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育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抗日战争》设计的,主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该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2. 熟悉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3. 掌握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主要事件和战役;2. 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抗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2. 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教学素材:相关抗日战争的图片、影像资料等;3. 学生教材和笔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 导入前置知识,回顾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初步了解。
二、知识输入(15分钟)1. 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让学生了解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2. 分析抗日战争的阶段和主要战役,向学生介绍重要的历史事件;3.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国民精神的培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总结,强化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2. 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五、课堂反馈(5分钟)1. 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课堂测验或问答;2.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计划。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2. 建议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文献,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
教学评估1. 课堂测验或问答;2.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表现;3. 学生的研究笔记及作业完成情况。
参考资料1. 部编历史上册教材;2. 相关抗日战争的历史书籍和文献。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

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为初中八年级历史第一课,主题为“中华文明的起源”。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以及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脉络,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八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史前时期和夏商周的历史了解有限。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史前时期的主要文化遗址,如半坡遗址、仰韶文化等,以及这些文化遗址背后的历史意义。
(2)掌握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和事迹,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理解这些传说对中华文明的影响。
(3)熟悉夏商周更替的历史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汤革命、周武王伐纣等重大事件。
(4)掌握早期中华文明的特点,如农耕文明、宗法制度、礼乐制度等,并能够分析这些特点对后世的影响。
(5)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关键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已知的史实出发,逐步深入探索未知的史前文明。
(2)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通过讲解典型文化遗址和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学生对历史场景的感知,提高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学习古代先贤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不断变革的过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范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1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课程标准](1)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课鸦片战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知识点要求牢固掌握。
②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正确把握,外延要明确界定。
③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辨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通过评价林则徐,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正确地评价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资本主义开放性、扩张性的特点和侵略性、掠夺性的本质。
②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对富国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③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二、重点、难点重点:虎门销烟、《南京条约》、《天津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的背景、失败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新课呈现: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一个这样的问题: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
这一观点正确吗?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这一设计是由于它是本节课的启动环节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而且由于本节课的思辨性很强,这个问题的设计正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难点,一开始就使学生把思维集中在这两点上,问题的解决过程也就是学生掌握知识,深化思维,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过程。
而且这样设问比直接设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诱导学生思考的深入;观点论证题是高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
通过给学生时间来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虎门销烟1、时代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
2、英国的鸦片走私:为了扭转对华贸易差。
3、林则徐虎门销烟(1)背景:鸦片肆虐产生巨大危害,道光皇帝派林则徐赴广州查禁鸦片。
(2)概况: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海滩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初中历史第一课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历史的起源,认识历史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历史的起源与发展。
2. 历史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 历史研究的方法。
2. 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历史书籍、图片等教学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历史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历史故事或人物。
二、新课讲授1. 历史的起源a. 教师讲解历史的起源,从人类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阶段。
b.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2. 历史的基本特征a. 教师讲解历史的基本特征,如时间性、空间性、客观性、连续性等。
b.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加深对历史基本特征的理解。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历史研究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等。
2. 小组展示: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展示研究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历史的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五、作业布置1. 查阅资料,了解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
2. 思考:历史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授、课堂活动、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对历史的起源、发展、基本特征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
同时,通过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第2篇一、课程名称《历史入门:探寻历史的奥秘》二、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认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
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会描述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进程;
3. 学会评价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中心的重要地位;
4. 掌握历史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及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本《历史》第一课;
2. 多媒体课件;
3. 教师准备课堂小测验,手写黑板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出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知和兴趣。
研究(30分钟)
1. 学生分组,自学第一课课文,运用“八字法”描述抗日战争发展概述,并让学生表达观点,课堂互动。
2.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检测(10分钟)
教师出题目,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
1.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制作抗日战争海报,展示在学校公共区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小测验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发展概述,
而且还掌握了历史分析和思考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和解答,提高了课堂效率。
初二上册历史第一课

初二上册历史第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掌握其基本历史事实。
(2)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课堂讲解、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深入了解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通过比较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鸦片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理解中华民族在近代史上的屈辱和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 鸦片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难点: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理解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事件或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首先介绍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然后讲述其过程和结果,最后分析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图表、地图等方式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实。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与鸦片战争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实和背后的原因。
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难点】1.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鸦片战争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分组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三、课堂讲解1.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2.讲解鸦片战争的过程:鸦片战争的起因、战争过程、签订《南京条约》。
3.讲解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四、案例分析1.分析鸦片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林则徐、关天培等。
2.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领土割让、主权丧失、经济侵略、文化渗透等。
五、课堂讨论1.鸦片战争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现象?2.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有哪些?六、课堂小结2.强调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影响的短文。
2.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附:教学资源1.课件:《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课件。
2.视频:《鸦片战争》纪录片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者:
———————————————————————————————— 日期: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内容来源: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单元
(3)五星红旗是新中国的国旗,下列有关五星红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革命
②上面的五颗五角星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
③星的颜色用黄色则象征在红土地上显示出的光明
④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上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教学难点: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理由: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包括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而言,太过抽象,又加之学生还没有学习世界历史,学习本部分内容较为困难。
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知识──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拓展延伸,深化主题──反思总结,能力提升──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教学法
(2)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词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对此你如何理解?
【引导】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目的是什么
(1)新中国为什么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
【引导】A.它是抗日救亡运动中诞生的革命歌曲,由聂耳作曲、田汉作词,旋律激昂,饱含着强烈的爱国情感。
B.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艰巨的民族复兴任务,需要不断振奋民族精神。
C.《义勇军进行曲》能够永远警示我们勿忘国耻,激励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卧薪尝胆,为民族的复兴、祖国的崛起而努力不懈地学习和工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进行的拓展和延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
2.你能说出碑文的三个时间的含义吗?
【引导】解放战争时期;以五四运动为起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前。
3.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青少年要懂得,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凝聚着千百万革命前辈的牺牲和艰苦的斗争,要发扬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学习,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掌握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开国大典的过程,新中国成立的伟大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和意义。
2.合作和探究学习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倾听同学的发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开国大典。
主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授课对象:八年级学生
设计者:楚月彩
课时安排:1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课程内容: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由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两个部分内容组成。新中国的成立主要包括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引导】此题既有知识的延伸,又有基础知识的考查,把五星红旗定为国旗是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故答案为A。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课重点和难点。通过生生合作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本课的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能力;同时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方法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基础知识,为本课重难点的突破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倡导“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1.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2.师生合作:教师播放《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令人振奋的场面,然后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开国大典的视频,设计学生自学提纲。
2.学生准备: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提纲自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教师:出示下列学习提纲,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根据学习提纲找出相关知识。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3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内容也比较熟悉。因此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和利用生动形象的媒体教材来感知历史的方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开国大典具体史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新、旧中国国家和人民地位变化的比较,学生基本能够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及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并进一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学习目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地点、内容?
2.开国大典时间、地点、经过?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4.西藏和平解放的背景、时间、意义?
学生:依据上面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时间、地点等可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在教材空白处做标注),然后将预习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待小组合作讨论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