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特色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在中国的散文写作中,属于居于象征主义和新派的抒情散文,其特点是强调一种抽象的清新柔美的感受,能够将人们深刻体验到一种淡淡的和谐愉悦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有:
一、意象清新细腻:在朱自清的文字中,意象清新细腻,比喻、拟人、抒情等手法灵活多变,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朱自清的情感。
二、结构精美:朱自清的文字中句式整齐,层次清晰,结构精美,因此形象生动,使人细细品味,令人流连忘返。
三、抒情优美:朱自清的散文特别注重抒情,以及隐含着的淡淡的禅意,抒情优美,充满诗意和淡雅的韵味。
四、细腻淡雅:朱自清的文字细腻淡雅,具有活泼而优美的口吻,充满清新的禅意,能够让人们融入到一种简洁而精致的自然风景之中。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
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
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
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
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
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
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共25篇。
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
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
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
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
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
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
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点

简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特色
1、作者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例如《荷塘月色》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
他要无牵无挂独自享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心里颇小宁静”,而追求刹那问安宁的心境的反映。
2、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对古典诗词非常熟悉。
他写散文时能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在散文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
3、朱自清在散文中也常常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了。
例如:《春》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
一个“钻’字,就表现出了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再加上“偷偷地”修饰,状其小知小觉出现,生动的表现了春草的活力,把春给写活了。
4、朱自清爱用叠词,造成他散文的节奏感与韵律美。
《荷塘月色》用了26个叠词,如“田田”、“层层”写荷叶的多、密、重叠相连,“曲曲折折’写荷塘的轮廓、形态“淡淡”、“薄薄”写云雾的轻灵、缥缈。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写荷塘四面树丛的茂密,“翁翁郁郁”写树色的浓重,这些叠字叠词小仅增强了物态清貌的形象感,而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
5、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短小,构思更见匠心。
《背影》无论写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但在平实中却孕育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全文共写了三次背影。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朱自清,这个名字在文坛上响亮得很,像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很多人的文学道路。
说到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是一脸的认同,纷纷竖起大拇指。
你看,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一场狂欢的盛宴,各种赞美不绝于耳,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乐一乐。
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1.1 细腻入微的观察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春》,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起去看花开花落。
他在文章里把春天的气息写得那么生动,仿佛我们也能听见小鸟在树上欢唱,闻到花香四溢。
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能写得特别动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深情真挚的表达除了观察入微,朱自清的表达也是一绝。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怀念,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那种深情真挚的表达,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就拿他写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看到那儿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父亲就在眼前。
2. 名家的赞誉2.1 鲁迅的高评价说到朱自清,鲁迅可没少夸他。
鲁迅曾经说过,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而动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鲁迅可是个眼光极其独到的人,他能够看出朱自清作品中的那份真诚和热情。
鲁迅总是那么犀利,但对朱自清的赞美,似乎让他也放下了那一份锋利。
这样一来,朱自清就成了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连鲁迅都得捧着。
2.2 现代作家的追捧不仅鲁迅,现代很多作家也对朱自清赞不绝口。
比如,作家贾平凹就曾表示,朱自清的文字像是一道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
3. 朱自清的影响力3.1 引领散文潮流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简直为后来的散文作家指明了方向。
他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动人的风格,让许多作家都跟着学,试图在文字中寻找那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
朱自清的散文有什么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他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最具魅力。
如《绿》中,就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细腻深切地画出了梅雨潭瀑布的质和色,文字刻意求工,显示出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
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将它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出浴的美人;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了“仿佛远处高楼上飘过来的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淡,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准确而奇妙。
朱自清还有另一语言风格的散文,即用平易的语言,在朴素的叙述中寄寓真挚深沉的情愫。
这类作品常常能表现作者正直、热情、进步的心怀,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均为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这篇散文洗去了他往日的铅华,透过父亲的一举一动,读者似乎看到了作者惨淡的家境及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李广田在《最完整的人格》一文中说:“《背影》一篇,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由于这篇短文被选为中学国文教材,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
”这里说的是解放前的情况。
至于解放后,选《背影》的少了一些,而《荷塘月色》一文,则因其文笔的优美,一直被选作教材,为大中学生所吟诵。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散文作品以清新、简洁、自然、真情实感著称,被誉为“自清散文”。
以下是对他的写作风格的一些具体解释和拓展:
1. 清新自然: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大多清新自然,以描绘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为主,注重语言的直白和真实。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
2. 简洁明了:朱自清的散文作品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不冗长、不拖沓,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感受到他的心境和情感。
