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含5篇)第一篇: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现状太极拳,中国拳术之一,创始于清初。
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个时期,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 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峰夜梦玄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太极拳数百年来代代有传人,绵延不绝,名手辈出。
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位于河南省温县县东清风岭上,六百年前为常阳村。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山西泽州(今晋城)人陈卜率全家由山西洪洞县迁居温县城北,立村陈卜庄,越二年,因嫌地势低洼,复迁常阳。
后因陈氏人丁繁衍,家传武术在附近又大有声望,加之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沟,久而久之,便易常阳旧名为陈家沟。
陈氏总结了许多拳术套路。
计有五套拳、五套锤、十五红、十五炮、红炮锤、一百单八式长拳以及别开生面的演练方法双人推手等。
又据此理,创编了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武术器械套路。
这些拳械套路均据太极之理,由无极至太极,由无相而生有相,由静而生动,每个招式都分阴阳(即虚、实、柔、刚、静、动等),形成了太极拳械的雏形,在陈氏家族中世代相传,形成陈氏太极拳。
陈氏十四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为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后人称之为“老架”,他还大胆地打破门规限制,拳传外姓,收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杨福魁(露禅)为徒。
杨福魁艺成回乡后,后到达北京,经历了一段“闯天下、打天下”的传奇经历,并担当神机营总教习。
杨氏祖孙三代在北京与人交手无数,授徒广众,流传甚广。
其拳架在不断的实践中日臻完善,最后由杨澄甫定型,成为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

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我们对于太极拳一点都不陌生,但是太极拳是起源于哪里相信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吧。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有哪些起源发展历史,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的起源河洛文化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
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
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
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
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
《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
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
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
她是中国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
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
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
《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温县地灵人杰。
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
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
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力和广泛传播的拳法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张三丰是明朝末年一位著名的道家学者和武术家,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结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创立了太极拳。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力量应对外力的进攻。
这种哲学思想源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和“顺势而为”的观念,以及易经中的“太极”和“阴阳”理论。
太极拳的拳术动作以圆润、柔和、流畅为特点,强调身心合一、意念贯通。
它注重使用者的内力和呼吸调节,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调节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效果。
太极拳最早只是在家族内部流传,并没有广泛传播,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当时一些知名的武术家将太极拳作为一种保健和强身健体的方式,将其传授给更多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极拳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的健身运动,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学习者。
许多人通过练习太极拳,改善身体素质,增强体力和灵活性,并获得身心平衡和内在的和谐。
总而言之,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由张三丰创立。
它融合了道家哲学思想和武术技巧,强调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通过练习调节身心和发展内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健身运动和武术表演。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简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也称太极拳术,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武术,许多人都有兴趣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
下面将就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来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太极拳的起源太极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其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并逐渐发展成今日的形式。
据说太极拳源于传说中的“太极”院,故又名“太极拳”。
太极拳的诞生有三位名人功不可没:第一位是岳飞,他的五行剑术和身法可以视作是太极拳的祖先;第二位是吴大猷,他创造了大猷拳,并将太极拳形态传承了下来;第三位是张三丰,他创立的太极拳术,遍布中国大陆,被称为“太极拳之祖”。
二、太极拳的发展太极拳在古代以后不断发展,其中有很多有名的高手,在其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一份功勋。
比如,林保护将太极拳融入自然中,从而增强了太极拳的魔力;马汉明则通过太极拳的内容来提高太极拳的实用性。
除此之外,一些杂技艺术也与太极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龙阳推手、太极形意拳等。
这些技术对太极拳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古代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它也影响了许多国家。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门体育运动,以及一门艺术体系,在世界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和参与。
