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改变自己散漫无能的一面。“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坚强的意志力和决心。除此之外,他拥有超乎寻常的自信和进取心,即使出身卑微,才干平庸,同样发愤图强。他还有一种冒险家的精神,敢于运用各种人才。刘邦看起来不拘小节,而且情感外化,这也是他工于心计的一个表现。这种假象可以让人感到刘邦轻浮浅层,容易被信服。他为人豁达,从谏如流,因此吸引了大量人才出谋划策。他的工于心计表现在在项羽欲烹刘邦老父时,无赖地要分一杯羹,令项羽大为吃惊。刘邦的斗争之路并非坦途,经常遇到艰难险阻,与项羽的悲剧英雄观不同,刘邦锲而不舍,积极进取,勇敢地向困难挑战,凭借自己和背后团队的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化险为夷,这不得不说是乐观主义的正面力量。

史记中有很经典的一段描写,生动地描写出两个人的性格特点。秦始皇出游,两个人都亲眼看到,项羽道: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道,大丈夫应如是。二人都流露出了想要成就帝王伟业的心情,但项羽为人豪爽,毫无心计,透露出其野心和霸气,所以直言想要取代帝王之位。而刘邦隐藏心思,曲折委婉地道出理想,以羡慕仰望之心韬光养晦。

二、人心向背的程度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个领导者,善于收拢人才,取得民心是制胜关键。人才可以弥补领导者的个人缺陷,集思广益。取得民心,可以得到广泛的群众基础。

项羽行军打仗是一流的水平,但是却忽略了掌握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民心所向,一定要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秦末社会混乱,民生凋敝。项羽的反秦斗争是得到人们支持的。然而在胜利的同时,他残忍暴虐,四处烧杀,坑杀秦卒二十余万,入关后不但杀掉子婴,甚至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经过之处无不残灭,逐渐失去人心。他为人刚愎自用而且心胸狭窄,不能真诚地对待人才,也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无法收束人才的心。项羽性格上的直率简单和政治上的幼稚浅显在战争中渐渐地表现出来。虽然可以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是不能安定人心,采取稳定百姓的措施,也就无法得到群众基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再强的军事实力,再尖锐的部队,也无法取得胜利。

刘邦出身平民,最能了解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于是着重于收买人

心。刘邦入关,不扰秦人,婉言拒绝秦人的慰劳品,对于子婴也多加保护。他与秦父老约法三章,不滥杀无辜,于是得到了秦人的拥护。刘邦求贤若渴,用人不疑,他大胆任用韩信,为自己带来很大的裨益。在默默无闻时期,刘邦就结交了不少酒肉朋友,擅长与人打交道,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注重对人际关系的运用,通过感情联络获取忠实友谊。刘邦知人善任,善于根据情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比如他与项伯约为婚姻,后来在鸿门宴上就得到保护。他麾下人才济济,为之忠诚效命,奉献一生。刘邦曾经对大臣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败,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刘邦创建汉朝霸业归因于他任用了张良、萧何、韩信这三位人才,能够谦虚地肯定他们的才能,理解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体现出刘邦是一位深谙用人艺术的杰出领导者。刘邦非常了解三杰,张良有谋划才能,萧何有管理组织才能,韩信有统帅千军克敌制胜才能。正是因为他能够了解人才的特点,才能够扬长避短,综合力量。刘邦的周围始终有一个智囊团和一批追随者,为他更好地决策、谋划�A得了更多时间和更大空间。

三、策略上的区别

项羽具有很强的军事才能,勇猛无敌,歼敌无数。破釜沉舟彰显了他万夫莫敌的勇气,巨鹿之战创造了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成功战例,攻城略地灭暴秦,“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在征战过程中,也渐渐养成了独断专行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霸权作风。他的战争壮举是功不可没的,但是也无法弥补他政治手段上失误。函谷关大怒是他由盛转衰的转折,由庞大的军事业绩到残缺低劣的政治业绩的转换。在政治斗争中,他的表现是很被动的。在著名的鸿门宴上,他大施妇人之仁,放走了刘邦,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暴露了他被动的局面。项羽的失败过分依赖军事理论,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实则把自己推向风头浪尖,也无形中造成了他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隔阂。项羽不顾民心,以坑杀和屠城的行为恣意地展示自己的残忍和毁灭性。在宣传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没有做任何的舆-论准备,对百姓关心的秩序安定生活等问题也没有任何回应。

