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十三太保详细解读
西北军十三太保

西北军十三太保韩复榘石友三孙连仲孙良诚张维玺刘汝明佟麟阁过之纲葛金章闻承烈程希贤韩多峰韩占元段简介冯玉祥是民国时期军事实力集团首领之一,鼎盛时期他的兵力多达40万人,因为他的驻地在中国西北部的陕、甘、宁、青诸省,所以人们称冯玉祥的部队为“西北军”。
冯玉祥的部队中有所谓“十三太保”这一说法。
“太保”本是我国古代官职的名称,是辅佐太子的官。
西北军中的所谓太保,显然是借喻,是指辅佐冯玉祥的13名军官。
这13名军官都是冯玉祥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们长期追随冯氏,南征北战,为冯氏所倚重。
这13名军官是:孙良诚、孙连仲、韩复榘、韩多峰、佟麟阁、刘汝明、石友三、张维玺、程希贤、过之纲、闻承烈、葛金章、赵席聘。
“十三太保”在西北军中是怎样叫起来的,说法不一,不过一般认为是在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的时候。
那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即:机关枪营营长韩多峰、一团二营营长孙良诚、三团一营营长韩复榘、三团二营营长石友三、三团三营营长赵席聘、四团一营营长刘汝明、四团二营营长佟麟阁、以及炮兵营长孙连仲,其余也都是营级军官。
这些营级军官,特别为冯氏信任和倚重。
冯部官兵在艳羡之余,于是套用了京剧《珠帘寨》中李克用宠用十三太保的故事,将韩复榘、孙良诚等13名军官,也称之为“十三太保”。
这名称的内涵既有戏谑,也有讽刺。
冯玉祥的这13名“太保”,从年龄上来说,大都是1890年前后生人,比冯玉祥年青一些。
从籍贯上来说,都是北方人(我把淮河以北统称之为北方),比如石友三是吉林省人,过之纲是安徽省蒙城人,韩复榘是河北人,韩多峰是山东人,我把他们都称之为北方人。
实际上冯玉祥西北军的成员,大抵也是北方人。
西北军的“十三太保”之所以得到冯氏的信任和倚重,除了这些人禀承了西北军的传统能忍艰耐苦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勇敢善战,一是都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比如韩复榘,因为他的父亲是教书先生,所以他近水楼台也读了不少“子曰、诗云”,并且练就了一手好字(我见过他写的字),并不是传说中的大老粗。
揭秘史上十三太保都有谁为什么总那么厉害

揭秘史上十三太保都有谁为什么总那么厉害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后唐太祖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因为皆获太保衔(按:太保是官名但无实职),人称为十三太保。
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利、十三太保李存孝,其中李存孝最厉害,百战百胜,有句话说:王不过霸王,武不过存孝。
在《隋唐演义》里,靠山王杨林也有个十三太保:大太保罗方,二太保薛亮三太保李万,四太保李祥,五太保高明,六太保高亮,七太保苏成,八太保苏凤,九太保黄昆,十太保曹林,十一太保丁良,十二太保马展,十三太保秦琼。
这里面最厉害的又是十三太保秦琼,能在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后来成为凌云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
人员有: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估计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是戴笠、胡宗南二人了。
一个是军统的特务头子,一个是“西北王”。
图片来源于网络冯玉祥也有个十三太保,是冯玉祥所率西北军中的十三位主要将领,1922年冯任北洋政府陆军检阅使时均是团、营级干部,后随冯加入国民革命军,中原大战后各有去处。
十三太保名单如下:1.韩复榘 2.石友三 3.孙连仲 4.孙良诚 5.刘汝明 6.张维玺7.佟麟阁8.过之纲9.葛金章10.闻承烈11.程希贤12.韩多峰13韩占元。
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也就是韩复榘、佟麟阁了,一个因为不积极抗日被蒋介石枪毙,一个在七七事变中,英勇抗日,以身殉国。
