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痕迹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的运用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

试论犯罪心理痕迹在命案现场勘查中的作用论文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普及,海量的犯罪信息、犯罪方法以及反侦察措施在犯罪分子脑海里开始生根发芽,致使其犯罪手段不断倾向于智能隐蔽化,在命案现场遗留的传统物证痕迹不断减少抑或完全缺失,从而在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法庭上导致重罪轻判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
相对于物质痕迹而言,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现场痕迹中的一种抽象、特殊的反应形态,是犯罪分子长期在社会实践、犯罪活动中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式”,其犯罪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主要通过现场有形的物质痕迹得以间接客观反映。
为此,在命案现场勘查中,全面收集犯罪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及心理痕迹,并相互印证、相互引证、相互补充,既有利于隐匿物质痕迹的发现,又能提高三种痕迹的利用价值,进而为认定案件性质及明确侦查方向提供依据。
1 犯罪心理痕迹概述根据洛卡德物质交换原理:犯罪分子这一物质实体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所做的行为必然会与犯罪现场的各种物质实体进行接触,进而发生物质交换,从而留下其犯罪的痕迹[1]。
犯罪痕迹分为物质痕迹、意识痕迹和心理痕迹三类。
物质痕迹即物证,是指能以其外形特征、所载字迹特征或物质属性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文书、痕迹及视听资料等;意识痕迹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印象痕迹;至于犯罪心理痕迹,学术界目前尚无统一的观点,但笔者认为犯罪心理痕迹属于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中遗留在现场的能够反映其年龄、性别、职业特点、性格特征、生活阅历、受教育情况、经济状况、犯罪经验、犯罪动机及目的等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现象和状态,它既有别于物质痕迹,但又以物质痕迹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物质痕迹之中,犯罪物质痕迹的分析有助于犯罪心理活动的分析,同样,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能够为犯罪物质痕迹的发现提供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犯罪心理学分析的依据.1 犯罪心理痕迹存在客观性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在其心理活动支配下完成的,行为结束后心理活动还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并以记忆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影响形成的,因此人的一定的行为能够反映出人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甚至还原整个人的面貌[2]。
犯罪心理痕迹分析的现实运用

判断死 者是自杀还是他 杀。 一般情况下,自杀者都会有一定的 的犯罪心理变化过程 。 例如: 脚印清晰可 以说明作案者当时处
又例 如 工 具 特 征 痕 迹 。 犯 罪 工 具一 般 是 作 案 者 自杀动机 , 其可 以根据死者生前的一些书信往 来、日记或者社 于 兴 奋 状 态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会关 系调查得出。 经 过相关数据的收集 、 整理 , 如果排 除与他 必备的,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 的过程中, 犯罪工具一定会 留下 人结怨、 存在 隐讳 以及其他反常现象, 便可 以认定 为自杀。 否 则, 只要存在其 中的一条, 便可以基本认定为他杀。
