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动力工程是现代工程领域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它研究的是如何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的技术和方法。

作为一个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在这篇论文中将探讨热能动力工程的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

首先,热能动力工程在能源领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热能动力工程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热能动力工程可以为人类提供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

因此,热能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可以涉及到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等方面。

其次,热能动力工程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

传统的热能动力工程系统往往存在能源浪费和排放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改进和优化热能动力工程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当前热能动力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可以通过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废热回收技术和碳捕获技术来提高燃煤发电厂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

另外,热能动力工程还面临着能源储存和输送的问题。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源储存和输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为可再生能源的产生和使用往往不同步,需要通过储存和输送技术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储存和输送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是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此外,热能动力工程还涉及到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如氢能、核能等逐渐成为了热能动力工程的研究热点。

这些新能源技术具有能源密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但也面临着技术难题和安全问题。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新能源技术的效率和安全性,推动其在热能动力工程中的应用,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最后,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热能动力工程涉及到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研究如何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与热能动力工程相结合,推动热能动力工程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探索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探索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探索在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压力下,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研究和探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主题将有助于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就该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探索。

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在自然条件下持续生成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探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与应用是该专业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

可以从可再生能源的优点、技术难题和政策支持等方面展开论述,分析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也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通过研究新能源技术的创新与研究主题,可以深入探讨新能源技术的突破口、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也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新能源技术的应用现状、市场需求和商业化前景。

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与环境影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层面,还关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研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经济与环境影响,可以对其可行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为政府、企业及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

论文可以综合运用经济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揭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优势和潜力。

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与政策研究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推进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

探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合作与政策研究主题,可以从全球能源转型的角度出发,分析各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政策措施、合作机制和技术交流等方面的经验与发展动态。

此外,还可以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国际市场进行分析,探讨相关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国际合作机遇。

五、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工程技术研究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研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工程技术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可以针对特定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深入探讨其工程实施与运维技术,分析效率、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和改进措施。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能动134班:文澜2013年10月29日能源与动力工程致力于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如何更高效的利用能源。

能源既包括水、煤、石油等传统能源,也包括核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应用的氢能。

动力方面包括内燃机、锅炉、航空发动机、制冷及相关测试技术。

专业通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控制理论、热工测试技术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使我们具备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热工测试技术等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实验技能和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制冷空调设备、制冷装置、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流体机械等设计、制造和实验研究的基本技术。

在此基础上,它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拓展空间很大,就业方向很广,目前我国有120多所院校开设有该专业,它由旧本科的九个相关专业合并而成,包括了原来的热力发动机、能源工程、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能源工程与动力机械、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工程、工程热物理、水利水电动力工程、冷冻冷藏工程专业。

同时,能动还是现代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可见能动是现代动力工程的基础。

能源问题在当今社会举足轻重,能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高耗能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从而造成能源消费量增长过快。

在能源日益紧迫的当代社会中,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半个世纪以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是我国国家建设尤其是能源动力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为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热模块热模块,通俗地讲,就是发电、做功部分。

主要研究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热端、内燃机、电厂运行及调控。

它们都是依靠一定的能源来发电和做功的,也就是产生动力。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

摘要:本论文旨在研究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主题。

通过对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本论文将探讨几个重要的主题,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转化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等。

第一章:引言
1.1 能源与动力工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第二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1 可再生能源的定义和分类
2.2 太阳能的利用
2.3 风能的利用
2.4 水能的利用
2.5 生物质能的利用
2.6 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和挑战
第三章:能源转化和传输技术的发展3.1 燃烧技术和热力发电
3.2 核能的利用
3.3 液化天然气技术
3.4 新能源汽车技术
3.5 能源传输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挑战第四章: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
4.1 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
4.2 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4.3 燃料电池在电力领域的应用
4.4 燃料电池的优点和限制
4.5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前景
第五章:结论
5.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5.2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总结: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核心领域之一。

通过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能源转化和传输技术的发展以及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本论文探讨了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主题。