盘点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个河北人:一人被毒杀,一人沦为汉奸,一人为国捐躯

盘点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个河北人:一人被毒杀,一人沦为汉奸,一人为国捐躯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冯玉祥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七位河北人的故事。
《十三太保》电影海报一提起“十三太保”,估计很多人都会想起邵氏出品的老电影《十三太保》。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都有所谓的“十三太保”的说法,冯玉祥的西北军自然也不例外。
西北军十三太保中的有六人来自河北,他们中既有抗日名将孙连仲、刘汝明,也有为国牺牲的佟麟阁以及沦为汉奸的程希贤等等。
抗日名将:孙连仲、刘汝明孙连仲出生于河北保定雄县(今天雄安新区),此君在十三太保中官运亨通,升迁很快,到34岁时已经是军长。
抗战时期,孙连仲率部从河北打到河南,又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痛歼日寇一万多人,取得大捷。
孙连仲之后,孙连仲曾在第五、第六战区任职,战绩不俗,不愧抗日名将。
对比起来,河北献县人刘汝明的职务相对要低一些。
刘汝明1895年出生,早在1933年时就请缨参加过长城抗战。
在1937年,刘汝明率部在张家口抵御日军,付出重大伤亡代价后南撤。
之后,刘汝明曾率部在河南地区和日军长期作战,两次驻守南阳城和敌人展开激战。
为国捐躯:佟麟阁佟麟阁是河北保定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后,时任29军副军长的他在前线督战。
战斗中,佟麟阁的腿被敌人机枪打伤,他重伤不下火线,之后因头部重伤在前线牺牲,时年45岁。
佟麟阁烈士佟麟阁将军是七七事变后为国捐躯的第一位军长级别的高级将领,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被人毒杀:张维玺冯玉祥十三太保中的张维玺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此君1889年出生于馆陶县,早在1930年中原大战后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在抗战时期,张维玺出山,担任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等职务。
冯玉祥后来,张维玺的妻子、父亲被日伪扣押,张维玺前去交涉,被日伪任命为汪伪第二方面军副司令,被他严词拒绝。
日伪便在江苏泰州白云寺将他毒杀,张维玺死时,不过55岁。
被枪毙:韩复榘韩复榘出生于今天的河北霸州市。
历史解密军阀石友三堪比吕布 专倒戈坑上级 被活埋黄河岸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军阀石友三堪比吕布专倒戈坑上级被活埋黄河
岸边
导语:看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个武功很厉害的人,因为老是换老板,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此人当然就是武能战三英,文能骑貂蝉的吕布。
而在中国近
看过三国演义,其中有一个武功很厉害的人,因为老是换老板,被张飞骂为三姓家奴,此人当然就是武能战三英,文能骑貂蝉的吕布。
而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位换老板换得很勤快的人。
据统计,其一生换了七个老板,最终却被部下活理。
此人就是军阀石友三。
石友三是吉林人,小时候很穷,在一个粮坊当学徒,可是为人很机灵,粮坊的少爷看他不错,送他去读书,在学校里认识了一个叫商震的人。
这个商震后来成为了阎锡山的大将。
读了书,石友三心就大了,当了一名北飘,跑到北京混日子。
没什么关系只有去当兵,一开始在吴佩孚下面当兵。
可是当兵没也没啥前途,工资都发不出,最后导致新兵兵变,石友三也不知道怎么搞的,没趁机发点横财,竟然从军队中被除名了。
从此,石友三又成了一名北飘人员,直到他碰到了一生中的恩公:冯玉祥。
一开始,石友三给冯玉祥当马夫,别以为是个弼马瘟的职位,其实以前的马夫就相当于现在的司机。
就此,石友三成了冯玉祥的心腹,随着冯玉祥升迁而升迁。
最终成为冯玉祥下面的十三太保之一。
