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
室性心律失常

逸搏
• 当心脏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 制而出现窦性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 或其他原因 造成长的间歇时,作为一种 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 激 动心房或心室,称为逸搏。而出现 3 个或 3 个以上连续逸搏时,称为逸搏心 律。
逸搏心律分类
• 根据逸搏发生部位的 不同,逸搏心律分 房性、房室交界性和室性三种,房室交 界性逸搏心律是逸搏心律中最常见的一 种。当房室交界性节律明显减慢时,低 位心室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激动心室, 称室性逸搏心律。
正常心电图
窦房结
房室结 右束支
左束支
左后分支 左前分支
心电图诊断
• 1.提早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T 波与主波方向相反
• 2.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波 • 3.代偿期呈完全性
① 提早发生的具有室性心搏基 本特征的QRS波群。
② 多数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根据起源点部位不同而分类
★⒈室间隔早搏 ⒍左后分支性早搏 ⒉右室肌性早搏 ⒎左室肌性早搏 ⒊右束支性早搏 ⒏心室前壁早搏 ⒋左束支性早搏 ⒐心室后壁早搏 ⒌左前分支性早搏
பைடு நூலகம்床症状差异
• 临床症状有很大的变异性,从无症状, 轻微心悸不适,到早搏触发恶性室性心 律失常致晕厥或黑蒙,且其临床症状与 预后并无平行关系。
认识室早的意义
• 正常健康人群以及各种不同心脏病患者 的室性早搏,其临床预后各不相同。因 此临床医生在处理室性早搏时,必须立 足于病人本身,即什么样的早搏需要处 理,怎样去规范化处理,怎样客观地去 评估治疗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策略

心肌梗塞后患者
研究表明75%的心脏猝死患者确认为心肌梗塞后患者 心肌梗塞后因素可提高其它单个危险因素的一年危险 性 5% 心梗后、非持续性、可诱发、不可抑制VT、左室射 血分数 < 40%的病人的五年危险性为 32%
Myerburg RJ. Heart Disease, A textbook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5th ed,Vol 1. Philadelphia: WB Saunders Co;1997:ch 24. De Vreede-Swagemakers JJ. J Am Coll Cardiol. 1997;30:1500-1505. Kannel WB. Circulation. 1975;51:606-613. Shen WK. Mayo Clin Proc. 1991;66:950-962. Bigger JT. Circulation. 1984;69:250-258. Ruberman W. Circulation. 1981;64:297-305. Buxton AE. N Engl J Med. 1999;341:1882-1890.
Welch PJ, et al. Management of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JACC 1999
HCM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有SCD家族史的儿童和年轻HCM患者,如果反复出现 运动性晕厥,则为预示不良 有严重症状的年轻患者为高风险患者 有研究显示,HCM伴有nsVT的患者SCD发生率高, 另有研究不支持这一结论 <40岁HCM患者,如有异常血压反应,则易发生SCD 多数研究表明, 如HCM患者经EPS诱发出室性心律失 常,则易发生SCD
心脏猝死发病率及事件总数
室性心律失常

3.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多形性室速应按室颤处理,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 ②血流动力学稳定或 短阵发作者,根据QT 间期变化,分为 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QT 间期正常的多形性室速和短 QT间期多形 性室速。 (2)尖端扭转型室 速:QT 间期延长的多形性室速称为TdP。临床上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阿斯综合征,重者导致 SCD。心电图显 示 QT 间 期 延 长,可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LQTS。
根据基础疾病、心功能状态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应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若疗效不满意,
应先审查用药是否规范、剂量是否充足。一般不建议短期内换用或合用另外一种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 若心律失常仍需立即处理,宜考虑采用非药物方法如电复律等。序贯或联合应用两种以上静脉抗心律失 常药物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作用。联合应用静脉抗心律失常药物仅在室速/室颤风暴状态时 才考虑
IHD患者的致心律失常基质通常位于心内膜,心内膜标测和 消融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对于经完全血运重建和最佳药物治 疗后仍频繁发作室速/室颤的患者,可考虑行导管消融治疗。
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4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感谢聆听 批评指导
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控制,选择更有效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方法;对非威 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需要更多考虑治疗措施的安全性。过度治疗反而可导致新的风险。 4 治疗与预防兼顾