太极拳的技术和理论不仅对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艺术也有很大的作用。
四、结语太极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主要以均衡、安静、宁静的动作来展示,它通过灵活的身法、锻炼身体和心灵,可以使人体及心灵得到调整和健康。
从古至今,太极拳屡次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体育运动,今天,太极拳已经成为一门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和传承。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太极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门武术,起源于明朝。
其源流渊远,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太极拳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推广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对太极拳进行探究。
一、太极拳的发展历史太极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具体起源时间有诸多不同说法。
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是明代武术家陈王庭的大师父张三丰所创,其它说法则认为太极拳源于五祖拳和八卦掌等武术。
无论是哪种说法,太极拳的起源都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
太极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李文正的化名,他是道教方士,以修道为主要目的,此外,他还致力于研究武术,并将自己的修道理念融入了武术的实践中,将武术和养生相结合。
太极拳的创立,源于张三丰长期从事武术研究,将道家学说与实际的武术技巧相结合而成。
他提倡以柔制刚,以意领气,走“虚静思动”的道路,以此实现养生强身的目的。
这些思想理念被人们广泛认可并传承下来,因此太极拳逐渐成为了一种富有温和、文化内涵的武术形式。
随着时代的演变,太极拳不仅传播到世界各地,还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和热爱,并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复杂而深刻的,不仅涵盖了武术技巧的方方面面,还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将就其文化内涵进行一一讲解。
1. 智慧与哲学太极拳的武术技巧中,蕴含了大量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其中,以“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心领气”等为代表的思想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提倡以智慧和谋略来达成目的。
太极拳通过武术的实践和训练,追求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高的效果,倡导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同时,太极拳也表达了深深的东方哲学思想,强调了阴阳平衡的原则,追求身体、心灵和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2. 艺术和美感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形式,其动作刚柔相济,意境优美,婉转、悠长、自然流畅,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太极拳强调姿势的整洁美观、动作的精准协调,以及呼吸的配合和声音的控制,将武术与音乐、美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强烈文化艺术含义的武术形式。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

太极拳的发展与传承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运动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承。
自从太极拳问世以来,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广泛流传的养生功夫。
本文将从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太极拳的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太极拳的历史和起源太极拳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其创始人为陈氏。
据传陈氏太极拳起源于陈家溪,最早只有陈氏家族内部传承。
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发展演变,太极拳逐渐传承给更广泛的人群。
在编写《太极拳图说》的陈照奎中,他将太极拳的起源追溯到明朝时期的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本人非常重视功夫的训练,他认为练功可以强健身体,提高战斗力,于是开创了一个名为“明朝武功”的培训项目。
据说,这个项目就是中国武术的一种形式,其中太极拳就是其中之一。
而更早的武术,则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二、太极拳的发展和演变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和传承,各流派的发展逐渐形成。
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等流派各有其特点。
以陈氏太极拳为例,其拳法风格沉着稳重,以缓缓舒展的动作为主,注重动作的连贯性和美感。
而杨氏太极拳则相对灵活多变,以柔化刚、以缓制快为基本要点,注重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此外,武当太极拳也是太极拳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流派,它更重视内功修炼,强调将精神全神贯注于身体运动中,以提高身体的自我调控和自我防御能力。
在太极拳的演变历程中,外国人对太极拳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向世界推广太极拳,外国人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学习太极拳成为他们的热门活动。
太极拳从传承式的内部拳种转变为对外传播式,太极拳的种类也逐渐多元化。
其中太极拳的运动性和养生功效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太极拳也多次作为国际体育比赛的比赛项目。
三、太极拳的传承太极拳是一种传承文化,它历经时间,被不断传承和保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得以弘扬。
传统的太极拳是通过口传心授,由老师传授给学生,从而实现太极拳的传承。
太极拳发展研究述评

太极拳发展研究述评一、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太极拳,又称太极拳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中国宋元时期的武术流派,由道家思想和传统武术相融合而成。
太极拳之名,源于道家哲学“太极”的概念,即阴阳相互转化、不断变化的哲学思想。
太极拳秉承了这一思想,强调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原理,通过练习太极拳来实现身心合一、和谐发展的目的。
据史料记载,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张三丰。
张三丰拜道观的道士王宗岳为师,学习了道家的武术理论和技术,创立了太极拳术,并将之传承下来。
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太极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拳术体系,传播到全国各地,并成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
二、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的原理,通过灵活的身法和变化多端的招式来化解对手的攻势,表现了中国武术文化中的“柔道”理念,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以柔克刚”、克己奉公的行为准则。