到了1926年,石友三已经当上了师长,跟着冯玉祥投在国民党部下跟阎锡山打仗,石友三率部进攻,打了两个月,还是挺卖力的,但
生活常识分享。
张维玺

张维玺张维玺(1889-1944)字楚玉,山东馆陶县人。
西北军将领,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1930年中原大战后,解散所部回天津家中隐居。
36年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召至南京“陆军大学特三期”学习。
38年于长沙毕业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上将参议兼贵阳军训部督练官。
因父、妻被日伪抓捕命在旦夕,经军委批准于1943年春去开封找孙良诚解决人质问题被孙扣留,日伪妄图任命其为汪伪二方面军副司令,他拒不受命,后被日伪毒死于江苏泰州白云寺,终年55岁。
十三太保公元1889年(清光绪十四年)出生在山东省馆陶县(该县于一九六五年划归河北省)南彦寺一个贫寒家庭里。
父亲张安然(当地人叫他张老安)以卖豆腐为业,他有五个儿子,老大,忘其名)在家务农;老二张维玺;老三张维衡曾任陕西长安县县长;老四张维藩曾在绥远任某税务局长;老五张维翰,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邯郸军分区司令员。
张维玺幼年在乡塾里念过几年书,弱冠投入东三省武备学堂学兵营前队(连)当学兵。
当时这个前队的队官(连长)是历史上著名的、抱着自我牺牲精神用手榴弹炸死清王朝宗社党首领良弼的民主革命家彭家珍。
由于彭家珍经常对他部下的学兵灌输民主革命教育,因而张维玺在思想深处就扎下了推翻封建王朝的根子。
1911年,北洋陆军第二十镇(师)第四十协(旅)第八十标(团)第三营管带(营长)冯玉祥发动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的时候,张维玺正在该营当排长,他积极地参加了滦州起义。
此后他一直追随冯玉祥将军达三十多年之久。
1915年,冯玉祥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率部进入四川,与蔡锷将军联合倒袁。
当时张维玺任连长,参与了倒袁运动。
1917年7月,张勋率领辫子兵由徐州进京,阴谋扶持溥仪复辟。
冯玉祥率着十六混成旅在廊坊奋起讨伐,进攻北京。
张维玺当时任该旅步兵第一团二营营长,(韩复榘任该营营附)首先攻入张勋的司令部所在地天坛,驱走了张勋,消灭了叛军,粉碎了复辟阴谋。
1920年,张维玺升任第十六混成旅步兵第三团团长。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

冯玉祥手下号称“十三太保”的那些人都有什么样的结局,你怎么看?冯玉祥是近代爱国将领,虽然他因为“倒戈将军”的名声有瑕疵,但是他在近代抗击侵略的战争中有着重大的贡献。
他手下的“西北军”在近代也是一支有名的军队。
十三太保的名称源于唐朝末年,军阀李克用。
他收十三名义子,十三名义子英勇善战,都很有名,被称为“十三太保”,其中最有名的是是十三子李存孝,素有“王不过项,将不过李”之称,王就是项羽,将就是李存孝。
后来人们经常以“十三太保”来称呼手下的十三位得力干将。
我们来看看,冯玉祥的十三位得力干将。
他们都是90后,1890后。
其实这其中一些人基本没什么贡献和事迹,对于一些人来说反而像粉刺。
佟麟阁这个应该是大家最熟悉的。
中学课本上,日本发动七七事变,佟将军指挥29师在卢沟桥浴血奋战,壮烈殉国。
韩复榘,河北人曾经名震西北,华北,中原的军阀之一。
文武双全深受冯玉祥喜爱。
但是后来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
抗日战争时期不抵抗日寇,企图反蒋。
后来被蒋介石逮捕处决。
石友三,吉林人石友三名声很差,他背叛冯玉祥后来又投靠冯玉祥。
随后投蒋叛蒋,抗日投日多次反复无常。
最后成为汉奸,被同为十三太保的孙良诚设计活埋。
孙连仲,河北人抗日战争著名将领,坚守台儿庄闻名中外。
1990年病逝于台湾。
向抗日英雄致敬。
孙良诚,天津人抗日战争时期,投靠汪精卫,是日伪军重要头目。
解放战争后被捕,1951年,病死于苏州监狱中。
张维玺,山东人中原大战后,他没有跟随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选择了天津隐居。
抗日战争期间,为解救人质,出面找孙良诚。
日伪军逼迫其就任副司令。
他拒不接受,被日伪军毒死。
刘汝明抗日战争期间,抗击日寇,立下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兵败退到台湾。
晚年心系大陆,写下很多回忆文章。
