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一)

合集下载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动物营养基础(一村一)》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动物营养基础(一村一)》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动物营养基础(一村一)》期末题库及答案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

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动物营养基础(一村一)》题库及答案一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每题2分,共20 分)1.单胃动物对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是从( )开始的。

A.大肠 B.小肠C.胃 D.口腔2.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消化饲料粗蛋白质后的终产物是( )。

A.氨基酸 B.氨C.多肽 D.寡肽3.动物出现甲状腺肿大可能是缺乏( )。

A.碘 B.维生素EC.维生素A D.钴4.以玉米一豆粕型日粮为主时,鸡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A.赖氨酸 B.色氨酸C.蛋氨酸 D.胱氨酸5.只存在于动物体内的,而不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维生素是(A.维生素A B.p胡萝卜素C.维生素D D.核黄素6.幼龄反刍动物缺硒可导致( )。

A.渗出性素质 B.脑软化C.肝坏死 D.白肌病7.饲料中的粗蛋白质除包括真蛋白质之外,还包括( )。

A.氨基酸 B.葡萄糖C.非蛋白氮 D.半纤维素8.用凯氏定氮法测得某饲料的含氮量为4%,请问该料的粗蛋白质含量是(A.4% B. 6.25%C.25% D.40%9.在评定猪的能量需要时,通常各国多采用的评定体系为( )。

A.总能 B.消化能C.代谢能 D.净能10.维生素Bl2又叫( )。

A.硫胺素 B.核黄素C.生物素 D.钴胺素二、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15分)11.必需氨基酸12.常量矿物质元素13.动物的营养需要14.代谢能15.维持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6.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包括和..,.,........一O17.维生素一般分为两大类,它们是和.......,,一O18.反刍动物瘤胃蛋白质划分为、和。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题库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题库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题库1、粗纤维答案:粗纤维: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角质等成分。

常规饲料分析方法测定的粗纤维,是将饲料样品经1.25%稀酸、稀碱各煮沸30分钟后,所剩余的不溶解碳水化合物。

2、有效能答案:有效能:能量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饲料中可被动物利用的能量称为有效能。

3、美拉德反应:答案:美拉德反应:动物营养中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或氨基酸可发生美拉德反应。

此反应起始于还原性糖的羰基与蛋白质或肽游离的氨基之间的缩合反应,产生褐色,生成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不能降解的氨基-糖复合物,影响氨基酸的吸收利用,降低饲料营养价值。

4、褐色脂肪:答案:褐色脂肪:初生的哺乳动物(猪除外)如初生羔羊、犊牛、人类婴儿等颈部、肩部、腹部有一种特殊的脂肪组织,称为褐色脂肪,是颤抖生热的能量来源,这种脂肪含有大量线粒体,线粒体含有大量红褐色细胞色素,只能形成热能,由血液输送到机体的其他部位起维持体温的作用。

5、常量矿物元素:答案:常量矿物元素:一般指在动物体内含量高于0.01%的元素,主要包括钙、磷、钠、钾、氯、镁、硫等七种。

6、正常情况下,动物粪便主要包括哪些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答案:正常情况下,动物粪便主要包括以下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1)未被消化吸收的饲料养分(2)消化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3)消化道分泌物和经消化道排泄的代谢产物。

(4)消化道粘膜脱落细胞7、试述纤维的负面作用有哪些?答案:纤维的负面作用有:①饲粮纤维水平增高,会加快食糜在消化道中的流通速度,从而降低动物对淀粉、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的回肠表观消化率;②纤维不仅本身消化率低,而且影响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降低饲粮可利用能值;③饲粮纤维水平增高,将增加动物消化道内源蛋白质、脂肪和矿物质的损失等。

8、脂类与动物营养密切相关的特性包括哪些?答案:(1)脂类的水解特性(2)脂类氧化酸败(3)脂肪酸氢化9、蛋白质的分类有哪些?答案:(1)纤维蛋白包括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角蛋白。

动物营养习题册

动物营养习题册

动物营养习题册动物营养与饲料》习题册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一、名词解释1、动物营养2、营养物质3、总能4、消化能5、净能6、蛋白质7、必需氨基酸8、非必需氨基酸9、限制性氨基酸 10、理想蛋白质模式 11、必需脂肪酸 12、常量矿物质元素 13、微量矿物质元素14、饲料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二、填空1、饲料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除了水分、粗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和。

