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类细胞培养方法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摘要水产养殖是我国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由于长期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已出现了严重的种质退化现象,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
就目前水产动物优良品种培育所采取的新方法进行概述。
关键词水产动物;育种;转基因;性别控制;杂交育种;细胞工程随着我国水产养殖面积的增加、养殖种类的增多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水产动物的种质资源的保护、优良苗种的需求尤显重要。
如何获得生长快速、经济性状好、抗病能力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将成为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
1转基因技术传统的育种方法是建立在利用种内遗传变异的基础上,而基因转移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生物种间界限,使育种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可利用的遗传变异,利用人工方法超越自然界亿万年生物进化历程,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动物育种领域中的一次革命。
1985年朱作言等[1-2]将冠以小鼠重金属螯合蛋白基因启动和调控顺序的人GH基因,导入鲫鱼的受精卵,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鱼。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获得几十种转基因鱼,在促进生长、提高鱼类抗逆性、抗病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转基因水生生物的应用前景:一是快速育种。
传统的育种需经过多代反复选种交配才能育成优良品种。
而转基因技术则可超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历程,在短时间内创造出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品种或品系,这是常规育种难以比拟的。
二是改良养殖性状。
转基因鱼的许多优良性状已被实验所证实:如生长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即所谓“超级鱼”;有的转基因鱼可提高饵料利用率;有的则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
三是生产生物医药制品。
通过转基因水生生物来生产生物活性物质以满足医药需要,如研制携带人类胰岛素的转基因鱼以提供胰岛素的研究。
2性别控制动物的性别控制是既古老而又神秘的课题,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不停地探索着。
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基因水平上研究动物的性别控制的基因有了可能。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摘要:鱼类细胞培养技术是一种重要且有潜力的生物学研究技术手段和方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鱼类细胞系被建立,鱼类细胞培养的具体方法因细胞种类而异,但是总体上有共同之处。
作者针对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现状、应用与特点、方法技术进行综述,并为鱼类细胞培养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关键词:鱼类细胞培养原代培养培养技术鱼类细胞培养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广泛应用于病毒学、环境毒理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学、基因组学、遗传学以及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鱼类细胞作为实验对象, 有着活体鱼无法比拟的优点:(1) 成本低, 细胞系的维护不需要大型的养殖设备和大量的换水与充气; (2)重复性好, 实验条件可以精确控制。
因此, 对鱼类细胞系进行深入研究, 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 还是在实际应用方面, 都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对鱼类细胞培养方法与技术、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鱼类细胞系应用和前景展望进行全面系统的综述。
1、鱼类细胞培养方法鱼类细胞的培养方法包括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
鱼类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包括组织块培养法、机械分离法、络合剂分散法、消化分散法、悬浮细胞培养法、微载体细胞培养法等等。
以上几种方法常常可以配合使用, 如机械分散法可以同时和酶消化法、络合剂分散法使用, 既使用机械分离又使用化学分离, 摸索一个既能有效地分离细胞又对细胞损伤最小的契合点。
络合剂可以络合对消化酶有抑制作用的金属离子, 从而更好发挥酶的作用。
悬浮培养主要用于培养如淋巴细胞、部分肿瘤细胞, 同时需要辅以摇床振荡或者搅拌, 以保持细胞均匀的分散在培养基中。
微载体培养法需要借助微载体来提高细胞产量, 该技术需要生物反应设备, 适合自动化规模化生产[1]。