1975年病逝。
过之纲,安徽人。
中原大战后投靠蒋介石,抗日战争期间退居法租界,没什么功劳。
在西北军长期管理财金工作。
1957年,病逝。
葛金章1924年,参加永定河抗洪救险。
中原大战后依附韩复榘。
“七七事变”中的抗战名将佟麟阁是怎么牺牲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七七事变”中的抗战名将佟麟阁是怎么牺牲的?导语:佟麟阁是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于抗日战争中身亡。
佟麟佟麟阁是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于抗日战争中身亡。
佟麟阁,七七事变时,指挥29军浴血抗战,由于大汉奸潘毓桂向日军出卖情报而喋血南苑,壮烈殉国。
后获国民政府追赠陆军二级上将,是全面抗战爆发后捐躯疆场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937年7月6日,日军驻丰台的清水节郎中队,全副武装,要求通过宛平县城到长辛店地区演习。
宛平第三十七师驻军不许,相持达十余小时。
二十九军当即作了应变准备,严阵以待。
至晚,敌始退去。
7日夜间,日军一个中队突然向芦沟桥守军发起攻击。
佟麟阁代军长立即命令三十七师一一○旅旅长何基沣自卫还击。
该旅吉星文团金振中营遂奋起抵抗。
卢沟桥的枪声,响彻了大地,全民族的八年神圣抗战,从此开始。
二十九军全体将士对日寇的猖狂进犯,皆怒不可遏,争请杀敌先登;仅个别徘徊于和战之间,犹豫不定。
佟麟阁力排干扰,主张万众一心,痛歼日寇,守卫疆地。
他在南苑召开的军事会议上慷慨陈词:“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冲。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
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与会者一致拥护,请缨杀敌,佟麟阁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发布命令: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
7月7日,卢沟桥战斗,8日上午10时稍停。
11至12时,日军两生活常识分享。
抗日英雄佟麟阁的故事

抗日英雄佟麟阁的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佟麟阁(1892-1937),原名佟凌阁(因牺牲后报纸误写为“麟阁”,此后就沿用了下来。
),字捷三,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先后隶属北京政府、国民军、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是冯玉祥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是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高级将领。
1937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胜利后,南沟沿改名为佟麟阁路,以示纪念。
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
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
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
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
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
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2014年9月,佟麟阁将军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人物生平少年立志1935年佟麟阁与彭静智和次子佟兵在张家口1892年10月29日麟阁生于农民家庭。
他幼时从师于舅父胡老先生门下,读经史,其父母常愤然教育他要发愤读书,将来为国家振兴而努力。
在他17岁那年由舅父介绍在当地县官署谋得一个笔帖士的职位,每月领取微薄的收入以补贴家用。
