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通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中国音乐通史_

中国音乐通史_

1.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2.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真”的风格,被称为雅乐。

3.聂耳:(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原籍云南玉溪,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毕业歌》等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5.徐上瀛: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人。

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代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8.歌舞大曲:唐代大型歌舞曲,由器乐、声乐、舞蹈综合而成。

9.国乐改进社:新型音乐社。

1927年8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为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

10.赵元任:(1892~1982)语言学家、音乐家,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的有《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作品。

11.左翼音乐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2.鼓吹:是以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主并兼有歌唱的一种合奏形式。

13.清商乐:东晋以后,相和歌有北方流传至南方,吸收了当地的名间歌曲,形成了清商乐。

14.乐记:音乐美学论著,其作者存有争议,有两种观点:一说是战国时的公孙尼子;一说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毛生等人。

15.瓦子勾栏:宋代市民音乐的主要活动场所。

瓦子也成瓦舍、瓦肆,是商品贸易集中地,瓦子中用栏杆和幕布围起来的固定演出场地叫勾栏或乐棚,用于各种民间艺术演出。

16.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区》,歌曲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

17.春游:三部合唱,李叔同创作。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 :(1912~1935) 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中国音乐史部分名词解释 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着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音乐通史题型填空题词条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远古、先秦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贾湖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而成大司乐: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是我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其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大卷》祭天神,云神崇拜唐尧——《大咸》祭地神,水鱼崇拜虞舜——《九韶》祭四望,三代文治武功夏禹——《大夏》祭山川,歌颂大禹治水商汤——《大濩》祭先妣,歌颂商汤伐桀周武王——《大武》祭先祖,歌颂武王伐纣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

2.简述周代宫廷礼乐机构的主要构成:(与大司乐有关)3.周代八音分类法的依据是什么?(每类各举二种乐器)石类:鸣球二、问答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对音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曾侯乙墓出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的意义如何?汉代一、简答题1.乐府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

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2.词条解释相和歌:李延年:鼓吹乐:百戏:汉代百戏,上承周代,是兼有音乐歌舞成分的杂技表演之总称。

包括角觝、杂技、武术、幻术、民间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表演中伴有音乐的唱、奏。

京房六十律:(理论律学)二、问答题:1.简述汉代相和歌的发展历程2.简述汉魏时期相和大曲的结构形式3.阐述《乐记》的主要音乐美学观点4.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

《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对其后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一、简答题1.词条解释清商乐:它的形式大致与相和诸曲相同,所用的宫调系统亦与相和歌相通,被称为“清商三调”。

吴歌:西曲:何承天:《广陵散》:2.简述《声无哀乐论》的主要美学观点二、问答题1.简述魏晋时期古琴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历史上的魏晋时期是一个战乱与分裂的时代,也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乌夜啼》及现存最早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南朝梁丘明所传)。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之名词解释

6、鼓吹乐:是汉代始受北狄乐影响形成的器乐形式。

是以打击乐器鼓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合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

根据乐器配置和用乐场合的不同,又分为鼓吹和横吹。

有箫笳者为鼓吹,用之朝会、道路,亦以给赐;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于军中,马上所奏者也。

一般把鼓吹乐按用途分为四类:黄门鼓吹、骑吹、短箫铙歌、横吹。

7、声无哀乐论:是魏末文人音乐家嵇康所著的一部音乐美学思想的书,书中认为“音乐是一种纯粹的声乐艺术”,不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使音乐脱离政治,不再做礼教的附庸”,这些观点对“汉儒过分夸大音乐的社会作用,把音乐简单的与政治等同起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等理论做出了有力的抨击。

嵇康大胆地反对了两汉以来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的观点,这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而且他所看到的音乐的形式美、音乐的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

这对我国开始注重音乐的形式美,艺术美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8、酒狂:作者阮籍,此曲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其跳荡蹒跚的三拍子结构和先抑后扬,扬后再抑的旋律,生动刻画了一种狂放不羁,步履维艰的醉念,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暴虐统治,给去做这心里带来的痛苦、压抑和摧残。

9、万宝常:隋朝著名乐工,是一位音乐全才,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

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似的总结。

10、歌舞大曲:是唐代宫廷中综合器乐、舞蹈和歌唱,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和清商大曲的进一步发展。

大曲结构通常分三大部分:散序——由器乐演奏,以散板式的自由节拍为主;中序——以歌唱为主,由器乐伴奏,多为抒情的慢板;破——以舞蹈为主,气氛热烈,节奏快捷。

11、变文:唐代佛教徒把梵语的经文,深奥的哲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唱出来的底稿称变文,他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的初步形成,在我国说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原始乐舞: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

雅乐:是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

特点:齐奏为主、曲调简单、节拍缓慢
礼乐制度: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
的一种文化制度。

楚辞:是战国时期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是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历史风俗、音乐来进行创作,具有鲜明地方特
色的艺术作品。

鼓吹乐:是一种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并兼有歌唱的
艺术形式。

清商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承袭汉、魏相和诸曲,与南方的民间音乐相融合而形成的俗乐总称。

吴歌:古代江苏一带的民歌,其风格抒情、细腻,多以表现
男女间的爱情为主。

西曲:古代湖北一带的民歌,内容多为抒发游子思归的别离之情,是长江流域商业繁盛的产物。

百戏:百戏上乘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

它包括了商觝、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古文和汉墓百戏画像石有很多百戏节目的记载和石刻。

