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那树教案优秀范文
《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

《那树》优秀教案《那树》优秀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那树》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那树》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4、延伸拓展法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总第18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
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多媒体显示;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人教版初中语文那树教案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那树》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自然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那树的深厚感情。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树木。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树木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结构。
(2)全班交流: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描绘自己喜欢的树木。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树木的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树木的资料,了解树木的保护意义。
(2)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课文内容,交流对树木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的自然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

八年级语文《那树》优秀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类破坏自然的错误行为,了解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了解那树价值及其不幸命运。
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味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1、从语句中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两组对比)葱郁的森林——被砍伐的树木绿色掩映的村庄——一座座水泥高楼社会的发展,为什么最终是这样的结果?《那树》是再一次引发我们的深思的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快速听读课文1、扫清生字障碍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 iú):卷曲的胡子。
这里指树根。
2、思考:本文给大家讲了一个人与自然的什么故事?曾为人们提供很多价值的一棵老树最终无法躲避灭亡命运的故事三、品味情感1、你能体会本文作者的感情吗?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答: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品味分析,各抒己见。
作者的心情是难过、痛惜,伤感、悲愤的。
A如:“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长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
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两者反差很大,对比鲜明,让我们体会到绿色环境得来不易,人类却轻而易举破坏了,实在令人痛心。
B、如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文中写了三处,表达作者对树的同情、对人的做法憎恶。
“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树的深厚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3)学会正确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那树》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主题。
(2)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环境保护、生命尊重等抽象概念的理解。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正确的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树的重要性。
(2)提问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看法,引出本课的主题。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那树》,了解大意。
(2)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3. 写作技巧:(1)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如何进行段落划分和连接。
(2)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小练笔。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短文,可以参考课文的写作风格。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学生在阅读、讨论和写作环节的表现,是否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初三下册《那树》语文教案

人教版初三下册《那树》语文教案教师撰写优秀教案,是教师不时反思、改进自身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个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教育和生长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三下册《那树》语文教案,感谢您的欣赏。
《那树》课文原文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
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摇,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这真令人难以置信,可是,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式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柱香呢!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霉黑潮湿的皮层上,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像生铁铸就的模样。
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有时候,的确,连树叶也完全静止。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公分一公分的向外。
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辗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经过速成的新建筑物衬托,绿得很深沉。
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诗。
《那树》教案2

《那树》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之道》中的《那树》。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具体章节为第四至第六自然段,着重分析作者通过对大树的描写,传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美,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大树的描写,表达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重点: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第四至第六自然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如“那树”、“静静地”、“陪伴”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4. 例题讲解:以课文内容为例,讲解如何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和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自然段,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例子,分享感受。
六、板书设计1. 大树的形象2. 作者的情感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解。
答案:示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指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课后拓展: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选择一个对象进行描写,表达你对大自然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和运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提高环保意识。
同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更多关于大自然的文章,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那树》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品《那树》的基本情节、主题,发现作品所展示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理解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3.能够运用提问、归纳、比较、分析等方法进一步理解作品;4.提高阅读能力,丰富情感、语言、文化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1.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2.了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和表达手法;3.学习如何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班会习惯养成(5分钟)2.新课预习(10分钟)通过介绍作品《那树》的作者、题目、背景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翻阅课本,了解文章的背景、意义;重点让学生了解《那树》的主要情节。
3.教师讲解(20分钟)通过对作品全文的点拨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含义,强化阅读能力。
讲解思路如下:(1)作品题目的含义按照自己的理解,解释《那树》的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文本;(2)作品的基本情节告诉学生作品主要讲述一个人从小到大和生命里的几个阶段,这个人的父亲一直告诉他,他们家族的长寿秘诀是那棵尤物树枝条的茶,但是这种秘诀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3)作者如何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游读全文,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情感变化、心理描写等方式表达作品的主题——亲情、责任与传承等。
(4)文本的特点及运用的手法讲解叙述性短文的特点,以及作者运用描写、对话、心理描写等手法达到表达作品主题的目的。
4.探究和讨论(25分钟)(1)提问式探究:通过回答以下问题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语感:1)主人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没有明确提到?2)为什么一开始家里不让主人公碰尤物树?3)为什么主人公毕业后仍然选择留在老家?(2)感性讨论:由学生发表个人感受,或分享家族文化小故事,或群体合作,将课文中提到的“担当”二字寓意丰富起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那树》教案【三篇】

