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25沥青配合比设计

合集下载

AC-2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报告

AC-2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报告

一、设计依据及材料慨况1.1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1.2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1.3JTJ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1.4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1.5施工设计图2、材料2.1沥青采用中海石油总公司产石油沥青A-70 号沥青2.2集料采用金马河产,碎石,石屑,规格为0-5mm、5-10mm 、10-13.2mm 、13.2-16mm2.3矿粉采用都江堰产矿粉二、材料相关试验指标2.1沥青试验:2.3细集料质量试验:2.5各种矿料的密度试验2、6各种矿料的筛分马歇尔物理-力学指标试验结果(2)根据马歇尔试验结果绘制各沥青用量和各技术指标关系图如下:1、按最大密度对应的沥青用量 4.9%、最大稳定度对应的沥青用量4.6%、空隙率中值对应的沥青用量4.6%、和规定沥青饱和度中值对应的沥青用量4.7%、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OAC1=4.7%2、按各项技术指标全部合格范围对应的沥青用量下限5.1%和上限5.5%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OAC2= 5.3%3、综合确定的最佳沥青含量:OAC=5.0%(油石比=5.26%)四、水稳定性试验按最佳沥青用量4.4%重新制件,进行马歇尔试验及48h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见下表:目标配合比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五、高温稳定性试验按最佳沥青用量 \ %制件,在60℃轮压0.7MPa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系数C1=1.00,C2=1.00结果如下:目标配合比车辙试验结果六、其它马歇尔稳定度试验采用双面各75次。

试验:校核:审批:。

沥青下面层AC-25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

沥青下面层AC-25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

沥青下面层AC-25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AC-25型沥青混凝土下面层生产配合比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项目主要技术标准如下:(1)主线设计车速100km/h。

(2)汽车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3)主线路基、路面:枞阳东互通至池州西互通段采用六车道,路基宽度33.5m,路面宽度30米,其余采用双向四车道,路基桥梁宽26.0m,路面宽22.5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标准轴载BZZ-100。

(4)路面结构:①桥梁、分离立交及明盖板涵洞的桥面铺装:4cm SMA-13(改性沥青)+6cm AC-20C(改性沥青)+桥面防水粘结层。

②主线互通及服务区匝道:4cm SMA-13(改性沥青)+6cm AC-20C(改性沥青)+8cm AC-25C+36cm水泥稳定碎石+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

③收费站广场路面结构:30cm水泥混凝土+3cm AC-10 F+20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二、设计依据1.《xx路面工程施工招标文件》;2.《xx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技术与管理指导意见》;3.《xx路面工程03标施工图设计文件》;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6、《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7、《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E60-2008)。

三、原材料选用1.集料粗集料19~26.5mm、9.5~19mm、4.75~9.5mm、2.36~4.75mm生产厂家xx有限责任公司;机制砂为自加工。

经沥青拌和站筛分后的热料分为1#仓(22-32mm)、2#仓(16-22mm)、3#仓(11-16mm)、4#仓(6-11mm)、5#仓(4-6mm)、6#仓(0- 4mm);2. 矿粉厂家:xx有限公司;3. 道路石油沥青规格:A级70号厂家:x有限公司;四、生产配合比设计过程1、从二次筛分后的拌和站热料仓取料,得到各热料仓水洗筛分、密度,根据水洗筛分通过计算合成级配的结果如下表。

AC-25F沥青砼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AC-25F沥青砼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沥青砼下面层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乌阿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下面层为AC-25F型沥青混凝土二、试验依据及试验组成:《乌阿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招标文件》《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20-2011配合比试验由集料筛分试验、针片状试验、压碎值试验、含泥量试验、集料密度试验、马歇尔试验、沥青三大指标等常规试验。

三、试验仪器:四、原材料:1、碎石:采用G217线K171+560右侧碎石料场,经检验碎石的技术要求指标都合格,可以用做沥青砼下面层粗集料。

2、水洗砂:采用G217线K203+000右侧3公里砂石料场,经检验水洗砂的技术指标都合格,可以用做沥青砼下面层粗集料。

3、机制砂:采用G217线K171+560右侧碎石料场,经检验各项技术指标都合格,可以用做沥青砼下面层细集料。

4、填料:矿粉采用新疆华润通商贸有限公司矿粉,试验结果合格,可用于沥青砼下面层填料。

5、沥青:配合比选用克拉玛依90号A沥青,试验各项指标合格,可用于沥青砼下面层沥青。

粗集料试验检测结果细集料试验检测结果矿粉试验检测结果90号A沥青试验检测结果五、关于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组成设计的说明沥青砼面层设计采用JTG F40-2004《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的AC-25级配。