2、在物理消化的基础上,动物对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方式还包括、。

3、在玉米---豆粕型日粮中,猪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家禽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

4、维生素按其溶解性可以分为和。

5、常量矿物质元素除钙、磷、食盐、钾外,还包括、。

6、动物缺铁的典型缺乏症是。

7、维生素A的特异性缺乏症是。

8、钙、磷及维生素D缺乏,幼畜表现的典型缺乏症是。

9、除饮水外,动物水分的来源途径还有、。

10、动物体内水分的主要去路除排泄粪尿外,还是、。

11、不饱和脂类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从而导致脂类出现。

12、根据动物体内可否合成以及是否需要日粮提供,可将氨基酸分为和。

13、饲料中的粗纤维在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作用下,最终被分解为三种。

14、粗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等。

15、饲料净能是指饲料中用于和的能量。

16、猪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始于,主要在被消化。

17、按照近似养分分析方案,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是和组成的。

18、按照在动物体内的含量可将矿物质元素划分为和。

19、饲料中的粗蛋白质在单胃动物小肠中最终被分解为和。

xx年动物缺乏钙、磷及维生素D的典型缺乏症是。

28、摄入不足而容易引起单胃动物出现贫血的矿物质元素主要是和。

29、在各种家畜中,缺铁性贫血最易发生在身上。

30、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将饲料中粗蛋白质消化后,瘤胃壁主要吸收。

三、单选题1、与维生素E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的微量元素是。

A、锌 B、锰 C、铜 D、硒2、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能更好的利用。

A、蛋白质B、脂肪C、无氮浸出物D、粗纤维 3、我国评定奶牛能量需要量采用的指标为。

动物营养基础

动物营养基础
• 小肠是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主 要是其面积大。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消化后,大 部分产物在小肠被吸收。 • 单胃动物中的草食家畜,由于其大肠中存 在较强烈的微生物消化,因此对其消化产 物,盲肠、结肠的吸收能力较强。
第二章 蛋白质营养
•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基础,是动物细胞的重 要组成成分.动物蛋白质不同于植物蛋白质, 其差异主要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 种类、数量和结合方式。因此蛋白质营养 实际上是氨基酸的营养。
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解剖特点
• 瓣胃:在网瓣口和皱瓣口之间有瓣胃沟,液体和 细粒饲料可由网胃经此沟直接进入皱胃。瓣胃粘 膜形成百余片瓣叶,在瓣皱口两侧的粘膜形成一 皱褶,称为瓣胃帆,可防止皱胃内容物逆流进入 瓣胃。瓣胃的功能是否阻留食糜中的粗饲料,继 续加以磨碎,并输送较稀部分进入皱胃。 • 皱胃:前接瓣胃后接十二指肠。皱胃粘膜光滑、 柔软,粘膜内含有腺体,能分泌消化液,其功能 与单胃动物的胃相似。
动物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动物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 肝、胆、胰腺、小肠和大肠。 各种动物消化器官的形态存在较大差异。
单胃动物猪的消化系统解剖特点
猪的消化系统由口腔、咽、食管、胃、 小肠、肝胆、胰腺和大肠构成。
口腔由唇、颊、硬腭、软腭、口腔底和舌、齿龈及唾 液腺组成,唾液腺包括腮腺、舌腺和舌下腺等。上唇和鼻 连在一起构成吻突。 猪胃是单室混合胃,分无腺部和有腺部。有腺区分为 贲门腺区、胃底腺区和幽门腺区。无腺区位于贲门周围。
三、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 饲料被消化后,从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 入血液或淋巴液,然后再输送到机体各个 组织合成畜体的营养成分。 • 消化道不同部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速度是 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消化道的组织结构 及饲料成分和停留时间。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畜牧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45课程名称:畜牧学概论英文名称:Animal Husbandr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72 学时学分:4.0适用对象:动物医学、农学、草业科学等专业的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动物学、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家畜病理学、应用数学(含高等数学、概率论基础、线性代数)、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二、课程简介畜牧学是一门研究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等。