作 提 供 重 要 的判 断 依 据 。 本 文将 重 点探 索 犯 罪 心理 痕 迹 分析 场 变 化 特 点等 都 可 以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出犯 罪嫌 疑 人 的心 理 在现 场 勘 查 中的运 用 。 特 征 以及 个 性 趋 向 。 犯 罪 心理 痕 迹 分析 有 助 于 侦 查 人 员 对 犯
【 关键词 】 现场勘查 犯罪心理痕迹 侦查工作
犯 罪心理痕迹 在杀人案件中使 用的必然性 。 在故 意杀人
2 0 1 0 年7 月, 故 意 杀 人犯 刘 世 刚被 云 南省 高 级人 民法 院 判
处死刑。 刘世刚的辩护律师在二审审理过程 中, 以刘 世刚作案 案件 中, 犯罪嫌疑人 的具体行 为过程会遵 循一定的规律 , 例 动机 不明为理 由, 申请从轻处罚。 审理过程 中, 侦查 人员利用 如: 犯罪对 象、 地 点以及实施范围的选择等。 犯罪嫌疑人通过
视 点
犯 罪心理痕 迹分析 的现 实运用
邢书 力
【 摘要】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 , 受犯罪现场影响, 致使其自 身行为、 神态等特征体现在周围
心理学侦探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谜团

心理学侦探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谜团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奥的心理谜团。
心理学侦探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致力于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破解罪案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谜团。
本文将通过多个案例展示心理学侦探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揭示犯罪者思维方式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解读罪案现场的线索。
I. 心理分析破解凶手心理在侦破罪案时,心理学侦探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嫌疑人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凶手的行为模式、情感状态和思维过程,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和动机。
例如,在一起连环杀人案中,心理学侦探通过分析受害者的特征和凶手的作案手法,推断了凶手可能是个具有支配欲望和控制欲的人。
II. 罪犯心理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犯罪行为不仅仅受到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侦探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态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罪案背后更为深层的动机。
例如,在一起枪击案中,心理学侦探发现凶手曾经受到欺凌和孤立的困扰,这促使他产生了复仇的念头。
III. 罪案现场与心理诱导的关系罪案现场蕴含着大量的心理诱导信息,只有凭借专业的眼光和心理学侦探的经验才能解读出其中的线索。
心理学侦探通过对罪案现场的细致观察和分析,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机。
举例来说,在一宗性侵案件中,心理学侦探发现罪犯在作案前对受害者进行了监视,这暗示了罪犯对控制和侵犯的追求。
IV. 重建罪案心理轨迹的技巧心理学侦探常常运用心理重建的技巧来还原罪案发生时的心理状况和心理轨迹。
通过深入了解凶手的心理特征和动机,心理学侦探可以尽可能还原罪案发生时的情境,并推断凶手的行为模式和心理过程。
例如,在一宗离奇的命案中,心理学侦探通过重建凶手的心理轨迹,揭示了他的自卑感和攻击性。
V. 心理学侦探在司法系统中的角色心理学侦探在司法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帮助警方破解罪案、检察机关提供有力证据,以及法院审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_5_7_系列抢劫杀人案的串并及犯罪心理分析

“517”系列抢劫杀人案的串并及犯罪心理分析朱传红1,2,王海生3,钟云飞1(11武汉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处,湖北 430019;2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北武汉 430030;31湖北省公安厅刑警总队,武汉 430070)关键词:“517”案件;串并案件;法医检验中图分类号:DF7951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23650(2005)022*******1 案件资料2001年4月至6月间,我市某区发生多起罪犯尾随单身夜行女性,持刀抢劫财物并致死人命的恶性案件,死亡4人,致伤3人。
