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是怎么形成的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简述

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市场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可能高于或低于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是生产价格的组成部分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每个企业都按照生产价格进行生产和销售,获取 相同的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决定因素
01 生产成本
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 价格,是决定生产价格的重要因 素。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波动具有周 期性。
04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理 论意义与实践启示
理论意义
揭示了资本流动对利润平均化的作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 说明了利润率的平均化趋势
实践启示
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指导企业理性投资,提高投资效益 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简述
2023-10-30
目录
• 平均利润的形成 • 生产价格的基本概念 •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相互关系 •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理论意义
与实践启示
01
平均利润的形成
不同部门间的竞争与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竞争,会促 使各部门降低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趋于使全社会的 利润水平趋于平均化。
这种竞争的结果导致各部门的利润水平趋于接近,形成了平 均利润。
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平均利润是全社会剩余价值总额在社会各部门之 间的分配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分配形成 了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但具体形式上是以 总资本为分母、以总利润为分子形成的。
平均利润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分析的结论:
第一、根据上表,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就是生产
价格。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剩余价值的
总和,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价值的总和。
第二、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表明,生产价格的形成
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存在为前提,而平均利润率又是以各
特殊生产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和资本转移使利润
率均衡化为前提。
2、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的区别
A部门生产价格=500k+100 p =600 B部门生产价格=(500k+100 p )k+100 p =700 C部门生产价格=(500k+100 p +100 p )k+100 p =800
如果我们把五个不同部门,看作是一个资本,Ⅰ-Ⅴ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资本 Ⅰ 80C+20V Ⅱ 70C+30V Ⅲ 60C+40V Ⅳ 85C+15V Ⅴ 95C+5V 合计390c+110v 平均78c∶22v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100%
20
100%
30
100%
40
100%
15
100%
20
120
20%
Ⅱ 70C+30V 2.3∶1
100%
30
130
30%
Ⅲ 60C+40V 1.5∶1
100%
40
140
40%
Ⅳ 85C+15V 5.7∶1
100%
15
115
15%
Ⅴ 95C+5V 19∶1
100%
5
105
5%
16.01.2021
编辑课件ppt
4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日期:•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关系目•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结论录平均利润定义计算定义与计算当资本从低利润部门流向高利润部门时,低利润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小,高利润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
这导致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水平趋于一致。
平均利润的形成资本流动竞争平均利润与资本流动资本流动的影响当某个部门的利润高于平均利润时,资本会从其他部门流入该部门,导致该部门的生产规模扩大,价格下降,利润减少。
反之,当某个部门的利润低于平均利润时,资本会流出该部门,导致该部门的生产规模缩小,价格上升,利润增加。
平均利润的作用平均利润是调节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
它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平均投资回报水平,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定义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构成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总和,是生产价格的最低界限。
成本价格与生产价格的关系成本价格是生产价格的基础和最低界限,如果生产价格低于成本价格,企业就会面临亏损甚至倒闭的风险。
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决策时,必须考虑成本价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以确保企业的盈利水平。
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在市场上出售的价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要点一要点二生产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关系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而生产价格则是由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市场价格不会长期低于或高于生产价格,因为平均利润率的规律会调节市场价格的变动。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关系平均利润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生产价格是平均利润的实现形式平均利润决定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高低影响平均利润的大小如果生产价格高于平均成本,那么生产者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平均利润;反之,如果生产价格低于平均成本,那么生产者的平均利润就会降低。
市场需求和竞争影响平均利润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也会影响平均利润的大小。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者可以提高价格来获得更高的平均利润;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者需要降低价格来促进销售。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是指在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导致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资本总量的比例,即: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量/社会资本总量。
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是以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
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构成的,即: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当商品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会上涨,高于生产价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会下跌,低于生产价格。
因此,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它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同时,平均利润形成后价值规律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价格的波动等。
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等手段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公平竞争。
第六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成本价格和利润
一 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
又称生产费用,是资本所有者生 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 和
第6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商品价值
不变资本转 移到新商品 中去的价值
物化劳动的耗费
W=c+v+m
活劳动的耗费
现时劳动 创造的 新价值
第6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W=c+v+m
成本价格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 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 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 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 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第6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成本价格通常用 K 来表示:
K=c+v
W=c+v+m W=K+m
第6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成本价格对企业经营的意义:
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否定价值规律
第6章
利润率
×100%
=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利润率 利润率
剩余价值量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成 本 销 售 利润率 利润率
资 本 利润率
第6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是同一剩余量用不 同方法来表示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 值率的转化形式,但二者有区别:在量 上,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在质 上,反映的关系不同。
生产部门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
合 计
90
240
10
60
100
10
60
110
360
10
第6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 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部门 食品工业 纺织工业 机械工业 合 计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可编辑ppt
10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剩余价值率;(正比关系)
(2)资本的有机构成;(部门整体来说,相反方向变化, 对单个资本来说,则相同方向变化。)
例如:计算预付资本C一定,m’=100%且不变的情况 下,c:v=4:1和c:v=1:1时p’的变化 (3)资本的周转速度;(正比关系)
可编辑ppt
29
作业
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 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 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 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 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 计算:(1)各部门一年的成本各是多少? (2)剩余价值总额?(3)利润率?(4) 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6)生 产价格?
