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精编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深入剖析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中国文化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深感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系统。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的家族制度、伦理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特点,让我看到了一个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

中国的家族制度强调亲情、孝道和家族的延续,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伦理观念注重集体主义和义务本位,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伦理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

梁漱溟先生强调中国文化的人文特色,认为中国文化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格完善。

他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即关爱和同情他人,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种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与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和个体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对于塑造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重要性。

我对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梁漱溟先生在书中分析了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认为中国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化的精神在于‘伦理本位,互以对方为重’。

”这句话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尊重。

这种伦理本位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以道德和伦理为基础,相互关心、理解和尊重。

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早熟文化’,亦即其文化在很早时即完成其基型,而一直不变沿袭下来。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摘抄1.如西洋人宴客,自己坐在正中,客人反在他的两旁。

尊贵的客人,近在左右手;其他客人便愈去愈远。

宴后如或拍影,数十百人皆为自己作陪衬,亦复如是。

中国则客来必请上座,自己在下面相陪,宴席之间,贵客高居上座离主人最远;其近在左右手者,不过是末座陪宾了。

寻其意味,我则尊敬对方,谦卑自处;西洋则自我中心,示其亲昵。

——这完全是两种精神。

2.一切宗教都从超绝于人类知识处立他的根据,而以人类情感之安慰意志之勖勉为事。

分析之,可得两点:一、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其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方面之超外背反立其根据。

3.宗教这样东西,饥不可为食,渴不可为饮,而人们偏喜欢接受它,果何所为呢?这就因为人们的生活多是靠希望来维持,而它是能维持希望的。

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着希望之满足而慰安;对着前面希望之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断而忍耐勉励。

4.人类理智有二大见征,一征于其有语言,二征于其儿童期之特长。

语言即代表观念者,实大有助于知识之产生。

儿童期之延长,则一面锻炼官体习惯,以代本能;一面师取前人经验,阜丰知识。

故依理智以为生活者,即是倚重于后天学习。

5.动物倚本能为活,几无错误可言,更无错误之自觉6.说问题都出在人身上,这话并没有错。

但要晓得,问题在人,问题之解决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

7.伦理社会这块土地,不适于资本主义之滋生茁长,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若人们在经济上的进取心根本缺乏了,不亦是社会上一大危机吗?这却又从职业分途之一方面,可得其救济。

一个人生在阶级社会里,其一生命运几乎就已决定了。

特别是封建社会为然,而资本社会亦不例外。

农奴固然不能转为贵族,劳工亦难得作资本家。

他们若想开拓自己前途,只有推翻这种秩序,只有大革命。

但在中国这职业分途的社会,便不然。

政治上经济上各种机会都是开放的。

一个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初无限制,尽可自择。

而“行行出状元”(谚语),读书人固可致身通显,农工商业亦都可以白手起家。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文化要义》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一个古老而深沉的文化世界。

梁漱溟先生的文字,既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人类心灵的细致洞察。

书中的观点独特,且极具洞察力。

作者强调中国文化中的“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的特点,以及这种文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深感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也意识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一些观点深深吸引。

例如,作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仁”的观念,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我深以为然,因为“仁”的观念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更是一种对于人类情感的深刻理解。

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仁”被广泛应用,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这种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和谐、平等和包容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我发现,尽管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例如,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仁爱”的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的是对于他人的爱和关怀。

此外,中西方文化都强调正义、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人类的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是人类文化的共性,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文化,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文化背景。

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元素是积极的,哪些元素需要改进。

我更加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同时也更加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要义》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文化,也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想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著的观点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展开,虽不守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於个别处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填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因两部书中后者成书较晚,作者在其中对旧有着的观点并作了修正,而本文脉络亦以其体系进行,虽违犯篇章之序,却以其体系为本,仅于个别判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弥补,故撰此陋文题目为“《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徵,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於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发现这许多特点,实不外打从一处而来;许多特徵横跨出来,原都本於惟一之总特徵;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徵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於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公思路是:首先将中国文化常被人指说的特异之处一一罗列,而后归并为十四特征,继而拈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解释其来由,“前后左右推阐印证,愈引愈深;更进而解释及于其他特点。