案例1 2001年5月7日零点40分钟左右,章某(女,23岁)在下班途中被人杀死,现场位于某单位宿舍区同道上。
尸检所见:死者衣着整齐,左侧颜面部有两处210cm裂创,深达肌层。
胸背部共有五处裂创,其中右侧胸背部4处,左侧一处,最大216cm×112cm,最小210cm×112cm,均深达胸腔。
解剖见双肺破裂,胸腔积血2500ml。
上述创口均具有创壁光滑、创腔无组织间桥、创口一钝一锐的特征。
余未见异常。
案例2 2001年6月1日凌晨1时许,王某(女, 40岁)行至某单位宿舍院内时,被人刺杀致死。
尸检所见:死者衣着整齐。
左侧胸部距锁骨中线外下515cm处有一215cm×019cm创口,深达胸腔;右胸部乳头外上513cm腋前线处有一115cm×018cm创口,深达肌层;右上腹于脐上215cm距正中线1cm处有一216cm×114cm创口,深达腹腔;左后背自上而下有两处212cm创口,深达骨质;右手臂中段内侧有215×019cm及211×019cm大小的贯通创;左手背有一215×015cm大小的创口,深达骨质;上述创口均具有创壁光滑、创腔无组织间桥、创口一钝一锐的特征。
解剖见双肺破裂,胸腔积血3000ml。
余未见异常。
案例3 2001年6月2日凌晨,陈某(女,21岁)被人杀死在住所的一楼楼梯口。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往往是揭示犯罪真相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心理痕迹。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罪案现场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一、审视凶案现场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凶案现场,观察各种痕迹。
在犯罪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推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1. 环境布局:人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环境的认知和布局往往是不同的。
犯罪现场中的物品摆放、墙壁上的涂鸦等,都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焦虑、愤怒或者冷静。
2. 暴力痕迹:在一些凶杀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凶手残忍、暴力的行为痕迹。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往往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冷酷无情、控制欲望等心理特征。
3. 遗留物品:犯罪现场遗留的物品,比如武器、衣物等,也会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过分析这些物品,我们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侵略性、审美观等心理要素。
通过审视凶案现场,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为后续的心理痕迹分析提供基础。
二、行为动机探究犯罪者的行为动机是心理痕迹分析的关键。
通过分析其行为动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痕迹分析。
1. 报复心理:许多犯罪行为都与报复心理有关。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目标选择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者的仇恨情绪和报复心态。
2. 收集欲望:有些犯罪者犯罪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比如收集战利品或者遗体部分。
罪案现场中的特殊遗留物品、收藏品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
3. 快感追求:一些犯罪者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感和刺激。
行为动机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者的冲动性、寻求刺激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行为动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力,进一步为心理痕迹分析提供支持。