5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2、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利润与剩余价值是用不同概念反映同一个
价值实体。 剩余价值的概念反映出这一价值实体源于
工人的剩余劳动; 利润的形态上同一价值实体表现为全部预
付资本的产物。 剩余价值是揭示本质的范畴,利润是掩盖
本质,形成假象的范畴。
可编辑ppt
6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并非与自己雇用的工人的剩余劳动 成比例,而是与预付资本量成比例,因 而,使利润与剩余劳动在量上出现不一 致,因而进一步割断了利润与剩余劳动 的联系,加强了资本创造利润的假象。
可编辑ppt
19
(二)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3、关于平均利润率问题的两点说明 第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意味着
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率不存在差别。平 均利润率只是利润率水平变动的一种趋 势。
生产价格是指生产成本和什么之和

浅谈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指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商品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计算公式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 平均利润。
成本价格是商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与可变资本价值之和。
社会平均利润率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量或利润总量除以社会预付资本总量。
各部门的平均利润是该部门的预付资本量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资本主义各部门之间通过资本的转移展开竞争,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生产者物价指数与CPI不同,主要的目的是衡量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和劳务的总费用。
由于企业最终要把它们的费用以更高的消费价格的形式转移给消费者,所以,通常认为生产物价指数的变动对预测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动是有用的。
生产价格就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条件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
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为商品的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
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它是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的中心。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商品的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利润率平均化为前提。
商品本来是按照价值(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进行买卖的,在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就不再按照价值,而是按照生产价格来进行买卖了。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

部门内 部的竞
争
指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之间为获得有利的产、销条 件和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一般通过提 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导致社会价值(即市场价值)或市场价格的形成。
部门之 间的竞
争
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和争夺更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 一般通过资本转移来实现。 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托.约.登宁
提高利润率是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重要途径。
4、影响和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剩余价值率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 与剩余价值率通常成正比例变化。 m’=m/v ,m ,p’=m/(c+v)
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不变 的条件下,部门的利润率与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 呈反方向变化。 c/v ,v ,m , p’=m/(c+v)
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商品价值的转化形
式,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
2、区别:与商品价值相比
质:同资本有联系,同活劳动没 有直接联系。
量:生产价格和商品价值经常不 一致。
W= c+v+m = k+m = k+p k+p =生产价格
3、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 起作用。
纯粹同商品买卖行 为相联系的费用 (与价值相关)
生产性 流通费用
包装、保管和运 输工人的劳动
商品 价值量
纯粹流通费用
广告费、办公费、 商业店员工资
m
价商成值品本量
商业资本增加投入50纯粹流通费用,这时可分配的 剩余价值为:180-50(纯粹流通费用补偿)=130
P`=(180-50) /(900+100+50)=12·3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是怎么形成的平均利润:由于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所以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
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而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于是资本家对有力投资场所进行竞争,而竞争手段则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利润,即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
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
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
2.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
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
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3.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在一年以下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4.资本市场;期限在一年以上各种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5.国际分工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6.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
它包括由国际分工联系起来的各个国家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总和。
7.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它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
8.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①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着密切联系。
经济增长不仅包含在经济发展之中,而且还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物质保障。
一般而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虽然在个别条件下有时也会出现无增长而有发展的情况,但从长期看,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②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有区别的。
经济增长只是指一国经济更多的产出,其增长程度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以及它们的人均值的增长率这一单一指标来表示。
而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进展,其发展程度需要用能反映这种变化的综合性指标来衡量。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则较宽,是一个即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在质和量的统一中更注重经济质态的升级和优化。
9.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
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
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不只缺物质资本(机器设备),更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不能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极大限制因素。
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是教育投资不足和投资效率低下。
因此,必须增加教育投资,并通过制定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使人力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10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