这篇散文经过描绘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后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惋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虑和深重感触。
⑵认识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⑴整体掌握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要旨。
⑵理解托物寄意的创作手法,品尝文章的艺术性,逐渐培育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⑶推测语言,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培育语感。
3、德育目标⑴反省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对大自然的损坏行为,进而认识到珍惜自然,爱惜自然的必需性。
⑵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课重点】1、认识那树的生命历程,掌握树的价值,品行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味。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教课难点】1、推测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难过、悲悯、愤激的感情,感觉老树命运的惨剧色彩。
2、正确理解王国的事情,领会作者的意图。
【教课方法】1、朗法。
2、点法。
3、品法。
4、延长拓展法。
【安排】两。
【教课步】第一一、我学了《愚公移山》一文,知道中国古代人民有一个理想,就是要征服大自然,我向来相信人定天,于是,盲目的征服大自然,向大自然讨取的程中,我也遇到大自然的。
学生例一,我遇到那些沙暴干旱缺水酸雨温室效丛林消逝洪灾害街的那棵老也不可以幸免,今日我一同来拜王鼎先生那写的悼。
第一同学自文,用以下句式那是一棵⋯⋯的。
教注意引1、从的境方面归纳 ;2、从的外形方面归纳 ;3、从树的品行方面归纳 ;4、从树的遭受方面归纳 ;5、从作者对树的感情方面归纳;6、从读者对树的感情方面归纳;7、从树的作用方面归纳。
由此归纳总结、大树有奇异的面貌它老态、佝偻、但牢固稳固,繁密旺盛,有霉黑湿润的皮层。
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自己象生铁铸就。
、大树生长在特别的环境中它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四周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旧、荒芜的情景。
、大树对人类大有善事成为人们心灵的安慰; 酷热的夏,送来阴凉和安静 ; 蒙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 它扩充着庇荫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在人间珍异之物,是人类的守卫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那树教案优秀范文
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多媒体显示)正如歌中所唱,枝繁叶茂的树木用绿色装点着人们的家园,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树倒在人类的刀斧电锯之下。
台湾作家王鼎钧就曾对一棵树的命运,慨叹不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那树》(多媒体显示)
二、简介作者、作品(多媒体显示)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1925年生,山东兰陵人。
___后到台湾,出书近40种,擅长散文、评论、剧本、小说。
尤以散文见长,他的散文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审美性,有着作家对人生深刻而独特的领悟。
三、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1.把握课文内容,感知那树的形象。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字词(多媒体显示)
五、朗读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理清思路,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
(一)提问:那树的生命经历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按时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大树、近期的大树、现时的大树
(二)学习第一部分(早期的大树)(1—5段)(多媒体显示)
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树哪方面的内容?突出了树的什么品格?
明确:三方面的内容:生长环境、外形、对人类友善
(多媒体显示)树的品格:坚韧顽强、富有爱心、无私奉献
(三)学习第二部分(近期的大树)(6—8段)(多媒体显示)
提问:大树生存与现代文明发展之间产生了什么矛盾?体现了树的什么品格?
明确:矛盾:大树与外界环境的冲突;大树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
树的品格:无私奉献、忍辱负重、胸怀豁达
小结:从对这两部分的学习后,我们可以评定(多媒体显示)这是一棵通人性、讲人情,不见其利己,只见其利他,甚至有某种特殊神性,自久远的年代以来静静地、默默地庇护造福人类的大树(多媒体显示)
(四)学习第三部分(现时的大树)(9—11段)(多媒体显示)
提问:这一部分写了有关那树的多少件事?树最终有什么样的结局?
明确:四件:醉汉驾车出事;电锯锯倒树身;清道妇讲述蚂蚁国的故事 ;挖树根,平路面。