三、心理特征剖析除了行为动机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是心理痕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

making use of the mentality prints and recognize the camouflage of the crimes.
Key wor ds: the criminal mentality; crime scene ; the criminal psychological prints; criminal investigation
一 、犯 罪 现 场 心 理 痕 迹 概 述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 外显出来的 , 通过犯 罪 行为 的 结 果( 包 括 现 场遗 留 物) 间接 反 映犯罪嫌疑人主观心 理状 态 、心 理活 动 和 个性 心 理 特征 的 痕 迹 。人 的 心 理 是 在 先 天 遗 传 因 素 和 后 天 教 育 环 境 影 响 下 形 成 的, 具有稳定性和特定性。 国 际 、国 内 的 一 些 专 家 、学 者 以 及 实 际 部 门 的 工 作 人 员 试图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查找犯罪嫌 疑人。实践证明,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案件的侦破中不 仅行之有效, 而且为寻找犯罪嫌疑人提供了一条捷径。
场被犯罪嫌疑人盗走、抢 走 的 赃物 种 类 、体积 、重 量 等进 行 心 理分析, 抓住犯罪嫌疑人目标选择的需求心理; 从犯罪嫌疑 人遗留在现场的使用物 和 携 带物 的 产 地、销 售 、使 用范 围 , 分 析其心理痕迹进而判断犯罪嫌疑人工作、生活的地域范围。 痕迹是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 通过对痕迹遗留时作用力的大 与 小 , 动 作 的 生 与 疏 , 以 及 客 观 反 映 的 有 与 无 、多 与 少 、先 与 后等现场的研究, 也可对犯罪心理痕迹作出正确分析。如嗜 烟 、酒 、吸 毒 的 人 在 犯 罪 现 场 见 到 好 烟 、好 酒 、毒 品 等 会 产 生 难以控制的占有欲; 爱好摄影的人可能被现场某一幅图画打 动而拿走并不值钱的照片。
心理罪中涉及的法律案件(3篇)

第1篇第一章:神秘的死亡在一个繁华的都市,一起离奇的命案打破了平静。
受害者是一名年轻的女律师,名叫林晓薇。
她被发现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死因不明。
警方初步调查发现,现场没有明显的挣扎痕迹,且门窗紧闭,似乎是一起密室谋杀案。
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重视,他们迅速成立了专案组。
专案组负责人是年轻有为的刑警队长陆风,他接到案件后,立刻带领队员展开调查。
第二章:心理分析陆风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林晓薇生前曾与一名名叫陈浩的男子有过一段感情纠葛。
陈浩是一名程序员,因工作原因与林晓薇相识。
然而,这段感情并没有得到双方家长的认可,最终以分手告终。
陆风对陈浩进行了审讯,但陈浩坚称自己与林晓薇的死无关。
然而,陆风敏锐地察觉到陈浩的言行之间存在矛盾。
在审讯过程中,陆风发现陈浩的电脑中有大量关于心理学的书籍和资料,这让他对陈浩产生了怀疑。
第三章:心理罪陆风意识到,这起案件可能与心理罪有关。
心理罪是指犯罪分子利用心理学知识,通过操纵他人心理达到犯罪目的的一种犯罪形式。
陆风决定对陈浩进行心理测试,以检验他是否具备心理罪的特征。
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陆风发现陈浩确实存在心理罪倾向。
他推测,陈浩可能利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操纵林晓薇的心理,使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第四章:法律迷踪为了找到确凿的证据,陆风带领队员对林晓薇的社交圈进行了深入调查。
他们发现,林晓薇生前曾与一名名叫张涛的男子有过一段恋情。
张涛是一名律师,与林晓薇同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陆风对张涛进行了审讯,但张涛同样坚称自己与林晓薇的死无关。
然而,陆风在张涛的办公室中发现了一份与林晓薇签订的遗产分配协议。
这份协议显示,林晓薇在生前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留给了张涛。
第五章:真相大白陆风意识到,这份遗产分配协议可能是关键证据。
他再次审讯陈浩,要求他交代与张涛的关系。
陈浩在压力下,终于承认了自己与张涛合谋杀害林晓薇的事实。
原来,陈浩与张涛曾因工作上的竞争而产生矛盾。
为了报复,他们决定联手杀害林晓薇。
犯罪心理学案例

