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宜兰童谣》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欣赏 宜兰童谣 (片段 )|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第四单元 欣赏  宜兰童谣 (片段 )|人教版

教学设计表学科音乐授课年级章节名称《宜兰童谣》计划学时1学习内容分析《宜兰童谣》师作曲家鲍元恺以台湾童谣《丢丢铜》为素材改编创作的管弦乐,教材节选了其中的片段。

歌曲《丢丢铜》为五声徵调式,四二拍。

歌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6小节,第二乐句8小节。

学习者分析1.具有识谱能力2.能够演唱单声部旋律3.能够辨别部分管弦乐器的音色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参照新课程标准知识与技能:1知道《宜兰童谣》是根据台湾童谣《丢丢铜》改编。

2.能够哼唱主题《丢丢铜》3.欣赏乐曲时能听辨出钟声,火车鸣笛,火车行进的声音,及主题出现的次数。

过程与方法:分段欣赏《宜兰童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对管弦乐合奏乐曲的兴趣和对地方民歌的喜爱。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重点:唱会《丢丢铜》并听辨出其在《宜兰童谣》中出现的次数及用什么乐器演奏解决:跟琴学唱,带着要求反复聆听。

教学设计思路一、问题导入师:在我国二百多年前的台湾北部山区宜兰,那里三面环山,木材丰富,但道路艰险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伐木者要想将木材运送到台北地区,如果你是伐木工人你会怎么做?2识别图片中的乐器并辨别其音色”3模仿图片中乐器的演奏动作四、初次完整聆听《丢丢铜》在《宜兰童谣》中出现了几次?(4次)五、再次聆听(1)听一听《丢丢铜》每次出现的时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并用相应的动作模仿。

第一次:双簧管第二次:长笛第三次:弦乐合奏第四次:管弦乐合奏(2)单独聆听第四次《丢丢铜》出现时的音乐。

六、参与合作将全班分为四大组,分组模仿《丢丢铜》出现时不同乐器演奏的动作并随音乐演奏。

七、拓展欣赏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视频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依据的理论。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素材

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素材

宜兰童谣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文学进入大陆,我从琼瑶和三毛的作品中知道,台湾有一首叫做《丢丢铜》的,可能是很流行的民谣。

琼瑶的《豌豆花》中写到:“他摆酒宴请了每个村民,大家都喝得醉醺醺,夜里一个个搀扶着大唱《丢丢铜》……”三毛在《倾城》里也提到过这首歌:“眼看军人那一行行都开拔了,我的朋友仍然没有从那群人里找出来。

歌又换了,叫《丢丢铜》,这首歌非常有趣而活泼,同学们越唱越高昂……”。

这首有着怪名的,“非常有趣而活泼”的民谣,究竟是什么样的旋律,从小说里无从知道。

1992年春,台北一位合唱指挥郭孟雍先生,通过北京交响乐团的谭利华先生,约大陆作曲家将他提供的一些台湾民谣改编成管弦乐曲。

于是,我第一次见到了这首宜兰童谣的歌谱。

在郭先生提供给我的《丢丢铜》歌谱后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邓丽君在1968年前后发行过一张包括这首歌在内的闽南语歌曲唱片。

它最初表现的是:二百多年前,山路上交通不便,宜兰的伐木者为了从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

在步行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

歌中的“丢丢铜”是闽南语的像声词,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

后来,火车通到宜兰,运送木材再也不必历经河道的急流险滩了。

这首歌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的欢快歌曲——“火车行到伊都,阿妹伊都丢,哎呦磅空内。

磅空的水伊都,丢丢铜仔伊都,阿末伊都……”。

歌词虽然完全改过,但那“丢丢铜”的像声词却被当做无确切含义的诙谐衬字保存下来。

当时运送木材的小火车,现在保存在宜兰罗东的林业文化园区。

我依据歌谱所示的轻快旋律和这段文字介绍,编成了一首小型管弦乐曲,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中央交响乐团为台湾风潮唱片公司录制了唱片。

在这张唱片里,还有如下台湾歌曲是由我编曲配器的:1,河边春梦(周添旺词,黎明曲)。

2,今晚多美好(唱片上署名为“山地创作民歌”,实际上是一首阿美族民歌,即是著名的《高山青》的后半段旋律)。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最新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内容:1、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郊游》2、欣赏:《出发》《火车咔咔咔》3、音乐知识:小节小节线终止线4、创编:《开火车》《山谷回音真好听》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和学唱与春天户外活动相关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活动,培养与大自然的感情,丰富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唱歌曲,随音乐进行表演。

难点: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演唱歌曲,试唱歌曲唱名。

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2、创编《山谷回音真好听》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声音强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山谷覆信真好听》1、引入春天话题。

2、引导倾听。

3、师生即兴呼唤,模仿回音效果。

4、发声练,用回音体会声音的强弱。

二、重难点解决:1、师演唱歌曲第二句(难点),生做覆信跟唱。

2、听唱法学唱全曲。

3、有表情地演唱,分组练。

1 / 27三、创编《山谷回音真好听》回音游戏。

分组: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另一组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2、节奏3、唱名音高4、旋律片段5、歌曲片段。

