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研究现状与进展

目前西 医对 H p感 染 尚缺 乏理 想 的 治疗方案 , 应用铋盐 、 甲硝唑 、 克拉霉 素等 治疗部分有效 , 独应用 疗效 不佳 , 联 单 三 疗法 细菌 根 除率 可达 8 % 一 0 , 常 0 9% 但
出现恶心 、 腹泻 、 伪膜性肠炎等不 良反 应 。 目前 中医 药治 疗 H p阳性 胃炎、 溃疡 病 , 多不拘泥古方 , 而是 辨病 与辨 证结 合 , 选 用清热药和理脾 胃药为主的单方和复方 , 水煎服或研末冲服 。 辨证治疗 : 中医辨证 治疗 Hp相关性 胃病 , 目前 已积 累了一些经验 。在抑制 或 消除 H p的致病 因子的 同时 , 注意增强机
显 。这些结果 为 治疗 H p感 染 的 用药 提 供 了依据 。但 中药 治疗 讲 究 整 体观 念 ,
2 10 7 0 0山东泰安市 中医二院
关键 词 幽 门 螺 杆 菌 病 因病 机 中 医药
3 04 3. 0
H p感染率与 中医症型密切相关 。研 究 文 献 表 明 , p感 染 以 脾 胃 湿 热 型 感 染 H
用率 最高 的是 清 热药 , 尤其 是 清热 燥 湿 解毒类 药为 多 , 中黄 连抑 菌作 用 较 强 其 且疗效 较好 , 次是 大黄 、 其 黄芩 、 黄柏 等 , 此外补气 、 湿 、 化 理气 、 阳、 血化瘀 等 温 活 类药 , 如党参 、 草 、 甘 白芍 、 木香 、 胡 、 元 吴 茱萸 、 桂枝 、 三七 等 也有 抑 菌 作用 , 根 可
病 因病 机 H 感染相关 性 胃病属 中 医学 “胃脘 p
痛”“ 、 嘈杂” “ 满 ” “ 酸 ” 病证 的 、痞 、泛 等 范畴。H 感 染 当 属 中医学 的 “ p 邪气 ” 范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嗜酸杆菌,是胃十二指肠黏膜上最主要的细菌。
它已经被证实是导致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虽然已经有很多研究关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但至今为止,与其相关的致病机制仍然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估。
本文将从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入手,全面探讨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幽门螺杆菌的基础生物学特性1.1 菌体形态幽门螺杆菌的菌体呈螺旋状,约为3-5微米长,约0.5微米宽。
1.2 适应环境幽门螺杆菌适应在胃肠道环境中生长。
它可以在pH为1.5-8的范围内生存,并且适应气体浓度较低的环境。
它还可以耐受胆盐、胃酸和消毒剂等。
1.3 遗传学特性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变异性细菌,其基因组由1.6到1.8兆碱基组成。
它具有一种特殊的DNA修复机制,可以在高氧环境下修复自身的DNA。
1.4 感染途径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通过口腔或胃肠道进行。
2.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2.1 细菌致病因素2.1.1 细菌粘附幽门螺杆菌的菌体表面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粘附分子,包括血凝素、鲨烷醇、血清透明质酸和蛋白酶切割产物等。
这些分子可以粘附到胃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不同分子上,例如细胞膜蛋白和MUC5AC粘液等,从而形成生物膜。
2.1.2 毒素分泌幽门螺杆菌可以分泌出毒素,包括细胞毒素、炎症毒素、溶血素和外毒素。
细胞毒素和炎症毒素可以杀死胃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并可能导致胃肠道炎症。
溶血素可以产生毒性,可能导致胃肠道炎症和黏膜损伤。
外毒素可以刺激胃黏膜释放粘液,从而抑制正常的胃消化功能。
2.1.3 上皮细胞的免疫干扰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胃肠道上皮细胞对免疫系统的免疫抗性降低。
它可以通过抑制胃上皮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胃上皮细胞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从而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此外,幽门螺杆菌还可以通过酪氨酸酶的作用,在氢气过氧化物和氧气的存在下导致氧释放,从而影响上皮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相当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密切,然而这种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知。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 直接的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胃部后,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其他细胞的调节等等。
长期的炎症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和修复,而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细胞异常,如结节状胃病和肠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胃癌可能的前期病变。
2. 菌素作用: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菌菌素CagA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因素。
CagA可以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理过程。
此外,CagA在诱导恶性细胞增殖上有着独特的角色,它可以触发胃黏膜细胞生长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等。
然而,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深度免疫抑制,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风险。
总之,以上三个机制都与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现象存在紧密联系,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肠道炎症可能是预防或延
缓胃癌的有效策略,此外,对CagA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

19世纪末,人们发现在胃粘膜中存在一种螺旋形的微生物,以后虽有不少类似的报道,但均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报告了从人胃粘膜中分离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当时称之谓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 pylori,Cp)〕,认为该菌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有关。