这些主题对于解决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至关重要。

最后,本论文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促进能源与动力工程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能源与动力工程,可再生能源,能源转化,燃料电池,环境可持续发展。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目录目录 (1)1 前言 (1)1.1 概述 (1)1.2 设计内容 (2)1.3 原始资料 (2)2 水轮机总体结构设计 (4)2.1 绘制轴面流道图 (4)2.2座环设计 (5)2.3蜗壳 (7)2.4尾水管 (7)2.5活动导叶及导水机构装置零件 (7)2.5.1 活动导叶翼型 (7)2.5.2 导叶结构系列尺寸和轴颈选择 (9)2.5.3 导叶的密封结构 (10)2.5.4 导叶轴颈密封 (12)2.5.5 导叶端面抗磨板 (13)2.5.6 导叶止推装置 (13)2.5.7 导叶套筒 (14)2.5.8 导叶轴套 (15)2.5.9 导叶臂 (18)2.5.10导水机构装配尺寸 (19)2.5.11导叶传动机构 (21)2.5.12 连接板 (21)2.5.13套筒 (23)2.5.14 叉头销 (23)2.5.15 叉头 (25)2.5.16 连接螺杆 (26)2.5.17 剪断销 (26)2.5.18 分半键 (27)2.5.19 端盖 (29)2.5.20 补偿环 (30)2.6控制环 (31)2.6.1 控制环尺寸(总体) (32)2.6.2 控制环(大耳环处) (33)2.6.3 控制环(小耳环处) (33)3主轴及其附属部分 (34)3.1 主轴结构设计 (34)3.1.1 连轴螺栓 (36)3.1.2 水导轴承 (39)3.1.3 主轴密封 (42)3.2操作油管 (44)3.3转轮部分 (44)3.3.1 叶片 (45)3.3.2 转轮体 (45)3.3.3无操作架转桨机构 (46)3.3.4 叶片密封装置 (47)3.4底环 (47)3.5顶盖和支持盖 (48)3.6真空破坏阀 (49)4导水机构传动系统总设计 (50)4.1 确定导叶开度 (50)5 总结 (49)致谢 (49)参考文献 (53)21 前言1.1 概述我国资源绝对数量较大,而人均能源相对不足。

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动力工程毕业论文动力工程是一门涉及能源转换和利用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包括燃烧、热力学、流体力学等。

作为一名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选择了一个关于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的主题。

1. 引言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传统能源转换系统存在着能源损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提高能源转换效率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2. 能源转换效率提升的意义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能够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能够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对于推动能源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燃烧过程中的能源损失燃烧是能源转换的重要过程,然而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能量损失。

这些能量损失主要包括燃料预热损失、燃料不完全燃烧损失、燃气排放损失等。

因此,研究如何减少燃烧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提高燃烧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4. 燃烧效率提升的方法为了提高燃烧效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通过优化燃料的预热过程,减少预热损失;通过改善燃烧条件,提高燃料的完全燃烧率;通过燃气净化技术,降低燃气排放损失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损失。

5. 热力循环中的能源损失热力循环是能源转换系统中的核心部分,然而在热力循环中也存在着能源损失的问题。

这些能源损失主要包括循环过程中的热损失、摩擦损失、泄漏损失等。

因此,研究如何减少热力循环中的能源损失,提高热力循环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6. 热力循环效率提升的方法为了提高热力循环效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例如,通过增加热力循环的工作流体温度,减少循环过程中的热损失;通过改进循环设备的设计,减少摩擦损失;通过优化密封结构,减少泄漏损失等。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热力循环效率,降低能源损失。

7. 结论能源转换效率的提升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燃烧过程中的能源损失和热力循环中的能源损失,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

