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毒性分级
毒性最大的中药

毒性最大的中药毒性最大的中药一、毒性成分为生物碱的中药:1、含乌头碱类:含乌头碱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等,其毒性主要表现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症状,中毒机理是过量的乌头碱先兴奋后麻痹各种神经末梢,刺激迷走神经中枢,甚至麻痹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以致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而致死。
2、含阿托品类:百花曼陀罗、茛菪、小天仙子等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和阿托品生物碱,此类生物碱皆为M-胆碱受体阻滞剂,其中毒机理主要为抗M-胆碱能反应,对周围神经则为抑制交感神经机能,对中枢神经系统则为兴奋作用,严重者转入中枢抑制致嗜睡、昏迷。
致死原因主要是因脑中枢缺氧,脑水肿而压迫脑干,使呼吸中枢抑制或麻痹,呼吸和循环衰竭。
3、含番木鳖碱类:马钱子、吕宋果等的种子均含番木鳖碱(士的宁) 和马钱子碱,其中以含番木鳖碱毒性最大,治疗量的士的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
中毒量则破坏反射活动的正常过程,使兴奋在整个脊髓中扩散而呈特有的强直性痉挛。
严重者可因呼吸肌强直性收缩而引起窒息。
士的宁还能加强阻止胆碱脂酶破坏乙酰胆碱的作用,使肠蠕动加强,致腹痛、腹泻。
马钱子碱和士的宁极大剂量时,均可阻断神经肌内传,呈现箭毒样作用。
马钱子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
4含秋水仙碱类:光慈菇和山慈菇的鳞茎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在体内有积蓄作用,排泄甚慢,当其在体内被氧化成二秋水仙碱时则有剧毒,能对呼吸中枢、胃肠道及肾有刺激性毒性反应,中毒后可产生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肾缺血导致肾小管坏死而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5、含麻黄碱类:中药麻黄所含的麻黄碱对呼吸、血管运动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皆有一定毒害,即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并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6、含雷公藤碱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均含雷公藤碱,雷公藤碱有剧毒,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本品后,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
常用毒性中药材简绍及防护

2、饮食护理
• (1)、饮食宜清淡,中、轻度中毒者,给予流质 或半流质饮食,重度中毒者初期以静脉供给营养 ,后期给流质,昏迷者鼻饲饮食。
• (2)、中毒症状消失后,适当补充蛋白质,宜少 食多餐,忌辛辣、油炸、粗糙等食物。
(3)精神护理
• (1)、意识清醒者,安定患者情绪,避免不良刺 激。
• (2)、有轻生意念者,专人守护,防止意外。
乌头原碱类无毒 炮制——水蒸煮
双酪型生物碱
↓ 水、热
亲水性氨基醇类乌头原碱
毒性 总生物碱含量无关, 双酯型生物碱分解或水解程度,
子 子根。
热, 寒肢冷,腰酸脚弱,阳痿 有 尿数.阴寒内盛脾阳不足
毒 之脘腹冷痛, 水肿.寒湿
痹痛,阳虚外感
舌、四肢或全身发麻, 恶心、呕吐,烦躁不 安,甚或昏迷,皮肤 苍白,心慌气短,心 率缓慢,心律紊乱, 少数呈心率增速,血 压下降,瞳孔散大, 多数患者经及时抢救 可获恢复,但亦有少 数由于中毒过重或抢 救不及时,终因心脏 麻痹而死亡
• 4.对昏迷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洗胃。
(3)导泻法:用于清除肠道毒素
加速毒物从肠道排出,避免肠内吸收,可口服 通下药。 • (1)硫酸镁或硫酸钠(15-30)克,加水一杯(约200毫 升)口服。 • (2)中药大黄面10克,元明粉15克,开水冲服。 • (3)石蜡油或蓖麻油30毫升口服。
• 如果中毒时间已超过6小时或服通下药2小 时后,可采取温水或肥皂水灌肠,排出肠 腔药毒。
(以及相对应的对照品)
香港规管的31种毒剧药
砒石
砒霜
轻粉
朱砂
洋金花 闹羊花 生巴豆 红娘虫
红粉 青娘虫 白降丹 水银
班蝥
雌黄
生草乌 雪上一支蒿
中药毒性药品管理制度