犯罪心理学案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学科,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心理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并预防犯罪的发生。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犯罪心理学案例来说明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件中的应用。
案例一,连环杀手。
某城市发生了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凶手连续作案数月,给当地居民造成了极大恐慌。
经过警方侦查,最终将凶手抓获。
在心理学专家的分析中发现,凶手具有强烈的控制欲和攻击性,内心充满了对社会的不满和愤怒,通过杀人来获得一种短暂的满足感。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来帮助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并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
案例二,抢劫案。
一名年轻男子在银行抢劫了大量现金,逃跑时被警方抓获。
经过心理学家的分析,发现该男子具有严重的自卑感和寻求刺激的倾向,他通过抢劫来寻求一种自我肯定和刺激感。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内心的真正动机,从而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的恶性循环。
案例三,家庭暴力。
某对夫妻长期存在家庭暴力问题,丈夫经常对妻子和孩子进行身体和心理上的虐待。
经过心理学家的干预,发现丈夫童年时期曾遭受过严重的家庭暴力,导致他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安全感,通过对他人的施暴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个案例表明,犯罪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历史和心理创伤进行分析,帮助犯罪者解决内心问题,减少家庭暴力案件的发生。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心理学在实际案件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预防犯罪的发生,并帮助犯罪者摆脱犯罪的恶性循环。
因此,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需要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法行政
科教文汇
7.具备独居条件。金母于去年 7 月谈了一个男友, 正常 时间到男友处居住, 不在船上住宿, 具备密谋策划、 准备作案 工具的空间条件; 8.符合近距离作案的心理特征: 其居家船与现场相距不 到 1 公里, 即使从摩托车丢弃点迂回到船上, 也不过 3 公里 的路程, 这与作案人利用摩托车急于逃离现场, 而又因摩托 车故障将摩托车丢弃的心理特征相符; 9.熟悉厂内环境及受害人生活习惯的心理特征: 金是该 厂的驾驶员, 平时经常跟随受害人外出, 对受害人的经济情 况、 用钱放钱的习惯清楚, 特别是节前有大量的现金进出, 这 容易诱发金阿鸿作案。 (二) 有反常的心理特征 1.金在案发后一直没有到厂里看过, 询问金为什么一直 不到厂看望, 金开始狡辨说不知道, 后称听人说过, 但不相信 发生了案件, 有做贼心虚的心理反映; 2.侦查人员在排查时, 金在排查表时间证明人一栏中填 写的其母马桂英, 而在侦察员找其谈话时开始仍是其母马桂 英, 但在侦查员进一步追问后, 却改口说是其朋友李某; 3. 李、 金二人谈话中反映的活动情况如出一辙, 有订立 攻守同盟的心理反映; 4. 李、 任两部手机案发 14 日前的通信记录: 已拨电话、 已接电话、 短信内容均被删除, 只留有 14 日、 日的记录; 15 5.任、 李均称相互之间关系一般, 金、 只是见面打个招呼, 尤其是任讲对李没好感, 李经常跟他借钱不还, 表现了典型 的欲盖弥彰的心理特征; 6. 任在谈话结束后, 在室内双脚反复起跳, 有一种不自 觉的反常的放松心态。 虽然在外围的调查、 走访、 核查中, 未曾发现有价值的线 索, 但是结合以上心理痕迹的综合分析比较, 侦查人员果断 确定金、 任三人有作案的重大嫌疑, 李、 决定对金、 任三人 李、 进行重点审查, 并制定了加大心理压力的审查策略。 选择对 心理防线相对脆弱的任重点突破后, 虚张声势给其一种公安 机关已掌握确凿证据的错觉, 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 三人很 快就缴械投降, 交代全部犯罪事实。 