3. 真情实感: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充满真情实感,他的文章内容真实、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他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与自然的互动,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4. 独特的风格: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他以自然、清新、真实的风格著称,同时兼具古典与现代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
他善于运用诗词的意境和韵律,使散文作品更具有诗意和美感。
5. 关注社会现实: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关注社会现实,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和人民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同时也启迪和鼓舞了后人,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清新自然、简洁明了、真情实感、独特风格,同时也关注社会现实,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朱自清散文特点

朱自清散文特点朱自清抒情散文的特点:1、感情真挚淳朴;2、对自然景物观察准确精当,对声音、色彩感觉敏锐;3、善于集赋、比、兴各种手法,起承转合,手挥目送,既曲尽其意又余韵袅袅;4、文笔精美婉丽,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朱自清对优雅和谐、含蓄节制的美的追求,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另一方面也隐含着对中国现实社会景象的逃逸和否定。
[4]分类介绍1、关于主要散文朱自清的早期散文,可分为写实议论和叙事抒情两大类。
前者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后者如《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荷塘月色》《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白水漈》,更是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而脍炙人口的佳作,代表了他的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
”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雪朝》(1922年;文学研究会的成员的合集)《毁灭》(1923年;长诗)《踪迹》(1924年;朱自清首本诗与散文集)《背影》(1928年)(被选入上海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语文教科书第五课、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教科书)《春》(1930年)(被选入人教版初一上语文教科书第11课、浙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上海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下语文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六课、苏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十四课、京教版七年级下教科书第一课)《欧游杂记》(1934年)《你我》(1936年)《伦敦杂记》(1943年)《匆匆》(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人教版‟六年级教科书第2课、鄂教版六年级教科书、冀教版四年级下册、长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语文论述《新诗杂话》《经典常谈》《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朱自清文集》(1—4卷)1953年出版、开明《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下册)1981年出版、古籍《朱自清序跋书评集》(论文集)1983年出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为“经典”性散文,它已进入教材,被广大学者学习和模仿,其影响之深是不言而喻的。
朱自清散文的经典价值,不仅是它记载了一定时代的人生,而且也在于它独特的艺术。
一、也许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个诗人,他的散文也存贮着一种诗意。
“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工,要算他了。
”这是郁达夫对朱自清散文中诗意的赞赏。
朱自清一生是平凡的,但他又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诗。
在他的散文中也因为他本身是一位诗人而带有诗人型。
在他散文天地里,有着诗人的疯狂,联想和想象犹如千姿百态的群鸟,在不以表面的物质世界为限的空间里翱翔。
朱自清总是积极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按照美的旋律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组合,不断涌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充分体现其主体生命色彩的诗意。
追求诗意,这是朱自清散文中的一大特点。
丰富奇特的想象,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一。
黑格乐认为,对艺术家而言,“如果谈其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
”朱自清的散文同诗一样充满了想象,就充满了奇妙的魅力。
他在散文中善于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一个全心渴求的意境。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首先写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也都可以不想,紧跟其后写荷花时,用了这样的诗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有羞涩的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
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是荷花,但在朱先生的想象中,是魔术家的手指,在我们面前轻轻一点,就出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迷人世界。
写清香,作者将其想象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写叶子并肩挨着,想象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写月光照在叶子和花上,薄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时,作者想到的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纱的梦。
这样的想象,真叫人感慨万千,这样的想象,真是奇特之至。
想象力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它成为审美反映的枢纽。
“我意在表现自我”是朱自清提出的一条美学原则,从艺术哲学意义上看,这就包括抒情散文在内的一切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艺术规范,是美文区别于一般散文的一个规定。
藉厚流畅的情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点之二。
他的散文,语言极为凝练,很讲究单调的和谐和押韵。
富有音乐感,并随着情感的起伏波动,从而自然而然形成了节奏感。
如在《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节奏的起伏,情感的回荡,不能不叫人心灵为之震颤。
散文语言在声调和节奏方面的要求是和谐而富有韵律的,虽然散文不讲究音韵和对偶,但是所有好的散文作品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
朱先生的《荷塘月色》和《春》,其文句错落有致,节奏分明和韵,使人时时感到一种自然的韵律所在,感情美,文字美,声调和节奏也是极其优美的。
正好一位作家说过:“不但诗讲究节奏,散文也该讲究这些,讲音调的和谐。
”
多样的艺术手法,也是朱自清散文中诗的特征之一。
散文的表现
手法,可以说是最少受到拘束,它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也可以几种手法融合在一起。
总之,就是出于再现现实,表达情感的需要,作者完全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用他所以为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作家大都以自然景物之感受,一般不脱离现实,不甚对自然景物作拟人化之描写。
然而朱先生却在自己散文中超越现实充分运用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在《荷塘月色》《春》中就表现出来,表明他有别于中国的一般散文家。
二、作者的情意就在文中艺术境界中表达出来,这种境界能引发作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感染。
如《背影》一文,为何打动了那么多读者的心?就在于作者描写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构造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第二大特点。
善于营造空间结构的意象。
如在《背影》中,他将潜在心底真挚而深厚的父子之情,凝聚在一个普通又极其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从而得到了普天下相似境遇的人的共鸣。
让我们一起体会这样的空间意境:“在火车站,一个父亲在月台下到月台上,再走过去,爬上那边的月台”。
在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空间里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真情——“父爱”。
这就是包涵在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和通过作品向人们揭示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这也是耸散文意境空间上的体现。
言外之意的余音,是朱自清散文意境的另一个特征。
在文学创作中,许多对朱先生意境论者只看到意境中淡淡的情绪,虽在艺术性方面作出了相当贡献,但很少有人将其放在特定背景下剖析其内在
的思想性,也就难体味到其散文作品言外之音。
势必影响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如《背影》论者对其布局基调,色彩以及语言方面作出了一定的剖析,题旨的概括也无异议,但如能在“五四”背景下联系考虑,所谓父子之爱的主题,不就能显示出对人性的人情色彩吗?
总之,朱自清在文学上的最高成就就是散文,他的散文在20年代就成为我国早期现代散文的杰作,曾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他的艺术价值,将永远的影响中国文坛,给人们楷模式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