中药毒性药品管理制度一、引言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特点。
然而,部分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不当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为加强中药毒性药品的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中药毒性药品的定义及分类中药毒性药品是指毒性强烈,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会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
根据毒性大小,中药毒性药品分为一级毒性药品和二级毒性药品。
一级毒性药品包括砒霜、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等;二级毒性药品包括附子、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雷公藤等。
三、中药毒性药品的管理1. 毒性药品须具有由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主管药师以上的药剂人员负责管理。
2. 毒性药品需设毒剧药橱,实行专人、专柜、专帐,贴明显标签加锁保管的方法。
3. 调配毒性药处方时,必须认真负责,称量要准确无误,处方调配完毕,必须经另一位药师复核后,方可发出,并行签名。
4. 本院就诊的患者,如需用毒性药品者,应由多年实践经验的主治以上的医师开方,并写写明病情及用法,一类毒性药品由院长签字,二类毒性药品由药学科主任签字,方可调配,对于民间单方,验方需用的毒性中药,患者购买时,应有购买者所在机关单位出具购买证明。
5. 毒性药品须按药典规定,内服一类药品为一日量,二类药品为二日量,外用适量。
6. 毒性药品应设立专帐卡,每日盘点一次,日清月结,做到帐物相符,并填写使用登记本。
登记本应明患者姓名、年龄、用药品名数。
7. 毒性药品的处方应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未经审批的处方不得调配毒性药品。
8. 毒性药品的调剂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药师进行,确保调配准确无误。
9. 毒性药品的储存应符合相关要求,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10. 毒性药品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四、中药毒性药品的培训与考核1. 医院应定期组织中药毒性药品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毒性药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优秀文档】肾毒性中药PPT

是呼吸麻痹)
北豆根:临床大剂量使用会造成肾毒性损伤,不良反应主要 是胃肠道反应。
苦杏仁:口服过量引起的中毒报道常见,一般儿童一次吃数 粒至20粒,成人40-60粒可发生中毒,甚至死亡。
(六)致溶血反应对肾功能的损害
表现为大量的血尿
三、中药中毒防治的一般原则
(一)排除毒物 排除尚未吸收的毒物:清洗、洗胃、灌肠; (二)促使已吸收毒物排泄和解毒:利尿剂、解毒剂、血液
透析、中药解毒剂常用有绿豆、甘草、生姜、金银花、蜂 蜜等,保肝治疗尤为重要; (三)对症处理。
山豆根: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比较常见(超量或长 期服用)。
马钱子:中毒量1.5-3g,中毒致死量4-12g以上,主要表现为 神经系统损害。
乌头类中药:临床上以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 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主。
何首乌:肝脏损害最为常见。 大黄:消化系统为主。
常规剂量很少发生肾毒性
一、具有肾毒性的中药
肾毒性中药
毒性分级
目前最常用的毒性分级方法——半数致死量(LD50)分级法
毒性分级 大毒中药 有毒中药 小毒中药 无毒中药
LD50 <5g/kg 5~15g/kg 16~50g/kg >50g/kg
《药典》收载有毒中药82种,分大毒、有毒、小毒 三种,沿用历代本草的记载,此项内容作为临床用药的警 示性参考。缺乏充分的现代研究数据作支持。
有毒无毒是含相脂互转肪化油的。类
巴豆、千金子
含内酯类 其他
穿心莲、马桑
黑豆、甘遂、独活、鸦胆子、泽泻、洋金花、桃仁、大风子、常 山、博回落、肉桂、丁香、半边莲、大戟、芫花及土荆芥
中医中药毒性分级

注意事项
• 在应用毒药时要针对体质的强弱、疾病 部位的深浅,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 中病即止,不可过服,以防止过量和蓄积 中毒。同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凡两药合用 能产生剧烈毒副作用的禁止同用,并严格 毒药的炮制工艺,以降低毒性;对某些毒 药要采用适当的制剂形式给药。此外,还 要注意个体差异,适当增减用量,说服患 者不可自行服药。
蟾酥
• 是蟾蜍表皮腺体的分泌物, 白色乳状液体,有毒。干燥 后可以入药。
• 蟾酥有效成分为蟾酥毒素, 对心脏作用类似洋地黄配糖 体,可产生心动过缓和各种 传导阻滞。
• 其味甘、辛,性温,有毒。 • 功能解毒、消肿、强心、止
痛、多入丸、散用。
砒霜
• 性味:味辛酸,性大热, 有剧毒,有腐蚀性。
• 风痰哮喘,久疟痞块,贫 血萎黄,恶疮,顽癣,痔 疮,赘瘤等症。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 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 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 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 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
• 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 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 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其他有毒植物中毒
• 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 如白果中度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 厥、昏迷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 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为挥发油,可直接作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后则抑制, 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抑制。
动物性药物中毒
• 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 子等。
藜芦
•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 植物
3.1.101.4.5毒性中药学中药学