1900年7月,高阳居易水之南,保定府之东,惨遭八国联军之日军的大肆烧杀掳掠。
闾里成墟,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之情,不堪言状。
当时8岁的佟麟阁亲眼目睹国家的屈辱与人民的苦难,从此萌发投笔从戎,遂萌救国之念。
1907年,由父母作主,与本县八果庄农民之女彭静智(1889—1968,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结婚。
1908年十六岁时,经友人介绍到高阳县县公署当缮写。
投笔从戎1911年11月,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发起滦州起义,佟麟阁因钦慕冯玉祥爱国之名,毅然投笔从戎,为左哨哨兵,旋为哨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玉祥十三太保,读过历史的人多少都知道一点,是冯玉祥所率领的西北军手下重要的十三位将领。
那么,对于冯玉祥十三太保的详细资料知道的人又有多少呢。
一下,笔者便为大家详细的解读一下其手下的十三位猛将。
十三太保一语,来自唐末。
相传唐朝末年,军阀李克用曾收了十三个义子,将这十三个义子都封为太保。
从此以后,人们对某些大人物的一些亲信下属往往喜欢冠十三太保称呼。
如复兴社十三太保等等。
冯玉祥的西北军中原有“老五虎将”,宋哲元、鹿种麟、张之江、刘郁芬、李鸣钟。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有些人我们是知道的。
但这十三人都是谁?有的人就不了解了。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是人们对冯玉祥军旅中期,一般认为1919年前后冯玉祥任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驻防湖南常德时,他手下有一批勇猛善战的军官,人称“十三太保”。
其中孙良诚,韩复榘,孙连仲,刘汝明、石友三,这5人被称为“新五虎将”,借喻他们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之与刘备一样。
冯玉祥的十三太保,后来其中一半人名气较大,成为中国军事史正反方面的知名人物。
一半人没什么大名气,一般就不知道了。
本文略加追溯。
1、韩复榘:(1890-1938)字向方,河北霸县人。
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1910年入伍当兵,因有文化,尤善书法,很受冯玉祥喜爱,让他当司书,并一起参加滦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遣返回乡。
第二年重回冯部,从文书、司务长逐渐升至师长。
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六军军长,第三方面军总指挥。
1928年任20师长,河南省主席。
1929年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任第三军团长,后任山东省主席。
韩复渠的叛变对冯玉祥打击很大,他连续几天又哭又骂,还打自己嘴巴,自信心大减。
中原大战后韩复渠邀冯玉祥到泰山居住。
抗战开始后,韩复渠任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不与日寇作战,带部队逃跑,并与刘湘密谋倒蒋,惹恼蒋介石,把他逮捕枪毙。
韩被捕后,其大老婆高艺珍曾求冯说情,冯玉祥避而不见,他对部下说自己无权。
2、石友三:(1891-1940)字汉章,吉林长春人。
著名的倒戈将军,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最初因作战勇敢、善于带兵,受冯玉祥的赏识。
任16混成旅三团二营长,黎元洪大总统、日本公使来冯部参观,都安排到该营。
石友三后升旅长、师长、军长。
1926年南口大战时第一次叛变冯玉祥,投靠阎锡山。
五原誓师后石友三叛变阎锡山,重回冯玉祥部队。
1929年中原大战时,随韩复渠再次叛变冯玉祥,投靠蒋介石,当了安徽省主席。
不久,受唐生智召唤,叛变蒋介石投降唐生智。
并用几十门大炮轰南京,造成南京大乱。
唐生智失败后,石友三又投降阎锡山。
中原大战开始,石友三第三次回到冯部队。
不久他看到张学良支持蒋介石,他第三次叛变冯玉祥,投靠张学良。
没多久,他叛变张学良改投两广政府。
这次被蒋张合击,彻底打垮,投靠韩复榘。
但石友三又跑到天津和日本人勾结。
宋哲元怕他惹事,收编让他当了冀北保安司令。