室性心律失常纠正后易复发,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确定是否采用预防措施。需要评估药物、射频消融及 ICD治疗 适 应 证。同时也需加强基础疾病的治疗,控制诱发因素。 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其它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其它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和长期治疗一.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二.这类属于可矫治的心脏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首先应考虑有外科适应证时给予手术矫治。
如未作手术或手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可根据心功能情况参考心肌病的处理意见。
三.二尖瓣脱垂(MVP)可能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据最近观察:MVP病人在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不良事件方面和非MVP病人并无差别(N Engl J Med 1999;341:1)。
MVP合并显著二尖瓣返流者应按照瓣膜病治疗。
1.无症状的VPCs、NSVT:不治疗。
2.有症状的VPCs、NSVT:首选β—阻滞剂,如无效可考虑其它抗心律失常药,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3.有年轻家庭成员猝死史+晕厥史,或证明晕厥与VT/VF有关者,可考虑ICD,药物治疗效果不清楚。
四.无器质性心脏病:1.多形性VT/或VF1)QT间期正常(1)儿茶酚胺性多形性VT:儿童发病,运动、情绪激动、滴注异丙肾上腺素可诱发。
治疗:β—阻滞剂。
(2)特发性多形性VT/VF:成人发病,诱发因素可为运动、或冠脉痉挛、或无明确诱因。
(3)治疗:运动或异丙肾上腺素滴注诱发:β—阻滞剂。
(4)冠痉挛有关:钙拮抗剂(或合用硝酸酯)。
(5)无诱因:猝死率高,ICD。
(6)短联律间期扭转室速变异型(或称短联律间期多形性VT):维拉帕米显著抑制ECG上的短联律间期的VPCs和多形性VT,但不能防止猝死,故长期治疗应予ICD。
(7)Brugada综合征:猝死率高。
有效防止猝死只有ICD,胺碘酮或β—阻滞剂并未证明有保护作用。
2)QT间期延长(1)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QTs):平均来说,不治疗者10年病死率高达50%。
一旦确诊LQTs,不管有无症状都应治疗,因为30%—40 %的LQTs病人首发症状即为猝死。
(2)①首选足量β—阻滞剂(剂量应达到平板运动试验最快心率≤130bpm),严重窦缓或窦停>2s者加用起搏治疗。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易于伴发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也是导致猝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献报道AMI后室性期前收缩(室早)的发生率为10%~93%,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发生率为3%~39%,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为4%~36%。
每年美国有超过30万的人猝死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最常见的原因,60%急性心肌梗死性死亡的患者发生在发病后1h内,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与心室颤动有关。
正确评估和处理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提高AMI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着重要意义。
1.室早(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室早常见于AMI患者。
根据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AMI合并的室早属于潜在恶性,既往认为可引起室速或室颤,是一种预警性心律失常。
近年的研究则发现孤立的室早不是AMI时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预报因子;现在CCU中发生VF的几率已经明显减少,因此,不主张在AMI 后预防性应用利多卡因。
对已经发生的室早,是否应当药物干预,也存在争论,因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证实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AMI中重视血运重建治疗(抗血栓、抗凝、冠脉重建),纠正电解质、代谢异常,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AMI患者交感活性上升,血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抑制剂,有利于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的室早,同样没有大型临床试验证实抗心律失常药物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所以,如果没有症状、发作不频繁、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室早,可以不作处理;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患者不能耐受,或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早,可以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
由于某些药物,如英卡胺、氟卡胺、莫雷西嗪可增加远期死亡率,应当避免使用。
冠心病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

冠心病病人室性心律失常的评估与处理
张海澄;卢长林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
【年(卷),期】2001(007)009
【摘要】对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病人采用无创和有创方法进行危险分层是十分必要的.症状很少或无症状而心功能正常的病人为低危病人,可不治疗或应用β阻滞剂控制室早的症状症状非常明显的病人可应用莫雷西嗪或索他洛尔控制症状.心肌梗死后LVEF≤0.40且有室速或室颤的病人,持续性室速的病人,以及心脏骤停生还者均为发生心律失常性猝死的高危人群,一般建议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和胺碘酮可减少心肌梗塞病人总死亡率和猝死发生.