按规范要求对各种原材料的筛分结果进行分析来确定各种原材料的比例组成,然后经过试验选择一种更合理并适宜施工的级配。

矿料目标配合比掺配比例目标配合比矿料合成级配矿料级配曲线图六、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按合成的矿料级配,在油石比3.0%~5.0%之间内,以0.5%间隔不同油石比,按平行试验法分别进行马歇尔试验,结果和技术标准分别见结果汇总表和技术标准表。

马歇尔试验结果汇总表沥青混合料技术标准七、确定最佳油石比及对应各项指标油石比:OAC1=4.0%(注:密度、稳定度没有出现峰值,以目标孔隙率4.5,对应的沥青用量为a3作为OAC1,并且OAC1介于OAC min~OAC max之间,所以最终选定OAC1=4.1%。

ac-25c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ac-25c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ac-25c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具体的AC-25C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
求和材料性能进行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设计:
1. 确定设计目标:包括所需的强度等级、稳定性要求、耐久性要求等。

2. 确定骨料配合比:按照设计目标确定骨料配合比。

一般情况下,骨料的粒径应该尽量多样化,以提高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

3. 确定沥青胶粘剂配合比:根据骨料的性质和工程要求,确定合适的沥青胶粘剂配合比。

沥青胶粘剂的选择应考虑其黏温性能、粘结强度等。

4. 添加剂设计: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添加沥青改性剂、增粘剂、阻水剂等。

以上只是一般的步骤,具体的AC-25C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同时,在设计过程中需考虑施工条件、可行性等因素。

最终配合比设计应满足工程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等要求。

AC-25目标配合比设计

AC-25目标配合比设计

津沧高速公路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GTM配合比设计方法)1. 任务来源受天津市天永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委托,进行津沧高速公路下面层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2. 依据主要技术规范、试验规程2.1 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2 JTJ 052—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2.3 JTG E42—2005《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3. 原材料性质分析津沧高速公路下面层采用AC-25型沥青混合料。

各原材料产地为:蓟县产石灰岩粗、细集料及矿粉;沥青为滨州70号石油沥青。

试验样品由委托方提供。

3.1 沥青对沥青按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了规定项目的试验检测。

试验检测结果见表1。

检测结果表明该沥青样品符合70号A级沥青技术要求。

表1 70号A级沥青检测结果3.2 矿料沥青混合料中的矿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和矿粉。

3.2.1 粗集料粗集料10mm~25mm、10mm~20mm、5mm~10mm、 3mm~5mm石灰岩,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2。

试验结果表明,粗集料所检项目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2 粗集料技术性质3.2.2 细集料细集料采用0mm ~3mm 石灰岩,试验项目及试验结果见表3。

试验结果表明,对细集料所检测项目均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

表3 细集料技术性质3.2.3 矿粉矿粉为石灰岩矿粉,试验结果见表4。

试验结果表明,对该矿粉所检测项目符合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关于高速公路及一级公路沥青混合料用矿粉质量技术要求。

4. AC-25型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根据委托方的要求,采用GTM方法进行AC-25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

AC-25C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AC-25C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

XXX 高速公路面层AC-25C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XXX高速公路面层AC-25C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报告注意事项:1.本报告未加盖检测单位报告专用章、缺页、添页或涂改均无效;无相关人员及签发人签字无效;未经检测单位许可复印无效。

2.对检测报告有异议者,请于收到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检测单位提出。

3.试验检测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无标准的按照双方协议执行。

XXXX检测中心设计报告1.0 概述受XXX委托,XXX对XXX公路XXX段下面层AC-25C型沥青混合料进行目标配合比设计。

2.0 设计依据下面层AC-25C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依据以下规范、规程及意见执行: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E42-2005);3.0 设计过程3.1原材料试验本次室内目标配合比设计所用集料、矿粉及沥青均为现场取样,各号集料均为XXX料场生产的玄武岩碎石,矿粉为XXX生产,沥青为XXX70号道路石油沥青。