抗战爆发后,石友三先联共,后反共受蒋介石嘉奖,先后任181师师长、69军军长、39集团军总司令、冀察战区副总指挥兼察哈尔省主席。
后因搞摩擦遭到八路军打击,1940年11月他已联系好准投靠日本人,12月被高树勋设计逮捕并活埋。
3、孙良诚:(1893-1951)字良臣,天津静海人。
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著名汉奸。
1912年进入左路备补军。
为西北军前期第一勇将。
1921年任11师团长。
1924年任国民一军2师3旅长。
五原誓师后率部救援西安,为西安解围第一功臣。
北伐时任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第三军长。
1928年任山东省主席。
中原大战后,与宋哲元竞争29军长,孙竞争失败。
后被蒋介石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
1942年4月任冀察战区副总司令兼游击总指挥、39集团军副总司令,投降日寇,任汪伪军委委员,开封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兼9军长,汪伪上将。
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收编为新2路军总司令。
之后,在苏北和解放军作战得到蒋介石信任,任第一绥靖区副司令兼107军长。
但孙还与李济深联络,淮海战役时答应解放军战场起义,但迟疑不决,最后投降。
孙投降后,解放军派他向刘汝明劝降,他临阵变节,出卖了我地下党员,后又被刘出卖给保密局,这时西北军老同事、国防部次长秦德纯力保,才被释放。
1950年在上海被人民政府逮捕,1951年病死于苏州。
4、张维玺:(1889-1944)字楚玉,河北馆陶人。
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著名汉奸。
曾入东北武备学堂当学兵,滦州起义时在冯部任排长,擅长练兵。
1916年任16混成旅一团二营长。
1921年任11师团长。
1924年任国民一军2师4旅长,曾参与疏浚黄河泥沙,恢复河运。
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13军长。
当时宋哲元曾电令他杀掉镇嵩军麻振武部3000俘虏,他未执行,而全部放掉。
曾代理西北军总司令。
中原大战时任南路军总指挥,主力部队失败后,他领有数万大军,但他没有听从部下的建议继续作战,主动放下武器投降,其手下王志远部不愿投降,辗转加入川军。
张维玺忠于冯玉祥,宁肯解甲赋闲也不投靠蒋介石。
但抗战时期,张维玺却被孙良诚拉拢投降日寇,1943年2月任伪第二方面军上将副总司令,开封绥靖公署副主任。
1944年秋病逝。
5、孙连仲:(1893-1990)字仿鲁,河北雄县人。
西北军中五虎之一。
1915年护国讨袁战争中,孙连仲任炮兵班长,曾一人抗起238斤重的山炮袭击敌人。
1921年升任炮兵团长。
后进入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学习。
1924年升任师长。
北伐时任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
中原大战时,孙叛变冯玉祥,托陈诚向蒋介石投诚,被蒋介石任命为26路军总指挥,青海省、江西省主席。
1931年赵博生等举行宁都暴动,口号是“打倒喝兵血的大军阀孙连仲高树勋!”26路军17000人参加红军。
孙连仲部队最少时只剩下一个师。
抗战后,孙连仲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6战区代司令长官,曾在北平西南郊重创日军河边旅团,在河北涿县与日军坂垣师团血战,在娘子关奋勇抗击日军川岸师团,台儿庄战役中,孙连仲部是头号主力,武汉会战中,孙连仲指挥6个军,包括于学忠的51军、宋希濂的71军、冯治安的77军、田镇南的30军、冯安邦的42军、张自忠的59军守卫大别山,与日军13、16两个师团血战两个月,打击了敌人,最后安然撤退。
此后,孙连仲又在鄂西等地多次重创日军。
1945年至1947年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主席,保定绥署主任。
1948年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后任总统府参军长。
1949年去台湾。
1990年逝世。
6、刘汝明:(1895-1975)字子亮,河北献县人。
1912年入左路备补军。
1919年任营长。
北京政变时任京畿警卫第一旅长。
1926年任西北军10师师长。
1927年任第二集团军第九方面军2军长,29师长。
