、论证严密 论证性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个显著特点。要使其有论证性,必须做到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环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既要作宏观的分析,又要作微观的分析。 3 需求分析 软件需求分析就是对开辟什么样的软件的一个系统的分析与设想,它是一个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正确理解,然后把它用软件工程开辟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主要工作是完成需求对业务的表达,这体现在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包括业务流程,子系统划分,状态图,数据流图等,最终通过用户用例完成业务分析测试。 需求分析阶段最大的隐患即需求未能准确地描述表达对用户需求的真正正确理解,因此,需求分析阶段的安全工作,应主要在对用户需求真正准确的理解上。 需求分析阶段需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约束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

企业信息系统通用安全规范

企业信息系统通用安全规范

......11 ......11 (11) 目 录 前 言 ...................................................................... 1 1. 目的和范围 ...........................................................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3. 术语和定义 .. (4) 3.1. 信息系统 I NFORMATION S YSTEM ................................................................. .................... ....................4 3.2. 信息系统 I NFORMATION A PPLICATION ........................................................................................................................... 4 3.3. 威胁 T HREAT ............................................................................................................................................................................ 4 3.4. 安全风险 S ECURITY R ISK .................................................................................................................................................... 4 3.5. 安全目标 S ECURITY T ARGET .............................................................................................................................................. 4 3.6. 安全需求 S ECURITY R EQUIREMENTS ............................................................................................................................... 4 3.7. 安全设计 S ECURITY D ESIGN ............................................................................................................................................... 4 3.8. 机密性 C ONFIDENTIALITY .................................................................................................................................................... 5 3.9. 完整性 I NTEGRITY .................................................................................................................................................................. 5 3.10. 可用性 A VAILABILITY ........................................................................................................................................................... 5 3.11. 可控性 C ONTROLLABILITY .................................................................................................................................................. 5 3.12. 鉴别数据 A UTHENTICATION D ATA ................................................................................................................................... 5 3.13. 系统数据 S YSTEM D ATA ...................................................................................................................................................... 5 3.14. 业务数据 O PERATION D ATA ............................................................................................................................................... 5 3.15. 基础主机环境 B ASIC E NVIRONMENT .............................................................................................................................. 6 3.16.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I NFORMATION S ECURITY R ISK A SSESSMENT.......................................................................... 6 3.17. 应用安全性测评 A PPLICATION S ECURITY T EST AND E VALUATION (6) 4. 适用对象 (7) 4.1. 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人员 .......................................................... 7 4.2. 信息系统设计和开发人员 .......................................................... 7 4.3. 信息系统测评人员 (7) 5. 使用指南 ............................................................. 8 6. 信息系统主要威胁 .. (9) 6.1. 蓄意威胁 ........................................................................ 9 6.2. 意外威胁 (10) 7. 信息系统安全目标 (11) 7.1. 机密性保障 ..................................................................... 11 7.2. 完整性保障................................................................................................................................ 7.3. 可用性保障................................................................................................................................ 7.4. 可控性保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