热能与动力工程毕业论文目录1 绪论 (3)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3)1.1.1 强化传热技术概述 (3)1.1.2 翅片管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 (5)1.2 翅片管强化传热的数值解法 (7)1.3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及成果 (10)1.3.1 平直翅片管实验研究进展及成果 (12)1.3.2 平直翅片管数值研究进展及成果 (14)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容 (15)2 平直翅片管换热流动模型建立与分析 (17)2.1 平直翅片管换热与流动特性物理过程的描述 (17)2.2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物理模型的建立 (17)2.3.1 物理模型的几何尺寸 (17)2.3.2 计算区域的选取 (18)2.3 平直翅片管数学模型描述与简化假设 (19)2.3.3 基本简化假设与定解条件 (19)2.3.4 基本控制方程 (20)2.3.5 相关参数的确定 (21)2.3.6 物理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22)3 基于Fluent平直翅片管数值模拟及CFD简介 (24)3.1 常用数值计算方法简介 (24)3.2 CFD概述 (26)3.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26)3.2.2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步骤 (27)3.2.3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 (28)3.2.4 CFD软件介绍 (28)3.3 FLUENT软件概述及GAMBIT简介 (29)3.3.1 FLUENT程序结构 (30)3.3.2 利用FLUENT的求解步骤 (30)3.4 平直翅片管基于FLUENT数值模拟 (31)3.4.1 计算区域网格的划分 (31)3.4.2 求解器的选择 (33)3.4.3 控制方程的离散及收敛标准 (33)4 平直翅片管数值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34)4.1 迭代残差图 (34)4.2 雷诺数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34)4.2.1 速度场分布 (35)4.2.2 温度场分布 (36)4.2.3 压力场分布 (37)4.2.4 雷诺数Re与Nu关系 (37)4.2.5 雷诺数Re与阻力系数f关系 (38)4.2.6 雷诺数Re与综合性能指数j/f的关系 (39)4.3 翅片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39)4.3.1 翅片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0)4.3.2 翅片间距对压降特性的影响 (41)4.4 管排数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1)4.4.1 多排管束的流场分布 (41)4.4.2 管排数对换热特性的影响 (42)4.4.3 管排数对压降特性的影响 (43)4.5 管排横向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3)4.5.1 不同横向间距的管排流场分布 (44)4.5.2 横向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5)4.5.3 横向间距对压降性能的影响 (45)4.6 管排纵向间距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6)4.6.1 不同纵向间距管排流场的分布 (46)4.6.2 纵向间距对换热性能的影响 (47)4.6.3 纵向间距对阻力性能的影响 (48)4.7 管排方式对平直翅片管换热与压降特性的影响 (48)4.7.1 顺排、叉排的流场分布 (49)4.7.2 顺排、叉排方式换热性能的差异分析 (50)4.7.3 顺排、叉排方式压降特性的差异分析 (50)结论 (52)致谢 (54)参考文献 (55)英文资料 (57)中文翻译 (63)1 绪论1.1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1强化传热技术概述强化传热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蓬勃兴起的一种改善传热性能的先进技术。

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设计

能源与动力工程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 [论文]题目:南京市升达图书大厦中央空调设计学院:河南城建学院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时间:2016年5月20日摘要本次设计的是南京市升达图书大厦的空调系统。

其建筑总共有八层,有开架书库,电化教室,期刊阅览室,以及高层的办公室等功能,制冷机房布置在地下一层。

众所周知为群众提供工作和日常活动的场所被称为建筑。

现如今人们只有五分之一得时间不在建筑物里度过。

建筑环境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工作情况以及寿命的影响逐渐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的祖先从起初的风餐露宿到现在的建筑环境的变化是个无比艰难复杂的过程,不忘初忠的就是改善建筑内环境,为了达到我们本身对于工作和生活对于环境的要求。

那么中央空调设计就是不断为这个方面做着研究,针对该综合楼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特点,以及南京地区气象条件和空调要求,参考各种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楼的中央空调系统进行系统规划,考虑到此建筑的特点,各房间均采取风机盘管-新风系统。