我国于1984年开展Hp的研究工作,近15年来,通过我国医学工作者的努力,在Hp 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现扼要综述如下。
一、幽门螺杆菌的病原学与遗传变异1985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张振华在国内首先分离培养了Hp,并对其生物学性状作了研究。
发现该菌与弯曲菌属在一些重要的酶类(尿素酶、DNA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酰胺肽酶等)、超微结构、菌体蛋白质SDS-PAGE、菌体脂肪酸组成及耐热抗原等方面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陈晶晶等对300例各型胃病患者进行了Hp检查,阳性率为65%。
用血液双相培养基测定了Hp的生长曲线,起始接种浓度为1.02×102cfu/ml,第4天达2.87×105cfu/ml,以后又开始下降,从Hp染色体DNA酶切图谱分析,表明Hp与空肠弯曲菌用BagⅢ、BamHⅠ、Xb aⅠ和PstⅠ酶切,均显示出两菌的不同带型。
有关Hp对组织粘附特异性研究,第一军医大学周殿元等(1997)在Barrett食道上皮化生区发现Hp定植,我们(1996)发现Hp菌对胎儿胃粘膜的胃窦和胃体下部有较强的粘附能力。
近年北京医科大学王蔚虹(1997)和中山医科大学陈湖(1997)等应用PCR扩增技术,所得产物以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APD分析)鉴定Hp,可用于区别不同来源的Hp菌株。
北京医科大学(1997)应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技术(PCR-SSCP),南京医科大学(1997)用CagA/VacA毒素基因测定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97)应用菌体蛋白电泳和免疫印迹法对该菌进行了分型研究。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2024年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一、黏附与定植机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 pylori)对胃黏膜的黏附与定植是其致病的首要步骤。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通过其表面的多种黏附素,如尿素酶、血凝素、脂多糖等,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相结合,实现紧密黏附。
这些黏附素不仅增强了细菌在胃黏膜上的定植能力,还通过激活信号通路诱导细胞损伤。
此外,H. pylori还能通过调节自身运动性和趋化性,在胃黏膜上寻找并定植于合适的微环境。
二、炎症与免疫反应H. pylori感染后,胃黏膜会发生慢性炎症,伴随着免疫反应的发生。
这种炎症反应主要由H. pylori的多种毒力因子引起,如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等。
这些毒力因子能够激活宿主细胞内的信号通路,诱导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
同时,H. pylori 还能触发Th1/Th2/Th17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导致胃黏膜的免疫损伤。
三、毒力因子与致病性H. pylori的毒力因子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其中,CagA和VacA是最具代表性的两种毒力因子。
CagA能够通过T4SS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
而VacA则能形成空泡,破坏宿主细胞的正常结构,引起细胞功能障碍。
此外,H. pylori还表达多种其他毒力因子,如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等,共同参与了其致病过程。
四、基因突变与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 pylori的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H. pylori的基因突变是导致其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这些突变主要发生在抗生素作用靶点相关的基因上,如23SrRNA基因、尿素酶基因等。
这些基因突变使得H. pylori能够逃避抗生素的杀灭作用,从而导致治疗失败。
五、宿主遗传因素与易感性宿主遗传因素在H. pylori感染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研究方法
幽门螺旋杆菌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组织学检查、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 和粪便抗原检测等。治疗手段包括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近 年来还出现了以幽门螺杆菌疫苗为代表的免疫治疗手段。
研究成果与不足
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已经明确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包括其独特的生存环境、致病物质和耐药机制。然而,尽管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不断进步,仍存在诊断准确率不高和治疗耐药性问题。此外,疫苗免疫治疗效果 仍需进一步验证。
结论
本次演示综述了H. pylori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包括免疫检测、生物传感 器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发现,这些方法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但 在操作简便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需 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优化现有检测方法的性能、开发新 型H. pylori检测技术和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等。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 文献了解H. pylori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其次,利用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检 测方法的性能特点;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免疫检测、生物传感器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在H. pylori检测中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然而,不同检测方法的性能特点存 在差异。例如,免疫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可用于批量检测,但易受交叉反应和样 品中非特异性干扰因素的影响;生物传感器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的优点,适用于 临床标本的筛查,
