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历史文化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

2009-03-12 19:22

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

(一)历史沿革

江阴历史源远流长。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暨阳乡升为暨阳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大江之阴,故名江阴。自

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五代十国之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江阴路,置总管府。二十八年(1291)秋,改江阴路为江阴州,属常州路,旋升上州,属江浙路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将江阴州改名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降州为县,属常州府。及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1987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

(二)城址变迁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滨江古城。位于江阴城郊的佘城古遗址,距今3800余年,至今四周城墙清晰,尤以南城墙保存最好,高出地面近8米。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佘城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的出现,是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古城。”其后江阴城址随行政建置变化而变迁。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汉将莫宠为抵御海寇筑暨阳城,又名莫城,为江阴县城之始,现莫城旧址尚存于江阴周庄镇境内。五代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在长江南岸君山南麓筑新城,占地约600余亩,即今老城区中山公园周围,为现江阴城之始。随后历代都有扩建,至明代后期扩至周长九里十三步,渐成几近正方形、四周护城河、附设城南漕运区和城北黄田港对外贸易港区的“申字型”江阴古城格局。

历史上的江阴城是个水城。护城河环绕着城池的四周,内城河贯穿于城池的南北、东西,内城河连接着护城河。护城河的北端通龙须河、黄田港,直达长江;护城河的南端连通运粮河、应天河,直达太湖江阴。这江湖河相通的水系,给江阴带来了便捷的交通和商机,让江阴城成了一块人杰地灵的富庶之地。内城河,原是江阴经济、文化的脉搏。大大小小的船舶满载着天南海北的货物到达江阴,也让江阴的丝绸绫罗运抵南北各地,使江阴成了商贾云集之地;明万历年间,江苏学政节署设在江阴,从此明清两代的学子不远千里来到江阴赴考,使江阴城成了人文荟萃之地;江阴人则沿河而居、修仓、造房、开店,使江阴城充满了旺盛的人气、财气,成了繁华的江南古城。也为江阴成为军事重镇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如今,古城城基仍在,现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以及环城北路皆为原城墙位置。护城河除南护城河西段填塞改成马路外,东、北、西三面护城河保存完整;运粮河依旧,成了城区景观河道;应天河、黄田港疏浚拓宽,是重要的内河航道。古城内街巷如北大街、忠义街、河东街、石子街、埠下街和君山巷、光孝坊巷、同兴里、闸桥河沿等现状保存较好,街巷名称、走向及街道轮廓尺度都维持历史状况;中街、南街、西大街、西横街、县湾街、进贤街和三元坊巷、东平庙巷、布政坊巷、小塔巷、南锁巷、北锁巷、都督坊巷、文昌巷、刘伶巷、青果路、杜康路等名称和走向未变;有千年历史的兴国寺塔、文庙,以及适园、舜过井、刘氏兄弟故居、巨赞大师故居、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部旧址、利用纱厂水塔等三十余处重要文物古建筑维持历史状况、保存完好。古城中心澄江福地内心经碑、江苏学政节署旧址及后花园、状元亭、千年紫藤等八处文保单位原物原状、修葺一新;北大街和忠义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总占地6.61公顷,优秀历史建

筑和一般历史建筑面积分别达到62.94%、72.53%;江阴古城的重要部分城南漕运区,古运河、五云桥,两旁民居前店、中居、后水码头风貌依旧;南门外存有接官亭和水运码头旧址,是当时官员接驾迎送、物资进出水上唯一通道。地处城北的黄田港早在唐、宋时期就是江阴对外贸易港口,如今又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一级口岸,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地位

1、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江阴地理位置险要,境内君山、黄山枕江扼流,自成天堑,被称为“江海门户”,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长江防御体系。江阴长江防御体系的作用,在国内战争时,主要是江南防御江北;在抵御外敌时,主要防御海上溯江而上的入侵。

春秋时期,吴国在黄山(位于今江阴城北江边)席帽峰“筑石室,为烽火之所”。明代中叶为防倭寇,增修江阴城垣。明崇祯八年(1635),为防倭寇进犯江阴城,于黄山大、小石湾筑建炮堤,配置红夷大炮11座。后历代炮台城池俱增修益固。清道光年间,为防外舰入侵,以黄山为主体增修炮台,配备“耀威大将军”、“振武大将军”诸铁炮50余尊;光绪年间,清政府再斥巨资整顿改造炮台,于长江两岸配置巨型火炮70门,并自东至西将炮台划分为右翼、中权、左翼及北岸,统称“沿江四路炮台”。又于黄山、马鞍山(位于今江阴澄江街道境内)和秦望山(位于今江阴月城镇境内)下筑火药库,于萧山(位于今江阴黄山东)创设水雷、工程诸营,建水雷学堂。1912年10月19日,孙中山先生视察黄山炮台,改土炮台为洋炮台。民国初,北方政府以江阴为海军基地,驻防巡洋舰、炮舰、水雷炮舰等舰船30余艘;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民政府借黄山、君山头脊,筑钢筋混凝土永久性炮台以及弹药库、指挥所、观察所、机枪掩体等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