设计的主要步骤有:建筑负荷的计算;冷热源的选择;风系统的设计与计算;水系统的设计与计算;风管系统与水管系统保温层的设计;空调末端处理设备及机房辅助设备的选型等。

根据各种计算结果,通过控制室内温度、湿度、洁净度和光声环境使人们生活更舒适。

关键词:中央空调系统,风机盘管-新风系统,制冷机房ABSTRACTThe design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a library building in Nanjing. The building a total of eight layer, open stacks, audio-visual classroom, periodical reading room, and high-rise office function refrigerating room layout in the basement.Known for providing work and day to day activities of the establishments known as building. Now only one-fifth people have to spend time in the build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job and life gradually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community. Our ancestors worked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current change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is an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complex process, do not forget to cheat i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inside the building at the beginning,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our working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Then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esign is constantly doing research in this area,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 as well as Nanjing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air conditioning requirements, reference literature on the building system of the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planning.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all rooms are fan-coil-air system.Design of the main steps are: load calculation of cold and hot source choice; the wind system design and calculation of water system design and calculation; insulation design of the duct system and plumbing; air-conditioning end equipment and plant ancillary equipment selection, etc.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various calculations, through control of indoor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cleanliness of sound and light environment makes people's lives more comfortable.Key words: central air-conditioning system-air fan-coil system, chiller room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工程概况 51.1工程概述 51.2 工程依据 51.3 工程资料 51.3.1 室外设计参数 61.3.2 室内设计参数 61.4建筑结构 7第二章负荷计算 82.1 负荷的主要内容 82.2 空调冷负荷计算 82.2.1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92.2.2 内围护结构冷负荷 92.2.3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92.2.4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92.2.5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02.2.6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102.3各个房间负荷值总结 12第三章空调系统设计 453.1 空调系统的分类 453.1.1 空调系统的分类 453.2 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 453.2.1 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 463.3 各房间空调系统的确定 463.3.1 风机盘管的构造和特点 463.3.2 风机盘管机组新风供给方式 473.4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 483.5风机盘管选型计算 493.6新风机组选型计算 51第四章送风量与气流组织 534.1送风量 534.2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 53第五章空调系统水力计算 565.1空调风系统水力计算 565.2空调水系统水力计算 68水管系统水力计算结果 71第六章消声、减振及管道保温 806.1 空调系统的消声 806.1.1 空调系统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816.1.2空调系统噪声控制的措施 826.2 空调系统的减振 826.2.1 冷水机组的防振 836.2.2 水泵隔振 836.3 空调系统的保温 846.3.1 空调系统中管道和设备需要保温的因素 856.3.2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85参考文献 86致谢 88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概述本工程为南京市升达图书大厦中央空调设计,第一~二层为入口大厅,开架书库,出纳,书店,收发,电子检索,管理,期刊阅览,目录检索,办公室,电化教室等;三~八层为办公室,这六层的布局基本相同,每层都有厕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与动力工程设计毕业论文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工程概述 (1)1.2 工程依据 (1)1.3 工程资料 (1)1.3.1 室外设计参数 (1)1.3.2 室设计参数 (1)1.4建筑结构 (3)第二章负荷计算 (4)2.1 负荷的主要容 (4)2.2 空调冷负荷计算 (4)2.2.1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4)2.2.2 围护结构冷负荷 (5)2.2.3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 (5)2.2.4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 (5)2.2.5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5)2.2.6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6)2.3各个房间负荷值总结 (6)第三章空调系统设计 (36)3.1 空调系统的分类 (36)3.1.1 空调系统的分类 (36)3.2 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 (36)3.2.1 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 (36)3.3 各房间空调系统的确定 (36)3.3.1 风机盘管的构造和特点 (36)3.3.2 风机盘管机组新风供给方式 (37)3.4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 (37)3.5风机盘管选型计算 (38)3.6新风机组选型计算 (40)第四章送风量与气流组织 (41)4.1送风量 (41)4.2散流器送风的设计计算 (41)第五章空调系统水力计算 (45)5.1空调风系统水力计算 (45)5.2空调水系统水力计算 (52)水管系统水力计算结果 (55)第六章消声、减振及管道保温 (63)6.1 空调系统的消声 (64)6.1.1 空调系统噪声控制技术措施 (64)6.1.2空调系统噪声控制的措施 (64)6.2 空调系统的减振 (65)6.2.1 冷水机组的防振 (65)6.2.2 水泵隔振 (65)6.3 空调系统的保温 (65)6.3.1 空调系统中管道和设备需要保温的因素 (65)6.3.2 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66)参考文献 (67)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工程概况1.1工程概述本工程为某市升达图书大厦中央空调设计,第一~二层为入口大厅,开架书库,出纳,书店,收发,电子检索,管理,期刊阅览,目录检索,办公室,电化教室等;三~八层为办公室,这六层的布局基本相同,每层都有厕所。