细集料、粗集料、矿粉的试验结果见表3.1-1 、3.1-2 、3.1-3 ,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见表 3.1-4 ,70 号道路石油沥青试验结果见表 3.1-5 。

表 3.1-1 细集料试验结果汇总表表 3.1-2 粗集料试验结果汇总表表 3.1-3 矿粉试验结果汇总表表 3.1-4 各种矿料的筛分结果表 3.1-5 A 级70 号道路石油沥青技术性能试验结果3.2混合料级配AC-25C型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见表 3.2-1 。

表 3.2-1 AC-25C 沥青混合料工程设计级配范围3.3矿料配合比设计计算确定AC-25C型的三组初试级配A、B、C,三组初试级配矿料配合比组成见表 3.3-1 ,三组初试级配合成级配通过率明细见表 3.3-2表 3.3-1 试验级配矿料配合比组成表 3.3-2 三组初试级配合成级配通过率(%)根据经验,按初试油石比4.0%制作马歇尔试件,计算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合成表观相对密度、合成有效相对密度,结果见表 3.3-3 ;测定空隙率、饱和度、矿料间隙率、马歇尔稳定度等指标,结果见表3.3-4 。

AC-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AC-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

AC-25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设计说明该配合比是根据原材料的性能及混合料的技术要求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配、调整后确定,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配合比设计中沥青采用韩国SK株式会生产的SK牌AH-70道路石油沥青,现将试验成果报告如下:一、试验内容1、原材料试验对平度市黑羊山料场提供的石灰岩集料和平度市大沽河的砂进行筛分试验及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和吸水率等试验;对莱西望城谭格庄矿粉加工厂的矿粉进行了亲水系数、筛分和表观相对密度试验;对韩国SK株式会生产的SK牌AH-70道路石油沥青进行了针入度、延度及软化点三大指标试验.二、试验说明1、本次试验严格按照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和《公路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2、在沥青混合料时间的成型过程中,沥青加热温度为158℃、矿料加热温度为180℃,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为160℃、击实温度为145℃。

3、混合料最大理论相对密度采用真空法实测,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件毛体积密度采用表干法测定。

三、计算说明1、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γseγse=(100-P b)/(100/γt-P b/γb)式中:γse——合成矿料的有效相对密度;本次试验矿料有效相对密度根据真空法实测最大相对密度进行反算。

P b——试验采用的沥青用量(占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γt——试验沥青用量条件下实测得到的最大相对密度,无量纲;γb——沥青的相对密度(25℃/25℃),无量纲。

2、矿料混合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γsbγsb=100/(P1/γ1+P2/γ2+…+Pn/γn)式中:P1、P2、…、Pn——各种矿料成分的配合比,其和为100;γ1、γ2、…、γn——各种矿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矿粉以表观相对密度代替。

3、试件的最大理论相对密度γt本次试验该指标采用了理论密度仪实测。

沥青配合比汇总

沥青配合比汇总

沥青配合比设计汇总1. AC-25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碎石(19~31.5mm):21%碎石(10~20mm):25%碎石(5~10mm):18%石屑:17%砂:14%矿粉:5%最佳油石比:3.4%沥青砼密度:2.315 g/cm32. AC-25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碎石(19~31.5mm):22% 碎石(10~20mm):18%碎石(5~10mm):20%石屑:19%砂:16%矿粉:5%最佳油石比:3.5%沥青砼密度:2.301 g/cm33. AC-20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碎石(10~20mm):44%碎石(5~10mm):17%碎石(3~5mm):11%碎石(0~3mm):7%砂:16%矿粉:5%最佳油石比:4.2%沥青砼密度:2.340 g/cm34. AC-13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 碎石(10~15mm):26%碎石(5~10mm):23%碎石(3~5mm):21%碎石(0~3mm):8%砂:16%矿粉:6%最佳油石比:5.0%沥青砼密度:2.311 g/cm35. AC-20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 碎石(10~20mm):54%碎石(5~10mm):12%碎石(0~5mm):9%砂:19%矿粉:6%最佳油石比:4.0%沥青砼密度:2.362 g/cm36. AC-13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 碎石(10~15mm):27%碎石(5~10mm):33%碎石(0~5mm):13%砂:20%矿粉:7%最佳油石比:4.9%沥青砼密度:2.295 g/cm37. AC-20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矿料配比为:碎石(10~20mm):36%碎石(5~10mm):16%水洗砂:24%石屑:18%矿粉:6%最佳沥青用量:4.6%沥青砼密度:2.366g/cm38. AC-20沥青混凝土生产配合比矿料配比为:碎石(10~20mm):38%碎石(5~10mm):23%碎石(0~5mm):33%矿粉:6%最佳沥青用量:4.4%沥青砼密度:2.418g/cm39. 水泥稳定砂砾基层配合比如下:三种规格掺配比例为: (0-4.75mm):30%(4.75-19mm):45%(19-31. 5mm):25%水泥剂量为:4.0% 最大干密度为:2.37g/cm3 最佳含水量为:5.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0616 T0304 T0307
~碎石
坚固性
%
-
≯12
T0314
冲击值
%
-
≯28
T0322
软石含量
%
-
≯5
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
其中粒径大于 9.5mm
%
其中粒径小于 9.5mm
≯18 ≯15 ≯20
19~25mm 碎
水洗法<