三、 结语 从心理科学方法论的角度来讲,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主要是运用“心理活动产品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较多地依 赖于人的主观认识能力,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虽然犯罪现场 的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心理活动由外部行为形成的结果, 但是 这些痕迹个体不能代表变化的心理过程, 不能反映持续的心 理现象, 同时也不能印证完整的犯罪行为。 因此只有结合现 场的有形痕迹在多个痕迹个体上展开联想, 才能对心理活动 和外部行为的认识接近原有的状态和形式。根据现场痕迹 的不同性质和特点, 在分析单个痕迹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 结合对各个现场痕迹的各种逻辑性与合理性的认识, 将犯罪 人实施犯罪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正确地再现出来。总之在侦 查过程中, 应做到: 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综合分析, 心理分析 方法与侦查策略方法、 侦查技术方法综合运用, 以更好地发 挥侦查的整体效应。
科教文汇
政法行政
犯罪心理痕迹在一起抢劫杀人案中的运用
□ 沈爱东
([1]南京大学法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3; [2]盐城市公安局 江苏・盐城 224000)
摘 要 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实施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 自身的行为习惯通过在现场的动作、 语言、 侵害对象、 部位、 损失物品、 痕迹物证, 所隐含在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或被害人、 事主、 知情人、 证人记忆中的表象或信息, 是犯罪嫌疑 人固定、 典型心理特点的外在流露和间接表现。它是现场勘查中无法直接观察, 也不能提取的一种抽象痕迹。却往往全面或部分地 折射出犯罪分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一起入室抢劫杀人案的侦破, 阐述侦查部门如何运用犯罪画像的理论, 准确地刻 画犯罪心理, 指导侦破实践。 关键词 心理痕迹 中图分类号: D917 侦查 运用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7894 2006) ( 06-159-02
(二) 作案动机非法获取钱财 从犯罪过程看: 作案人进入现场控制住受害人后, 1. 直 接向受害人索要钱财; 受害人的伤情位置: 2. 在左肩腋后四 刀, 其中一刀深达心脏, 而非在其头部、 胸部、 颈部等人体致 命部位, 尤其是林在拿钱时, 电话机与钱包在一处, 分析作案 人误以为林要拿电话报警, 只砍了受害人手背一刀, 没有进 一步实施伤害; 受害人蒋顺荣在打开保险柜取钱后, 3. 作案 人没有对其加害。 心理分析: 作案人带工具主要是以制服受害人、 加大受 害人的恐惧心理使其不敢反抗为目的的, 受害人的死亡不是 其目的, 充其量只是一种放任行为。 (三) 作案人思维不够成熟, 年龄不大 一是从正常的犯罪心理分析, 作案人应选择在春节前作 案, 此时厂方或是社会人员是用钱的高峰期, 而在节后, 用钱 量途径相对少, 获取大量钱财的机会减少 [心理分析: 与成年 人的思维有差距] 。 二是在现场室内的两名作案人的动作带 有明显的慌张痕迹: 作案时本不应致人死亡, a: 确因慌张用 刀乱刺, 刺中并深达受害人的心脏; 受害人林某是在其丈 b: 夫蒋某叫其拿钱给作案人时被砍的,因钱包与电话机在一 起, 作案人因心理高度紧张, 误以为受害人拿电话报警, 而进 一步砍伤林某的; 三是成熟或有经验的作案人进入现场后应 先切断通信工具, 但作案人是在作案时临时动意, 切断通信 联系: 砍电话线、 摔手机。 作案时虽略显慌张, 但心理反应还 [ 略算显沉稳。心理分析: 作案人不像已婚的成年人, 对社会、 家庭的了解不够, 反映出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性, 年龄相对 偏轻。 (四) 侦查范围应在本地或者在本地有落脚点 作案人中至少一人熟悉蒋家的情况。从现场犯罪实施 情况看: 1.作案人现场上的蒙面, 作案时尽可能少说话 (只有 其中一人说了三句话) 变着嗓子说话, 、 其中一个作案人进入 [ 室内立即退守到门外, 一直到作案结束都未再进入现场。心 理分析: 我是本地人, 你可能认识我或将来某个时候有可能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活动是内在的、 隐蔽的, 受其犯罪心 理活动支配的犯罪行为及其所赞成的结果是外在的、暴露 的。心理学理论认为“有储内, 必有储外” 。