鱼类细胞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鱼类细胞培养对传代培养时间、培养温度范围、培养基的选择范围等条件都较哺乳类灵活, 取材更加广泛: 如胚胎组织和幼鱼的各种组织分化程度低, 分裂潜能大, 是原代培养的主要组织来源, 更有优势的是成体鱼的性腺、头肾、后肾、心脏、鳃、鳔、脾脏、鳍条、眼、尾干等组织以及成鱼的肿瘤组织也是常用材料, 并且并不会因为鱼类成年而降低细胞的分裂能力, 鱼类细胞平均传代 100 代仍可以继续分裂, 比起哺乳类, 鱼类的有丝分裂极限要大得多, 并且鱼类细胞系每一代细胞的存活期均较长;人和哺乳动物离体培养的正常二倍体细胞株寿命均有限, 一般不超过 50 代。
一种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方法[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8e795302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2.png)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9C N 103122333 A (21)申请号 201310037191.4(22)申请日 2013.01.31C12N 5/071(2010.01)(71)申请人浙江工商大学地址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72)发明人王彦波 傅玲琳(74)专利代理机构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代理人黎双华(54)发明名称一种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方法,包括鳃上皮组织的取样、制备培养液、组织块培养、鳃上皮细胞的纯化、鳃上皮细胞的传代培养的步骤。
本发明对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等培养过程,和培养液的成分进行了改进。
根据本发明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培养至细胞间正常衔接时间可缩短为48h ,大大缩短了培养时间,所建立的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模型可用于外源物质的细胞毒性、离子交换规律等相关研究,并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便利。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3122333 A*CN103122333A*1/1页1.一种异育银鲫鳃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传代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 鳃上皮组织的取样:选取50-100g 的健康异育银鲫禁食24h 后经麻醉,放入70%乙醇中消毒l min ;在无菌室中取出鳃,用磷酸盐缓冲液冲洗数次,去除鳃黏液,将鳃剪碎得体积为0.9-1.1 mm 3的组织块,备用;(2) 制备培养液:在每毫升DMEM 培养基中添加0.1μg 上皮细胞生长因子、0.1IU 胰岛素、100IU 青霉素、100μg 链霉素和0.1ml 胎牛血清;(3) 组织块培养:在步骤(1)得到的异育银鲫鳃组织块中加入0.25%胰蛋白酶,28℃水浴中振荡消化20min ,吸管反复吹打直到光镜下出现大量细胞及细胞团,并加入含5%胎牛血清的DMEM 终止消化,1000 r/min 离心5 min ,弃上清液,加入步骤(2)的培养液制得细胞悬液,再将其接种至24孔板培养,置25-30℃,5%CO 2培养箱培养;培养90 min 后,把培养液连同未贴壁的细胞转入新的培养板继续培养,培养至细胞覆盖80%板底表面积时,得到原代培养的鳃上皮细胞;(4) 鳃上皮细胞的纯化:采用反复贴壁法,将步骤(3)得到的鳃上皮细胞经过滤、计数调整细胞密度至5×104 /ml ,种植在细胞培养瓶中,置25-30℃,5%CO 2培养箱培养;待细胞铺展到板底80%时,再依次重复1-2次,得到预纯化鳃上皮细胞;去除培养基,并用Hanks 液冲洗,随后加入质量浓度为0.15%的胰酶和0.02%乙二胺四乙酸混合消化液,至倒置显微镜下观察80-90%细胞回缩时终止,得到纯化后的鳃上皮细胞;(5)鳃上皮细胞的传代培养:将步骤(4)纯化后的鳃上皮细胞离心,并用培养液清洗细胞2-3遍,去掉上清,用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以5×104 /ml 的密度植入培养瓶中于25-30℃,5%CO 2培养箱培养,隔日更换培养液。
鱼类育种学概述

鱼类育种学概述摘要:鱼类遗传育种的途径和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常规的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细胞工程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本文就这些方面对鱼类的育种进行综述。
关键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转基因育种鱼类育种是对野生或现有品种进行遗传改造,创造自然界所未有的鱼类新品种,是对鱼类多样性和物种进化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以后,鱼类育种与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新高生物技术的结合,使这一研究领域很快出现生机,冲破了多年来常规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在育种多样性和快速高效等方面的制约。
我国较大规模开展鱼类遗传育种研究的历史仅有20多年。
短短20多年来,不但在育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建立了杂交、倍性、细胞工程以及基因工程等多种育种技术,并逐渐形成了多种技术综合配套的技术路线。