结局:惨遭杀戮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挖掘能力,重新认识生命及人与周围生物的关系等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理解老树的命运。
2、难点在于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
【教学设想】
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究讨论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倒下,王鼎钧笔下的那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师:课前读过课文吗,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挑出你喜欢的段落,自由朗读吧
二、解读文本
通过刚才的朗读,对本文进行了回顾,结合同学们的预习,按照故事的顺序说说那树的故事
生:课文起先讲那树没有被砍之前的故事,后来将以此一个喝醉的驾驶者撞了树,树死了,被砍断了,
师:树就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师:大家都能对课文有一点的了解,根据同学的提问,同学们的阅读有价值。
师:问题一:那到底是一颗怎样的树?
生:老态,
师:用了什么手法
生:拟人的手法
师:这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其他呢?
生:是一颗坚韧的大树,许多树在台风来临时,依然坚固的立在原地
师;除了坚固,还有什么特点?
生:稳定
生:屹立不动
师:用文中的词语坚固不动,令人难以置信,除了难以置信,还有什么?
生:很茂密,遮蔽了很多的光
师:在这之前有这样的一段描绘,于是情侣止步,为什么?
生,情侣喜欢幽暗的环境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树把光遮住了,更好的进行交流
师:树给情侣带来快乐,说的真好
生:第三段,感觉树是人们的守护神,保护人们
师:是人民心中的神,树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生:带来安全感,
师:换句话说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生:是无私奉献的大树,台风来时,人们插香;夏天人民在树荫下乘凉,一年四季给人们贡献
师:文中用怎样的文字写“乘凉”请一学生读该段,通过这段朗读,你觉得人民对树荫享受吗?哪个动词?
生:吸
师:做一下动作看来大树给人们带来享受,真厉害,用一个字,给人们带来这样的感受
生:那树是人们的朋友,第四段,鸟来了,鸟和孩子……
师:你能把这段话用诗的语言来朗读吗?
生读
师:经过同学们分析,看来这棵树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可以在那树后面加个标点,加什么?
生:加!用敬佩的感情,无私奉献,用此标点表达敬佩
师:同学们带着敬佩的感情,来挑选一段来进行朗读,
一生读
师:用了排比句,排比句的作用增强语气,为什么要用排比句? 生:树在很久以前就在这里,
师:这样,我们读诗就要读出很久的味道,哪个字拉长?
生:很久很久
师:齐读这句话
师:这样一颗立在那里很久的树令人敬佩,树的结局却很悲惨
我们一起来看那树的最后命运,树直接死于什么?
生:被车撞
师:居然是一场交通事故?对于这样的原因你认同吗?
生:不认同,树的大自然却被破坏了
师: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借口,那是一个喝醉的驾驶者,不管是什么,都会装上去这里用两个“于是”,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问为什么交通专家将责任判给那树,而不是驾驶者?驾驶者明显的错误,超速,醉酒驾驶责任很明显不是那树,却判给那树,人站在谁的立场?人的立场?读这句话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气愤
师:试着给大家读读
生读
师:后面两句话读来特别可笑,于是这一天就来了,树被砍倒了,砍伐的画面你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生:残忍
师:老师觉得应该是相当残忍
生:“搅碎”“骨粉”很恐怖
师:说的很好,读的不太满意,既然残忍,就要把残忍读出来生再读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许多树叶发生了变化,有采集、欣赏树叶的兴趣。
2、介绍自己找到的树叶,对其形状进行联想。
活动准备
马甲袋、小筐
活动过程
一、园内散步感受树叶的变化
孩子们,上次我们在幼儿园的操场上寻找秋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自由发言讨论)
二、外出捡落叶
(1)幼儿讨论外出注意事项。
现在,我们带上马甲袋要到外面的小区里去捡落叶,请朋友们来讨论一下,你觉得外出活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在老师规定的捡落叶,不乱跑,不去湿的地方,在干的地方捡,听到老师说排队的时候马上过来排队,注意安全。
)
(2)幼儿外出捡落叶。
教师引导幼儿采集不同形状大小的树叶。
三、讨论、交流自己采集的树叶
1、看看说说你捡到的树叶是怎么样的?
幼:圆圆的,椭圆形的,有点枯掉了。
师:有的小朋友捡到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秋天到了,叶子变黄掉下来了,时间久了就枯掉了,所以有的小朋友捡到了枯黄的叶子。
2、闻闻你捡来的树叶有什么味道?
幼1:有树叶的味道。
(师:那是什么味道呢?……)幼2:有股香味。
师:树叶有股淡淡的清香。
3、摸摸你的树叶是怎么样的?
师小结:有的树叶滑滑的,有的树叶毛毛的,有的干干的,一碰就会碎掉了,有的软软的……
4、想一想你的树叶像什么?
师小结:树叶的形状真多啊,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小床,有的像蚂蚁的家,真有趣。
今天捡到了这么多漂亮的树叶,你们开不开心啊?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