刘邦老谋深算,油滑狡诈,在军事实力较弱的初期,韬光养晦,避开锋芒,用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段弥补军事上的差距,获得牢固的后方根据地。在势力稍强之时,逐步扩张,乘其不备直捣后方,采用张良计拉拢韩信、彭越出兵援助,最终大败项羽于四面楚歌的垓下。先进入关中占得先机,接受了樊哙、张良的劝谏,“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既赢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又获取了民心。在舆-论宣传上,刘邦也做足了功夫。利用楚怀王打击项羽,树立他宽厚仁爱的政治形象,以争取民心。在强大而有效地宣传攻势之下,刘邦借义帝之死大做文章,有利地打击了项羽。在宣传战上占据了主动,让项羽成为众矢之的。在采纳、利用幕僚资源的过程中屡次获胜,数次化险为夷,不断发展壮大,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利用资源、广泛纳谏的个性品质。

项羽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的军事能力首屈一指,是个英勇的将领。但因为他性格上的缺陷,不能做到人心向背和政治宣传,所以并不具备帝王之才。刘邦为人并不光明磊落,但是善于攻心,从谏如流,而且豁达宽容,具有帝王的风度和谋略。

参考文献:

[1] 艳齐.《史记》[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7.

[2] 娄性诚 .从鸿门宴看项羽的悲剧[J]. 黔东南民族师范学报,2004.(5):33-34

[3] 王娟 .从“流氓”到“天子”[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1).

[4] 杨宁宁 .在“义”的视域下看项羽的道德错位[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7,1.

[5] 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M] .重庆:重庆出版集团, 2017.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鸿门宴》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一、关于项羽的形象。 1、自矜功伐,自尊自大。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优柔寡断。项羽虽然英勇善战,骄横残暴,却又有他优柔寡断的一面,耳朵根软,容易轻信别人,他听了曹无伤的告密,马上大怒,要出兵进击刘邦,因刘邦冒犯了自己的尊严;而项伯一对他说刘邦的好话,他竟又允许“善待”刘邦。 3、刚愎自用。他自恃兵力强大,骄傲轻敌,没有足够的警惕心,在刘邦一副委曲求全的可怜相面前,他更加硬不起心肠,丝毫听不进范增的进言,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迟迟不表态、终于放刘邦安然离去。他尽管能够称雄一时,但最终还是夺不到天下。 4、昏暗无谋,敌友不分。竟然十分愚蠢的出卖朋友,绝敌营内应。他傻乎乎地向对手泄露身在对方营垒愿意为自己充当间谍提供情报的曹无伤,彻底断绝了对方人员投靠己方之路,从而也切断了对方内部的重要情报来源。 5、意气用事,麻木不仁。运筹军事,如同儿戏,关键时候突然改变急击刘邦的决定,缺乏战略头脑,沛公逃席却安然受璧,麻木不仁,毫无政治军事斗争的敏锐性,根本就看不到事情发生后所形成的极大潜在隐患。 6、不善用人,养奸贻患。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计谋,甚至后来竟然怀疑并撵走这位忠心辅弼自己的军师,而对充当内奸的叔父反而言听计从,竟然毫无怀疑,一直重用。 二、关于刘邦的形象。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1、审时度势,能屈能伸。 刘邦本来是一个不事产业的无赖,贪财好色。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他错误地采取了“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导致与项羽产生冲突。但是在张良的诘问下,又能够虚心地承认错误,接受意见。项伯来报信,他发现这个人很有利用价值,就拼命地巴结他。面对强敌,他明智地没有采取硬拼的行动.而是冒险前去向项羽谢罪。到了项羽面前。他更加是一副无辜被诬的样子,而且极尽卑躬屈膝之能事,结果竟逃过了这一大劫,为日后的决战争取了时间。司马迁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对本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无赖嘴脸,以及狡诈精明,虚心,能够审时度势,能屈能伸的特点作了全面表现,使这个人物形象十分丰满。 2、坚决果断,有奸必肃。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②发现曹无伤为内奸,立即诛杀,毫不手软。 3、知人善用。 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对谋臣张良献策,言听计从,及时采纳。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鸿门宴塑造人物的手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整篇文章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炼的语言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了,它使得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跃然纸上。比如,当刘邦来到鸿门谢罪时,听过刘邦一套精心准备的花言巧语后,项羽竟然脱口而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到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和刘邦的位置是颠倒的,本来该解释的是刘邦,而项羽却急于辩白,从而和刘邦以释前嫌,从中可以看出项羽为人不善掩饰、近乎愚蠢的性格特点。 2、在矛盾中塑造人物形象 《鸿门宴》共有七个自然段,可大致分为宴前、宴中和宴后三个部分。第一二自然段为宴前部分,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刘、项两军在驻地、军事力量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对比,简要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双方在幕后所做的活动,为后文揭示成败的原因和错失良机的原因埋下了铺垫。第三四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宴中。在一部分主要写鸿门宴上觥筹交错间剑拔弩张的斗争。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矛盾冲突集中,情节发展到高潮,这一部分既反映了刘、项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又突出了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足智多谋,樊哙的粗中有细等。五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个部分,是整个故事的尾声,坐失杀掉刘邦的良机,也暗示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矛盾的加深,为最后的失败做铺垫。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