要求掌握畜牧生产与科研的基础理论,畜牧生产中各主要环节的基本技能,能够利用所学理论和技术,科学发展畜牧生产,解决生产应用中的问题,提高动物生产力和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它包括动物遗传、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4大部分。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动物饲养原理、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育种的基本方法、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及常见的繁殖障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动物生产专业课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畜牧业的地位和作用;2.了解国内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内容1.主要内容①畜牧业在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②我国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③国外畜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④畜牧生产的概念。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畜牧生产3.问题与应用①发展畜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有何重要作用?②阐述国外畜牧业生产现状和发展方向;③我国畜牧业产业化生产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三)课后练习(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②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①教学录像;②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CAI课件)。

动物营养与饲料PPT课件

动物营养与饲料PPT课件
氨基酸间的拮抗作用发生在结构相似的 氨基酸间, 因为它们在吸收过程中共用同一 转移系统, 存在相互竞争。
5.3 蛋白质与其他营养物质关系
营养物质间的相互影响类型
① 营养物质间的相互转变 ② 营养物质间直接发生物化作用 ③ 相互对机体的吸收和排泄产生影响 ④ 一些营养物质参与影响另一种营养物质代谢系统
5、蛋白质、氨基酸与其他营养物质关系
5.1 蛋白质与氨基酸 动物蛋白质的营养实质上是氨基酸的营
养。当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同时存在 且按需求比例供给时,动物才能有效地合 成蛋白质。缺乏任何一种氨基酸,即使其 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充足, 蛋白质合成也不能 正常进行。
5.2 氨基酸相互之间关系
组成蛋白质的各种氨基酸在机体代谢过 程中, 亦存在协同、转化、替代和拮抗等关 系。
无机物(粗灰分或矿物质) 含氮化合物
有机物 无氮化合物
乙 醚
碳 水
粗纤维
浸化
出合
物 物 无氮浸出物(糖类)
粗 脂 肪
(
)
3.蛋白质营养
3.1 蛋白质组成
元素:
C:50-55% H:6-8% O:19-24% N:14-19%,平均16%,特征性元素 S:0-4% 其他微量元素:P、Fe、Cu、Mn、Zn等
Aa 限制性Aa(LAA):饲料蛋白中必需Aa含量
和机体的需要量和比例不同,且相对不足的某 种Aa限制了动物对其他必需和非必需Aa的利 用。
3.4 理想蛋白质
是指这种蛋白质的氨基酸在组成和比例 上与动物所需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比 例一致,包括必需氨基酸之间以及必需氨 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之间的组成和比例, 动物对该种蛋白质的利用率应为100% 。
4、蛋白质消化过程

动物营养与饲料

动物营养与饲料

第一章动物营养原理一、名词解释(每词3分)1、动物营养: 指动物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全过程,是一系列化学、物理和生理变化过程的总称。

2、营养物质: 动物为了生存、生长、繁衍后代,必须从外界摄取食物,动物的食物称为饲料。

饲料中凡能被动物用以维持生命、生产产品的物质称为营养物质。

3、总能:饲料中有机物质在完全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全部热能,它是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所含能量的总和。

4、消化能:动物摄入饲料的总能与粪能之差,即饲料可消化养分所含的能量。

5、净能:饲料消化能减去尿能及消化道气体能后剩余的能量。

净能是饲料的代谢能减去热增耗后的剩余能量,它是饲料中用于动物维持生命和生产产品的能量。

6、蛋白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高分子含氮有机物。

7、必需氨基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少、合成的速度慢,不能满足动物的营养需要,必须通过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8、非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是指可以在动物体内合成,无须靠饲料直接提供即可满足需要的氨基酸。

9、限制性氨基酸:某一种或几种必需氨基酸低于动物的需要量,而且由于它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它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利用的氨基酸被称为限制性氨基酸,其中缺乏最严重的称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余按相对缺乏的严重程度相应为第二、第三……限制性氨基酸。

10、理想蛋白质模式:可消化蛋白质中所含可利用氨基酸的比例与动物生长、生产所需要的氨基酸比例相一致的蛋白质,称为理想蛋白质。

它要求各种必需氨基酸以及供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氮源之间具有最佳比例。

11、必需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或者通过体内特定的先体物质形成,对机体正常机能和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称为必需脂肪酸。