文献综述
自1982年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ll)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以来,关于该菌的研究呈指数级增长。早期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随着 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者们逐渐开发出更先进的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并对该菌 的耐药性和免疫学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
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摘要】本文总结了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我们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我们详细介绍了幽门螺杆菌菌苗的发展历程、免疫机制研究、疫苗接种策略研究、临床试验进展以及免疫相关问题研究。
结论部分分析了未来展望、研究挑战和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为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菌苗、免疫、研究进展、疫苗接种、临床试验、免疫机制、疫苗策略、免疫相关问题、未来展望、研究挑战、研究成果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寄生在人类胃部,被确认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自从1982年Barry Marshall和Robin Warren首次发现幽门螺杆菌后,人们开始关注这种细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根据统计数据,全球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携带幽门螺杆菌,其中西部国家的感染率更高。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口-手-口、食物、水源以及近距离接触等多种途径。
在很多情况下,感染者并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感染可能会导致各种胃部疾病的发展。
幽门螺杆菌的防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菌苗研发及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对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当前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2 研究意义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与胃溃疡、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
近年来,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增加,给世界各国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研究幽门螺杆菌菌苗及免疫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幽门螺杆菌菌苗的研究和开发,可以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这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免疫机制和疫苗接种策略,有助于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幽门螺杆菌(H. 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的螺旋形细菌,能够在胃黏膜上定居并引起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胃肠病。
对于H. pylori感染的诊断是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不断的改进,H. pylori感染的诊断得到了更加准确的方法。
1. 侵袭性检查侵袭性检查是指通过取得胃黏膜组织样本来进行H. pylori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胃镜活检和牛奶试验。
这种方法检测准确度高,并且能够同时进行病理检查,但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专业的胃肠镜医生和技术人员,也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疼痛和不适。
2. 非侵袭性检查非侵袭性检查是指通过检测人体样本,例如呼气、血清、尿液中的H. pylori抗体、抗原、纤维素酶等物质,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H. pylori。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无创伤,但是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和消化道疾病等。
3. 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在近年来的H. pylori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包括PCR、定量PCR、DNA芯片、基因测序和荧光原位杂交等技术。
这些技术的检测敏感度高、特异性强,而且无需准备特殊材料,可进行快速检测,是目前检测H. pylori的一种主流方法。
近年来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荧光免疫分析技术等也逐渐发展,并在诊断疾病中得到了应用。
此外,无论是侵袭性检查还是非侵袭性检查,都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
因此,正确选择和组合检查方法,是保证准确诊断H. pylori感染的关键。
总之,H. pylori感染诊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不断探索新的检测方法,以提高 H. pylori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促进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酶合成增加,胃酸分泌恢复正常
活性氧损伤DNA消除
可编辑版
17
(二)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病
Hp
胃粘膜保
护机制↓
胃酸分泌增加
可编辑版
18
Hp感染
胃泌素、胃酸分泌↑ ↑ 胃组织内生长抑素水平↓ 十二指肠粘膜碳酸氢根释放 ↓ cagA ;vacA 蛋白酶、脂肪酶、氨