鸿门宴八个人物性格 一、人物性格:典型性格,各有个性。 项羽和刘邦:(双方首脑) 共同点:胸怀大志项羽“彼可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生当如此也!”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不好意思,暴露了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玦,“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听之任之,说明项羽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坐失良机。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指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无可奈何,缺乏深谋远虑。 听曹无伤言(大怒)决意伐刘——受项伯说(许诺)答应善遇——受刘谢罪(留饮)自愧设宴——见增举佩(默然)纵容刘邦——见伯护刘(不应)继续纵容——樊哙闯斥(称赞)赐坐赐酒——张良留谢(不追)安然受璧 性格特点: 唯我独尊、光明磊落、宽宏大量、“仁义”皆施、直率鲁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眼见不远、不善用人。 2.刘邦 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重大事件,刘邦都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真有心计。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软化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原创)

内容摘要:司马迁在《史记》中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等再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波谲云诡的斗争,塑造了有悲剧英雄情怀的西楚霸王项羽和终成一代伟业皇帝刘邦两个生动形象。出身低微,无赖狡诈的刘邦战胜了所向披靡勇猛无双的项羽,这是由双方不同的性格,人心向背的程度和不同的斗争策略上决定的。刘邦的豁达从容,从谏如流,收取民心和舆论宣传都为他最终的胜利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性格部署人心策略成败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学习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鸿门宴 人物性格分析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1. 关于项羽的形象。 ①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优柔寡 断 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语而“未有以应”——率直粗犷 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不善用人 宴会上的排座次——骄傲自大 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 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 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 关于刘邦的形象。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 ②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 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③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④心机细密。善于给谋士展现才华的机会。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有自知自明。 3. 其他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 ①张良——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是他提出来,樊哙是他找来,“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 ②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闯帐的动作;入帐后怒目而不语;借机面责项王;主张不辞而 别)。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

①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断言刘邦“志不在小”;让项庄击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 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项伯——看重情义,而又易为假情义所盅惑。不能权衡利害关系。不明智。