0.075mm 颗粒含
%
≯1
~19mm 碎石

~碎石
T0320 T0312
式中: ma ——干燥试件在空气中的质量(g);
8
mw ——试件在水中的质量(g);
m f ——试件的表干质量(g);
w ——常温水的密度(g/cm3),约等于1。 吸水率(Sa)是试件吸水体积占沥青混合料毛体积的百分率
>100
软化点(℃)
动力粘度(60℃,)
-
运动粘度(135℃,)
闪点(℃)
>260
含蜡量(蒸馏法)(%)
溶解度(%)
密度(15℃)
旋转薄膜加热试验(163℃,5h)
质量损失(%)
残留针入度比(%)
61
残留延度(5cm/min,10℃,cm)
10
残留延度(5cm/min,15℃,cm)
设计要求 60~80
面窄弯道多。设计时下面层采用 AC-25 型沥青混合料,设计空隙率为 3%-6%,沥 青采用 70#A 级沥青,粗集料选用花岗岩,集料粒径为~ ~19mm 19~25mm。细 集料 0mm~的石灰岩机制砂,填料选用矿粉。
试验内容:
1.根据气候条件、交通特性等选择原材料。 2.根据所选原材料设计 AC-25 型沥青混合料,进行试验确定其最佳油石比。 3.在最佳油石比下,进行配合比设计检验
b ——沥青的相对密度(测得 b =),无量纲;
Pa ——所计算的沥青混合料中的油石比,%;
Pb ——所计算的沥青混合料的沥青含量
测定压实沥青混合料试件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f 表观相对密度 s 和吸水率。
s --表观相对密度是表观密度与同温度水的密度之比值。
f --毛体积相对密度是毛体积密度与同温度水的密度之比值。
表 4 矿粉的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表观相对密度 矿粉亲水系数
含水量 塑性指数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单位
% -
%
试验结 果 (实测)
<1
2 100
规范标准
≮ <1 ≯1 <4 100 90~100 75~100
试验依据
T0352 T0353 T0332 T0354
T0351
渗水试验 ........................................ 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配






2
错误!未定义书签。 6.沥 青 混 合 料 综 合 设 计 试 验 体 会 19
3
AC-25 型沥青混合料目标配比设计报告
1. 设计试验目的与内容
试验目的:
随着国内外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沥青路面在道路工程中所占比例日益增 加,对于路面而言,随着沥青与沥青混合料的使用品质不断提高,路面形式不断 翻新和发展,如从砂石路面,块石路面逐渐演变为沥青贯入式、沥青碎石路面、 碾压混凝土路面直至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及各类新型沥青路面。但随着交通量逐年 递增,重载、超载车辆的比例日益增加,使得交通对沥青路面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面对这一现状,传统的沥青路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公路的需求。
以油石比%为例,成型5个马歇尔试件。当试件的吸水率小于2%时,用水中重
法测定其表观密度,表干法测定其毛体积密度。测得 ma = mw = m f =,代入式 子:
s
ma ma mw
1173 .5 1173 .5 689 .6
2.425
f
ma m f mw
1173.5 2.408 1176.9 689.6
T0310
各种集料
19~25mm 碎
-
(实
实测
T0304
3
的毛体 积相对密