细胞因子:诱导局部IL-4、IL-6、IL-8、IL-10、 IL-12、TNF-α、IFN-γ、EGF等产生
自由基:Hp通过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激活、导致呼 吸爆发而产生大量自由基
毒力基因:vacA;iceA;cagA
可编辑版
14
二、H.pylori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
(一)Hp感染与慢性胃炎
可编辑版
24
胃癌发生机制
胃黏膜微环境变化 细胞因子与胃癌 细胞周期调控与胃癌 胃癌相关基因变异与胃癌 端粒酶与胃癌 胃泌素、胃泌素受体、Cox-2与胃癌
可编辑版
25
目前Hp根除治疗与抗氧化剂联用广为看 好
Hp根除治疗的防癌效应并不仅仅来源于 癌前病变的逆转,重要的是根除Hp后, 黏膜炎症的消退,DNA氧化损伤的清除, 细胞更新周期的正常化,低泌酸状态的 改善以及胃液中vitC分泌增加等一系列 明确变化可能对癌症预防更为关键
可编辑版
19
(三)Hp感染与胃癌前病变
癌前状态
癌前疾病
癌前病变
CAG 胃息肉
GU 残胃炎
肠化 异型增生
可编辑版
20
Hp致萎缩、肠化的机制
直接侵袭诱发局部组织损伤 酶、毒素、诱导免疫反应 破坏细胞DNA合成,导致细胞调亡
可编辑版
21
(四)Hp感染与胃癌
Hp感染率与胃癌发生率呈明显正相关, Hp感染者胃癌风险值增加
可编辑版
10
Hp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 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
UreA、 UreB、 UreC 和UreD。UreA和 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 位结构相当。
可编辑版
11
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 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根据这两种基因的
表达情况,又将Hp菌株分成两种主要类型: Ⅰ型含有CagA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 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 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 力因子。现在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
可编辑版
5
H.pylori 的生物学特性
G-微需氧菌,弯曲呈S状或状螺旋状,杆 菌
依靠鞭毛运动 黏附性而定植于胃黏膜小凹及其临近表
面上皮而繁衍
可编辑版
6
• 长1.5~5.0µm,宽0.3~ 1.0µm
• 一端有2~6条带鞘鞭毛, 鞭毛顶端膨大呈球型
可编辑版
7
可编辑版
8
可编辑版
9
Hp对临床微生物实验中常用于鉴定肠道细 菌的大多数经典生化实验不起反应。而氧 化酶、触酶、尿素酶、碱性磷酸酶、r-谷 氨酰转肽酶、亮氨酸肽酶这七种酶反应是 作为Hp生化鉴定的依据。
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都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Hp感染与胃癌发生都与人群的经济状况、
社会地位及卫生条件有关 种族方面:二者在黑人中发病率均高 从胃癌发生部位来看,Hp主要定居于胃窦,
与胃癌好发部位一致
可编辑版
2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胃癌
HP感染
慢性胃炎
萎缩型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胃癌
可编辑版
23
目前的研究认为Hp是胃癌发生、发展进程 的首要推动因子,但主要作用于胃癌前病 变的起始阶段,其机制可能涉及胃黏膜微 环境变化、细胞增殖动力失调、癌基因、 抑癌基因异常等
拉丁美洲 70-90%
非洲 70-90%
澳大利亚 20%
可编辑版
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消化系统疾病 密切相关
所有的HP感染者均会发展成胃炎-胃窦为主的胃炎或全胃炎 15%-20%的HP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 HP感染者发生胃癌和MALT淋巴瘤的风险较未感染人群增高了2-6倍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OMGE)临床指南——发展中国家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肠病学. 2007;12(1):40-52.
幽门螺杆菌研究进展
可编辑版
1
一、概述
Hp(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发现
H.plori与4种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慢性
胃炎、PU、胃癌及MALT
WHO:H.pylori-胃癌I类致癌因子
可编辑版
2
流行病学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自然宿主,全世界人群 自然感染率50% ,我国约有7亿人感染
可编辑版
26
(五)Hp感染与FD
Hp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消化不良症状的发 生率、严重程度、胃排空速率、餐后胃 松弛水平以及对胃扩张的敏感性均无显 著差异
根除Hp后确有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 状得到改善,Hp感染在FD中仍可能占 有一定作用
可编辑版
27
(六)Hp感染与GERD
由于Hp感染导致胃体部的炎症而使胃酸 分泌减少,在根除Hp后胃酸分泌恢复正 常,而使这一倾向得以暴露,这解释了 为什么胃体炎明显者在根除Hp后发生 GERD危险性增加的原因
2001-2004 :我国Hp感染率为40%~ 90%,平均59% 现症感染率:42%(广东)~ 64%(陕西) 有报道指出:Hp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
8月份为高峰
可编辑版
3
世界范围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率
美国/加拿大 30-40%
西欧 30-50%东欧 70-90%亚洲 70-80%为密切。
可编辑版
12
H.pylori的致病机理
H.pylori 的定植
毒素引起的胃黏膜损害 宿主免疫应答介导的胃黏膜损伤 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
可编辑版
13
H.pylori的致病因子
毒力因子:黏附素、尿激酶、黏液酶、脂酶、磷脂酶 A、脂多糖、醇脱氢酶、细胞毒素、 60×103热休克蛋白、生物胺等
Hp感染率超过95%
Hp感染
浅表性胃炎 弥漫性胃窦炎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可编辑版
15
Hp相关性胃炎的病理特点
黏膜上皮变性
胃癌高危因素!
中性粒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肠上皮化生:Ⅰ型;Ⅱa 型; Ⅱb型或Ⅲ型 非典型增生
腺体萎缩
可编辑版
16
根除Hp感染后 ——胃炎及胃炎活动程度明显
改善,并可阻止肠化发生
可编辑版
28
Hp阳性的GERD长期应用PPI将导致胃 体萎缩并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而根 除Hp则可使胃体炎消失,甚至部分萎缩 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