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1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在原来技术水平基础上投入的数量扩张,即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称为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2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推动,则称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13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14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
1515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16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特定概念。
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即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行为17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哪些类型?原因是什么?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数量上的大体相等被称为总量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大体一致被称为结构平衡。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并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或宏观经济均衡,否则,即为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或宏观经济失衡(或非均衡)。
⑴总供求失衡的类型社会总供求在数量上不相等,在结构上不成比例。
总量失衡有两种类型: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二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
这两种类型的总量失衡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前者会导致经济危机;后者引起经济发展不稳。
结构失衡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各部门的供给均大于需求的“同向过剩”性的失衡;二是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的“同向短缺”性的失衡;三是有些部门供过于求、有些部门供小于求、有些部门供求平衡的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异向结构”性的失衡。
⑵总供求失衡的原因:首先,从可能性因素来看: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可能性,源于商品经济的矛盾。
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
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往往不能立即转化为商品,卖出商品的货币持有者并不立刻购进商品。
于是,便会发生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
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与流通的分离,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的失衡就具备了可能性。
其次,从现实性因素来看: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发展为现实性,要有一系列的关系。
要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要求经济主体行为与国民经济运行目标相适应,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
尤其社会不能有效地宏观调控,保持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则现实中出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严重失衡,包括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是难以避免的。
20宏观调控目标包括哪些内容?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或基本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实现社会公平。
宏观调控的最终目标具体表现为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平衡国际收支。
⑴经济持续、均衡增长。
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经济持续增长;二是经济均衡增长。
经济持续增长,实际上是指保持一个与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含常规波动的可持续的、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均衡增长要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
⑵充分就业。
失业有四种类型:季节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但此时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
这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因此,要慎重掌握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增加就业。
⑶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通常用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衡量。
稳定物价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冲击。
⑷平衡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状况。
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必然对其国内经济形成冲击,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就业状况和价格水平;同时也会给其他国家的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21试论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及其运用。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有计划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
计划手段是通过政府所制定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手段。
这是指政府在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借助于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价格杠杆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调节杠杆和核算工具两种作用。
最终能促使宏观经济良好运行。
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政府依靠法制力量,通过经济立法和司法,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等行政方式来调节经济活动,以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种手段。
⑵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政府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还需要运用经济政策来实现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等组成。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流通进行管理和调节所确定的指导原则和行为准则,由信贷政策、利率等政策组成。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各产业部门均衡发展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及手段的总和,由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等组成。
收入政策是指政府根据既定目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1.内向型经济:是指以本国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为对象,发展本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体系。
内向型经济可细分为闭关自守型和进口替代型两种。
22.外向型经济:是指一国或一个地区为推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长,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核心,根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所建立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机制和经济运行体系。
23试述经济全球化及其主要表现形式。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和配置,跨越国家界限的经济活动日益增加,从而使各国经济在各个层面上相互渗透、融合和依存。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市场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起点,也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
衡量市场全球化的主要指标是国际贸易,市场全球化也叫贸易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是指生产分工体系从一个国家内部为主转向全球范围,即全球性生产分工网络已经形成和发展。
金融全球化是指资本跨越国界的流动所引起的,是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的相互连接和价格上相互联动的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是指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能力中愈来愈多的部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系统。
24.试论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