通过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的育种技术成功地培育出新的鱼类品种,如工程鲫、工程鲤等,不断向社会推出了许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养殖新对象,大大提高了鱼类的生产力,丰富了鱼类的遗传多样性。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反过来又可增加鱼类生产量和改良鱼类品种,因此,保护基因多样性和可持续的利用是人类维持基本的生命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
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育种工作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1,2]。
改变育种对象遗传性质的常规方法有两种:一是挑选作为亲本用的个体,这就是选择。
另一个是控制亲本的交配方式,这就是遗传操作。
在鱼类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淘汰品质不良的个体,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由于鱼类人工繁殖所产生的近亲交配而随之引起的退化现象。
目前,系统选育的方法通常有4种:(1)混合选种(又称集团选种),即从生产效果最好的池塘中选出鱼群,这种方法在鱼类的各个发育阶段都可进行;(2)家系选种(又称窝选),即从一雌一雄选亲配合建立家系开始,在其后代中一代一代进行高度的近亲交配,以累代实行严格的全同胞交配为基础,依据个体表型值,兼顾家系平均值,进行选择留种;(3)亲本选种,又称后裔鉴定选种,即根据后代质量而对亲本作出评价的个体选择方法,根据后裔鉴定结果决定对亲本的取舍;(4)综合选种,即综合上述几种选种方法进行的选择育。
生态学期末复习整理版

单选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计算题、资料分析题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赫克尔(Haeckel)(1866)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生态学”一词经武汉大学张挺教授介绍到我国。
4.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俊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研究对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6.生态学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食物、其他生物。
8.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作用与反作用。
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9.生态因子分类:(1)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按有无生命的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4)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10.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和间接作用1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环境作用于生物,生物又反作用于环境,两者相辅相成。
○1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行为;影响生物生育力和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的改变;某些生态因子能够限制生物的分布区域。
例如热带动植物不能在北半球的北方生长。
生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对待环境的作用,它也可以从自身的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积极地利用某些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以适应环境中的生态因子变化,将其限制作用减小。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表现在改变了生态因子的状况。
鳙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有哪些

鳙鱼的正确养殖方法有哪些鳙鱼也叫做花鲢、胖头鱼、包头鱼、大头鱼等等鳙鱼是淡水鱼的一种,鳙鱼也是中国四大家鱼之一。
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鳙鱼要怎么养。
以下就是店铺做的鳙鱼的饲养方法整理,希望对你们有用。
鳙鱼的养殖技术苗种放养以往湖泊、水库鳙鱼的放养规格一般是13.2㎝左右大规格鱼种,在现代技术条件下,要求0.15—0.5公斤/尾甚至1.0kg大规格鱼种。
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水温5~10℃的冬季或初春时进行。
此时有利于鱼种的高密度运输,可以减轻运输中的伤亡;鱼种和凶猛鱼类的活动能力减弱,凶猛鱼类对放养鱼种的危害也相对减轻。
放养地点:应选择在水库上游水浅、避风、向阳的肥沃库湾处。
这样,远离水库下游的溢洪道、泄洪洞,放养鱼种的逃逸机会可以减少,对大水面环境的适应时间可以缩短,生长可以加快,存活率可得到提高。
放养天气:应选择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不要在刮大风、下雪、结冰的日子放养。
检疫与消毒:鱼种放养入库前必须进行鱼病检疫和鱼种消毒。
严禁放养带有传染病的鱼种入库。
精心操作:经长途运输的鱼种运到水库后,应先用库水缓缓加进装鱼容器中,待容器内水温与库水温差不大时,再将鱼种慢慢地投放入库。
鱼种放库后,放养人员还应站在库边或船上,用船桨轻轻地搅动库水,缓缓地驱赶鱼种游向大水面。
养殖模式传统的鲢、鳙鱼搭配比例是3:1,也就是3鲢带1鳙,分别是75%和25%。
根据生产实践,鲢鳙鱼的放养结构中,鳙鱼的比例小于20%或鲢鱼的比例大于80%,鳙鱼的生长速度都较快,当鲢的放养比例在20%—80%之间时会抑制鳙鱼的生长速度。
鳙鱼作为主养鱼时应少量的搭配或不放养鲢鱼。