(中略)总之,最后我们若能够辨认出这许多特点,虚不外踢从一处而去;许多特征横跨出来,原都本于惟一之总特征;那就是寻得了家。

中国文化便通体洞然明白,而其要义可以手握。

”篇首所绘图而立,实乃根据书中所陈各特征之关系整理而变成,反印证于各章节以期中车金证。

一、理性早启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徵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徵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于梁公认为,中国问题一切根源天下在篇首所谓第四特征者,只不过一已经开始仅说道第四特征实乃一谜样力量,直至篇末方将其阐释为“理性早启” 。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作者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然而他希望别人对他的评价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自己的行动而运动的人”。

“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是他不变的口号,因有《中国文化要义》之著述以求教于国人。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共有十二个章节,讲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每一个特征至今都值得我们仔细思考与反思。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于中国缺乏集团生活,从而导致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我们以道德代替宗教来治理社会。

由于本人的能力与时间有限,无法通读全文,只能截取前六章来阅读,其中一些文化特征让我印象深刻。

谈及几点来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及其深刻家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以家庭来作为一个单位,以家族的联系程度来分析彼此之间的亲疏远近。

文章指出中国老话有“国之本在家”及“积家而成国”,中国人常常将社会比作一个大家庭,这样一个大家庭就是有无数个小家庭组成的。

如果你一和某一人恰好都是同一个姓氏,拉近彼此距离的最好说法可能就会说“五百年前我们还是一家呢”。

在中国文化的第十三特征:孝的文化中我们应该也能分析出家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地位,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也许也是靠家庭制度的传承。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在作者总结民族品性中,第一条即提到“自私自利指身家念重,不讲公德,一盘散沙,不能合作,缺乏组织能力,对国家及公共团体缺乏责任感,徇私废公及贪私等”,这就是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的表现。

直至现在,在中国社会这些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公交车站,地铁站,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很少看到自觉排队有秩序的乘车;多少人曾形容中国人一人在外成龙,三人在外成虫。

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是世界皆知的,可却为何如此呢?难道就真的是因为中国人多吗?1882年年,美国国会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个明文排斥单一种族移民的歧视性条文“排华法案”,该条文禁止华工入境,拒绝外籍华人取得美国国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精神价值。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解读,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和阐释,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首先,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孝等价值观念,提倡人伦之道,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儒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仁爱和礼义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其次,道家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随遇而安,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教导人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摒弃功利主义和虚浮的欲望。

通过学习道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顺应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此外,佛家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家思想强调“舍得”和“菩提”,主张超脱世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这种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教导人们要舍得,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摒弃贪婪和欲望。

通过学习佛家思想,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舍得和追求心灵净化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心灵的滋养和社会的和谐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忠孝、孝道、礼义等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影响。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近日拜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两部著作,自觉小有收获,对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遂笔记于此。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分毫没有指责对错之义,只把两种观点对比讨论,此乃宗教所万不能容之事,此其二。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故经过周孔教化改造,中国文化中虽仍保有原始宗教的部分元素,如祭天、敬祖、崇德报功,但其核心已是非宗教的周孔教化,而这些原始元素已转化为周孔教化中的礼。

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

儒家在学术上所作的惟一功夫,便是教人反省自求而已。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

除了信赖自己的理性,别无它求。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这实在是道德,远非宗教。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在于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理智之事,寄于教徒之恪守教诫。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中国自孔子以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道德宗教二者,同是教人向善。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然而宗教速效、力大、不易失坠,道德则难度骤增。

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这就为宗教本是个工具方法,而道德则否。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宗教向外借力求善,但这外力实在就是自己,而道德不绕这个弯,径向内部发力发掘自己的善。