《鸿门宴》人物性格分析

一、刘邦 刘邦首先是一个坚定不移,胸怀大志,能屈能伸的人。刘邦入关的真正意图,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本来,刘邦也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但为了早日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建立至高无上的刘氏政权,他坚定不移,放弃了财务与美色。鸿门宴上,一般为了显示对客人的尊重,都会让客人东向坐,而项羽为了表明自己的权势高于刘邦,设宴之时自己特意东向而坐,而让刘邦北向而坐。此时的刘邦明知项羽是在有意贬低自己,但为了自己的宏图大业,他还是隐忍不发。 其次他又善于采纳他人意见,有勇有谋。鸿门宴前他认真地听取张良的意见,拉拢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使项伯成为自己的保护伞;为了打消项羽对自己的疑虑,又接受项伯意见,第二天一清早就亲赴鸿门向项羽谢罪,因而得到项羽的信任;范增早就看出刘邦入关的的真正意图于是鸿门宴上趁机想要谋杀刘邦,因而鸿门宴上杀机又起。为了只身逃走,刘邦再次接受樊哙的意见,最终在鸿门宴上逃过了杀头的危机。 刘邦还是个遇事冷静,当机立断的人,刘邦先行入关后,由于曹无伤的告密,加上范增的煽风点火,令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来攻打刘邦。紧急关头,刘邦并未自乱阵脚,他自忖以自己的十万大军来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会如卵击石。因此他不想逞匹夫之勇,而是沉着冷静下来,与众谋士商议。商讨之后,当机立断,接受张良意见,马上笼络项伯。鸿门宴上当项羽说出是曹无伤的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等他回到军营,就立即诛杀了叛徒。刘邦的这一当机立断,为他的将来的宏伟大业消除了隐患。看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为缓和,刘邦又紧紧抓住有利时机,借口“如厕”,以便趁机逃走。当想好对策,准备逃走时,又谨慎的交待张良,叫张良拖延时间,稳住项羽,等他回到军营后方可向项羽进献白璧与玉斗,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到刘邦的遇事冷静和当机立断。 二、项羽 首先项羽是一个头脑简单,不讲义气的人。当刘邦向他说明自己无意称王关中时,为表示坦诚,心无芥蒂,他马上主动供出是曹无伤泄的密,没有保护好对自己有利的情报来源,从而失去了极为重要的内应。而刘邦则不然,当张良明确询问谁为他出主意“王关中”的,他却只是含含糊糊,泛泛而答是“鲰生”。项羽的诚实实际上是对自己朋友的背叛,而刘邦的回答则是对朋友最好的保护,哪怕这个朋友出的只是一个馊主意。这样看来,刘邦的城府让人更有安全感曹无伤不是死在刘邦手里,而是早就死在项羽嘴上了。 其次项羽更大的弱点是优柔寡断。当项庄舞剑欲刺刘邦时,项伯起身翼蔽,项羽心中一定十分矛盾,他既希望项庄杀掉刘邦,又怕背上杀戮功臣、企图攫取胜利果实的罪名。而樊哙闯帐,他本也可以借机发怒杀掉刘邦,却被樊哙的气势震慑,更被其言词说动。甚至刘邦逃走本也可以作为诛杀的借口,他却默默接受了对方的白璧,放虎归山!刘邦的逃走是其优柔寡断性格的必然结果,妇人之仁是难成大事的。

《史记》刘邦形象浅析

《史记》刘邦形象浅析 《史记》是我国古代史著作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记录了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变迁,而且在其中塑造了许多历史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刘邦。 刘邦,汉族,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县(今江苏沛县),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是父亲刘太公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中。他从小聪明机敏,跟随父母在家务农之余积极学习,自创《六韬》《三略》,鼓吹矛盾分裂、联合攻击敌人的战略思想。 在《史记》中,刘邦的形象表现得十分复杂多面,既有英勇豁达的一面,也有懦弱自卑的一面。 首先,刘邦的英勇豁达在《史记》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从小就是一个勇猛好斗的人,喜欢和别人比拼身手,而且极具组织团结能力。在刘邦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群雄争霸的时期,这是历史上著名的诸侯割据时期。当时,中国被各种诸侯对立,不大不小的战争层出不穷。而刘邦在这个乱世中,脱颖而出,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一步步击败了曾经的反对者,最终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在他手下,有张良、萧何、曹参等一批著名人才,他们共同致力于打败敌人,实现统一大业。 其次,在《史记》中,刘邦的懦弱自卑也得到了深刻描绘。在《史记》中,刘邦被描绘成年轻时保守、懦弱、自卑、不善言辞,常常往牛羊堆里钻避开人群。他没上过学,文化素质也比较低,曾经被朝中高官议论过。而且,极其信任自己的妻子吕雉,很多事都由吕雉帮他作出决策。但在整个刘邦的人生旅程中,他始终在追求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仅不断钻研兵法,更是认真领悟民生至上的治国思想,这些让他得到了人民的拥戴。 综上所述,在《史记》中,刘邦的形象得到了丰富多面的塑造,既有勇猛、坚韧不拔的一面,也有懦弱、自卑的一面。但是,不管是何种形象,我们都不能否认他对中国历史的杰出贡献,他这个不起眼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奋斗,创造了新的皇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成为了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