中药毒性
2.毒性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3)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 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者。 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
中药毒性
3.中毒原因 (1)剂量过大 (2)服用太久 (3)炮制不当 (4)配伍失误 (5)制剂不妥 (6)外用失控 (7)误食误用
中药毒性
4.预防措施 (1)应掌握有毒中药的品种及其使用的 特殊要求。 (2)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严格控 制使用剂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毒副 反应,早诊断、早处理。
中药毒性
1.毒性的含义 •古代: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把药 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现代: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及损害性。
中药毒性
2.毒性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 器严重损害,甚至造成死亡者。 如:草乌、川乌、马钱子 (2)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 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 如:附子、商陆、牵牛子
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结束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

中药毒性分级概况与研究思路探讨[摘要]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性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毒性;中药毒性分级[摘要]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性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关键词]中药药性;中药毒性;中药毒性分级1中药毒性分级述评1.1中药毒性古今分级的差异性中医对中药的毒性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古今文献对中药毒性的分级并不一致。
《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般无毒或毒性很小;中品药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下品药以有毒者居多。
《黄帝内经》将方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和无毒4类,提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的用药原则。
《本草纲目》所载1892种中药中,有312种被标明大毒、有毒、小毒或微毒。
现代文献著作也基本沿用上述分级方法,但详略有所不同。
如《中国药典》2010年版使用三级划分法,将收录的83味有毒中药按大毒、有毒、小毒划分[1]。
《有毒中药大辞典》和《常用有毒中药的毒性分析与配伍宜忌》使用四级划分法,前者将有毒中药分为极毒、大毒、有毒和小毒,后者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和小毒[2]。
《中药大辞典》则采用五级划分法,将中药毒性的大小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和微毒。
除了分级的差异外,不同的专著对有毒中药的界定、剂量也存在差异性。
如对某些中药,此云有毒,彼云小毒,或此云有毒,彼谓大毒,剂量也存在不一致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34]。
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有大毒及有毒部分)