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於斯。

如此看来道德本应是一迅速跨入理性的通衢,但其矛盾也在于斯。

须知人类历史上,道德远比宗教为后出者,正是因为人类理性较之理智总是发育不足,因而道德广泛实现是一至难之事,理性的通衢反成为文化早熟的歧路。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着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读书笔记
吾辈进来耗时月余,算是对梁漱溟先生这一著作有了粗略的了解。

该书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思想急剧碰撞的年代的背景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状况、文化精神及其产生的要素和发展的历程。

其文笔通达、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充分彰显了梁先生的才华横溢。

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对几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细致分析更让我们叹服先生真无愧于“中国最后的大儒”之名。

接下来,容我以原文的思路总结我的收获和提出我的问题。

作者的思路紧扣社会现实,与我曾设想的阐释艺术文化不同,文本详细分析了中国精神文化和社会文化而弃艺术文化不谈,这必然联系到社会问题突出的时代背景。

梁先生看来,解读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早熟”,先贤们没有稳定的哲学与科学思想的发展,在先秦险恶的政治局势中,只有重人事关心社会的学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化至成熟的中国文化的核心,即儒家思想。

可以说儒家思想是纵贯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要素,它的快速健全规范了中国的社会格局,在道德伦理和思想文化上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梁先生认为儒学启发了中国人早起的“理想思想”,突出表现在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反宗教意识和以人为本的道德观点上,儒家崇尚的天地、家国、君王等都作为理性的化身,在价值选择上崇尚中庸的哲学,最终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除此以外,梁先生总结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突出特点并加以阐释,以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

容我先列出至今略有存疑的几处地方以便探讨:(一)梁先生“两千年来不复有任何改变与进步”一说恐嫌偏激,应是用词的不妥。

(二)说中国人的人生“几无宗教信仰”。

虽然不及印欧的宗教格局,但是中国宗教的存在并不可否认,并且值得做一些有益的探究,完全侧重于儒家思想而避开中国迷信体系会不会显得论据略显不足?
(三)讲到中国纪律欠佳的问题时梁先生认为不关乎教育而是集体生活与非集体生活的关系。

对后者我虽然颇为赞同,但教育的问题理应同样的重要,没有教育作为重要的媒介,集体生活也会无纪律可言。

(四)谈到伦理社会的演进时,梁先生认为其乃“古圣人之安排”而非“宗法社会自然演成”,然而宗法关系何尝不是中国家庭伦理源头的关键所在?
(五)此外,梁先生在第十章提出中国人的奴性来自于相安而非压迫,来自中国人的“向内用力”、责乎自己。

但是这与同章所引中国人“为志逊”之言有矛盾之嫌。

虽然这个观点非常新颖有趣,但是可供支撑的证据亦然有限。

(六)文中用尚贤尚理而不从众的理论证明中国“超越民主”,似乎有为古代中国不民主的现实辩解的意味,至少比西方民主更高明的说法是不太现实的。

(七)梁先生引张东荪先生“科学自宗教来”一说似乎仅合乎西方基督教文明而不具普遍性,难以用来论证中国的科技落后之因,人们难免要问为何伊斯兰世界同样科技落后的问题了。

(八)文中说到脱离奴隶制后的中国人是自由的甚至过于自由的,但是土地的经济束缚与户籍、徭役制度的政治束缚都客观存在为国民自由的障碍。

(九)文中认为中国阶层流动因科举而加强并且分化阶级矛盾,然而许多贫穷人家确实难以享受教育,世家贵族一直把持数量可观的名额。

(十)对于我的疑虑,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我感到梁先生的伦理社会理论存在
对官僚阶层的不小的忽视,若考虑到官僚阶层的因素,则许多观点皆会有所影响:众所周知,地主在区域内属于世代经营,竭泽而渔的现象并不易发生,而阶级矛盾确实如梁先生和其引述的梁任公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明显,但是官僚由于流官制的支撑而容易形成掠夺式的经营者,并会由此积压大官僚地主与农民阶级的阶级矛盾,该问题同样冲击梁先生道德层面的乱世理论。