太极拳在练习过程中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内功修炼。
太极拳拳法讲究意念贯通,内外相合,身心相统一,所以练习太极拳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增强意志力,培养耐心和毅力,使人心平气和,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太极拳在表演形式上更追求美的融合。
太极拳演练时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循序渐进,动作舒缓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因此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传承和喜爱的艺术形式。
三、太极拳的现状太极拳的传播和普及工作也在不断开展。
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纷纷推动太极拳的普及工作,开展太极拳的培训和推广活动,以提高人们对太极拳的认知度和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促进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
太极拳在现实生活中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由于太极拳的练习要求相对较高,对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要求高,所以需要专业指导和长期坚持。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很多人对太极拳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如何更好地推动太极拳的普及和传承,成为了当代太极拳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 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 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 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 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 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 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要练好太极拳,除了遵照先哲的理论指导和要领指示之外,我认为 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要领会“劲”的涵义。认真练习太极拳到适当的阶段,就会 练出劲来。这股劲是一种“浑劲”,也就是太极拳入门的基础。所谓 “懂劲后愈练愈精”。据我个人体会,这股劲好像秋天的成片芦苇在 湖中被大风吹得俯而复起,坚韧不折,柔而有弹性;又好象海洋中的 滚滚波涛,水质虽软而又非常雄厚的力量。浑劲练出以后,再进一步 就要从浑劲中练出轻巧劲来。浑劲是藏而不露的浑厚实力,从而达到 柔中有刚。轻灵劲是既有轻灵感觉而又能圆活运转的意思。将这二种 劲紧密地结合于一起,相互为用,才能刚柔相济,绵里裹针,再能变 化分释为掤、捋、挤、按诸劲灵活应用之,始可达到融会贯通,得心 应手的目的。
其次,太极拳要练出劲来,仅凭一股勇气蛮练,不去体味它的涵义, 钻研它的架势,是办不到的。这就要在平日练习时必须注意到下面四个 要点。
一、眼神平视,要贯注而活泼,当每式变化时,视线要随身法而转 移,切忌目光呆板或野顾。
二、腰是一身的主宰,练拳时要顶腰,歌诀有云:“身形腰顶岂可 无”。如云手、搂膝拗步、斜飞势、海底针、高探马等式,都须腰部挺 拔,好比指南针一样,针动而针轴不离原位。武术家所谓“守中土”就 是指中土不离原位的意思。引证力学来说,就是重心作用。所以练拳必 须讲究“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正,才能保持重心,而无姿势偏 侧,架式过与不及之病。练拳如果低头耸臀,腰部不挺,失了重心,就 是所谓“冒腰”。常言道“低头冒腰,把式不高”。因为冒腰则呼吸不 畅,气不能下沉,顶头不能悬虚,虚实不清,上下不能一气贯通,终练 不到高明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大纲一、概述1.太极2.拳与太极拳3.太极拳的来源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2.太极拳的流派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2.太极拳的普及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知识点汇总概念:C01:太极原理和观点:K01: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太极拳来源于易、道、医、武四个方面。
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K02: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流派还有杨式、吴式、武式、和式、孙式等。
K03: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K04:太极拳的现状:民间老龄化严重;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
正文一、概述1.太极(1)太极出处“太极”一词最早出自于《易传·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2)太极含义“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之义;“太极”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之意。
意为宇宙万物的起源。
(3)太极图太极(白上黑下顺时针方向)从太极图可以得出结论:太极图这个圆圈:就是代表的一,代表的宇宙,代表的无极。
图象的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
黑白两方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
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4)文化价值“太极”是一个哲学概念,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
是华夏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影响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各个流派。
2.拳与太极拳(1)拳“拳”者,技击之术也。
拳就是一种用于技击的技术,不能用于技击,就不能称之为拳。
拳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之分。
拳是一种载体,可以去承载不同的思想、文化,而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拳种。
(2)太极拳太极拳是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拳”。
简单地说,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到“拳”里的每个招式里面,而成为太极拳。
(3)时代性时代不同和社会主流思想不同,对“拳”也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和社会要求。
3.太极拳的来源(1)易阴阳——太极拳就是把太极的阴阳之理,融入到拳里的每个动作里面。
(2)道修心——人生无处不太极,强调在不平衡中找到平衡点。
(3)医养生——太极拳是人体的运动,每一个动作都要吻合人体骨骼最佳受力状态,保证经络畅通。
(4)武技击——太极拳是相互矛盾而统一的运动,强调节节贯穿、不丢不顶、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4.太极拳的社会价值(1)太极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气功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
太极拳是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拳种,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2)太极拳是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迄今为止,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约亿人在习练太极拳。
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有氧健康运动。