中原大战时任第五路军总指挥。
1933年任29军暂2师长,参加过长城抗战。
1935年后任29军143师长兼察哈尔省主席。
抗战时期参加过台儿庄会战。
解放战争初期任第四绥靖区司令。
淮海战役时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八兵团司令。
他不服李延年指挥,各自行动、互不协调,导致黄维兵团被歼。
刘汝明对蒋介石效忠,但蒋介石仍不信任他。
他曾伤心的说:“蒋总统指挥我这么多年,无役不从,现在还把我当杂牌看待,怎不令人灰心。
”但他依然忠于蒋介石,把与他私交甚笃、受解放军派遣劝他弃暗投明的孙良诚出卖给保密局。
后任京沪杭警备副总司令、闽粤边区剿匪总司令。
1949年去台湾,著有《刘汝明回忆录》。
7、佟麟阁:(1892-1937)字捷三,河北高阳人。
1912年冯玉祥第一次招兵时和曹福林等同时招进左路备补军。
1914年升为连长。
1922年,升任陆军检阅使署高级教导团长。
1924年任国民一军11师21混成旅长。
1927年任甘肃陇南镇守使、代理甘肃督办。
1928年任第二集团军35军长。
1929年任暂11师长。
中原大战后任29军副军长。
1933年率29军参加喜峰口抗战,同年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1军军长、察哈尔省代主席,失败后,因对宋哲元不满,隐居北平香山。
1935年后,复任29军副军长。
七七事变后,坚决主张抗战,7月28日,在抗击日军进攻中壮烈殉国。
被国民政府追赠上将。
1946年北京市西城一条街道被命名为佟麟阁路。
新中国成立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8、过之纲:安徽蒙城人。
1912年被冯玉祥招进左路备补军,曾任冯部模范连排长。
1922年升任团长。
北京政变后任国民一军1师2旅长。
1929年任第2集团军15军长。
中原大战失败后不向蒋投降,跟随宋哲元躲到山西。
后到韩复榘处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
9葛金章:字仲文,安徽人。
曾任冯部模范连班长、营长。
1924年任团长时曾参与永定河抗洪抢险活动。
后任国民一军第七混成旅长。
中原大战后,到山东韩复榘处,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
10、闻承烈:(1889-1976)字朴庭,山东威海人。
曾任左路备补军班长,历任16混成旅排、连、营、团长。
1926年任国民1军军官教导团长。
1927年任第2集团军兵站总监。
与韩复榘私交甚笃。
1929年韩复榘甘棠东进,叛冯投蒋,闻承烈与李兴中等人被韩复渠裹走,因不愿叛冯差点被杀。
韩复渠任山东省主席后,他任济南市长,1936年因病辞职。
抗战期间,任六战区兵站部中将总监。
解放后任中央文史馆员。
1976年逝世。
11、韩多峰:(1888—1987)字秀岩,山东东平人。
1919年任16混成旅机关枪营长。
1925年任国民1军40混成旅长。
1927年在河南办理民团。
1929年后在韩复榘手下任山东省参议厅参议,曾竭力阻止韩复榘与日本人勾结。
抗战时期,任山东省第四专署专员,与八路军关系融洽,曾向徐向前表示要参加八路。
后被沈鸿烈撤职。
解放后任山东省政协委员,1958年因反对大炼钢铁被打成右派。
文革中受到冲击,得到杨得志的保护。
1987年逝世,99岁。
逝世后,山东省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他是十三太保中年龄最长的。
12、赵席聘:早年曾参与滦州起义,失败后与冯玉祥一起被解职。
1921年任11师团长。
1925年随其表弟刘郁芬到甘肃,任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1926年任17师长兼甘肃河州镇守使。
因杀害马仲英之父而引起马仲英暴动。
1929年任第2集团军骑8旅旅长,中原大战时任13军军长。
13、程希贤:字伟儒。
著名汉奸。
1926年任国民军6军1师2旅长。
1928年任第2集团军29师长。
1929年后任山东省政府高等顾问。
1930年任第三路军(韩复榘为总指挥)军事教育团长。
他早年因作战失去右臂,但仍能在单杠上大回环,枪法极准。
1931年任石友三部军长,兵败后随石友三投韩复榘,曾指挥郑继成刺杀张宗昌。
卢沟桥事变时任石友三冀北保安队的旅长。
抗战期间投降日寇,1944年任汪伪军委委员,汪伪中将。
抗战胜利后部队被国民党收编,淮海战役时任第3绥靖区参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