犯罪人心理活 动特点必然在犯罪行为中暴露出来,表现在客观存在的物 质痕迹之中。人们的心理活动在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它来 源于现实, 同时对现实行为有反作用, 当它作用于现实活动 中时, 无论怎样伪装, 总会以一定的形式留下一定的痕迹。 它能表示物质痕迹的关键内容,帮助人们寻找那些消失在 时间和空间的事物和现象, 提示犯罪行为的发生, 发展和变 化的过程。 2005 年 2 月 14 日凌晨, 苏北某市化学试剂厂经营业主 蒋某夫妇遭到 3 名犯罪嫌疑人持刀蒙面抢劫, 厂长蒋某被捆 绑, 妻子林某被砍死, 现场被劫现金 5000 余元及手机、 小灵 通、 金银首饰等物品。 从案件现场看犯罪嫌疑人对作案有过 精心策划, 事先设计逃跑路线, 依靠常规侦察手段, 运用老经 验、 老办法、 老的思维方式, 在未获取有价值有形痕迹的前提 下, 短期内是难发现犯罪嫌疑人的。而在该案的侦破中, 侦 查人员拓宽侦查思维, 运用心理痕迹、 心理画像这一崭新的 侦查手段, 准确刻画作案人的心理特征, 划定侦查范围、 明确侦查方向、 运用心理痕迹的特征圈定犯罪嫌疑人, 成功 地破获了这起抢劫杀人案。 一、 心理痕迹画像 (一) 实施作案的针对性很强 1. 从该厂的工厂环境以及所处的位置看, 该厂的厂房并 不算好, 环境一般, 有好几个厂的厂房都比该厂气派; 2.蒋在 该集镇不是很有钱的老板, 名气不大, 该镇比他有钱的老板 是较多的; 一般的厂区都安排有值班值宿的人员, 3. 还有个 别厂的工厂在加班, 也有的老板一家住厂区的; 进口在厂 4. 区东侧的隐蔽处, 如对该厂的情况不熟悉或是外来流窜人员 来厂作案按常理不应选择此处作为进出口, 从该处进口比较 困难, 特别是前几天连续下雨, 田间路泥泞难走。 心理分析: 应是事前选择了明确目标。
认出我]2.作案人未带交通工具, 将停放在厂区东北角厂房内 的摩托车开走, 该车原停放在距厂进口 50 米处的厂房内。 分析作案人如急于逃离现场应事先准备交通工具, 而且现场 周围是厂区, 还有部分居民住宅, 如没有交通工具难以快速 逃离现场, 被现场抓获的危险较大。[心理分析: 作案人事前 可能知道厂区内有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能让其快速逃离] 3.宿 舍内的翻动不大。 一个细节, 两受害人睡觉脱放在沙发上的 外衣未被翻动, 而南边办公桌中间抽屉被撬开, 保险柜被打 开, 受害人林素芹正常用放钱的包被带走, 据了解厂内熟悉 的人都知道受害人平时习惯身上衣服口袋内不放钱, 而按一 般人的心理分析, 其衣服口袋内应该有钱, 尤其是案发在春 节期间, 事实上这次蒋的口袋内有 2000 余元现金未被拿走。 作案目的是钱, 正常作案人应翻动外衣口袋。[心理分析: 作 案人有可能了解受害人的用、 放钱习惯] 二、 结合犯罪心理特征锁定犯罪嫌疑人 综合对犯罪心理痕迹、 心理画像、 心理特征的分析, 结合 案件的实际情况, 列出排查条件: 结伙, 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 员; 有劣迹的人员, 重点是具有侵财、 持械斗殴等暴力性行为 的人员; 曾有过类似作案手段的人员; 与该厂及受害人的居 住地、 生活地、 生意上有来往的人员; 案发后有反常情况的人 员: 言行、 衣着、 体貌、 情绪以及平时经常在一起玩, 案发后不 接触的人员; 体貌特征、 年龄相符的人员。 通过排摸, 发现原 该厂驾驶员金某具有上述诸特征, 经外围拓展调查, 确定其 与李某、 任某有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 经与犯罪现场综合分 析比较, 心理特征与现场反映的心理痕迹基本一致。 (一) 三人具备结伙作案条件的印证 1.身高体态特征与受害人反映及其现场足迹分析相符, 特别是在案发前三天, 任某与李某两部手机互相通话、 发短 信, 联系频繁; 2. 少年时经历坎坷, 有劣迹, 具有典型的情感错位和反 社会、 反人格心理特征, 尤其是金某其父早年去世, 缺少父 爱, 丧父后, 其母经常被人欺侮, 在邻近乡镇有住房却不能回 去住。金、 任三人行为不良, 李、 在小学、 初中时均曾被学校 处分; 3.具有典型的暴力倾向, 金少年时就有以武服人的心态, 曾在武术学校学习武术一年。 李某曾经与其哥哥吵架时, 用 菜刀将其哥哥的大腿砍伤。 任某有一次与邻居吵架时, 曾用 刀追杀邻居; 4.个性嗜好: 喜欢看武侠小说或武打片、 警匪片; 5.有相似的作案经历: 年金曾经模仿蝙蝠侠夜间蒙面 95 拦截路人, 蒙面时用黑色丝袜, 只露两只眼睛在外, 这与现场 上受害人反映的只露两只眼睛蒙面特征一致, 是其典型的固 定心理特征的反映; 6. 经济窘迫, 急需用钱。当地一般男女在 20 岁左右就 谈婚论嫁, 而金某 27 岁, 与女友同居, 并准备春节后结婚, 但 至今无住房, 仍与其母住在船上, 春节前女友单独回老家, 并 把仅有的一部手机带走。 李某也已经 29 岁, 至今未成家, 节 前因经济问题与其父母吵架而未回家过年。任某 21 岁, 住 的是三间低矮平房, 与当地的一般经济状况相比, 条件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