《鸿门宴》人物形象

《鸿门宴》人物形象 一、刘邦、项羽形象分析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哙,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以上不忍皆缘自项羽自矜功伐,这一切不仅使他丧失了杀刘邦的时机,而且导致最终的“乌江自刎”。相比之下刘邦则复杂多了: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既机智又狡诈(拉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诈);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等。 二、张良、范增形象分析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张良出,樊哙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樊哙责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诘,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刘邦人物形象分析 项羽和刘邦是楚汉相争的两大主角。项羽霸气逼人,锐不可当,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军队精锐。刘邦出身低微,流氓习气,游手好闲,狡诈无赖。但刘邦却打败了项羽,使项羽无可奈何自刎乌江,刘邦因此成就伟业,开创大汉王朝。 一、不同的性格 项羽出身贵族,自小受到叔父项梁的严加管教。但他“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这说明他缺乏耐心,眼高手低。项梁教育他:“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而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说明他没有恒心,意志力不强。虽然受过正式的军事训练,但是他暴戾残忍而没有谋略,志向高远但目光短浅,慕虚荣,且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项羽在战场上刚毅勇武,对待敌人凶狠残暴。对待身边的人温和仁慈。对待爱人柔肠百结,所以才有霸王别姬的千古绝唱。然而他在感情上单纯浅显,容易被欺骗和背叛利用。由于一直被叔父管教,缺乏独立性,没有面对险恶社会的经验,为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贵族文化培养出他诚信守义、光明磊落的品质,面对狡诈多端,无赖流氓一样的刘邦,没有办法做出背信弃义的事情,于是多次被处于被动地位。对于“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承诺,他认为对刘邦已是背信弃义,心理上有不能跨越的障碍。所以在鸿门宴上一时不忍,放过了刘邦。当抓住刘邦老父之时,被刘邦的无赖行径花言巧语所蒙骗,又释放了刘邦的家人。项羽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听不进去别人的劝谏,于是失去了很切实的建议和珍贵的人才,使原来的人才济济,全都叛逃归于敌手。 刘邦出身卑微,地位低下,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但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成就自己的一番伟业。他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收敛自己的性情,以提高个人修养,力图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800作文

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800作文英文回答: In the historical event known as the Hongmen Banquet, there are several key characters whose personalities and actions shaped the outcome of the banquet. Let's analyze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se individuals. 1. Liu Bang (刘邦): Liu Bang was the founder of the Han Dynasty and one of the main players in the Hongmen Banquet. He was known for his cunning and strategic thinking. During the banquet, Liu Bang pretended to be drunk and acted foolishly, which deceived Xiang Yu and his followers. This allowed Liu Bang to escape and eventually rise to power. Liu Bang's cleverness and ability to deceive his opponents were crucial in his success. 2. Xiang Yu (项羽): Xiang Yu was a prominent figure during the Chu-Han Contention and the main host of the Hongmen Banquet. He was a fearless warrior and a

刘邦的人物评价作文

刘邦的人物评价作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 刘邦——开创大汉王朝的雄才伟略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智慧,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他就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他的名字和他的事迹,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矗立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 刘邦,一个出身微贱的市井之徒,却凭借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从草莽之中崛起,最终推翻了秦朝的暴政,建立了汉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的“两汉四百年”辉煌时期。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智谋和勇气,更在于他对人民的深深理解和尊重。他深知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轻徭薄赋,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和拥戴。