【总页数】4页(P80-83)
【作者】张海澄;卢长林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冠心病病人左室肥厚与维生素D、室性心律失常及NT-proBNP的相关性分析[J], 杨文琦;魏剑芬;李树民;曹新营;邢彩耐
2.62例冠心病病人昼夜心率变异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J], 韩君勇
3.冠心病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前后HRV变化 [J], 韩君勇;李金生
4.老年冠心病病人PCI术后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风险列线图模型的
建立 [J], 郑曦;王浩宇;何莉;何蔺
5.冠心病病人α-酮戊二酸与氧化应激反应的相关性及对冠心病介入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 [J], 倪水清;徐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基层版)解读PPT课件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
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特 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进 行专门阐述,提供个性化的治 疗和管理建议。
02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定义和分类
定义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心律 紊乱,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等。
分类
根据发生机制和心电图表现,室性心 律失常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尖端扭转型室 性心动过速等类型。
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基层版)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19
CONTENTS
• 引言 • 室性心律失常概述 • 基层医疗机构在室性心律失常
管理中的角色 • 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室性心律失常管理 • 室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及预防
策略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水平
妊娠期女性
要点一
妊娠期女性室性心律失常特点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如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 等,容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此外,妊娠合并心脏病、高 血压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要点二
治疗策略
针对妊娠期女性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策略应以保障母婴 安全为前提。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采取观察 或药物治疗;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 虑射频消融等手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 的病情变化及胎儿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加强 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猝死的风险评估及干预措施
风险评估
根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综合 评估猝死的风险。
干预措施
对于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干预措施,如植入ICD、 进行射频消融术等,以降低猝死风险。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定义
1 室早
•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室早是指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异位兴奋灶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在普通人群中, 其发病率为1%~4%。通过普通心电图筛查发现室早患病率约为1%,而通 过 24h 或 48h 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 40% ~75%。室早的发病率随 年 龄 增 长 而 增 加,在<11岁 的 儿 童中,其发病率<1%;而在>75岁的 人 群 中,其 发 病 率 可 高达69%。
•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NSVT是指 连 续 3个 及 3个 以 上 的 室 性 心 律、频 率 >100次/分、持续时间<30s、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自行终止。典型的 NSVT一 般 由 3~10个室性心律组成,心 室 率多 在100~200次/分。
• 急性心肌缺血和LQTS有关的 NSVT,常常表现为多形性。在有明确的持续性室速病史的患者 记录到 NSVT 时,其形态可能与持续性室速相同。大 多 数 无 QT 间 期 延 长 的多形性室速存 在冠状动脉病变。左室功能异常患者中,频发而复杂的室性异位心律更为常见(包括 NSVT)。
• 增强磁共振成像(MRI)能提供额外的诊断和预后信息。尽管没有大样本研究证实哪些患者应行 MRI检查,但 MRI可指导管理多种合并室早的结构性心脏病,包括扩张性心肌 病(DCM)、肥 厚 型 心 肌 病(HCM)、心 脏结节病、淀粉样变和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等。对于这些患 者,延 迟 钆 增 强 MRI发 现 室壁 运动障碍或心肌瘢痕有助于判断预后。
• 在心脏瓣膜病患者中,NSVT 发 生 率 也 较 高,尤 其 是 主动脉瓣 狭 窄,明 显 二 尖 瓣 返 流 的 患 者 NSVT 发 生 率 可 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心脏基础分类
• 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 合并器质性心脏病
以预后分类
• 良性: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的室性心律失常,
•
一般为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
• 潜在恶性:有器质性心脏病,其心律失常为室
•
性早搏或无症状的非持续性室速
• 恶性:有器质性心脏病,其心律失常为持续室
•
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
室早诊治流程图 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危险分层:有恶化的可能 需认真评估并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诱因(如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等)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是评价预后的重要方法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EPS评估 可以诱发持续室速 ICD植入 无条件ICD:按持续性室速进行药物治疗 未诱发持续室速: 药物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价并区别等待: 临床特征 室性心律失常类型 心脏疾病 心功能状态 遗传基因