以上我的问题或许自身就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我继续的学习和理解,有些问题或许存在争议和不确定性,但是我还是斗胆把它们都罗列了出来。

我觉得不提出问题不能算是我思考过了,虽然是个人观点,但是我也希望借此整合自己的思路,并且时刻提醒自己留意这些困惑我的问题。

然而,即使文本真的存在一些问题,也瑕不掩瑜,梁先生许多新奇犀利、富有洞见的观点令我受益匪浅:
(一)梁先生指出,中国以伦理代替了宗教,并且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民族信仰,“没有信仰的社会必然崩溃变形”,这对今天的人们是一种有力的警醒。

(二)在西方,同行间常组成行会等集体组织来攫取利益,但在中国同行则是冤家,梁先生总结为缺乏共同利害,乡党意识大于行业意识。

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然因好窝里斗而闻名,实须记作教训。

(三)梁先生论中国法律重义务而轻权利,这一问题事实上遗存至今,中国法律如今重刑法而轻民法的现象在社会上受着广泛的关注。

(四)梁先生对儒家的伦理体系做出了中肯的评价,一方面认为其因顾恤对方而达到平衡,铸就礼仪基础,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也承认孔子对当时封建秩序作的修正功夫结果是白费,许多要求缺乏客观标准,后期更是趋于僵化和愚昧。

我们今天学习传统思想也要注意这些问题和学习这种态度。

(五)梁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教人向内用力,学习反省、克己、自责、让人、吃亏等,而非向外抗争,这其实也早已成为中国的民族性格,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是却使每个个体陷于自己的视野,难以洞见自身之外的问题。

(六)第十一章论证中国的乱象是周期性的,虽然我在疑问的最后一条表达了我的态度,但是对这个问题我们依然需要保有一定的警惕:官僚承平日久会懈怠吗,人口的持续增长会导致土地和粮食危机、道德和社会危机吗,文人的堕落会扩散社会的懒散风气吗?这些至今依然值得我们警惕。

以上这些亮点在我阅读的时候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并使我做下了标记,而读完全书我却感受到更深刻的回味。

鲁迅曾讽刺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今天,国人在文化领域仍然极度的不自信,不敢正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每每要闹出全盘西化、反对国学等闹剧。

然而梁先生,在那个新文化运动疯狂批判传统文化的时代,敢于为儒家文化正名,并告诫国人要恪守自己的信仰。

正因为生为中国人,生来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为何这样做,为何不能放弃传统,以及为何在强大的经济和政治潮流的席卷下传统文化依然坚强地留存。

因为那是我们的根,我们几千年来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适应的土壤,个体的脱离必然难以存活。

所以如同梁先生告诫的那样,我们不能盲目地追崇西方的文化和宗教,我们应该看到中国文化的理性所在,我们的特殊个性不一定不为世界所容,反而可能弥补其他文化缺少的内核,我十分感动于梁先生的执着,他让我们铭记不能失却自信力去做没有根的浮萍。

而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梁先生又告诫那些因循守旧的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更是早衰的,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生趣渐薄、机械僵固,部分地失去了本意,部分地落后了时代。

因而我们越是重视传统文化越应该继承之并且发展之,而不是
泥古不化拒绝外来文化和新式文化。

《礼记》言:“非从天降,非从地出,人情而已矣”梁先生解释为:“其标准不在外而在内,不是呆定的而是活动的。

”我们应该看到书本与教条的局限所在,我们的文化是活的文化,是经过淘汰和选择,受到历史和人民检阅的文化,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经得起各式各样的冲击,才能包容各种各样的民族,顽强的存活至今并且依然迸发出强大的生机。

可以说,梁先生《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仅仅讲社会文化一部分就已经体现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博大精深,在帮助我们去了解中国文化之余更激发我们继续求索的欲望,并且和那个时代的梁先生秉承同样的理想,振兴我们的文化、强大我们的国家、完善我们的社会,让世界看到我们自豪的理性和激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