根据鸿门宴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特点作文

根据鸿门宴分析刘邦和项羽的人物特点作文 Liu Bang and Xiang Yu are two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figures in Chinese history during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ir rivalry and struggle for power culminated in the infamous "Feast at Hong Gate" (鸿门宴), which is a pivotal event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has been immortalized in literature, film, and popular culture.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早期西汉朝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们之间的竞争和权力斗争最终在臭名昭著的“鸿门宴”中达到了高潮,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被永远地铭刻在了文学、电影和流行文化中。 Liu Bang, also known as Emperor Gaozu of Han, was a pragmatic and cunning leader. He emerged from humble beginnings as a peasant and rose to become the founder of the Han dynasty. Despite his unassuming origins, Liu Bang possessed a kee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and an ability to inspire loyalty and trust among his followers.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作文

《鸿门宴》刘邦人物形象作 篇1 《鸿门宴》中的项羽可谓是风光无限、高高在上,而刘邦则是俯首称臣、甘拜下风。鸿门宴上项羽、项伯东向坐,刘邦北向坐,项羽坐在了一个最高贵的位置上,而刘邦却坐在了一个较为谦卑的位置,可见二人相差甚远。 项羽,出身贵族,讲究信义,当项伯对项羽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时,项羽断然放弃了原来杀刘邦的计划,即使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依然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想法,信任刘邦,但在说明项羽的忠义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己谋士的不信任。 而刘邦,恰与其相反,一介草民,不论信义,只要有利益摆在眼前,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得到,即便背叛帮助过自己的人,但刘邦却相信自己的谋士张良等人的献计,他都一一采纳。 而从其他历史文献来看,项羽自私,军士有功却不分酬,攻下阵地却不奖地。刘邦,与天下同利,不独自吞功享利。因此便有了高起、王陵对二人的: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项羽和刘邦,虽同是霸主,但出身不同、性格迥异、行事方式悬殊,这些最终影响了两人的命运,决定了一介草民称霸,西楚霸王却终乌江自刎的结局,二人性格各有优劣,但项羽已无后路之时,他却以一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正如李清