(3)太极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太极拳富含丰富的哲学内涵,倡导以柔克刚,不丢不顶等原则,蕴含对立统一、辩证包容的理念。
边体悟,边心悟。
可以达到身心双修,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平衡。
坚持练拳,可以影响习练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二、太极拳的起源和流派1.太极拳的起源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1)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许宣平,新安歙(xi)县(现安徽境内)人。
许宣平的太极拳功名曰“三世七”,据言因以三十七式而取名。
此拳又称长拳。
因为这套拳打法不分何式为先,何式为后。
只要将每式学会,打起来可以相继不断,绵绵不绝。
(2)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在《王征南墓志铭》中,黄宗羲说,内家拳“盖起于宋之张三峰。
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3)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张三丰为元末明初着名道士。
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
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大兴。
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
在修道炼丹过程中,观察蛇雀之争,探索龟鹤长寿之秘,由此创编了太极拳。
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
(4)明朝(公元1644~1911年)王宗岳王宗岳是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
一位在太极拳传承史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所着《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
(5)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现在多数拳家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出自陈式太极拳”之说为本。
武术史研究者唐豪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结论:追根溯源,太极拳的发祥之地在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陈王廷就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2.太极拳的流派(1)陈式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廷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
陈氏14世的陈长兴,在祖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再树里程碑。
他将陈王廷编的一至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路,成陈式太极拳,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
陈长兴之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拳,成为陈式太极拳的中兴者并确立了陈式太极拳的地位。
(2)杨式杨露禅,河北永年人,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3)吴式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拜杨露禅次子杨班候(1837~1892年)为师学杨氏小架太极拳,以善于柔化着名。
经全佑之子吴鉴泉进一步修润,定型为吴式太极拳。
(4)武式武禹襄,清末河北永年人,从杨露禅学陈式太极拳。
后又从陈青萍学习新架太极拳,又严格按《太极拳论》参悟太极拳,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
从而创造了武式太极拳,经李亦畲(1832~1892年)进一步完善,最终定型为武式太极拳。
(5)和式和式太极拳,始创于清末河南温县赵堡镇太极拳名家和兆元,因地域亦被称为赵堡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在理论、技术技法、强身养生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和式太极拳特点:处处走圆,自然圆活。
(6)孙式孙禄堂,清末河北完县人,擅长形意拳和八卦拳。
后又从师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
三、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1.太极拳的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
1956年,国家体委组织太极拳专家编制简化太极拳,也叫24式太极拳。
1957年,整理出88式太极拳。
1979年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为适应竞赛需要,1989年,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创编了陈式、杨式、吴式、孙式和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以及用于全国武术锦标赛的42式太极拳和42式太极剑竞赛套路。
从1986年起,正式举办每年一届的全国太极拳、剑、推手比赛。
国际武术联合会1990年成立后,翌年举办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将太极拳设为比赛项目之一。
2.太极拳的普及在太极拳成为武术竞赛项目的同时,太极拳广泛地进入全民健身活动,而且正被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采用为健身锻炼项目。
现在,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早在十多年前已有太极拳传习者逾百万。
日本武术太极拳联盟成立后,其注册会员已达1000万人,其中大多数参与太极拳传习。
四、太极拳的现状1.民间老龄化严重(1)缺少标准化的教学体系:由于国家对太极拳的普及和推广,使得很多人练太极拳。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许多年轻人和社会精英都不喜欢去公园练习,以及年轻人对外来文化的崇拜高于传统文化的学习。
现代年轻人练习跆拳道、瑜伽的特别多,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导致了太极拳好像是老年人的专利。
无法真正实现商业化,只能在公园进行锻炼和传播,成为老人锻炼的专利。
(2)缺少场馆化的运营模式:缺少适合青少年锻炼的专业场地和教学方法,使得青少年市场没有真正打开。
2.比赛化、体操化、舞蹈化(1)国内现行太极拳比赛的规则和标准,是长拳和体操的标准。
讲究的是动作难度的系数和动作的漂亮程度,而真正缺少太极拳的内涵。
太极拳比赛中拿到冠军,不等于就是真正的太极拳冠军。
(2)比赛化(强调:规则和观赏)、体操化(追求:难度系数)、舞蹈化(强调:动作漂亮)。
3.动作缺少对科学理论依据的验证(1)缺少准确性,没有完整的标准体系,导致“十位大师,十种拳架”的现状。
太极拳老师对拳的理解都是一知半解,往往把结果当成是过程来练,用过程当结果去比。
把结果当过程练:比如说:“用意导气”它其实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过程。
意是一种信息,如果用意去导气,气会跟着意走。
前提是气从哪里来,通过特定的结果首先产生内气才可以用意去导气。
在练习的过程中首先就用意导气,往往导致身体的亏空。
把过程当结果比:例如“太极推手”它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手,太极推手也绝对不是摔跤、磐手等项目,不适合用于比赛,是太极拳学习中用来检验太极拳架是否准确的一种方法。
推手是用来训练“知彼”的功夫。
(2)检验的模式:例如“不丢不顶”,怎样检验“不丢不顶”呢我们要求在你练拳的过程中,让对方推你在使不出力的情况下完成结果。
如果在对方使出力的情况下完成动作可能就是顶。
为了不让对方出不了力,自己完不成动作而对方把你推出去了这个就叫丢。
检验动作的训练是一种“不丢不顶”的方法。
让对方推着你做动作其实也是太极推手一种简化的方法。
(3)缺乏对理论的研究:如果缺乏理论研究的话,练完太极拳会有膝盖痛的现象。
所有的理论都在讲要结合中医的经络骨骼学说,也即所有的动作都要结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膝盖痛的原因是使膝盖受力了,如果懂得人体的生理结构使力直接往下传膝盖不受力,那么膝盖是不会痛的。