)讨论:游戏还可怎样进行?四、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2、认识小节、小节线。

3、创编《开火车》游戏教学目标:1、听辨并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听辨和感受《出发》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

教学重难点:听辫并感受不同乐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听音乐,初步感受《出发》的节奏。

2.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的情绪。

4.随音乐哼唱乐曲的两个主题。

二、聆听《出发》,随音乐律动。

1、学生列队,做火车车厢状,随音乐有节拍地律动,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拍变化。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音乐《宜兰童谣》微课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学期音乐《宜兰童谣》微课教学设计

《宜兰童谣》微课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二年级下册课型:欣赏课【教学内容】1.欣赏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及宜兰童谣《丢丢铜》。

2. 区分不同管弦乐器的音色特点。

3. 拓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海峡两岸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教材分析】《宜兰童瑶》选自鲍元恺《台湾音画》的第三乐章。

采用台湾宜兰童谣《丢丢铜》和《天黑黑》的旋律重新编曲而成,大提琴均匀的快速音符模拟着旧式火车的车轮飞转,四只法国号各自相距半音模拟着汽笛长鸣,轻快的双簧管展现着孩子们欢笑嬉闹,短笛和单簧管在竖琴的背景上描摹着孩子们的悠然自得。

它们合着那灵逸跃动的节奏、轻快活泼的旋律,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儿童欢快、喜悦的心情。

《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宜兰调》,是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一一“火车行到(伊都阿莫呀伊达丢暧哟)碰(啊)孔内,碰孔的水(伊都丢丢铜子伊都阿莫啊依都丢仔(伊都)低落来....”。

歌词虽然完全改过,但那“丢丢铜”的象声词却被保存下来。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欣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因此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学习,玩中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知识掌握上,许多学生对台湾的历史、环境了解不多,所以在课件上多些体现。

动机和兴趣上,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童谣《丢丢铜》让学生熟悉《宜兰童谣》中主旋律出现,并能听辨出主旋律出现次数和使用的不同乐器及音色。

2.过程与方法:欣赏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感受乐器活泼欢快的情绪以及台湾童谣的魅力。

能分辨钟声、火车鸣笛、行进的声音。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感受《宜兰童谣》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海峡两岸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点】了解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感受台湾童谣的音乐风格,知道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

【教学难点】听辨乐曲中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及演奏乐器和音色。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欣赏《宜兰童谣》(片段)人教版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欣赏《宜兰童谣》(片段)人教版

欣赏《宜兰童谣》(片段)一.教学目标:1.听赏管弦乐曲《宜兰童谣》,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感受台湾童谣的魅力。

2.引导学生感受《宜兰童谣》的风格特点,熟悉音乐主题,体会音乐形象,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整首乐曲的情感体验,感受台湾童谣的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有层次有效的引导学生听赏,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听音乐,排火车进教室。

老师演唱《丢丢铜》2. 介绍作者、作品,出示作者简介师:今天我们将跟随着着他的音乐走进台湾。

3.学唱《丢丢铜》,教师范唱师:是不是很有趣,我们来学一学吧!(二)新授1学歌词:教一次,加上(依都),有节奏念一次 2 带歌词唱 3跟琴轻声哼唱介绍歌曲背景,加深情感体验。

师:谁来说说歌词表达什么意思?(生)两百多年前,顺水路运送木材的工人在返回宜兰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唱成了这首歌。

歌中的‘丢丢铜’是象声衬字,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

后来火车通到宜兰,木材改用火车运送。

这首歌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

跟唱《丢丢铜》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再来唱唱吧。

(播放伴奏音乐,师带领律动)(三)听赏《宜兰童谣》1. 分部欣赏 A.呈示部是啊!旧式火车的车轮声、车铃声和汽笛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嬉闹,合着轻快的节拍,爽朗的旋律,进入了作曲家的管弦乐。

2.听辨主题(课件播放呈示部音乐)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丢丢铜》的曲调在音乐中出现几次?每次都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些变化,作曲家想表达什么?(生)师小结:作曲家通过将主题音乐一次次加强加快,烘托出了快乐热烈的气氛。

3.体悟音乐形象师:你听到乐曲中有模仿火车的声音吗?这是由下面哪件乐器演奏的?(出示四种乐器的图片)乐曲中还有哪些你熟悉的乐器?它们模仿了什么?请同学们再次聆听,边听比想象。

(课件播放呈示部音乐)师:谁来说说?(相机出示乐器图片介绍)师小结:同学说的真不错!欣赏音乐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音乐。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优质课件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优质课件

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谣》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音乐下册教材第六章《家乡的歌》,详细内容为《宜兰童谣》。

通过学习这首童谣,让学生了解台湾宜兰地区的民间音乐,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宜兰童谣》的旋律,学会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童谣,了解台湾宜兰的风土人情,增进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宜兰童谣》的旋律、歌词和演唱技巧。