2020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有毒中药(有大毒及有毒部分)中药的毒性属于中药药性的范畴,是按中医理论和经验对饮片性能的概括。
中医理论认为:毒性是中药最基本的性能之一,是一种偏性,以偏纠偏是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中国药典》将有毒中药,分为三级:“有大毒”、“有毒”、“有小毒”。
这种的表述,系沿用了历代本草的记载,此项内容作为临床用药的警示性参考。
本章介绍“有大毒”、“有毒”部分的主要功能与用法用量。
一、标识“有大毒”的中药10种1.川乌: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法用量:炮制后用。
2.马钱子:功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0. 3〜0.6g,炮制后入丸散用。
3.马钱子粉:功能: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用法用量:0. 3〜0.6g,入丸散用。
4.天仙子:功能:解痉止痛,平喘,安神。
用法用量: 0.06〜0.6g。
5.巴豆:功能:外用蚀疮。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6.巴豆霜:功能:峻下冷积,逐水退肿,豁痰利咽;外用蚀疮。
用法用量:0.1〜0.3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
7.红粉:功能:拔毒,除脓,去腐,生肌。
用法用量:只可外用,不可内服。
8.闹羊花:功能:祛风除湿,散瘀定痛。
用法用量:0.6〜1.5g,浸酒或入丸散。
9.草乌: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法用量:炮制后用。
10.斑蝥:功能:破血逐瘀,散结消癥,攻毒蚀疮。
用法用量:0.03〜0.06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不宜大面积。
二、标识“有毒”的中药42种1.三颗针: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法用量:9〜15g。
2. 干漆:功能:破瘀通经,消积杀虫。
用法用量:2〜5g。
3. 土荆皮:功能:杀虫,疗癣,止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4. 山豆根:功能: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用法用量:3〜6g。
5.千金子:功能: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
用法用量:1〜2g,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6. 千金子霜:功能: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物类药物中毒
• 本类药物常见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 铅、硫磺等。
• 砒霜:若吸入其粉尘引起中毒,首先呼吸道刺激 症状,神经系统可见肌肉痉挛、谵妄昏迷,最后 可死于呼吸及血管运动中枢麻痹;若由消化道进 入引起中毒则首先出现:口干、痛,吞咽困难、 剧烈吐泻,严重者似霍乱。毒素对血管舒缩中枢 及周围毛细血管的麻痹导致“七窍流血”的严重 后果,最后大多死于出血或肝肾功能衰竭和呼吸 中枢麻痹;慢性中毒除一般神经衰弱症候群和轻 度胃肠道症状外,主要为皮肤粘膜病变及多发性 神经炎。
常见中毒药物
• 植物药:关木通、苍耳子、苦楝根皮、昆 明山海棠、狼毒、萱草、附子、乌头、夹 竹桃、雪上一枝蒿、福寿草、槟榔、乌桕、 巴豆、半夏、牵牛子、山豆根、艾叶、白 附子、瓜蒂、马钱子、黄药子、杏仁、桃 仁、枇杷仁及蔓陀罗花、苗、莨菪等;
• 动物药:斑蝥、蟾蜍、鱼胆、芫青、蜂蛹 等;
• 矿物药:砒霜、升药、胆矾、铅丹、密陀 僧、皂矾、雄黄、降药等。
• 蟾酥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损害, 进而导致死亡。临床以心血管症状最为明显。如 心动过缓、窦房阻滞、异位节律及窦性心动过速 和心室纤颤。
• 斑蝥则可引起剧烈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的损 害,引起恶心、呕吐、呕血、腹部绞痛、便血、 发音困难、口唇及四肢末端麻木、复视、咀嚼无 力、双下肢瘫痪、二便困难等等。
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苷 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 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 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 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
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
• 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 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 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
其他有毒植物中毒
• 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 • 如白果中度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中枢神经
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 厥、昏迷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 细辛的主要毒性成分为挥发油,可直接作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初期兴奋,后则抑制, 特别是对呼吸系统的抑制。
动物性药物中毒
• 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 子等。
• 生物碱具有强烈的药理及毒理作用,其中 毒潜伏期一般较短,多在进食后2~3小时 内发病。毒性成分大多数侵害中枢神经系 统及植物神经系统,因而中毒的临床表现 多与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 紊乱有关。
含毒苷类植物中毒
• 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强心苷类、 氰苷类、皂苷类。
• 常见的如含强心苷类:致毒主要成分为多 种强心苷,毒性及中毒症状与洋地黄中毒 相似,引起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主要有 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 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
• 五是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萎 同用而致中毒。
• 此外,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 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 有毒中药可治顽疾,合理使用还是可以避 免风险的,决不能因噎废食
• 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则善于使用毒 剧中药附子、乌头、甘遂、大戟、芫花、 巴豆等有毒植物,水蛭、虻虫、蜘蛛等有 毒动物,亦是其治疗瘀、痰等奇怪之症必 用之药
含毒性蛋白类植物中毒
• 毒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 • 巴豆毒蛋白是一种细胞原浆毒,能溶解红细胞,
并使局部组织坏死。 • 相思子所含毒蛋白,对温血动物的血液有凝血作
用,可引起循环衰竭和呼吸系统抑制。 • 这类毒蛋白能损害肝、肾等实质细胞,并可引起
全身广泛性出血,同时可引起消化系统及神经系 统机能障碍。常因呼吸及循环衰竭而致死,如引 起突发性肝昏迷将迅速死亡。
• 清代叶天士擅用毒虫药治疗症瘕、积聚、 惊厥等
钩吻
• 又名断肠草、胡蔓藤 等
• 辛、温、有大毒。其 全草各部均有剧毒, 尤其嫩叶毒性更强。
• 临床上主治脚膝痺痛, 四肢拘挛、恶疮疥虫, 呃逆上气、喉痺咽塞。
马钱子
• 其有毒成分主要是番 木虌硷(士的宁)、 马钱子硷等,
• 临床上用以提神、治 痺症,但必须经炮制, 在医师指导下方可内 服。
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毒
• 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 樟树油、红茴香等。
• 如苦楝全株有毒,而以果实毒性最烈,作 用于消化道和肝脏,尚可引起心血管障碍, 甚至发生休克及周围神经炎。
• 马桑所含马桑内酯等有毒物质极易溶解于 乙醇,故饮酒可加重中毒程度,临床可见 头昏头痛、胸闷、剧烈吐泻、全身麻木、 人事不醒等。
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 一是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鳌、蟾酥、马 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 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 二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 角莲代天麻使用
• 三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 头
• 四是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 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中药毒性
by gyy
中药毒性分级
•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 毒”、“常毒”、“小毒”、“无毒”四 类;
•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 两类;
•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 “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四类。
• 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 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目前通行的
藜芦
•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 植物
• 味辛、性寒、有毒。 • 临床上用以治中风痰
涌,降血压、杀虫等。
夹竹桃
• 性味归经:苦,寒, 有毒。入心、肺、肾 三经。
• 主治:强心利尿,祛 痰定喘,镇痛,散瘀 止痛。治心脏病心力 衰竭,喘息咳嗽,癫 痫,跌打损伤肿痛, 经闭。
巴豆பைடு நூலகம்
• 其味辛、性温,有毒。 是峻泻剂,其主要作 用成分存在油中。
• 巴豆油有剧毒,还有 很强的腐蚀作用。经 炮制后的巴豆霜仍含 有少量的巴豆油,临 床上用以攻下。
马桑
• 苦、辛,寒。有剧毒。 • 祛风除湿,镇痛,杀
虫。 • 根:用于淋巴结结核,
跌打损伤,狂犬咬伤, 风湿关节痛; • 叶:外用治烧烫伤, 头癣,湿疹,疮疡肿 毒。
白果
• 又名银杏,银杏核。 药用其核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