石 ~19mm 碎石
~碎石
测) (实
测) (实
测)
试验项目 表观相对密度 毛体积相对密度
紧装密度 砂当量 坚固性 亚甲蓝值 棱角性(流动时 间)
表 3 细集料的技术指标
单位 -
g/cm3 % %
g/cm3
试验结果 (实测) (实测)
2.验原材料的选择与检测
沥青
根据大量试验研究表明,针对高温地区因此本次课程设计选用道路石油沥青
AH-70 沥青,其主要质量技术见表 1
表 1 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AH-70 试验结果
项目
试验结果
针入度(25℃,100g, 5s,0.1mm)
66
针入度指数
延度(5cm/min,10℃,cm)
脆断
延度(5cm/min,15℃,cm)
Pa1 已建类似工程沥青混合料的标准油石比,(%);
sb 集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sb1 已建类似工程集料的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
在已建类似工程中标准油石比为%,合成毛体积相对密度为,代入式得:
7
Pa
Pa1 sb1 sb
3.6 2.702 2.713
3.6
Pa
Pb
Pa
*100 100
10
10
0
0
0
0
0
0
0
0
10
10
1
1
1
0
0 00 00 00
10
10
1
1
1
1
0
0
00
00
00
00
10
10
1
1
1
1
1
1
1
1
0
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
10
10
9
8
7
5
4
3
2
1
1
8
6
0
0
0
0
0
5
0
0
0
4
0
5
级配 中值
级配 下限
合成 级配
10
8
7
6
5
3
2
1
1
5
0
5
5
5
0
5
6
7
2
10
95
8
7
6
4
3
了解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基本技术性质(包括力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工艺性质等)掌握热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参照 规范推荐的设计方法,选择合适的原材料,通过试验设计满足工程要求的下面层 AC-25 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在原材料(沥青、矿料)选择好的基础上,掌握矿质 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明确目标级配范围。在此基础上熟悉沥青混合料的拌合、马 歇尔试件成型、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性质(包括路用性能试验方法、试验参数、试 验结果计算与分析等);同时了解各地区的气候分区、降雨量和各季节的气温等, 在进行综合设计试验时各等级公路的交通量、设计车速等也必须考虑。
4.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
浸水马歇尔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冻融劈裂试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车辙试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沥青混合料低温抗裂性检验......................... 17
温稳定性能的影响尤为明显。通常破碎、坚硬、纹理粗糙、多棱角、颗粒接近立
方体的集料,经压实后集料颗粒间能够形成紧密的嵌挤作用,增大沥青混合料的
内摩阻角,相应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较好。对于改性沥青混合料应有适当的
颗粒组成,并与改性沥青有良好的粘附性。因此本次课程设计粗集料采用重庆地
区常用的破碎卵石(花岗岩),集料粒径为~ ~19mm 19~25mm,细集料采用石灰
式中: 1、 2 、… n ——为各种矿料相应的毛体积相对密度;
——为各种矿料的表观相对密度。
预估沥青混合料的适宜的油石比Pa
Pa
Pa1 sb1 sb
式中:Pa
Pa
Pb
Pa
*100 100
预估的最佳油石比(与矿料总量的百分比),(%);
Pb 预估的最佳沥青用量(占混合料总量的百分数)(%)
岩机制砂,主要质量技术指标见下表 2,表 3
表 2 粗集料的技术指标
试验项目 洛杉矶磨耗损失

试验结
规范


标准
%
-
≯30
试验依据 T0317
压碎值
%
≯25
T0316
粘附性

4
≮4
19~25mm 碎
(实

测)
表观相对
(实
~19mm 碎石
-

密度
测)
~碎石
(实 测)
19~25mm 碎

吸水率
%

~19mm 碎石
通过理论知识和参考文献的学习,得知重庆处于为夏热冬温地区,气候分区 为 1-4-1,本地年平均温在 18℃左右,冬季平均气温在 6-8℃,7 月最高气温均 在 35℃以上,常年降雨量在 1000-1450mm,满足气候分区为 1-4-1 的特征。所以 将本溪综合设计试验背景设定在重庆地区的一级公路上,该公路沥青路面层采用 三层结构,其线路处于通向西南各省的国道,车辆通行量大,车速普遍较快,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