每层高4.2米,建筑物总高度约为33.6m。

总建筑面积约为24877m²。

1.2 工程依据本工程空调设计根据建筑专业提供的图纸,并依照暖通现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标准进行设计,具体为:①《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GB50019—2003②《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③《办公建筑设计规》④《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⑤《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GB50176-93⑥《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1.3.1 室外设计参数如表1-2所示:1.3.2 室设计参数一般认为,在供热工况下,室温度每降低1℃,能耗可减少10%-15%;在供冷工况下,室温度每提高1℃,能耗能减少8%-10%,由此可见,在满足要求的前提1.4建筑结构(1)外墙:外墙平均传热系数为0.53w/㎡.k,保温材料为聚苯板,其厚度为5 0mm;(2)外窗:外窗采用单框中空玻璃塑钢窗,传热系数K=2.85W/(㎡.k);(3)屋面:屋面采用50厚挤塑聚苯板,平均传热系数为0.565w/㎡.k(4)楼板:40mm钢筋混凝土加120mm的预制混凝土空心板加40mm的硬质聚氨酯板。

平均传热系数为0.59w/㎡.k(5)外门:建筑物外门选用复合保温隔声防盗门,传热系数K=2.47W/(㎡.k)(6)墙:楼梯间墙采用30mm保温砂浆,传热系数为1.35w/㎡.k;(7)节能建筑概况:体形系数:0.18,耗热量指标QH=12.29w/㎡;窗墙面积比:北向0.22,、东向0.05、西向0.05、南向0.341第二章负荷计算2.1 负荷的主要容空调负荷计算包括室负荷、新风负荷、再热负荷和风机、风管温升负荷。

室负荷又包括围护结构、人员、照明、设备及其它负荷。

舒适性空调没有再热,本设计中忽略风机、风管温升负荷。

空调房间的热负荷由下面组成,查看参考文献[1]1)由围护结构带来的热量。

2)由窗户带给室的太阳辐射热量。

3)人体、照明、设备散入房间的热量。

4)伴随各种散湿过程产生的潜热量。

5)通过门缝和窗户渗透空的空气带给室的热量。

6)食品或物料的散热量。

2.2 空调冷负荷计算空调冷负荷是指为了保持室温度的恒定,空调设备在单位时间必须自室取走的热量,即在单位时间必须向室供给的冷量。

空调负荷计算包括室负荷、新风负荷、再热负荷和风机、风管温升负荷,室负荷又包括围护结构、人员、照明、设备及其它负荷。

舒适性空调没有再热,本设计中忽略风机、风管温升负荷。

本设计只对整个楼层运用天正暖通软件做详细计算,详细数据见附录12.2.1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在上述计算公式式中τ代表计算时间单位是h代表的是围护结构表面受到周期为24小时谐性温度波作用,温度波传到表面的时间延迟,单位h(1)外墙和屋顶CLQτ=KFΔtτ-ε式(2.1)式中:τ:计算时间,h;ε:围护结构表面受到周期为24小时谐性温度波作用,温度波传到表面的时间延迟,h;τ-ε:温度波的作用时间,及温度波作用于围护结构外表面的时间,h; K: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Κ;F:围护结构计算面积,m2;Δtτ-ε:作用时刻下,围护结构的冷负荷计算温差,简称负荷闻差。

负荷温差Δtτ-ε按照外墙和屋面的船热衰减系数β进行分类。

围护结构愈厚、重(热容量愈大),则υ值愈大,β值愈小;围护结构愈轻、薄(热容量愈小),则υ值愈小,β值愈大。

β值在0到1之间变化。

当围护结构β≤0.2时,由于结构具有较大的惰性对于外界扰量反应迟钝,从而使负荷温差的日变化很小,为了简化计算,可按日平均负荷温差Δt p 计算冷负荷。

2.2.2 围护结构冷负荷在上面的公式中 —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单位W/(m2·℃ ) — 围护结构的面积,单位m2—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单位℃ — 附加温升,可按《暖通空调》表2-10查取2.2.3 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窗户瞬变传导得热形成的冷负荷CLQ c ·τ=KF Δt τ式(2.2) 式中:Δt τ:计算时刻的负荷温差; F :窗口面积。