12、常量矿物质元素:在动物体内含量在0.01% 以上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称为常量元素。

属于这类元素有钙、磷、钾、钠、镁、硫、氯7 种。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演示课件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件演示课件
原生动物,106个/ml,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 并可利用纤维素
细菌作用 > 原生动物
28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6
3)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重要性: 消化饲料中70-85%DM
和50%以上的CF
30
(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
相同 化学性消化 酶 微生物消化 酶
不同 酶来源于动物 酶来源于微生物
腺胃
蛋白质

小肠 CP、NFE、EE 强
23
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
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如:
蛋白质
氨基酸 、小肽
脂肪
甘油、脂肪酸 淀粉 双糖、单糖
2) 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
小肽
氨基酸 双糖
单糖
24
(3)微生物消化
动物 部位 养 分 作用程度

大肠 粗纤维

蛋白质

牛、羊 瘤胃 NFE、CP、CF 大
Decomposers
Food Processing
Fertilizer Plant
P Deposit
People
图1Fi-gu2re(2Ba动sRedem植oondLe物alendyo相Fno,o1d互99C6h)关ain 系图
二、动物对饲料消化吸 收特点
(一)、消化方式
1.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 (大分子---小分子,化学价的变化等)。
31
(二)、吸收
1、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胃 2、主要吸收方式:
(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 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 素、各种离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 饲料营养物质与动物营养第一节 动物营养学基本知识一、动植物体的营养物质组成高等动物按其食性可分为杂食动物、草食动物及肉食动物等三大类。

在动物生产中,为人类提供畜产品或动力的动物则主要是杂食动物,作为人类及动物基本营养源的食物均系植物或其副产品,作为动物食物的 植物及其副产品,含有可供构成和更新动物体组织及形成产品的营养物质,并能氧化产生能量以维持动物的生命活动。

植物利用太阳能,以CO 2,H 2O 等原料合成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 动物则利用植物体内的这些营养物质。

二者在化学组成上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正确与合理地组织畜禽饲养,必须首先了解动物与植物的组成。

(一)、动植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无论动物或植物体内约含60多种元素,按它们在动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两大类: 常量元素:含量大于或等于0.01% 如C、H、O、N、Ca 、P、K、Na 、C1、Mg 、S等,其中C、H、O、N含量最多。

微量元素:含量小于0.01% 如Fe 、Cu 、Co 、Zn 、Mn 、Se 、I 、Cr 、F 等。

饲料与动物体中的元素,绝大部分不是以游离状态单独存在,而是互相结合为复杂的无机物或有机物。

(二) 、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及其影响1、饲料的营养物质组成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脂肪、粗蛋白 、维生素等干物质无机物:(矿物质)(1)、水分:各种饲料均含有水分,含量相差很大,多者可达95%,少者只含5%,同一种饲用植物由于收割时期不同水分含量也不一样,幼嫩时含水较多,成熟后较少;植株部位不同,水分含 量也有差异,枝叶中水分较多,茎杆中较少。

饲料中水分含量越高,干物质越少,饲料的营养价值越低且不利于保存。

水分也是动物机体内各种器官、组织的重要成分,其含量一般可达体重的一半,动物随着年龄和营养状况的不同,所含水分有显著变化,幼龄时水分含量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动植物体 水分降低;家畜营养状况不同,水分含量也有差异,脂肪沉积越多,则水分含量低。

(2)、粗蛋白:饲料中含N物质总称为粗蛋白,包括蛋白质与氨化物两部分。

几乎所有饲料均含有蛋白质,但其含量和品质各有不同,如豆料植物及油饼类饲料含蛋白质较多,品质也较好,而禾本科植物含蛋白质较少,藁秆饲料则最少品质也最差。

同一种饲料植物由于生长阶段的不同,蛋白质含量也不同,幼嫩时含量多,开花后含量迅速下降。

部位不同蛋白质含量也有差异,籽实>叶茎>茎秆。

动物体内蛋白质含量较稳定。

(3)、粗脂肪可分为真脂和类脂两大类。

真脂由脂肪酸和甘油结合而成,类脂有游离脂肪酸、磷脂、脂溶性维生素等饲料中脂肪含量差异较大,高者在10%以上,低的不及1%,部位不同含脂量也不同,籽实>茎叶>根动物脂肪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营养状况好的脂肪含量高(4)、粗纤维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角质等组成,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饲料中最难消化的营养物质。

