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
《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命题人:卢记生董远举罗丹乐晓峰徐蕾晏志萍袁昉审题人:赵燕袁昉边甜甜江腊喜考试时间:2022年12月15日上午8:00—10:30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公众号“小俊语文”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通过给出多个答案示例的方式留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分数。例如有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三点,但学生只要回答出来两点,就意味着能力水平达到考试要求,也可以拿到满分。这是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再比如语用题第18题长句改短句,也是给出了两个参考示例。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适用省份
(四川、陕西、青海、内蒙古、宁夏)
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高考试题,在立德树人和服务选才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试题材料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又贴近现实生活。试卷的形式稳中有变,稳中有进,试题总体平稳,但又有很多新意,体现了考查的灵活性,也是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4.语言文字运用题型变化大, 2道选择题,主观题3道,主观题考查的是近年未考过的变换句式和压缩语段。
甲卷语用题与2023年相比,变化很大。一是往年的成语填空题放到第5题去考了,而且改成了词语填空。二是2023年语用没有设置选择题。今年却设置了选择题2道,分别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3道主观题除去第20题修改病句外,还有2道是第18题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和第21题压缩语段,这两个题型是近些年来高考语文没有考过的题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2023.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
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
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
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
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
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
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
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
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
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亚冬会在哈尔滨召开,学校开展“争做‘哈尔滨’城市宣传员”活动,积极宣传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向世界展示哈尔滨的魅力。
班级的宣传板上张贴着《争做“哈尔滨”城市宣传员》的宣传语,内容如下:哈尔滨市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权,A.胜利的捷报传来,冰城人民无比激动。
我们要争做“哈尔滨”城市宣传员,让世界感受哈尔滨的魅力!哈尔滨的冬天,红(zhuāng)素裹,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哈尔滨的冬季风光独具魅力,其秘(jué)在于广袤的冰雪世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完美融合。
B.人们在欣赏文化韵味的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自然美景。
哈尔滨的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得益(zhāng),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无数的前(pū)后继的文化工作者们,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他们用热情与毅力,推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不断向前。
喷薄的文化活力为哈尔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身为新时代的冰城青年,C.我们肩负着宣传和展示哈尔滨独特魅力。
我们要积极宣传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风情,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同时,D.我们也要附庸风雅,展现哈尔滨青年的热情、自信、活力,成为哈尔滨的一张簇新的名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哈尔滨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广袤.(máo)B.孜孜..不倦(zī)C.喷薄.(báo)D.簇.新(sù)2.括号里根据拼音依次填入汉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妆B.决C.彰D.扑3.语段中划线句都是病句,下面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激动”改为“骄傲”B.将“文化韵味”和“自然美景”调换一下C.在句末加上“的重任”D.将“附庸风雅”改为“以身作则”亚冬会的志愿者如同一簇“微火”,无论走到哪里,都洋溢着热情的气息,绽放着温暖的光芒。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二十九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应用(35分)1.(11分)阅读并完成问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震hàn( )、美轮美奂的体育盛宴,(A)为国际社会摆脱新冠肺炎疫情jī( )绊、促进人类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B)人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脚步却不会戛( )然而止。
(C)我们以冬奥会为舞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繁荣进取、(D)为尚在局部冲突中折冲斡( )旋、仍受困扰、挑战不断的人类文明进程扬起了一面风帆。
(1)阅读以上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①震 hàn 撼 ②jī 羁 绊③戛 jiá 然而止④斡 wò 旋(2)墩墩在摘抄上述文段时,漏抄了“更是以冬奥会为契机”。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个小分句应该补充到上述文段中的A、B、C、D哪个位置最合适?【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根据积累作答。
“hàn”写作“撼”;“jī”写作“羁”;“戛”读作“jiá”;“斡”读作“wò”。
(2)本题考查句子补充衔接。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综合分析。
由“更是以冬奥会为契机”中的“更”字可知,这句话应该与前一句话构成语意上的递进关系,由此可知,这句话放在D处最合适。
【解答】答案:(1)①撼②羁③jiá④wò(2)D2.(18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
(柳宗元《小石潭记》)(3)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回延安》)(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5)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的灵感之源。
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 ”这两句诗。
包头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包头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苍茫雄浑的莽.原上,在繁星万点的苍穹.下,广袤无垠的祖国北疆,歌声欢腾了数不清的田野毡房、工厂车间。
俯瞰.山川大地,高原上跳荡不息的篝火、清澈见底的流水、根脉相连的小草、竞相绽放的花朵,装点着我们的家园。
时间的脚步,像草原上疾弛的骏马,又像一曲蒙古族长调,起伏而悠长。
“马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是应和.乌兰牧骑热情的蹄音,还是在诠释万马奔腾保边疆的昂扬斗志?长调那么长,是因为草原的路漫长,还是因为无数奋进者唱出的心声浑厚深长?绿意连绵,群山巍峨,迎着初升的太阳,含笑走向广阔的生活。
星夜宛然,歌声在心头飞翔,唱出人生的酣畅淋漓,唱尽人生的大气磅礴。
人活着就要发光发热,______________。
征途漫漫,高擎“让青春在长征路上闪光”的旗帜,步伐是那样坚定和执着,目光里写满坚毅和忠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
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莽(mǎng)B.穹(qióng)C.瞰(kàn)D.和(hé)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篝火B.疾弛C.巍峨D.高擎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广袤B.浑厚深长C.宛然D.大气磅礴4.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捷径和长路、索取与奉献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B.在索取与奉献、捷径和长路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C.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D.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二、名句名篇默写5.请根据语境提示默写。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长河中,美丽的大自然一直被吟咏、传唱。
其中,千姿百态的植物有着别样的魅力与美感。
因此,花草树木常常入诗入文,传情达意。
同样写“花草”,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1)________,_______”写出春游的欣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2)_______,__________”传达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以“(3)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桃林的唯美奇幻。
2023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 T8 联考)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 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 B.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 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 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D.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 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行径的冷峻批判。 7.C(“稳操胜券的心理”错误。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 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原文: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 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 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 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 质量评价(T8联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
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
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
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
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
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
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10.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
11.比之图像,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优势:
特点:
12. 在作者看来,划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参考答案:
10.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11.语言的抽象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①高度凝练、含蓄、蕴藉②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12.国人语言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令人失望,文言传统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