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
关键点 1、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2、是室早、还是室速、室颤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
危险分层:良性、恶性之分,大多为良性。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将这种早搏作为器质性心脏病的诊断根据。年轻人中往往被诊为心肌炎,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评价 1、1971年,美国医生Lown和Wolf通过总结室早和冠心病猝死的关系,首次量化了室性早搏(室早)的
危险分层。 2、不少学者指出Lown分级标准存在的缺陷。 3、显然,HOLTER报告及临床医生简单应用该分级来进行危险评估是不恰当。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根据基础疾病分类 慢性冠状动脉疾病性心脏病 心力衰竭 先天性心脏病 神经症 非器质性心脏病 婴儿猝死综合征 心肌病(DCM、HCM、ARVC)
主要内容
室性心律失常分类 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 几种常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
心律失常的治疗 ICD治疗指南-2008ACC/AHA/HRS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博
危险分层:根据基础心脏病不同对待 心肌缺血,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系统的过度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电解质
紊乱等使猝死的危险增加。β-阻滞剂已证实有效,ACEI也可能有效 如果早搏很多,或有多形复杂室早,或心脏基础情 况不稳定,一般不要使用I类抗心律失
常药,可以使用III类药物。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非持续性室速
药物治疗 β-阻滞剂: 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预后 上述治疗措施效果不佳且室速发作频繁和症状明显者:按持续性室速用抗心律失常药。预
防或减少发作,如胺碘酮
NSVT诊治流程图 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室速、室颤
危险分层:预后不良,容易引起心脏性猝死 室速、室颤的治疗:包括终止发作和预防复发 终止发作:电复律+药物,药物常用胺碘酮,必要时联合Ⅰb类药物(利多卡因)或β-阻滞剂
(美托洛尔、艾司洛尔)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SMVT) 诊治流程图 (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室颤诊治流程图 (2016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主要内容
室性心律失常分类 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 几种常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
心律失常的治疗 ICD治疗指南-2008ACC/AHA/HRS
急性冠脉综合征相关的心律失常
积极的血运重建以及β阻滞剂的应用使VF (出现在ACS 发生48 小时之内)的发生率 降低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
主要内容
室性心律失常分类 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 几种常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性
心律失常的治疗 ICD治疗指南-2008ACC/AHA/HRS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从频度及形态上: 室早(偶发、频发、多源、成对) 室速(短阵、持续、单形、多形、双向型、尖端扭转) 室扑、室颤
老年人常被诊为冠心病。 心脏分子遗传病(LQTS、SQTS、Brugada综合征、早期复极综合征等)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
处理意见: 从预后角度不支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症状明显而无法耐受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 短时间应用抗心律失常药:可选Ib类如美西律和Ic类如普罗帕酮以缓解症状,不宜Ia类或III类药物; 不要用早搏数或Holter的方法来评价所谓的治疗效果; 射频消融地位提高。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
危险分层:血液动力学一般稳定。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速:又称运动诱发或腺苷敏感性VT,可选用维拉帕米、普罗帕酮; 左室特发性室速:又称分支性VT或维拉帕米敏感性VT,首选维拉帕米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也有效; 部分持续时间很长后,演变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特发性室速射频消融可根治,成功率高。
临床分类 1、血流动力学稳定型 无症状 轻微症状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 晕厥前症状 晕厥 SCD 突然心脏骤停
室性心律失常的分类 2016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
根据心电图分类 1、非持续性VT 单形性 多形性 2、持续性VT 单形性 多形性 3、无休止性室速 4、束支折返性心动过速 5、双向性VT 6、TdP 7、心室扑动、颤动 8、室速/室颤风暴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 心肌梗死致心功能不全 扩张性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 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SCD风险
90%SCD患者尸解提示存在CHD 75%SCD患者具有心肌梗死病史 LVEF<40%是SCD的独立危险因子 频发多源PVC是SCD的独立危险因子 NSVT是SCD的独立危险因子,特别在心功能不佳的患者预后更差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由于心脏性猝死,室性心律失常危险评估意义重大 实际工作中,“危险性” 判断很有难度,高估或低估的情况广泛存在 至今尚无关于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的建议或指南
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
室性早搏LOWN分级(1971年,急性心肌梗死) 0级 无室性早搏 1级 偶发、单形,室性早搏< 30次/h 2级 频发、室性早搏 ≥3 0次/h 3级 多形室性早搏 4a级 成对室性早搏 4b级 连续 的( ≥3次) 室性早搏 5级 R on T型室性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