难点: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用适当的音色和音量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课件、黑板。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台湾宜兰的风光,引导学生了解宜兰的自然环境和民间音乐。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示范演唱《宜兰童谣》,学生跟随学唱。

(2)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如音符、休止符、附点等。

(2)分析歌曲中的节奏型,如切分音、三连音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跟随钢琴伴奏演唱《宜兰童谣》。

(2)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宜兰童谣》2. 歌曲旋律简谱3. 歌曲歌词4. 音乐符号及节奏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宜兰童谣》,录制视频,至班级群。

2. 答案:正确演唱《宜兰童谣》,注意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如客家山歌、蒙古族长调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歌曲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设计。

3. 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宜兰童谣》的教学难点在于正确把握歌曲的情感,用适当的音色和音量演唱。

新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颜》教案1.doc

新人教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宜兰童颜》教案1.doc

《宜兰童谣》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仔细听赏《宜兰童谣》,并能有韵味地跟唱台湾童谣《丢丢铜》和《天乌乌》。

2、能在活动中了解海峡两岸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听赏《宜兰童谣》和学唱《采茶灯》,了解闽南音乐文化,知道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师:制作课件、收集《宜兰童谣》的资料。

2、学生:收集台湾(福建)风俗、台湾童谣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两岸风俗:
师:同学们课前都了解了一下台湾、福建两地的风俗民情,现在就请你们来说一说你们有哪些有趣的民俗呢。

1、学生自由发言。

2、比较异同。

3、寻根求源。

师:为什么会这样?
二、两岸民歌大家唱:
(一)唱台湾童谣。

(二)听赏《宜兰童谣》。

1、初听《宜兰童谣》。

2、听赏与跟唱《丢丢铜》
(1)《丢丢铜》的来历?
(2)听赏台湾童谣《丢丢铜》?
(3)随乐哼唱歌曲旋律。

(4)学唱歌词
3、听赏与跟唱《天乌乌》。

4、再听《宜兰童谣》。

师:让我们再来完整地听赏一遍《宜兰童谣》,体会宜兰小朋友乐观、幽默、富有情趣的生活。

三、总结:
今天,在我们的节目中大家不但听赏和学唱了台湾福建两地的民歌,还相互交流了两地的风俗文化。

海峡两岸,一脉相承,骨肉相连。

这一期“海峡两岸”的节目就暂告一个段落,愿祖国的明天——花好月圆!。

《第四单元 欣赏 宜兰童谣(片段)》学历案-小学音乐人教版12二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欣赏 宜兰童谣(片段)》学历案-小学音乐人教版12二年级下册

《欣赏宜兰童谣(片段)》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宜兰童谣欣赏”,通过聆听和学习宜兰地区的传统童谣,旨在培养学生们的音乐欣赏能力,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并培养对地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学习目标1. 能够认识并熟悉宜兰童谣的旋律特点与音乐风格。

2. 通过听辨和想象,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3. 增进学生对宜兰地方文化的了解,激发对传统音乐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习惯,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

三、评价任务1. 听辨任务:学生能够通过聆听童谣片段,识别出音乐的基本节奏、旋律线条和音色特点。

2. 表达任务:学生能够用语言或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 创作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谣,运用所学知识表现自己对宜兰童谣的理解。

4. 知识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对宜兰童谣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简短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宜兰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为学习童谣做好铺垫。

2. 初步欣赏:播放宜兰童谣的完整版本,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韵味和风格。

3. 分段欣赏:将童谣分为若干个片段,逐一播放,引导学生注意每个片段的旋律、节奏和音色特点。

4. 听辨练习:教师通过提问和听辨活动,检验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

5. 表达与创作:鼓励学生用语言或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并尝试创作简单的旋律或歌谣。

6. 文化交流:介绍宜兰童谣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增进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7. 总结反馈: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上的听辨练习和知识问答,检测学生对宜兰童谣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让学生在家中再次聆听童谣,记录自己的感受,或创作一首简单的歌谣,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应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欣赏《宜兰童谣》
教学内容:
欣赏《宜兰童谣》
教学目标:
1、知道管弦乐曲《宜兰童谣》是根据台湾民歌《丢丢铜》改
编,并能哼唱歌曲
2、能分辨乐曲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进行的声音,并分辨
《丢丢铜》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几次
教学过程:
1、介绍:《丢丢铜》是首台湾著名的童谣,歌曲表现了
火车通车是,宜兰儿童的喜悦心情。

2、解释歌词“丢丢铜”是“滴滴答”的意思
3、听乐曲,感受乐曲的速度、力度、情绪
4、复听乐曲,引导学生听出模仿钟声,火车鸣笛,和进
行的声音,采用模仿声音或动作的形式表示
5、完整听乐曲,听辨主题出现了几次(4)
6、再听,引导学生分辨主题出现时,是有什么主奏乐器
演奏的?可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表示(双簧管、长
笛、弦乐、全奏)
7、表现音乐
8、学生和教师学唱《丢丢铜》
9、感受歌曲的情绪
10、学生练习
11、学生分组演唱
12、学生表演唱
小结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