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与反思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7-9课)

【导语】历史作为反映过去事实的⼯具,其本⾝必须具有⼀定的科学依据,从⽽为⼈类整个阶段的发展进程奠定基础。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篇⼀】部编版⼋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7课《伟⼤的历史转折》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第⼀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下启改⾰开放的伟⼤实践和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届三中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届三中全会推动全⾯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标】 1.知识与能⼒:了解⼗⼀届三中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
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法:通过了解并对⽐“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开放伟⼤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届三中全会是“伟⼤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领导中国⼈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 播放《祝酒歌》⽚段,展⽰这⾸歌的创作时间和部分歌词。
设问:这⾸歌曲创作于1977年,你知道歌词中的“⼗⽉”⾥发⽣了什么事情吗?⼈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学⽣听歌,根据这⾸歌创作的时间和歌曲旋律、部分歌词, 思考并回答问题:歌词中“⼗⽉”⾥发⽣了什么事情?(1976年10⽉粉碎“四⼈帮”,“⽂⾰”结束) ⼈们对此持什么态度? (喜悦,激动,期待……) 总结、过渡:⼗年“⽂⾰”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粉碎“四⼈帮”后⼈们要求纠正“⽂⾰”的错误,拨乱反正,这正是《祝酒歌》的创作背景,它以活泼流畅的曲调,丰满⽣动的歌词,记录了⼀个民族的情感。
《内战爆发》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内战爆发》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内战爆发》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1946年国共两党内战全面爆发的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如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思考空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内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国共合作、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内战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内战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细节把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强对内战爆发背景、过程和影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内战相关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内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难点:内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内战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和过程。
4.互动提问: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内战爆发的相关图片、地图、资料等。
3.视频:关于内战爆发的纪录片或历史事件片段。
4.练习题:针对内战爆发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内战爆发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内战爆发的相关图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和过程。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教案带教学反思-(部编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1课鸦片战争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外形势、林则徐禁烟运动,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南京条约》的内容,简单分析其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观看影片《林则徐》的片段,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引导学生利用地图讲述鸦片战争的过程;理解《南京条约》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林则徐敢于反抗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虎门销烟的过程及意义,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教学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炮子谣》(节选)清·陈澧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
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同学们,这首《炮子谣》反映了鸦片输入中国后,造成民众体质下降、倾家荡产、社会风气败坏等后果,进一步说明鸦片之害甚于杀人的武器炮和火箭。
那么,鸦片是如何进入中国的?又是谁把鸦片输入进来的?其目的是什么?鸦片进入中国后给社会带来哪些危害?清朝统治者态度如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一)鸦片走私1.材料和图片展示:英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开始,以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机器大生产的基本实现为完成标志。
资料图:1851年世博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绩2.问题思考:结合教材和上述材料图片试着比较这一时期的中外形势并思考,英国为什么会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3.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前中外形势的比较项目中国英国总体状况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迅速崛起具体表现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材料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外交闭关自守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中英贸易状况(正当贸易)贸易顺差(出超) 贸易逆差(入超)4.教师过渡:在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第四课洋务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四课洋务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在我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洋务运动,认识其在推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初步认识,对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
2.难点: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
2.课件:洋务运动的相关图片、资料、视频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洋务运动的发生原因。
2.呈现(10分钟)展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和影响,让学生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探讨洋务运动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教学设计):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问题:北京人与古猿相比,面部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回答。
总结:北京人前额低平、后倾,眉脊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额。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他们不再像古猿那样爬行,而是用腿走路,用手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3.北京人能够制造哪些工具呢?他们又怎样生活呢?展示:《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图
问题: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哪些生产工具?生回答:石块、木棒、火把。
问题: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生回答:群居生活。
问题:北京人为什么要过群居生活呢?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陋,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常常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各种威胁。在这险恶的环境下,只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而他们必须群居在一起。这是由当时的生产状况决定的。北京人的这种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看书,脱离课本回答。)
2.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教师: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过的骨头,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发现的意义?()展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个洞穴里,年轻的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全世界。从此,“北京人”名扬世界了。那么,“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时候呢?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名师教学设计(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毛泽东在井冈山开辟革命道路的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等。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理解其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井冈山革命历史仍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资料等多元方式直观地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同时对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产生敬意。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讨论、思考,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培养自己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井冈山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
2.难点:井冈山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图片、视频、资料等。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井冈山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的历程,包括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组讨论井冈山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

八下历史部编版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事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历史和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概述:本教学设计将围绕八年级下册历史部编版的教材内容展开,包括以下主题: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近代中国的外交与对外侵略、近代中国的文化与思想变革。
三、教学过程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1.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如:近代中国大事件有哪些?近代中国面临的挑战有哪些?1.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概述,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国近代化启示等。
1.3 操作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2. 第二课时: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2.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或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冲击。
2.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容,包括社会制度的改变、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等。
2.3 操作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对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现代社会的差异和联系,让学生能够把历史与现实进行关联。
3. 第三课时: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3.1 导入: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感受近代中国政治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3.2 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内容,讲解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内容,包括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
3.3 操作活动:进行个人写作,让学生就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4. 第四课时:中国近代的民族问题4.1 导入:通过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主义革命的开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主义革命的开始》,教材从五四运动开始,讲述了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本单元内容包括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这些内容是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认识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知识,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新主义革命的历史事件,可能还存在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线索,明确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兴起,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主义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革命、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2.教学难点: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以及新主义革命的阶段特征。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基本内容。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新主义革命的阶段特征。
3.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革命发展的过程。
4.情感教育: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2.参考资料:相关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主义革命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新主义革命的兴起。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定州市兴华西路中学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题:难忘九一八
班级: 八年级 ___ 姓名: 支梅娟 _______
课程名称难忘“九一八”
课程类型新授课(√)复习课()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图表法、合作学习讨论法、问题探究辩论法。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
料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
参考资料:初中历史教研网/918/中学历史在线/历史教参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和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斗争。
(2)西安事变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和平解决意义。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自主导学,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事件有效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情景引导法,通过播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视频引导学生回到多灾多难的岁月,感受历史。
(2)信息提炼法:通过素材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认识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西安事变中张学良将军的认识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则,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民族责任感。
(3)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预习·导学★
教学过程:
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