“鱼龙曼延”、“总会仙唱”、“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表演规模庞杂。

妙趣横生常有歌手、击鼓、击铙、击钟、吹箫、弹瑟等乐器为之伴奏。

歌舞戏: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代表节目有《大面》、《钵头》、《踏谣娘》。

文字谱: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谱法实例。

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

间接记录了音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也称“手法谱”。

燕乐:又称宴乐,即宴饮之乐,是专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
时所用的音乐。

乐府:乐府的含义有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

公元前7年,汉衰帝对乐府机构进行了裁剪,至使乐府由盛到衰。

相和歌:北方兴起了一种称作“相和歌”的歌曲形式。

它最初产生于一些民间没有伴奏的歌谣,即“徒歌”。

以后徒歌有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较为复杂形式,就成为“相和歌”。

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七种。

相和歌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汉魏时的相和大曲。

这是一
种大型的歌舞套曲。

燕乐大曲:又称燕乐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

它是汉魏时的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进一步向更高程度的再发展。

它代表了隋唐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平。

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与速度复杂多变是大
曲的重要特点。

软舞:动作比较舒缓、安详、温婉,表情比较细腻。

健舞:动作比较爽朗、快捷、刚健。

法曲:纯器乐形式,其中或有歌唱部分——隋唐时期的民族
交响乐。

声诗:唐诗中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实际上是唐代的艺术歌曲,无论是诗歌还是音乐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阳关三叠》是最为流行的、传唱最久的一首声诗作品。

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可以填写各种歌词的新兴的民间歌曲
形式。

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

其名称来源于佛教语汇。

变文是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表演方式,表演者先用散文来叙述一遍故事内容,之后用韵文的形式演
唱一遍。

记谱法
减字谱:曹柔——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记录弹奏音
位而不记录音名。

燕乐半字谱:固定调性质的体系。

(管色谱、弦索谱)
俗字谱:宋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它通过运用十个基本谱字来记谱,代表不同的音高,另外,还有一些记录节奏的符号和其
他常用的符号。

律吕谱:用十二律律名的第一个字记录音高的记谱法,谱字
注在歌词的右边。

京房六十律:汉代的京房曾提出六十律的理论,他是他是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之间存在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北京高校招生网八度分成六十律,他还最先指出了用管定律与用弦定律性质的不同,即注意到了以管定律需要关口校正的问题,体现了律学计算的精确精微。

瓦子:固定的商品交易兼游艺场所,又叫瓦市或瓦舍。

勾栏:瓦子里设有用栏杆围起来的演出场子,是百戏杂剧的
演出场所。

曲子词:是一种歌曲形式。

又称词调音乐、词乐。

音乐成分:传统古曲、外来乐曲、民间曲调和自度新曲。

音乐体裁:令、引、近、慢等。

两种风格:豪放、婉约
散曲:金元时期在宋代曲子传统上兴起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形式,用于写景、抒情和叙事。

形式:小令——单个的只曲。

散套——由同宫调的许多只曲连缀而成,一般有尾声。

重要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等
鼓子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由于用鼓来伴奏而得名。

往往加上管弦伴奏,由三人以上配合表演。

其音
乐特点是反复使用同一曲牌。

杂剧:杂剧最初的含义是杂耍,渐渐地杂耍各有专门,杂剧成为一种有动作、有歌唱、有化装的表演故事情节的舞台作品,
是元代有代表性的时代艺术。

南戏:北宋末年在浙东永嘉(今温州)一带的民歌、曲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又称“永嘉杂剧”,后来又称为
“南戏”或“戏文”。

琴歌:一种边弹琴边吟唱的歌曲形式。

小曲:是民歌的进一步发展,用乐器伴奏,加入过门,实际
上是艺术化了的民歌。

弹词:明清中叶流行于我国南方几省的说唱形式,来源于宋代的“陶真”。

此时还出现了一批弹词艺术家:陈遇乾、俞秀山、
马如飞。

鼓词:明清时期流行于我国北方的说唱形式。

其前身是宋、
元鼓子词。

诸宫调:北宋时期民间艺人孔三传创找出一种新的大型说唱音乐形式—诸宫调,因其运用多种宫调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其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拍板、笛、金、元时期增加琵琶等弦
乐器。

四大声腔
* 海盐腔:是元代的南戏声腔和浙江海盐当地的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并且很快盛极一时。

其音乐优雅抒情,伴奏
用锣鼓、拍板等打击乐器。

* 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流行于江苏、安徽一带。

采用联体结构,念白兼用,伴奏仅用鼓板,无管弦,在曲调前后常穿
插杂白混唱。

* 弋阳腔:是元末江西一带的南戏声腔在明代的再发展,流行范围极广。

属曲牌体结构,与民间音乐结合紧密,演唱仍保持古老的“唱”、“和”特点,音调高亢、热情奔放,并用打击乐来
衬托。

* 昆山腔:昆山腔又叫“昆腔”、“昆曲”,流行于江苏昆山。

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进行改革,使昆山腔脱颖而出。

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处,曲调清丽婉转、精致纤
巧,人们把它称为“水磨腔”。

乱弹:泛指当时各类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

梆子腔: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
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相结合的产物。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我国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
所教唱的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