2.2.4 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CLQ j ·τ=x g x d C n C s FJ j ·τ式(2.3) 式中:x g :窗的有效面积系数;单层钢窗0.85,双层钢窗0.75;单层木门,0.7,双层木窗,0.6;x d :地点修正系数;J j ·τ:计算时刻时,透过单位窗口面积的太阳总辐射热形成的冷负荷,简称负荷强度,w/ m 2。

2.2.5 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T CLQ QJX ττ-=式(2.11) 式中:Q :设备、照明和人体的得热,W ;T :设备投入使用时刻或开灯时刻或人员进入房间时刻,h ; τ-T :从设备投入使用时刻或开灯时刻或人员进入房间时刻到计算时刻,h ;JX τ-T (JE τ-T 、JL τ-T 、JP τ-T ):τ-T时间的设备负荷强度系数、照明负荷强度系数、人体负荷强度系数。

2.2.6 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T CLQ QJX ττ-=式(2.11) 式中:Q :设备、照明和人体的得热,W ;T :设备投入使用时刻或开灯时刻或人员进入房间时刻,h ; τ-T :从设备投入使用时刻或开灯时刻或人员进入房间时刻到计算时刻,h ;JX τ-T (JE τ-T 、JL τ-T 、JP τ-T ):τ-T时间的设备负荷强度系数、照明负荷强度系数、人体负荷强度系数。

2.3各个房间负荷值总结a.一到二层各房间冷负荷如表2-1所示:表2-1各冷负荷房间b.三到七层各房间冷负荷如表2-2所示:表2-2各房间冷负荷c第八层各房间负荷值如表2-3所示:第三章空调系统设计要确定各个房间所适合的空调形式然后由计算的负荷来确定空调机组的型号。

空气调节系统通常来说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空气处理系统设备(2)空气输送管道(3)空气分配装置,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灵活的组成不同形式的系统。

3.1 空调系统的分类3.1.1 空调系统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可以分成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如果按空气处理的设备情况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分为集中系统,半集中系统和全分散系统。

如果按负担室负荷所用的介质种类分类我们可以分为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冷剂系统和空气-水系统,其中在大型的中央空调中空气-水系统最受欢迎。

如果按照集中式空调处理的空气来源进行分类,我们可以分为直流式系统、封闭式系统、混合式系统。

3.2 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3.2.1 空调系统的选择原则1、我们在选择空调系统形式的时候应该根据建筑物实际情况来选择,需要考虑房间的用途、地点、面积、天气等因素。

在地下车库通风和排烟控制应考虑的选择和分类系统;在本设计中,各种功能,包括建筑室,如会议室,办公室,档案,存储,计算机房,接待等,应特别考虑。

空调房间的空调面积比较大,室空调的要求--温度和湿度基准使用时的清洁度等级单位的空气量、热湿扰动等基本一致,适当使用中央空调系统,并以单风管、比较低的风速进行送风。

2、如果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那么室负荷的变化幅度就应该较大。

如果我们所设计的空调规模大时,并且对室环境要求比较大时而且各个房间的空调可以独立进行调节,我们就可以采用风机盘管机组加新风的空调形式3.3 各房间空调系统的确定根据空调各种系统优缺点的比较,结合本设计是一栋多层图书大厦,各办公室面积都比较小,考虑经济性问题,所以采用半集中式系统,即:风机盘管空调加独立的新风系统。

3.3.1 风机盘管的构造和特点:1、构造风机盘管之所以叫风机盘管是因为它是由盘管和风机两部分组成组成。

与集中空调系统所是不同的是它使室空气直接进入机组冷却或湿热处理。

2、特点风机盘管的容量围为:风量一般为;冷量一般为;风机电机功率一般为;水量约;盘管的水压损失的围为。

我们通过跟其他形式的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发现风机盘的优点有一下几种首先它的布置比较灵活,其次各房间可独立调节室温,因此与其他系统相比可以节省运行费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