含量随植物生长阶段而有差异,幼嫩时,含量低,成熟时,含量高。

部位不同,粗纤维的含量不同,茎部>叶部>果实、块根(5)、无氮浸出物饲料有机物质中无N物质除去脂肪及粗纤维外,总称为无N浸出物。

或称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及多糖,一般植物性饲料中均含有较多的无N浸出物,但禾本科的籽实和根茎类饲料含量最多。

无N浸出物在幼物体内主要是糖原,贮存于肝脏和肌肉中,也含有少量的葡萄糖。

(6)、粗灰分(矿物质)饲料中主要有K、Na、Ca 、P、Mn等,随植物生长,灰分含量逐渐减少,但其中Na、Si含量逐渐上升。

部位不同,灰分含量不同,茎叶灰分含量较多。

动物体内以Ca含量最多,其次为P,还有少量的F必需、I、Cu、Mn、Co、S必需、F 等。

(7)、维生素在饲料中含量不多,对动物来说既不提供能量,也不构成组织和器官,但是参与调节物质代谢,不能用任何物质来代替。

维生素在饲料中的含量因饲料种类不同而异,如黄色玉米中含类胡萝卜素多面白色玉米则很少。

2、影响饲料营养成分的因素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表中所列各种营养的物质的数量与质量是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数,与具体使用的饲料养分含量有一定差异,这是因为植物的营养物质组成受许多因素影响。

(1)、饲料的种类与品种a、种类:青饲料水份高,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饲料蛋白质含量多;能量饲料中淀粉较多。

b、品种:同一种饲料品种不同,营养物质组成不同,如黄玉米中富含胡萝卜素,而白玉米中则缺乏。

(2)、收获期随植物发育,含水量下降,到籽实形成期粗蛋白下降,粗脂肪下降,粗纤维含量上升。

由于青草所含养分因年龄而发生显著变化,所以正确地确定收获期是非常重要的,必须选择由单位面积能得到各种养分最高产量那一时机,一般来说青草的最佳收获期是在开花初期,最迟不超过开花盛期。

(3)、饲料作物部位叶子中营养丰富,远远超过秸杆,收获,肠制,贮存,饲喂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叶片损失。

(4)、贮存时间饲用植物的收获并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新收割的青草和掘出不久的块根与原来的植物相比有着相同的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

但收割后的饲料经长期贮存后,会发生很大变化,如青草经过干燥成为干草时,首先失去大量水分,其次损失一部分有机物。

(5)、土壤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同一种植物,不仅产量不同而且化学成分也有差异,肥沃的黑土,可生产出优质饲料,贫瘠和结构不良的土壤生产的饲料产量和营养价值均较低.(6)、施肥施用肥料,既可提高饲料作物产量,又可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含量。

施用氮肥,可提高产量和粗蛋白含量;施用磷肥,提高饲料含磷量和粗蛋白含量;施用钾肥,可增加饲料中粗蛋白、粗灰分和钾含量,减少含钙量。

(7)、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及雨量分布等气候条件对饲用植物的收获量及化学成分有很大影响,在寒冷气候下生长的植物比在温热气候下生长的植物,粗纤维较多,而蛋白质和粗脂肪较少。

了解影响饲料中营养物质组成的因素,一方面能正确认识饲料价值和查用饲料营养价值成分表,做到合理利用饲料,另一方面可采取适当措施,改变饲料营养物质组成,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三)、动物体与饲料营养成分的异同点及相互关系相同点:都由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六种营养物质供给。

不同点:1、、植物干物质中主要为碳水化合物,而动物则主要为蛋白质。

2、植物体的碳水化合物中包括无N浸出物(主要淀粉)和粗纤维,而动物体没有粗纤维,只含有少量葡萄糖,低级羧酸和糖原。

3、植物体内的粗蛋白除蛋白质外还包括氨化物,而动物体内除蛋白质外还有一些游离氨基酸和激素。

4、植物体的粗脂肪中除了中性脂肪、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和磷脂外还有树脂和蜡质,而动物体脂肪中不含树脂和蜡质。