照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震撼和长足的思考! 篇2 话说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昏庸无道,强施暴政。 农民起义硝烟四起,风起云涌。最先起义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大起义基本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随后,刘邦、项羽也揭竿而起,最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 这期间,有一位姓韩名信的大英雄横空出世,帮助刘邦打天下,最后促使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 韩信出身布衣,家境贫寒,小时候父母双亡。韩信自幼饱读兵书,胸怀大志,腹有良谋,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很小。有本事敢用剑来刺我吗?如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形只影单,硬拼肯定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哪个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史称“胯下之辱”。 自古道:“良禽折木而栖,良将择主而事”,在反秦起义中,韩信先投靠项羽麾下,项羽没拿韩信当回事,于是韩信又去投刘邦,得到了刘邦的重用。 在汉军中,韩信屡屡建功。“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使楚汉相争中刘邦被动的局面得以扭转。从此韩信名震天下。 在天下已定和韩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以将军所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略有所思地说:“汉王能带一万兵。”刘邦面带愠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 司马迁在《鸿门宴》中以独特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下面和一起来看《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鉴赏,希望有所帮助! 一、性格典型、各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1.项羽 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骄矜自负,听到“沛公欲王关中”的密报,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伯斡旋泄露军机,项羽麻痹不问,项伯说项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项羽又在“义”字上思虑不定。鸿门宴上刘邦以一席花言巧语,竟使项羽暴露了曹无伤,说明他无知而愚蠢。范增多次目示、举例,“项王默然不应”,“项庄拔剑起舞”,项伯“翼蔽沛公”,项羽听之任之,说明他不听人言,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优柔寡断。樊哙闯宴,威慑项羽,慷慨陈词,直斥项羽。项羽沽名钓誉,不但不怒,反而大加赞赏、赐坐。刘邦逃跑,项羽受璧,表现了项羽缺乏深谋远虑。 2.刘邦 鲰生献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正中刘邦下怀。这样的重大事件,刘邦却没有告诉过谋士张良,足见其心计颇深。紧急关头,摇尾乞怜,又向张良求救。张良不计前事,连发数问,从实际出发,提出“沛公不敢背项王”的方针。刘邦首先怀疑张良与项伯的关系,既而心领神会,立刻接见项伯,说得天花乱坠,做得天衣无缝,他机敏过人,贯彻执行张良的方针真叫漂亮!通过“约为婚姻”拉拢收买了项伯,通过项伯说服了项羽,在鸿门宴上受到项伯的“翼蔽”。刘邦鸿门谢罪是迫不得已,但有胆量有气魄,他又卑躬屈膝,称项羽为“将军”,自称“臣”,奉承项羽,掩饰自己,拉旧关系,自己“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低三下四。刘邦进入咸阳,住在皇宫,尽享荣华富贵,不肯离开。见状,樊哙与张良力劝刘邦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刘邦察纳雅言,“军霸上”。项羽扬言要“击破沛公军”的时候,他听取了张良的意见;刘邦要逃跑的时候,又听取了樊哙的意见。总之,刘邦还是善听人言的。赔罪时,项羽暴露了曹无伤,刘邦不露声色,置若罔闻,暗记在心;回军后,“立诛曹无伤”。可见刘邦颇有心计,处事果断。 3.范增 根据刘邦入关前后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提出了策略,“急击勿失”。鸿门宴上,数次目示、举i击杀刘邦,项王不应。出召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说明范增对项羽的心思还不甚了解。刘邦跑后,范增指桑骂槐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之后的历史也证实了这一点。可见范增有远见卓识,老谋深算;但处事浮躁,不该把矛盾暴露给敌方,结果反被刘邦利用。 4.张良 对刘邦忠诚,“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鲰生之计,刘邦没有告诉张良,大事当前,张良不计前嫌。紧急关头,张良运筹帷幄,沉着冷静,深谋远虑,能够提出正确的策略。 5.项伯 讲哥们义气,为救友不顾失节,却禁不住刘邦的拉拢,竟然做了刘邦的内奸。“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这简直是长刘邦的志气,灭项羽的威风,完全是在替刘邦说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更是对刘邦歌功颂德,对项羽进行指责。难怪在项庄舞剑时,项伯“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庄不得击”。 6.樊哙 忠勇,机警干练,能言善辩。“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司马迁以极其简省的笔墨,勾勒了一个豪气十足的怒目金刚形象。这种怒在显其威,

史记人物分析

《史记》是一部史学名著,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前面介绍先秦历史著作时,我们说这些历史著作中包涵着或多或少的文学因素、文学成分;而对于《史记》,这样说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史记》的写作,具有文学方面的动机,所以这一部史书本身,就兼有文学的性质。 司马迁本人,是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的。从《报任安书》和《史记》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法言》)也是看到了司马迁浪漫的诗人气质。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这不仅意味着总结历史、记载史实,而且也意味着通过大量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是作者同时代的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这些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只不过《史记》作为历史著作,在虚构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报任安书》中,把《周易》、《诗经》、《离骚》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史记》的实情。《史记》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史记》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史记》使用了大量的文学手段,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以下,我们从它的叙事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和语言艺术三方面加以介绍.应该说明,《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所以,所谓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本来是无法一分为二的。只是为了表述的方便,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史记》叙事的方式和艺术特点,然后再分析它如何塑造人物。在《史记》以前,中国的叙事文学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历史著作中已有颇为庞大的战争场面的描写和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其中也包含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为《史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先秦史家的主要兴趣,还在于首尾完整地记述历史事件,并通过这些事件来表达政治和伦理评判,其叙事态度主要是史学性的。司马迁则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更强烈的要努力再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具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他的叙事态度,有很明显的文学性。 《史记》的叙事方式,基本上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司马迁作为叙述者,几乎完全站在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表示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自如地展开叙述和设置场景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但是,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通过历史事件的展开,通过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感情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是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