水质调控调节水质有三大功能:一是改良水质。
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菌进入水体后,发挥其氧化、氨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固氮等作用,迅速分解养殖动物的排泄物、残存饲料、动物残骸等有机物,有效降低了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二是有机物分解后的盐类为单细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单胞藻类生长繁殖提供营养,而单胞藻类的光合作用又为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养殖生物的呼吸提供了溶解氧,构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维持和营造了良好的水质条件,能够长期保持水质的稳定,达到水肥、稳定从而有利于养殖对象健康生长。
鲤鱼吻端和尾鳍细胞的生长形态及增殖能力比较研究

2 0 0多个 j . 我 国对 于 鱼类细 胞培 养 的研 究始 于 2 0世纪 7 o年 代 , 自张念 慈 等_ 5 报道 了草鱼 吻 端组 织二 倍 体
细胞 株 Z C 一 7 9 0 1 及其 亚株 Z C 一 7 9 0 1 S 1的建立 以来 , 左 文 功 等 又报 道 了草 鱼 肾脏 组 织 细胞 系 C I K 的建 立. 李焕 林 等 报 道 了草鱼 吻端成 纤维 细胞 系 P S F的建立 . 迄 今 已经 建立 的细 胞 系有 3 0多株 , 细 胞 系的取 材 和 鱼种 也 不 断 丰富 , 如樊 廷 俊 等 建 立 了大 菱 鲆 鳍 细胞 系 , 任 国诚 等 建 立 了半 滑舌 鳎 肝 脏 细胞 系 , 王 贤 丽
略强 于 吻端 细 胞 , 因此 鲤 鱼 尾 鳍 组 织 是 较 适 宜 的 成 纤 维 细胞 体外 培养 材 料 .
关键 词 : 鲤鱼 ; 尾 鳍 ;吻 端 ; 细 胞 培 养
中 图 分 类 号 :Q 9 5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1 - 8 7 3 5 ( 2 0 1 3 ) 0 1 -0 0 6 8 -0 3
第4 2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内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 学汉 文 版 )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
细胞 培养 的相 关资料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材 料
实验 用鱼 来源 于地方 水产批 发 市场 , 要求幼 龄 、 健康 .
鱼类的种类和鱼类养殖

鱼类的种类和鱼类养殖鱼类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具有各种各样的种类。
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作为食物链中的重要一环,还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因此,鱼类的种类和养殖技术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鱼类的种类鱼类的种类繁多,有来自淡水和海水的鱼类。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鱼类种类:1. 淡水鱼类淡水鱼类是生活在淡水环境中的鱼类。
常见的淡水鱼类包括鲤鱼、鲫鱼、草鱼等。
这些鱼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生长能力,是人们常见的食用鱼类资源。
2. 海水鱼类海水鱼类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的鱼类。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海水鱼类,它们的形态、颜色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
常见的海水鱼类有比目鱼、鳕鱼、金枪鱼等。
这些鱼类不仅作为食物资源,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 优势鱼类优势鱼类是指能够在特定水域中迅速繁殖和适应环境的鱼类。
常见的优势鱼类包括鲤鱼、罗非鱼等。
这些鱼类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被广泛用于人工养殖。
鱼类养殖技术鱼类养殖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特定的水域中饲养和繁殖鱼类。
有效地开展鱼类养殖可以提供丰富的鱼类资源,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鱼类养殖技术:1. 池塘养殖池塘养殖是指在特定的水域中建设池塘,利用池塘中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鱼类的养殖。
对于淡水鱼类的养殖来说,池塘养殖是一种常见且成本较低的方式。
2. 水族箱养殖水族箱养殖是指在人造水环境中使用水族箱进行鱼类的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适用于一些热带鱼和观赏鱼的养殖,可以满足人们对于观赏鱼的需求。
3. 海水养殖海水养殖是指利用海洋环境进行鱼类的养殖。
这需要建立合适的养殖场所,并且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海水养殖通常用于一些高经济价值的海水鱼类的养殖,例如金枪鱼。
4. 组织培养养殖技术组织培养养殖技术是指通过细胞培养的方式进行鱼类的繁殖和养殖。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鱼类的繁殖效率和品质,并且可以帮助保护鱼类资源。
总结:鱼类作为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在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