相互关系:动物从饲料中摄取六种营养物质后,必须经过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才能将饲料中营养物质转变为机体成分、动物产品或提供能量,二者关系可概括为:动物体水分来源于饲料水、代谢水和饮水;动物体蛋白来源于饲料中的蛋白质和氨化物;动物体脂肪来源于饲料中的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粗纤维即蛋白质脱氨部分;动物体中的糖分来源于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动物体中的矿物质来源于饲料、饮水和土壤中的矿物质;动物体中的维生素来源于饲料中的维生素和动物体内合成的维生素。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因为饲料中各种营养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存在着相互协调、相互代替或相互拮抗等复杂关系。

二、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的特点(一)、消化特点动物的种类不同,消化道结构和功能也不同,但是它们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却具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其消化方式主要归纳为物理性、化学性、微生物消化。

1、物理性消化由动物摄取饲料开始,指饲料在口腔中的咀嚼和胃肠运动中的消化。

靠动物的牙齿和消化道管壁的肌肉运动把饲料压扁、撕碎、磨烂,从而增加饲料的表面积,易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把食糜从消化道的一个部位运送到另一个部位。

物理性消化后食物只是颗粒变小,没有化学性变化,其消化产物不能吸收,但它为化学消化与微生物消化作好准备。

对各类动物均不提倡将精饲料粉得过细,因咀嚼及消化器官的肌肉运动受饲料粒度之机械刺激,若没有这种刺激,消化液分泌减少,进而不利于化学性消化。

2、化学性消化主要在动物的胃和小肠中,靠酶的催化作用进行,非反刍动物主要靠这种方式消化。

动物对饲料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的消化,主要靠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作用下进行的,动物对饲料中粗纤维的消化,主要靠消化道内微生物的发酵。

3、微生物消化对反刍动物十分重要,瘤胃是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主要场所。

瘤胃中寄居着数量巨大的细菌和纤毛虫,这些微生物能分泌淀粉酶、蔗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等,这些酶可将饲料中的糖类、蛋白质,尤其是动物消化液中的酶不能消化的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物质逐级分解,最终产生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CO2,CH4等,通过嗳气排出体外。

瘤胃微生物能直接由饲料蛋白质分解的氨基酸合成菌体蛋白,还可利用NH3合成菌体蛋白,还能合成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和B族维生素等供宿主利用。

非反刍草食动物,马、兔的盲肠和结肠也能进行微生物消化。

猪的大肠,家禽的嗉囊也能进行少量的微生物消化。

畜禽最大生产性能的发挥,有赖于它们所具有的正常胃肠道环境和健康的体况。

胃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从多个方面影响消化道环境的稳定和动物的健康。

近来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不仅产生抗药性,有残留,而且破坏了胃肠道正常微生物区系。

目前,人们试图通过直接饲喂微生物(益生素),使用化学物质(有机酸,糖)等方法恢复胃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区系。

(二)、吸收特点饲料被消化后,其分解产物经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

1、吸收的部位消化道的部位不同,吸收程度不同。

消化道各段都能不同程序地吸收无机盐和水分。

非反刍动物胃的吸收有限,只能吸收少量水分和无机盐。

成年反刍动物的前胃(瘤胃、网胃和瓣胃)能吸收大量的挥发性脂肪酸。

小肠是各种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其吸收面积最大,吸收的营养物质也最多。

肉食动物的大肠对有机物的吸收作用有限,而在草食动物和猪的盲肠及结肠中,还存在强烈的微生物消化,对其产物盲肠和结肠的吸收能力也较强。

2、吸收机理(1)、胞饮吸收(2)、被动吸收(3)、主动吸收(三)、三种有机物质在动物体内的消化与利用1、三种有机物的消化与吸收饲料中三种有机物被动物采食后,首先要经过胃肠消化。

其中一部分被消化了,另一部分未被消化。

被消化的蛋白质最终被分解为氨基酸和寡肽,被消化的脂肪最终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最终被分解为糖或低级羧酸。

消化最终产物大部分被小肠吸收,少部分未被吸收,未被吸收的部分随同未被消化的部分一起由粪便排出体外。

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称为消化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